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7)

1. 啼哭

孩兒多哭事堪憐,何事漣洳晝夜間,

飢渴癢疴如不中,拂其心意自煩冤。

小兒初生百日一周之內,神安意靜,不妄笑多哭者,易養。如日夜啼哭不止者,難養。啼與哭不同。啼者,無時有聲而死淚也。哭者,時作時止,大號跳而有淚也。小兒啼哭非飢則渴,非癢則痛。為父母者,心誠求之,渴則飲之,飢則哺之,痛則摩之,癢則抓之,其哭止者,中其心也。

如哭不止,當以意度。蓋兒初生性多執拗,凡有親狎之人,玩弄之物,一時不在,其心不悅而哭矣,謂之拗哭,急與之,勿使怒傷肝,氣生病也。假如又不止,請醫視之。如大叫哭,晝夜不止者,肝熱也,宜瀉青丸主之,淡竹葉湯,入砂糖一豆許化下。如日夜啼哭,身熱煩躁者,心熱也,宜導赤散加黃連,燈心湯服。

白話文:

小兒啼哭之解

孩子常常哭泣,實在讓人心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日夜不停地哭鬧呢?

孩子餓了、渴了、癢了或是病痛了,都可能使他們感到不舒服。如果父母沒有了解孩子的需求,沒有滿足他們的願望,孩子自然會感到委屈而哭泣。

剛出生的孩子,在百日或一周之內,如果精神安定、心情平靜,不無故大笑也不常哭鬧,就比較容易照顧。但如果孩子日夜啼哭不止,那就比較難養。

啼哭其實是不同的。啼是沒有特定時間,只是發出聲音,伴隨著流淚。而哭則是會時哭時止,大聲哭喊並伴隨著跳動和流淚。

小兒啼哭,如果不是餓了就是渴了,如果不是癢了就是痛了。做父母的要真心了解孩子,渴了就給他喝水,餓了就給他餵奶,痛了就幫他按摩,癢了就幫他抓撓,孩子哭聲止住,就代表滿足了他的需求。

如果孩子仍然哭個不停,就要仔細觀察。因為剛出生的孩子性情比較固執,如果親近的人或喜歡的玩具突然不見了,他們就會感到不開心而哭泣,這就是所謂的「拗哭」。這時候要趕緊把東西拿給孩子,不要生氣,以免傷了孩子的肝氣,導致生病。

如果孩子還是不停哭鬧,就要請醫生診治。如果孩子大聲哭喊,日夜不停,可能是肝火旺盛,可以用「瀉青丸」治療。可以配合「淡竹葉湯」,加入一顆砂糖一起服用。

如果孩子日夜哭鬧,身體發熱、躁動不安,可能是心火旺盛,可以用「導赤散」加上黃連,或是「燈心湯」治療。

或用東垣硃砂安神丸,燈心湯下,神效。(方俱見心肝二臟。)

白話文:

有時候可以使用東崢(硃砂)的安神丸,在燈芯草湯下服用,效果非常好。(方法都在心臟和肝臟兩種藥物章節中可以看到。)

2. 夜啼

夜啼四症驚為一,無淚見燈心熱煩,

面瑩頰青下臍痛,睡中頻笑是邪干。

夜啼者,臟冷也,陰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燥,寒甚作痛,所以夜啼而不歇也,鉤藤散、益黃散主之。

鉤藤散,腹痛夜啼,晝則安靜者,又治內瘹。

鉤藤,茯苓,茯神,川芎,當歸,木香(各三分),甘草(減半)

白話文:

孩子半夜哭鬧,有四種原因,都跟驚嚇有關。第一種是孩子沒眼淚,看到燈光就煩躁不安,臉色白皙,兩頰發青,肚子下方疼痛,睡夢中經常發笑,這是邪氣入侵造成的。

孩子半夜哭鬧,是因為內臟寒冷。陰虛的人,晚上容易感到寒冷,寒冷會導致陰氣達到極點而變得乾燥,寒氣太重則會引起疼痛,所以孩子會不停地哭鬧。治療這種情況可以用鉤藤散和益黃散。

