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 下卷 (1)
下卷 (1)
1. 初生訣
小兒生下一月餘,有病如何為分別?男左女右虎口看,若還紫紋胎驚熱,青色受胎氣不全。亦有驚多積蓄掣,青色必因數日前,皆因蹼跌□□顛。孩兒一歲至三歲,虎口脈內看兩邊。若還一關長一米,定是驚風傳候起,半寸病因是驚傳,先須用藥鎮心裡。若過第二第三關,並同驚積一般說,似出不出隱隱紋,此乃驚傳脾藏絕。
若還紫色難醫療,青色其驚入脾竅,此病呼作慢驚風,好手醫人急須療,或紅顏色便心寬,用藥之時立見安,脈過三關連指面,孩兒死後立須見,不拘顏色赤白紅,十死一生休怨嘆。二三歲時看虎口,更用中指按高骨,浮即生風數即驚,緊是顛癇風作熱,沉細腹痛緩沉虛,瀉痢皆因此脈初。微遲有積兼蟲盛,遲澀元來胃脘虛。
白話文:
嬰兒出生一個多月後,如果生病了,要怎麼區分呢?男孩看左手虎口,女孩看右手虎口。如果虎口還有紫色紋路,是受驚導致發燒;青色紋路則是胎氣不足。也可能因為驚嚇過度導致積食,青色紋路往往是因為幾天前跌倒或驚嚇所致。孩子一歲到三歲,要觀察虎口脈內兩側。如果脈搏跳動到第一關,長一米,一定是驚風發作的徵兆;半寸則可能是驚嚇導致的疾病,需要先用藥鎮定心神。如果脈搏跳動到第二、三關,跟驚嚇導致積食的情況類似。如果脈搏跳動似出不出的隱隱約約,是驚嚇導致脾臟虛弱的徵兆。
如果虎口有紫色紋路,很難醫治;青色紋路則是驚嚇入脾臟的表現,這種病叫做慢驚風,需要好醫生及時治療。如果虎口是紅色,就比較放心,用藥之後很快就能見效。脈搏跳動到第三關,並且延伸到手指末端,孩子死後就會出現這樣的症狀,不論顏色是紅色、白色還是黑色,十死一生,不要再怨天尤人了。孩子兩三歲的時候,除了觀察虎口,還要用中指按壓高骨。如果脈搏浮起,代表風寒入侵,脈搏跳動頻繁則是驚嚇所致;脈搏緊促,是癲癇發作的徵兆;脈搏沉細,是腹痛、緩慢、虛弱的表現;瀉痢也是因為脈象異常。脈象微遲,代表積食和蟲積,脈象遲澀則代表胃脘虛弱。
四歲脈不在指端,一指高骨按虛實,五六袞轉尋三部,平正關上為準則,七八稍多指稍許,九十次第八位取,十一十二也全看,十四十五三指數。小兒有病脈不多,先定浮沉遲數數,沉遲為陰浮為陽,更看面部屬何方,青色驚風白虛瀉,赤色痰熱黑難當,黃是脾家因有積,醫人審度用良方。
小兒脈緊風癇候,沉緩食傷多吐嘔,弦緊因知氣不和,緩急虛驚神不守,冷則沉細風則浮,牢實大便因秘久,腹痛之候緊而弦,此是胃寒宜療救。變蒸之時脈亦變,不治自然無過謬,單細疳勞洪有蟲,大小不均為惡候,脈遲而澀有寒熱,此是胃寒分別嘔,瀉痢浮弦不可醫,仔細思量宜審究。
白話文:
四歲以下的孩子,脈搏不在指尖,而是在指骨上,可以用一根手指按壓來判斷虛實。五歲到六歲的孩子,脈搏位置要沿著手腕向上尋找三部:平、正、關。以關上的脈搏為標準,七歲到八歲的孩子,脈搏位置要比關上稍微高一點,九歲到十歲的孩子,脈搏位置要比八歲高一點,十一歲到十二歲的孩子,脈搏位置則要根據年齡變化來判斷,十四歲到十五歲的孩子,脈搏位置要比十二歲高三指。
小孩子的脈搏比較少,判斷疾病時,首先要確定脈搏的浮沉、遲數。沉遲屬陰,浮數屬陽。還要觀察孩子的面色,判斷病因。青色代表驚風,白色代表虛瀉,紅色代表痰熱,黑色代表難以治療,黃色則代表脾胃積滯。醫生要仔細判斷,用藥方治療。
如果小孩子的脈搏緊,則可能是風癇的徵兆。如果脈搏沉緩,則可能是飲食不當導致的嘔吐。如果脈搏弦緊,則可能是氣機不和。如果脈搏緩急,則可能是虛驚,神志不守。如果脈搏沉細,則可能是受寒。如果脈搏牢實,則可能是大便秘結已久。如果脈搏緊而弦,則可能是腹痛。這些都是胃寒的症狀,需要及時治療。
如果孩子正在發燒,脈搏也會隨之變化。如果不治療,自然會有不好的結果。如果脈搏單細,則可能是疳勞,也就是營養不良,或者可能是肚子裡有蟲。如果脈搏大小不均,則是一個不好的徵兆。如果脈搏遲而澀,則可能是寒熱交戰,也就是說孩子既有寒症又有熱症。如果孩子嘔吐,並且脈搏沉細,則可能是胃寒。如果孩子拉肚子,並且脈搏浮弦,則可能是腸胃不和,很難治療。醫生要仔細思考,謹慎判斷。
小兒脈浮多風熱,沉細原因乳食結,弦長多是肝膈風,緊數驚風四肢掣,洪浮胃口似火燒,沉緊胃中痛不歇。虛濡有驚又兼驚,脈乳大小便中血,四至洪來苦煩滿,沉細腹中痛切切,滑主露濕冷所傷,弦緊容忤分明說。
五指尖頭冷,驚來不可當,若逢中指熱,必定是傷寒。中指獨自冷,痘疹症相傳;男左女右分,脈紋仔細看。
看指虎口脈色法
紫熱紅傷風,青驚白色疳,黑色因中毒,黃色因脾端。
身冷熱驗症歌
鼻冷知痘疹,耳冷緣傷風;熱症渾身熱,乍熱是傷脾。
囟門高起,脈來洪大而有力,渾身壯熱,日夜不寧者,是傷風寒,宜用發表之劑。囟門高起,脈來緊大而軟,身體不熱,唇紅口乾,乃是內熱,或有驚悸,宜抱龍丸治之。
白話文:
小兒脈搏浮動,多半是因為風熱;脈搏沉細,可能是因為乳食積滯;脈搏弦長,多半是肝膈風;脈搏緊數,則可能是驚風,導致四肢抽搐;脈搏洪大浮動,表示胃口如同火燒般;脈搏沉緊,則表示胃中疼痛難忍。脈搏虛弱濡緩,可能伴隨驚恐,同時出現大小便出血;四肢脈搏洪大,可能伴隨煩躁滿悶;脈搏沉細,則表示腹痛劇烈;脈搏滑利,可能是因濕冷侵襲而造成;脈搏弦緊,可能是因為容忤,也就是不順暢。
五指尖端冰冷,可能是因為驚恐發作;如果其中指發熱,則可能是傷寒。中指單獨冰冷,可能是麻疹;男左女右,要仔細觀察脈紋。
觀察虎口脈色,可知病因:紫色表示風熱,紅色表示傷風,青色表示驚恐,白色表示疳積,黑色表示中毒,黃色表示脾虛。