鉤藤散適用於孩子肚子痛、晚上哭鬧,白天卻安靜的症狀,也能治療內瘹。

鉤藤散的藥方如下:鉤藤、茯苓、茯神、川芎、當歸、木香(各三分),甘草(減半)。

量兒大小,或末五分至一錢,薑棗略煎服。

又方,治夜啼不止,腹中疼痛。

甘草(炙),黃耆(炙),當歸,赤芍,木香(等分)

末,每少許,塗乳頭上吮之。

又方

木香磨水(半盞),調乳香,沒藥(末少許)

數沸,服之立效。

其心熱煩啼者,必有臉紅、舌白、赤澀之病,宜導赤散加麥冬、燈心,或東垣安神丸,甚效。

白話文:

  1. 根據兒童的年齡,給他們服用約五分到一錢的藥量,將薑和棗子一起稍微煮沸後服用。

  2. 另一個方子,用於治療夜晚無法停止哭泣且腹部疼痛的症狀。

甘草(炙烤)、黃耆(炙烤)、當歸、赤芍、木香(等份量)。

將這些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少量,塗在乳頭上讓嬰兒吸吮。

  1. 另一個方子

將木香與水混合(半杯),加入乳香和沒藥(少量粉末)。

多次煮沸後,讓嬰兒服用,會立刻看到效果。

對於心熱而容易煩躁哭泣的嬰兒,必定會出現臉色紅潤、舌頭白色、口舌乾燥的症狀,應使用導赤散加麥冬、燈心,或者使用東垣安神丸,效果非常好。

又方

黃連(分半,薑汁炒),甘草(一分),人參(半分)

末,竹葉水煎服。

又方,花火膏

燈花(二枚或四枚),硼砂,硃砂(各少許)

末,以燈心湯,調搽兒口中,以乳汁嚥下,一日三服。

小兒夜啼,見燈即止者,此由點燈習慣,乃拗哭也。

驚啼者,常在夢中哭而作,宜錢氏安神丸主之。

又方,胎中受驚,生未滿月而驚啼者,用:

白話文:

又一方,用黃連(切半,用薑汁炒),甘草(一份),人參(半份),研成粉末,用竹葉水煎服。

又一方,花火膏:燈花(兩片或四片),硼砂,硃砂(各少許),研成粉末,用燈心湯調和,塗抹在孩子嘴裡,用乳汁吞服,一天三次。

如果孩子夜裡哭鬧,看到燈光就停止哭泣,這是因為習慣了點燈,所以會哭鬧。

如果孩子驚恐啼哭,經常在夢中哭泣,可以使用錢氏安神丸治療。

又一方,胎兒在母體中受到驚嚇,出生還未滿月就驚恐啼哭,可以使用:

硃砂,牛黃,麝香(各少許)

末,取豬乳汁,調搽兒口中。

又方

蟬蛻(十四枚,全者去足),入硃砂(少許)

蜜調服。

有因客忤,觸犯禁忌而夜啼者,宜四聖保命丹,用燈草燒灰,和藥杵細,乳汁調塗乳上,令兒吮之,更以術法驗之。

一法,於兒臍下,用硃筆書田字一個,即瘥。

又法,用火柴頭一個,長四五寸,削平一面,硃砂水寫云:撥火杖,撥火杖,差來作神將,捉著夜啼鬼,打殺不要放,急急如律令敕。

白話文:

硃砂、牛黃、麝香各少許。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狀,然後加入豬奶調勻後塗抹在嬰兒口腔內。 又一個方法是使用蟬蛻 (十四隻完整的蟬殼去掉腳部),再加入少量的硃砂,並且與蜂蜜混合服用。 如果是因爲受到外界乾擾或觸犯了某些禁忌而導致夜間哭泣的情況出現,則可以嘗試使用“四聖保命丹”,先燒掉燈芯草並將其化爲灰燼,然後再把藥物搗碎至細小狀態,最後混入牛奶之中讓嬰兒吸食。 此外還可以採用一些其他的方法來治療這種情況,例如在嬰兒臍帶下方寫下一個紅色的“田”字;或者拿一根長約4-5釐米的火柴頭,在其平坦的一面塗上紅墨水寫下:“撥火杖,撥火杖,差遣你作爲守護神,抓住那些夜晚哭鬧的小孩,打死他們也不要放過。” 最後再加上一句咒語:“急速執行我的命令!”

又方,用仙人杖,安睡處身伴,(此杖即筍欲成竹者。)立死。

又方,用抱雞婆草一束,置兒簟下,勿令人知。

白話文: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仙人杖放在孩子身邊,可以立即致死。(注:這種杖是指剛要長成竹子的嫩芽。)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一束抱雞婆草放在孩子的蓆子下面,不要讓別人知道。

3. 諸汗

額頭有汗不須疑,漿漿渾身早問醫,

若待陽虛成脫病,縱逢國手也虛題。

《內經》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者,內之守也。氣為陽,血為陰。心主血,汗者心之液也。肺主氣,皮毛腠理,肺之合也。小兒心火太盛,上熏於肺,則皮毛不斂,腠理不密,失其衛外之職矣,故汗出焉。或為自汗,或為盜汗,血亦失其守矣。汗出不止,心亦虛也。氣弱血虛,大病生焉,縱遇良工,不可為也。

自汗者,或昏或醒,浸浸而出不止也;盜汗者,睡困則出,醒而復收也。並宜黃耆六黃湯、止汗散主之。

當歸六黃湯,此治自汗之聖藥也。

白話文:

額頭冒汗不必擔心,全身濕漉漉才需要看醫生,如果等到陽氣虛弱,病入膏肓,即使遇上名醫也無濟於事。《內經》說:陽氣負責保護身體,陰氣負責維持內在運作。氣是陽氣,血是陰氣。心臟主管血液,汗液是心臟的津液。肺臟主管氣,皮膚、毛髮和毛孔是肺臟的結合。小孩的心火過旺,向上熏蒸肺臟,就會導致皮膚毛孔無法收縮,毛孔疏鬆,失去保護身體的功能,因此出汗。可能是白天清醒時就出汗,也可能是睡覺時盜汗,血液也失去保護作用。汗液不停地流失,心臟也會虛弱。氣虛血虛,就會導致重病,即使遇到高明的醫生也無能為力。白天出汗的人,無論清醒或昏睡,汗液都一直不停地流出;盜汗的人,睡覺時出汗,醒來後汗液就消失了。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用黃耆六黃湯、止汗散來治療。當歸六黃湯是治療白天出汗的特效藥。

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連,黃芩(各等分),黃耆(加倍)

先用浮麥熬成湯,去麥入藥煎成劑,去渣,調止汗散服。

止汗散,用:

故蒲扇燒灰。

又方,用:

牡蠣(米泔浸洗,煅透,末),麻黃根,黃耆(蜜炙,各末)

取浮麥一百粒煎湯,調煎一沸服,效。

錢氏云:上至頭,下至項,謂之六陽虛汗,不須治之。

白話文:

將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連、黃芩(份量一樣)和黃耆(份量加倍)等藥材,先用浮麥熬煮成湯,去除浮麥後加入其他藥材煎煮成藥劑,再過濾去除藥渣,調成止汗散服用。止汗散的製作方法是,用蒲扇燒成灰燼。另外一種方法是,用米泔浸洗、煅燒至透的牡蠣,以及麻黃根和蜜炙過的黃耆,研磨成粉末,取一百粒浮麥煎煮成湯,加入藥粉後煮沸服用,效果顯著。錢氏說,汗從頭部到頸部流出,屬於六陽虛汗,不需要治療。

小兒睡而自汗者,肌肉虛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胸下至臍,胃虛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幼科執此,殊不知自汗者,心火旺而肺金虛也,反用丁香以助火,青皮以瀉肺,其失甚矣。東垣有論。(見脾臟。)本方當歸調元湯加芍藥。黃耆建中湯穩當。

黃耆建中湯,治脾胃虛自汗。

白話文:

小孩睡覺時會流汗,是因為體質虛弱,可以用止汗散來治療。全身都流汗,可以用香瓜丸來治療。汗只流在胸口到肚臍之間,這是脾胃虛弱,需要補脾,可以用益黃散來治療。然而,很多醫生卻認為自汗是心火旺盛而肺氣虛弱,反而使用丁香助火,青皮瀉肺,這樣治法就大錯特錯了。東垣先生曾經有論述過這個問題,詳細内容可以參考脾臟篇。實際上,治療自汗應該使用當歸調元湯加芍藥,或者黃耆建中湯更為穩妥。黃耆建中湯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盜汗。

黃耆(蜜炙),白芍(等分),甘草(炙),杜桂(減半)

姜三,棗引。

又方

黃耆(六錢,炙),甘草(一錢),(名黃耆六一湯),加白朮,白芍(各三錢)

末,薑棗引。治脾胃虛汗,甚效。

凡兒初生周歲,不可自汗,勿用他藥,宜用白朮一錢,小麥百粒,水煮令乾,去麥為末,以黃耆湯調服,愈為度。

有傷風寒熱症自汗,宜小柴胡湯加膽草治之。

白話文:

黃耆用蜜炙,白芍與其等量,甘草炙過,杜桂減半。用生薑三片,大棗引藥服用。

另外,也有方子:黃耆六錢炙過,甘草一錢,稱為黃耆六一湯,再加入白朮和白芍各三錢,磨成粉末,用薑棗引藥服用。此方對脾胃虛弱、容易出汗的症狀效果顯著。

對於剛出生一週歲的嬰兒,如果容易出汗,不可隨意用藥,最好用白朮一錢、小麥一百粒,水煮至乾,去掉麥子磨成粉末,用黃耆湯調服,直到症狀痊癒。

如果有傷風感冒導致的發熱和出汗,可以用小柴胡湯加膽草治療。

有夏月中暑濕,發熱汗多者,宜人參白虎湯加蒼朮治之,效。

有傷食積者,胸腹多熱有汗,宜先去積,三黃枳朮丸下之,後以肥兒丸調理,自愈。

有因瘧後自汗者,宜小柴胡湯加黃耆、桂枝主之。

有因瀉痢後自汗者,宜黃耆建中湯加當歸、白朮主之。

有急驚風自汗者,遍身如水之冷,此危症也,難治。

凡大病後,有自汗、盜汗者,宜調元湯加白芍、白朮主之。如汗出太多不止者,宜養心血,團參湯聖藥也。

白話文:

夏天中暑濕熱,發燒出汗很多的人,適合用人參白虎湯加蒼朮治療,效果很好。

如果有食物積滯的人,胸腹發熱出汗,應該先把積滯排除,用三黃枳朮丸來治療,之後再用肥兒丸調理,自然會痊癒。

如果是因為瘧疾之後自汗的人,適合用小柴胡湯加黃耆、桂枝來治療。

如果是因為腹瀉痢疾之後自汗的人,適合用黃耆建中湯加當歸、白朮來治療。

如果突然發作的驚風伴隨自汗,全身像水一樣冰冷,這是危急症狀,很難治療。

所有大病之後,出現自汗、盜汗的人,適合用調元湯加白芍、白朮來治療。如果出汗太多止不住,就應該滋養心血,團參湯是最好的藥。

團參湯,治虛汗或心血液盛,亦發汗。此藥收斂心氣。

新羅人參,川當歸(各三分)

咀,作三服,獖豬心一個,切三片,每片入藥二錢,井水碗半,煎一碗,食後服。

,治睡中汗方

酸棗仁,人參,茯苓(等分)

蜜丸,芡實入,麥冬湯一丸下。

汗出不治症:汗出不流而發潤,一不治也;汗出如油者,二不治也;汗凝如珠者,三不治也。君子見機而作,不可不早。

白話文:

「團參湯」可以治療虛汗或心血過盛導致的出汗,同時也具有發汗作用。此藥方能收斂心氣。

方劑如下:人參、當歸各三分,將藥材咀碎分成三份,每份加入切成三片的豬心肉二錢,用半碗井水煎煮成一碗,飯後服用。

另外,治療睡中出汗的方劑如下:酸棗仁、人參、茯苓等份,製成蜜丸,加入芡實,用麥冬湯送服一丸。

需要注意的是,出汗不治的症狀包括:汗出不流而發潤、汗出如油、汗凝如珠。君子應當見機行事,不可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