觀察身體冷熱,可知病因:鼻子冰冷,可能是麻疹;耳朵冰冷,可能是傷風;全身發熱,可能是熱症;突然發熱,可能是脾虛。
囟門高起,脈搏洪大有力,全身發熱,日夜不安,這是傷風寒,需用發表之劑治療。囟門高起,脈搏緊大而軟,身體不熱,唇紅口乾,這是內熱,可能伴隨驚悸,需用[抱龍丸]治療。
乍涼乍熱,肚腹膨脹,大小便不通者,下之;如大小便照常者,保和丸主之。
口乾發渴,大便泄瀉,小便赤短者,胃苓丸主之。
囟門陷下,肚腹膨脹,不思乳食,乃是傷寒,宜用香砂保安丸治之。
傷風,惡風發熱頭應痛,兩頰微紅鼻涕多。汗出遍身兼咳嗽,此是傷風症易和。
傷寒,傷寒之候有多般,一概推詳便覺難,面目俱紅時噴嚏,氣粗身熱是傷寒。
夾食,鼻涕頭痛時吐逆,面黃紅白帶不一,此因夾食又傷寒,發表有功方下積。
白話文:
如果出現流鼻涕、頭疼、嘔吐、臉色混雜呈現黃、紅、白等顏色,這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當再加上傷寒,需要既能發汗解表又能消食化積的藥物來治療。
夾驚,身微有熱生煩躁,睡不安兮神不清,此是夾驚感寒症,亦須先表次寧心。
傷風之症,鼻流清涕,身常有汗,咳嗽不寧,兩頰微紅。宜用前胡半夏丸治之。
傷寒之症,遍身大熱,氣粗喘急,宜用羌活膏表之。
夾食者,目胞微浮,吐逆臆氣,吞酸身熱,頭痛鼻塞,心煩發渴,腹痛而膨。宜用羌活膏,次用香砂保安丸、香橘餅之類治之。
夾驚者,或被驚發熱,又感寒邪,或先感寒邪而後受驚,兩熱相乘,故神思昏沉,渴而煩躁,咬牙呵欠,目直手動,面有青紫色。宜用羌活膏,次抱龍丸、金箔鎮心丸之類,選而用之。
白話文:
夾驚,身體微微發熱,感到煩躁不安,睡不好,精神也不清明,這是夾驚感寒的症狀,需要先解表,再寧心。
傷風的症狀,鼻子流清鼻涕,身體經常出汗,咳嗽不止,兩頰微微發紅。可以用前胡半夏丸治療。
傷寒的症狀,全身發熱,呼吸急促,可以用羌活膏解表。
夾食,眼皮微微浮腫,嘔吐逆氣,吞酸、身體發熱,頭痛鼻塞,心煩口渴,肚子疼痛且脹。可以用羌活膏,再用香砂保安丸、香橘餅等治療。
夾驚,可能是被驚嚇導致發熱,又感寒邪,或是先感寒邪之後再受驚嚇,兩種熱邪互相加重,所以神志昏沉,口渴煩躁,咬牙打呵欠,眼睛直視,手亂動,臉色帶有青紫色。可以用羌活膏,再用抱龍丸、金箔鎮心丸等,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痰,咳嗽雖然分涼熱,連聲因肺感風寒,眼浮痰盛喉中響,戲水多因汗未乾。
傷風咳嗽者,前已有治矣。若微熱而咳者,抱龍丸以去痰,瀉白散以平肺。若痰涎壅盛,白玉餅子下之,或滾痰丸亦可。其內熱發渴咳嗽不已,喘,喉中痰響者,治之天竺黃丸。
積,頭痛身熱膨脹□,足冷神昏只愛眠,因食所傷脾氣弱,不宜遲緩健脾丸。
積聚之症不同。其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或胸前脅下,或左或右,有物堅硬,按之礙手者,為積;其發無根本,上下有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者,為聚。皆面發焦黃,昏困多睡,兩目黃赤,面目虛腫,乳食漸減,身體肌瘦。宜五疳消積丸、挨積丸、香砂保安丸之類。
白話文:
痰
咳嗽雖然分為寒性和熱性,連續咳嗽是因為肺部感受風寒,眼睛浮腫,痰多,喉嚨裡有痰聲,玩水後沒有擦乾汗水也容易引起咳嗽。
患有傷風咳嗽的人,之前已經有治療方法了。如果出現微熱咳嗽,可以用抱龍丸來祛痰,瀉白散來平息肺氣。如果痰液阻塞嚴重,可以用白玉餅子來瀉下,或者滾痰丸也行。如果內熱發熱口渴,咳嗽不止,喘不過氣,喉嚨裡有痰聲,可以用天竺黃丸來治療。
積
頭痛、身體發熱、身體膨脹,腳冷、神志昏迷、只想睡覺,這是因為飲食傷脾,脾氣虛弱,不能拖延,要服用健脾丸。
積聚症狀不同。如果疼痛有固定部位,痛處不會離開,例如胸前、脅肋下、左側或右側,有堅硬的物質,按壓會感到阻礙,這是積。如果疼痛沒有固定部位,上下都有停留,疼痛沒有固定位置,這是聚。這兩種情況都會出現面色發黃、昏昏欲睡、眼白發黃、面部浮腫、乳食減少、身體消瘦。應該服用五疳消積丸、挨積丸、香砂保安丸等藥物。
痢,小兒下痢細尋推,不獨成於積所為,冷熱數般雖各異,寬腸調胃在明醫。
痢症皆於冷熱不調,飲食積滯,不能運化而成。大要分陰陽,行滯氣,消積消熱,補脾開胃進食為主。蓋陰陽一分,陽胃自厚,故香連胃苓膏先服之。其元氣未虛,裡急後重,欲出而不出者,以大承氣湯、木香檳榔丸、妙應丸下之。純白者,胃苓湯加黃連、芍藥、枳殼、砂仁治之。
白話文:
痢疾
,小兒下痢細細探究,不單單是積食造成的。冷熱不同的原因雖多,但調整腸胃,依靠明醫診斷。
痢疾皆因寒熱失調,飲食積滯,無法正常消化而起。治療要點在於區分陰陽,排除積滯,消積消熱,以健脾開胃促進飲食為主。
因為陰陽分屬,陽氣偏盛的胃部,宜先服用香連胃苓膏。若患者元氣未虛,但有裡急後重,想要排泄卻排不出來的情況,可服用大承氣湯、木香檳榔丸、妙應丸等藥物促進排泄。
若患者排泄物呈純白色,則可用胃苓湯,並加入黃連、芍藥、枳殼、砂仁等藥物治療。
純紅者,胃芩湯加當歸、芍藥、生地黃、黃連、黃芩、滑石、山楂、枳殼等治之,要以涼血活血為主。此後略加地榆,借意而止之為妙。
吐,脾虛胃弱病根源,水穀如何運化行,清濁相干成吐瀉,久傳虛渴便成生。
小兒吐症皆脾胃虛怯,或過傷冷熱所致,是胃氣不和則逆而上行,故作嘔吐。嘔者,有物有聲;乾嘔則無物矣。吐者,有物無聲。其症不同,有熱,有冷,有虛,有痰,有食,當詳辨之。
白話文:
顏色純紅的,要用胃芩湯加入當歸、芍藥、生地黃、黃連、黃芩、滑石、山楂、枳殼等藥物治療,重點是要以涼血活血為主。之後可以稍微加些地榆,藉此達到止血的效果。
嘔吐是脾虛胃弱的病根,食物和水無法正常消化運化,導致清濁混淆而發生嘔吐和腹瀉,時間久了就會虛弱口渴,最終釀成疾病。
小兒嘔吐都是因為脾胃虛弱,或者過度受到寒熱的影響,導致胃氣不和而向上逆流,因此才會嘔吐。嘔吐有的是有東西有聲音,乾嘔則沒有東西。吐則是有東西但沒有聲音。嘔吐的症狀各不相同,有熱證、寒證、虛證、痰證、食積證,需要詳細辨證論治。
熱吐者,或感驚而心熱,或感暑氣而脾熱,或飲熱乳而胃熱,吐有黃涎而夾乳食成片者,頭額溫熱,五心熱,小便短赤者,是用五苓散加生薑及抱龍丸、香薷飲、天水散等去驚、清熱、清暑之藥。
寒吐者,或冒風寒,或寒時就與乳吃,冷氣入胃,吐必夾乳食,或夾清水白沫,四肢淒冷,面白,喜熱惡寒者,是治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四君子湯加陳皮、丁香、乾薑之藥;其或面有青氣則肝來克脾,急用附子理中湯加炮姜,量小兒虛實以治。
白話文:
吐出熱痰的人,可能是因為驚嚇導致心火上升,也可能是因為暑氣侵襲造成脾胃發熱,或是喝了熱牛奶導致胃部燥熱。吐出的痰液呈黃色,夾雜著乳汁凝固成片,額頭溫度偏高,手心發熱,尿量少且顏色深紅,可以使用五苓散加上生薑,以及抱龍丸、香薷飲、天水散等藥物,來安撫驚恐、清熱解暑。
吐出寒痰的人,可能是因為受了風寒,或者是在寒冷的天氣裡喝了牛奶,寒氣入侵胃部,吐出的痰液會夾雜著乳汁,或是清水和泡沫。四肢冰冷、面色蒼白、喜歡溫暖怕冷,可以用藿香正氣散加上木香,或者四君子湯加上陳皮、丁香、乾薑等藥物治療。如果患者臉色發青,代表肝氣過盛克制脾胃,要緊急使用附子理中湯加上炮姜,根據孩子的虛實狀況進行治療。
虛吐者,肌弱神困,面白。脾胃久虛,或源患疳積,及節次傷乳食,胃氣衰,寒不能停蓄飲而即吐,治用實脾化痰溫胃,木香餅、參苓白朮散、助胃丸等施之。
痰吐者,傷風痰塞,咳嗽氣急,或身發熱,面色青紅,此因有風生痰,痰積日久,膈於中脘,遂令乳食不化不下,故咳嗽連聲,氣逆上塞,即便吐出。治法先與化痰定心,服天竺地黃丸、抱龍丸,後用解表惺惺散,寧嗽補脾潤肺之藥治之。
食吐者,因過傷乳食,吐出酸水或宿乳,食不消。蓋胃氣不和,物積不化所為,滿而溢者,必肚腹發熱作痛,面額熱,時作噯氣。治先消其食,用妙應丸、挨積丸、保和丸之類,愈後用助胃丸、參苓白朮散等調理之。
白話文:
虛吐的人,身體虛弱、精神疲乏,臉色蒼白。這是因為脾胃長期虛弱,或是有疳積病史,或者曾經在成長過程中傷到乳食,導致胃氣衰弱,寒氣無法停留在體內而馬上就吐出來。治療方法是補益脾胃、化痰溫胃,可以用木香餅、參苓白朮散、助胃丸等藥物。
痰吐的人,是因為風寒入侵,痰濕阻塞,咳嗽氣喘,或者身體發熱,臉色青紅。這是由於風寒侵入體內,導致痰濕積聚,阻礙在中脘部位,使乳食無法消化吸收,所以不停地咳嗽,氣逆上衝,最後吐出來。治療方法是先化痰定心,服用天竺地黃丸、抱龍丸,之後再用解表藥物惺惺散,並配合寧嗽、補脾、潤肺的藥物治療。
食吐的人,是因為過度食用乳食,吐出酸水或未消化的乳食,吃東西也不消化。這是因為胃氣不和,食物積聚不消化所致。肚子脹滿溢出的,一定會肚子痛、發熱,面頰發熱,並且經常打嗝。治療方法是先消食,服用妙應丸、挨積丸、保和丸等藥物,痊癒後再用助胃丸、參苓白朮散等藥物調理。
瀉
瀉症有五:曰溏,曰泄,曰滑,曰痢,曰洞,俱當分別。溏者,糟粕不聚,似瀉非瀉;泄者,無時無度,或出不知,稀薄如水;痢者,氣從中脘下奔,直射濺溜,如卒筒然;滑者,水穀不化,腸胃直過;洞者,頓然大下,如桶傾水。凡此皆脾胃不調,或寒或熱,或過傷乳食,或素有蟲積所致。
如大便黃赤有沫,糞出射遠,此熱也,宜五苓散、天水散,分其陰陽,後平胃氣。如面青唇白,眼輪紫黑,糞白或青,手足冷,未瀉時先腹痛叫哭,此寒也。宜木香餅、助胃丸,調其胃氣;參苓白朮散補之;五苓散分利之。
白話文:
瀉症
瀉症分為五種:溏、泄、滑、痢、洞,每種都有不同的特徵,需要分別對待。
- 溏:是指大便稀薄,但又不至於完全瀉下,像是沒有完全消化完的糟粕,像是要瀉卻又沒有完全瀉出來的感覺。
- 泄:是指大便稀薄如水,而且無時無刻都可能排出,甚至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排出。
- 痢:是指大便急迫,如水柱般噴射而出,感覺像是從中脘(腹部正中)往下直衝,像是從水桶裡傾瀉出來一樣。
- 滑:是指食物沒有被完全消化,就從腸胃直接排出,像是吃下去的東西沒有經過消化就出來了。
- 洞:是指突然間大量排出大便,像是水桶突然傾倒一樣,一下子就瀉完了。
造成這些瀉症的原因都是因為脾胃失調,可能是寒或熱,也可能是過度食用乳食,或是有積存的蟲積等等。
如果大便呈黃色或紅色,而且有泡沫,糞便射程較遠,這是熱症,可以使用五苓散、天水散,根據不同的情況分開使用,最終要平調胃氣。
如果面色蒼白,嘴唇發白,眼周呈紫黑色,糞便呈白色或青色,手腳冰冷,還沒瀉之前肚子就疼痛,甚至會哭鬧,這是寒症。可以使用木香餅、助胃丸來調整胃氣,可以用參苓白朮散來補益脾胃,可以用五苓散來利水。
瀉下臭穢如抱退雞子,肚腹膨脹,其手脈紋紫,身熱,此裡實有食積。宜妙應丸治之,後與調補。
如瀉出青色,乳片不化,小便短少,面色青紅,或糞腥臭,自傷乳食也,夾驚也。宜先與清寧散、抱龍丸去驚,後五苓散、胃苓膏利小水;後錢氏白朮散溫補之。
暑月作瀉清水,口發渴,小便短少,此傷暑熱也。宜天水散、五苓散、錢氏白朮散、香薷飲之類。
面紅卒腫渾身熱,唇黑牙關氣如絕,
白話文:
如果拉肚子排出臭穢物,肚子脹,脈象紫,身體發熱,說明是食物積滯在腸胃裡。可以用妙應丸治療,之後再調補身體。
如果拉出青色的便便,奶塊消化不良,尿量少,面色青紅,或者糞便腥臭,說明是傷了脾胃,同時還有驚嚇的症狀。應該先用清寧散、抱龍丸治療驚嚇,之後再用五苓散、胃苓膏利尿,最後用錢氏白朮散溫補。
夏天拉肚子,排出清水,口渴,尿量少,說明是中暑了。可以用天水散、五苓散、錢氏白朮散、香薷飲等藥物治療。
臉紅腫脹,全身發熱,嘴唇發黑,牙關緊閉,呼吸微弱,
自播搐搦喉有痰,此是急驚容易決。
陰盛陽虛病已深,吐余瀉後睡揚睛,
神昏搐緩涎留甚,此症分明是慢驚。
急驚受病之源,皆因其母平日恣食辛辣熱物,厚衣暖室,閉藏太過,致使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生風,四症既具,則變為八候。蓋風盛則兩手伸縮而成搐搐,盛則十指開合而成搦,搦盛則熱如相撲而成掣,掣盛則頭搖不定,或偏而成顫,顫則身仰向後而為反,反則臂若開弓而為引,引則兩目或上視、邪視、直視而為竄,竄則睛露不動而為視。
所為八候者,其類俱牙關緊急,痰如拽鋸,手足拳攣,張口出舌,唇紅臉赤,或滿面俱青,冰片瀉青,虎口脈紋紅紫或青者,皆急驚也。此症積於平時,發於頃刻,最能駭人,然專屬心肝二經,乃風火相搏之故,必先去痰瀉肝,後清心利小水,定驚安神養脾,方無變症。宜用瀉肝散、天竺黃丸、滾痰丸、牛黃清心丸、琥珀抱龍丸、參苓白朮散等施治,無不愈者。但當辨認搐之順逆,蓋男搐左視左,女搐右視右為順,反者為逆。
白話文:
患者自發性地抽搐,喉嚨裡有痰,這是急性驚風,很容易致命。
而陰氣盛陽氣虛的病症已經很深,患者吐完之後,瀉完之後,就昏睡不醒,而且眼睛向上翻白,神志昏迷,抽搐緩慢,口水流得很厲害,這種症狀分明是慢性驚風。
急性驚風的病因,大多是因為其母親平日裡愛吃辛辣熱性的食物,而且穿衣保暖過度,關閉門窗,過於悶熱,導致身體裡熱氣盛,生痰,痰多就容易驚恐,驚恐就會生風,這四種病症同時出現,就會發展成八候症。
所謂八候,指的是:風盛則兩手會伸縮,呈抽搐狀;風更盛則十指會開合,呈搦狀;風再盛則熱氣逼人,如同相撲比賽一樣,呈掣狀;風極盛則頭會搖晃不定,甚至偏向一邊,呈顫狀;顫動更厲害則身體會仰向後方,呈反狀;反覆的動作則手臂像拉弓一樣,呈引狀;引動之後,眼睛會向上看、斜視、直視,呈竄狀;最後眼睛會睜開著不動,呈視狀。
以上這些症狀統稱為八候。患者往往牙關緊閉,痰液如同鋸子拉扯一樣,手腳緊握成拳,張口伸出舌頭,嘴唇和臉頰都發紅,或者整張臉都發青,冰片能瀉青,虎口脈紋紅紫或者青色,這些都是急性驚風的症狀。這種疾病平時積累在身體裡,發病時卻是突然發生,非常嚇人,但它專屬心肝二經,是風火相搏引起的,必須先去痰瀉肝,然後清心利尿,再定驚安神養脾,才能防止病情惡化。可用瀉肝散、天竺黃丸、滾痰丸、牛黃清心丸、琥珀抱龍丸、參苓白朮散等藥物治療,一般都能治癒。但要辨別抽搐的方向,男性抽搐時,眼睛向左看就是正常的,女性抽搐時,眼睛向右看就是正常的,反之則為不正常。
如發逆症者,金木相戰也,俱當瀉肺湯以瀉肺,地黃丸以補腎,瀉肝散、涼驚丸以瀉心肝;又當採其氣之冷熱,如氣冷不乳者,難治;氣熱能乳者,雖搐不妨。至於慢驚則或吐或瀉,涎鳴微喘,眼開神緩,目慢露睛,昏睡跳搐搦,似有似無,乍發乍止,口開臭,氣冷或身熱,或冷,脈紋透關。皆因吐瀉之後,脾胃虧損,元氣虛弱,及下吐太多所致。
唯當醒脾溫胃之中加以截風化痰之藥,宜醒脾散、惺惺散、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蘇合香丸之類。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逆症,就代表金木相戰,需要瀉肺湯瀉肺,地黃丸補腎,瀉肝散和涼驚丸瀉心肝。還要觀察病人的氣溫,如果氣冷不乳,就難治;氣熱能乳,即使抽搐也不礙事。至於慢驚,可能會有嘔吐、腹瀉、流涎、呼吸微喘、眼睛睜開但神志遲緩、眼球緩慢露出、昏睡、抽搐、手足抽筋等症狀,這些症狀時有時無,忽發忽止,口臭,身體可能發冷或發熱,脈象微弱。這些都是因為嘔吐腹瀉後,脾胃虧損,元氣虛弱,以及過度嘔吐造成的。
因此,需要醒脾溫胃,並加入截風化痰的藥物,可以服用醒脾散、惺惺散、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蘇合香丸等藥物。
疳,五疳五臟五般看,治法推詳事不難。若見面黃肌肉瘦,蘆薈發豎即為疳。
疳之為病,所得不同。或乳食不調,過餐甘肥;或缺乳食物大早;或乳母喜怒房勞即與乳吃;或飲有娠之乳,大抵皆脾胃受病,內無津液之故。又有因病服吐下表散之藥先後失宜,為醫所誤而得者,皆當詳其五臟所主而用藥。
如身體壯熱,臉赤唇紅,口舌生瘡,胸膈煩悶,小便赤澀,五心煩熱,盜汗發渴,多哭者,在心頭;焦發立,筋青腦熱,躁渴多汗,下痢,疥癬者,在肝;胸熱肌消,手足冰冷,寒熱時來,滑泄肚疼,牙疳口臭,尿黃多渴者,在腎;咳嗽喘逆,發熱惡寒,皮膚粟起,鼻癢流涕者,在肺;面黃身黃,肚大腳細,吐逆身滿乏力,啼哭,水穀不化,泄下酸臭,合面困睡,搭口發豎者,在脾;至如肚大青筋,如吃泥土並雜物茶、米、沙、炭之類,肚腹膨大,釀乳洞泄,骨蒸潮熱,尿如米泔,上下蟲出,羞明雀目,俱是疳症,此皆脾家受病,傳入諸臟。惟先理脾氣則諸臟皆安,故總用五疳保童丸、消疳肥兒丸、木香蘆薈丸。
白話文:
疳之病症及治療
疳,五種疳症分別對應五臟,觀察其症狀,治療方法就不難推敲。若見孩子面色發黃,肌肉消瘦,頭髮豎立,這就是疳症。
疳症的病因有很多種,可能是因為:
- **飲食不當:**餵食過多甜膩食物,或缺乏奶水和食物,或者母親因情緒波動、勞累過度,導致乳汁品質下降,孩子因此生病。
- **飲用孕婦乳汁:**嬰兒飲用孕婦乳汁也容易導致疳症。
- **藥物誤用:**因病服用了錯誤的藥物,例如過度使用吐瀉、發汗、解表等藥物,也可能導致疳症。
總而言之,疳症大多源於脾胃受損,導致體內津液不足。
不同臟器受損的表現:
- **心:**身體發熱,臉頰泛紅,嘴唇紅腫,口舌生瘡,胸悶氣短,小便赤紅,五心煩熱,盜汗口渴,愛哭鬧。
- **肝:**頭髮焦黃直立,筋脈青筋顯露,頭部發熱,躁動不安,口渴多汗,腹瀉,患有疥瘡。
- **腎:**胸部發熱,肌肉消瘦,手腳冰冷,寒熱交替,腹痛腹瀉,牙齒腐爛口臭,尿液發黃口渴。
- **肺:**咳嗽氣喘,發燒怕冷,皮膚起粟粒狀疹子,鼻癢流鼻涕。
- **脾:**面色發黃,腹部膨脹,腿腳纖細,嘔吐乏力,哭鬧不止,消化不良,腹瀉,糞便酸臭,昏昏欲睡,口角流涎,頭髮豎立。
脾胃受損導致其他臟器病變:
如果孩子出現腹部青筋,喜歡吃泥土、茶葉、米粒、沙子、炭灰等異物,腹部膨脹,乳汁消化不良,骨骼發熱盜汗,尿液混濁,身上出現蟲子,怕光眼花,這些都是疳症的表現。這些症狀都說明脾胃受損,影響了其他臟器。
治療方法:
要治療疳症,首先要調理脾胃,這樣其他臟器才能恢復健康。常用的藥物有五疳保童丸、消疳肥兒丸、木香蘆薈丸等。
有蟲者,追蟲丸、使君子丸。牙疳者,人中白散、雞金散,次第用之。
又吐論,熱寒虛痰食五吐解見於前
凡未周小兒吐奶最為重病。吐奶必夾痰,三吐之後,胃氣即虛,虛則外風乘入,內外夾攻,痰涎愈生,而閉於胃脘,胃脘閉而四肢關亦閉,遂發驚搐,或慢驚等症。如手足搐搦,口眼翻脹,頭額強舉,不可名狀,往往用藥無效,故此乳要預先治之。如吐成乳片者,是胃熱。熱盛生痰,久則成風矣,必先與清胃化痰定吐之劑。
白話文:
對於未滿周歲的小兒來說,吐奶是最嚴重的病症。吐奶必定夾雜著痰液,連續吐三次之後,胃氣就會虛弱。虛弱的胃氣容易讓外風乘虛而入,内外夾擊,痰液更加滋生,堵塞在胃脘,胃脘阻塞,四肢關節也會閉塞,於是就會出現驚搐或慢驚等症狀。例如手足抽搐、口眼翻白、頭額僵直舉起,症狀難以描述,常常用藥無效。因此,嬰兒吐奶需要提前治療。如果吐出來的奶液呈片狀,就是胃熱。熱盛生痰,時間久了就會化為風,必須先用清胃化痰止吐的藥物治療。
若吐久則胃久虛寒,尤宜溫補不可熱。一如鼻有青色,夜間煩躁身熱,是客風傷肺也,先宜發表,然後止吐。如唇口黑色,多哭,喉中作聲,是傷脾,宜調脾止吐。如吐出夾清水,面青唇白,是胃寒,宜溫胃木香餅、助胃丸之類。如早夜發熱,不睡多啼,則將發驚矣,急宜調胃補胃補脾,人參溫中之藥,參苓白朮散、緩驚餅子、鎮驚丸、調中正氣等劑治之,切莫孟浪可也。
泄瀉
泄瀉之症,皆脾胃不調,或寒或熱,或過傷乳食,或素有蟲積所致。
若面色痿黃,肚脹腳細弱,頭大項小,肌肉消瘦,貪餐妒食,瀉出或黃或白,或稀或稠,其臭異常,其瀉有時或二日、三日一次,腹似蜘蛛,瀉去頗軟,自瀉自止,此釀瀉也。釀者,如酒之意,皆疳積為病,宜蘆薈丸、肥兒丸,多服後,調脾自安。若瀉出青綠色者,此肝來侮脾,將發驚也。
白話文:
嘔吐
如果嘔吐的時間很長,就會導致胃部虛寒,這時應該溫和地補益,不能用熱性的藥物。就像鼻子發青,晚上煩躁,身體發熱,這是外來的風邪傷了肺,應該先用發散的藥物,然後再止吐。如果嘴唇發黑,經常哭泣,喉嚨發出聲音,這是脾胃受傷,應該調養脾胃,止吐。如果嘔吐物裡混雜著清水,面色發青,嘴唇發白,這是胃寒,應該用溫胃的木香餅、助胃丸等藥物。如果早晚發熱,睡不好覺,經常啼哭,就快要發驚了,要趕快調養胃和脾,用人參溫中、參苓白朮散、緩驚餅子、鎮驚丸、調中正氣等藥物治療,絕對不能輕率。
腹瀉
腹瀉的症狀,都是因為脾胃失調,有寒有熱,或是過度食用乳食,或是本來就有積食所導致。
如果面色萎黃,肚子脹,腳細弱,頭大脖子小,肌肉消瘦,貪吃挑食,大便顏色或黃或白,或稀或稠,氣味異常,有時一天或兩三天大便一次,肚子像蜘蛛網一樣,大便軟,自己拉完自己止住,這是釀瀉。釀,就像釀酒一樣,都是積食引起的病症,應該用蘆薈丸、肥兒丸,多服之後,調養脾胃,就會自然好轉。如果大便呈青綠色,這是肝氣犯脾,快要發驚了。
若初瀉出色黃,良久變而為青,乃脾虛而受制於肝也。此等症,三五次即困乏,治之稍緩,即成慢驚風。急先溫其臟氣,調其胃氣,平順三焦,和正榮衛,如瀉不能止,且先投其補脾益黃散、參苓白朮散加肉豆蔻、訶子之藥,止之後,徐調理。若困乏,四肢厥冷,目無睛光,鼻中乾燥,則逆症也,附子理中湯之類,宜酌量用之。
如遲,過投熱藥,瀉止則痢作無疑矣,須當詳審。
又有吐瀉並作者,身體壯熱,不思乳食,大便白色,或所出物不化,此傷食也。當先消導之,後與助胃調脾。若身溫,或冷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化,此上實下虛,尤當兼其所現之症治之。大要補脾益黃散、參苓白朮散為先也。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拉肚子,拉出來是黃色的,過了一陣子變成青色的,那就是脾虛被肝氣所影響。這種情況,如果拉個三五次,就會很虛弱,治療稍微慢一點,就會變成慢驚風。要趕緊溫暖臟腑之氣,調理胃氣,使三焦通暢,使正氣和榮衛氣血調和。如果拉肚子一直停不下來,就先服用補脾的益黃散、參苓白朮散,再加上肉豆蔻、訶子等藥物。拉肚子止住之後,再慢慢調養。如果出現虛弱乏力、四肢冰冷、目光呆滯、鼻腔乾燥的情況,那就是逆症,要使用附子理中湯類的藥物,但要根據病情酌量使用。
如果拖延時間,過度使用熱性藥物,拉肚子止住之後,就會出現腹瀉,這是一定的,所以要仔細審慎。
還有一些人會出現嘔吐和腹瀉同時發作的情況,身體發熱,不願意吃乳食,大便呈白色,或者拉出來的糞便沒有消化,這是傷食。應該先消導食物,然後再用藥助胃調脾。如果身體發熱,或者身體冰冷而不願意吃乳食,大便呈青白色,乳食消化不良,這是上實下虛,尤其要根據表現出來的症狀治療。總之,要以補脾益黃散、參苓白朮散作為首要治療。
又有吐瀉並作,身熱多睡,吐痰咳嗽,能食乳,大便稀黃,渴欲飲水,胃虛而有風熱之故。當先與白朮散,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後以抱龍丸發散風熱;更服養脾胃之劑。
痢症
痢症不同,非有積滯,終不能成,須當辨其致病之由。大要分陰陽,行滯氣,消積消熱,補脾開胃進食為主。蓋陰陽一分,腸胃自厚,故五苓散、胃苓湯必先服之。一二日間,元氣未虛者,以大承氣湯下之。此通因通用之法,切不可驟用補藥,亦不可用澀藥,至變作禁口、刮腸等痢,為害非淺。
冷痢者,脾胃虛寒停滯,物冷不化,遂下,或青或白,凍沫夾水腹痛者是也。治宜胃苓湯加白芍藥、理中湯、參苓白朮散、胃風湯、木香餅之類,屢效。
白話文:
痢疾症狀各不相同,若不是因為積滯,就不會形成。必須辨別其致病的原因。總之,要分清陰陽,驅散停滯之氣,消積化熱,補益脾胃,促進食慾為主。因為陰陽失調,腸胃就會虛弱,所以五苓散、胃苓湯必須先服用。如果一二天之內,元氣未虛弱,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這是通因通用的方法,切忌馬上用補藥,也不可以使用收斂藥物,否則會變成禁食、刮腸等更嚴重的痢疾,危害很大。
第三段
冷痢者,脾胃虛寒停滯,物冷不化,遂下,或青或白,凍沫夾水腹痛者是也。治宜胃苓湯加白芍藥、理中湯、參苓白朮散、胃風湯、木香餅之類,屢效。
冷痢是指脾胃虛寒,停滯的食物無法消化,因此腹瀉,排出的糞便可能是青色或白色,帶有凍沫和水,伴隨腹痛。治療應該用胃苓湯加白芍藥,或者理中湯、參苓白朮散、胃風湯、木香餅等,效果很好。
熱痢者,胃中濕熱,凝蓄不散,乘於血分,而散於大腸,故下或赤或黃腥臭,或多或少腹中窘痛,裡急後重,或身發熱,噁心口渴,不思飲食者是也。宜五苓散加車前子,次香連丸、芍藥甘草湯、不換金正氣散、人參、赤茯苓、薑棗,後以參苓白朮散調補,無不愈者。
疳痢者,過餐冷肥甘油膩之物,或乳食並進,其下黃白色,腹不痛,下無時度,或二三日一次,或一日數次,貪食妒食,目無睛光,肌肉羸瘦,發漸脫落者是也。治宜香連丸、木香肥兒丸、參苓白朮散之類。
白話文:
熱痢是指胃裡有濕熱堆積不散,侵犯到血液,然後蔓延到大腸,所以排泄物可能是紅色或黃色,帶有腥臭味,量多量少不一,肚子會絞痛、裡急後重,還可能發燒、噁心、口渴,食慾不振。治療可以用五苓散加車前子,接著用香連丸、芍藥甘草湯、不換金正氣散,再加入人參、赤茯苓、薑棗,最後用參苓白朮散調補,效果很好。
疳痢是指過度食用冰冷、油膩的食物,或同時吃奶和固體食物,導致排泄物呈黃白色,肚子不痛,排泄時間不固定,可能是兩三天一次,也可能一天好幾次,還有貪吃、挑食、眼睛無神、肌肉消瘦、頭髮脫落等症狀。治療可以用香連丸、木香肥兒丸、參苓白朮散等藥物。
驚痢者,因驚積熱傳入臟腑,故印堂眉面觀病之間俱有青色,其下青多黃少,或如苔蘚,或如痰涎,睡中多哭者是也。宜五苓散加木通,或一散利其小便後,以胃苓湯去桂並抱龍丸、香連丸、緩驚紅餅子治之。冷熱不調者,因腸胃間或傷冷熱,或晝涼夜熱,氣急發渴,目胞浮腫,肚腹脹硬,其下赤白不一,或兼青白,或如魚腦,酸臭或稀散成凍,或純水交集,惡食者是也。
治宜五苓散、胃風湯、或消積丸下之;下後五苓散加黃連、白芍藥、枳殼治之;仍以錢氏白朮散調自愈。純血痢者,糞少血多,色鮮,或紫或黯,午後身微熱,或能食,或不能食,服止痢止血之藥不效者,此脾家受病已深,脾病而肺亦病,遂不能統制其血,聽其乘入大腸之故。
白話文:
驚痢
驚痢患者,是因為驚恐導致積熱傳入臟腑,因此印堂、眉面、觀病之間都呈現青色。青色之下,黃色較少,或像苔蘚,或像痰涎。睡夢中經常哭泣,就是這個症狀。
治療方法:
- 使用五苓散加木通,或用一散利其小便之後,再以胃苓湯去桂並加入抱龍丸、香連丸、緩驚紅餅子治療。
冷熱不調痢
冷熱不調痢患者,是因為腸胃間或受寒或受熱,或者白天涼爽晚上炎熱,氣喘口渴,眼皮浮腫,腹部脹硬。排泄物顏色不一,或赤白相間,或兼有青白,或像魚腦,酸臭或稀散成凍,或純水混雜在一起,食慾不佳,就是這個症狀。
治療方法:
- 使用五苓散、胃風湯,或消積丸治療。
- 排泄物排出後,再使用五苓散加黃連、白芍藥、枳殼治療。
- 最後以錢氏白朮散調養,使其自愈。
純血痢
純血痢患者,排泄物中血多糞少,血色鮮紅,或紫或暗。下午身體微熱,或能吃飯,或不能吃飯,服用止痢止血藥物無效。這是因為脾臟受病已深,脾病而肺亦病,遂不能控制血液,讓血液進入大腸所致。
治當消食補脾,啟脾丸、消積丸、保和丸、白朮散之類,加以黃芩、當歸、白芍、滑石、山楂、神麯、麥牙、陳皮、枳殼等藥治之。又有風邪下陷者,升提之大要以涼血活血為主,此略加地榆少許借意而止之為妙。如發熱者,更加黃芩,少加黃連;血虛者,四物湯;元氣形體羸弱者,參苓白朮散調補之。
大概先水瀉後痢者難愈,先痢後瀉者易愈;脈微小者易治,浮洪數大者難治。懸絕者死,滑者生。
瘧症
瘧症不一,有痰、食、勞、暑、鬼、障、寒、溫、濕、牝、痰之症不同,六經、五臟、三陰之各一。有一日一發,二日一發,有間一日一發,有間二日一發;有日與夜各發;有上半日發;有下半日發及或發於夜者;有有汗、有無汗者;先寒後熱者;先熱後寒者,皆當詳辨而治之。
白話文:
治療應該以消食補脾為主,可以服用啟脾丸、消積丸、保和丸、白朮散等藥物,再加上黃芩、當歸、白芍、滑石、山楂、神麴、麥芽、陳皮、枳殼等藥物治療。如果還有風寒下陷的症狀,就需要升提,重點是以涼血活血為主,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一點地榆,借其藥性來止瀉。如果發熱,就再加黃芩,少加一點黃連;如果血虛,就服用四物湯;如果元氣和身體虛弱,就用參苓白朮散來調補。
一般來說,先出現水瀉後才出現痢疾的比較難治癒,而先出現痢疾後才出現水瀉的比較容易治癒;脈象微小者比較容易治療,脈象浮大洪數者比較難治療。脈象懸絕者預後不好,滑脈者預後較好。
瘧疾的症狀不一,有痰、食積、勞累、暑熱、鬼魅、障礙、寒邪、溫邪、濕邪、血虛、痰濕等不同症狀,可能影響六經、五臟、三陰等部位。發作的時間也有差異,有每天發作一次、每兩天發作一次,有的間隔一天發作一次,有的間隔兩天發作一次;有的白天晚上各發作一次;有的上半夜發作;有的下半夜發作;有的發作時伴有汗,有的不伴有汗;有的先出現寒症後出現熱症,有的先出現熱症後出現寒症。對於這些不同的症狀,都需要詳細辨別才能進行治療。
如胸膈有痰,心下脹滿,氣逆煩嘔,此痰瘧也。二陳湯加柴胡、黃芩、枳實之類治之。
胸膈不和,肚腹疼痛,吞酸噯氣,吐水,此食瘧也。和中保安丸加青皮、柴胡、檳榔並五苓散、異功散之類治之。
病愈未久,表裡俱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過勞即發,此勞瘧也。宜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少加柴胡、鱉甲治之。
白話文:
如果胸口和隔膜有痰,心口感到胀满,呼吸不顺,想吐,这是痰疟。可以用二陈汤加上柴胡、黄芩、枳实等药物治疗。
胸膈不和,肚子疼痛,吞酸打嗝,吐口水,这是食疟。可以用和中保安丸加上青皮、柴胡、槟榔,以及五苓散、异功散等药物治疗。
疾病痊愈不久,身体表里都虚弱,外来的邪气还没有散去,真气还没有恢复,过度劳累就会发病,这是劳疟。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稍微加点柴胡、鳖甲来治疗。
面垢口渴,小便赤,大便秘,肌熱額熱,微微汗出及上半身汗,此暑瘧也。十味香薷飲、五苓散治之。
進退無時,作止不一,或單熱,此鬼瘧也。鬼哭散、截瘧丹、清脾飲治之。
寒熱往來,或上半日,或申酉時,噁心乾嘔,此瘴瘧也。四獸飲治之。
若纏延日久不愈者,則兩脅之間結成癖積,名曰瘧毋。此皆初發時失於解表,內傷飲食,外感風邪所成。治宜鱉甲飲、四獸飲、歸脾湯主之。但先寒後熱者,名寒瘧;先熱後寒者,名溫瘧;身重熱,骨節痛,腹脹滿,自汗善嘔,名濕瘧;但寒不熱者,名牝瘧。皆因正氣之虛,感受邪氣,留而不發散之故也。
白話文:
臉上髒污,口渴,小便顏色偏紅,大便不通,身體發熱,額頭發熱,輕微出汗,尤其上半身會流汗,這是暑邪引起的瘧疾。可以用十味香薷飲或五苓散治療。
發作時間不固定,症狀變化不定,有時單純發熱,這是鬼邪引起的瘧疾。可以用鬼哭散、截瘧丹、清脾飲治療。
寒熱交替出現,有時持續上半天,有時在申酉時分發作,噁心乾嘔,這是瘴氣引起的瘧疾。可以用四獸飲治療。
如果瘧疾纏綿日久不癒,就會在兩肋之間形成癖積,稱為瘧毋。這些都是因為初期沒有及時解表,內傷飲食,外感風邪造成的。可以用鱉甲飲、四獸飲、歸脾湯治療。
其中先寒後熱的叫做寒瘧,先熱後寒的叫做溫瘧,身體沉重發熱,骨節疼痛,肚子脹滿,自汗容易嘔吐的叫做濕瘧,單純發冷不發熱的叫做牝瘧。這些都是因為正氣虛弱,感受邪氣,留而不散造成的。
必須先解表邪,後扶胃氣。丹溪謂: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固正氣為主,此治之大略也。然亦不拘有汗無汗、三陰六經,悉以四君子湯、人參養胃湯為主,熱多加柴胡、山梔;寒多加乾薑、肉桂;有汗加黃耆、浮麥;無汗加蒼朮、葛根;元氣下陷者,加升麻、柴胡、鱉甲以主治之。
慎勿泥於時俗之說,以藥露冷而服,致傷元氣變成浮腫瀉痢,致脾胃虛弱,飲食不進,遂成大害,戒之戒之。
白話文:
治療疾病時,必須先驅散表面的邪氣,再扶助胃氣。丹溪先生說:沒有汗要讓病人出汗,以散發邪氣為主;有汗要讓病人止汗,以固護正氣為主,這就是治療的大概原則。但也不拘泥於有汗無汗、三陰六經,大多以四君子湯、人參養胃湯為主,發熱就加柴胡、山梔;怕冷就加乾薑、肉桂;出汗就加黃耆、浮麥;不出汗就加蒼朮、葛根;元氣下陷者,就加升麻、柴胡、鱉甲來治療。
要謹慎,不要迷信民間流傳的說法,用冷水服藥,容易傷及元氣,導致浮腫、腹瀉,造成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最終釀成大禍,要小心謹慎。
羌活膏
茯苓(五錢),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各七錢),桔梗,枳殼,天麻(各五錢),川芎(七錢),地骨皮,薄荷,甘草(各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生薑湯化下。
白話文:
將茯苓五錢、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各七錢、桔梗、枳殼、天麻各五錢、川芎七錢、地骨皮、薄荷、甘草各三錢研磨成細末,用煉蜜做成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不限時間,用生薑湯送服。
前胡半夏丸
紫蘇(一兩二錢),乾葛,陳皮,枳殼,半夏曲,桔梗,前胡(各一兩),甘草(三錢),金沸草,款冬花(各七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生薑湯化開服。
香砂保安丸
香附(炒,四兩),砂仁(炒),白朮(炒),神麯(炒),麥芽(炒,各二兩),山楂(三兩),益智,陳皮(各一兩半),木香,檳榔,使君子(炒,各一兩),甘草(六錢)
白話文:
前胡半夏丸 紫蘇葉、乾葛、陳皮、枳殼、半夏曲、桔梗、前胡各等量研磨成粉末,加入少量蜂蜜製成藥丸大小。每次服用一個藥丸,不限時間,使用新鮮薑片泡水溶解後飲用。 香砂保安丸 香附子、砂仁、白朮、神麩、麥芽各等量研磨成粉末;山楂增加一份,益智和陳皮各減少一半份量,再添加木香、檸檬、使君子各等量研磨成粉末。所有材料混合在一起,加進一些蜂蜜攪拌均勻,然後做成小丸狀。每次服用一小丸,不限時間。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米飲化開服。
青橘餅子
木香(炒),青皮,陳皮(去白,各二錢半),厚朴(薑製,七錢半),神麯(炒),麥芽(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捏作餅子。每一餅,不拘時,用米湯化開下。
抱龍丸
牛膽星(二兩),天竺黃(五錢),雄黃,辰砂,甘草(各二錢五分),麝香(五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薄荷湯化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如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不限時間,用米湯化開服用。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如芡實大小的丸子,捏成餅狀。每次服用一餅,不限時間,用米湯化開服用。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如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不限時間,用薄荷湯化開服用。
金薄鎮心丸
山藥,硃砂(各一兩),牙硝(一錢半),甘草,人參,茯苓(各五錢),麝香(五錢),片腦(一錢),紫河車(黑豆水煮,二錢五分)
上用金箔十五片為衣,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薄荷湯化開下。
瀉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入糯米一百粒,煎服。
白話文:
【金薄鎮心丸】
- 山藥:各一兩
- 紅硃砂:一錢半
- 牙硝:五錢
- 甘草:各五錢
- 人參:各五錢
- 茯苓:各五錢
- 麝香:五錢
- 片腦:一錢
- 紫河車:黑豆水煮,二錢五分
以上使用金箔十五片作為包衣,煉製蜜糖做成如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不限時間,用薄荷湯溶解後飲用。
【瀉白散】
- 桑白皮:各一兩
- 地骨皮:各一兩
- 甘草:炙,五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加入一百粒糯米,加水煎煮後飲用。
白玉餅子
滑石,輕粉,半夏,南星(各一錢),巴豆(二十四粒,去皮,用水一碗煎乾,將豆細研後,入眾藥和勻)
上用糯米飯丸如綠豆大,捏作餅子。三歲以上服五餅,三歲以下三餅,空心或臨臥時,蔥白湯下。
滾痰丸
天南星(薑製,一兩),半夏(薑汁製,一兩半),白牽牛末(六錢),黃芩(一兩),枳實(炒,八錢),輕粉(炒,一錢)
白話文:
白玉餅子
藥材:
- 滑石、輕粉、半夏、南星(各一錢)
-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用水一碗煎乾,將豆研磨成細粉後,與其他藥材混合均勻)
製法:
將以上藥材混合,用糯米飯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捏成餅狀。
服用方法:
- 三歲以上兒童服用五個餅,三歲以下兒童服用三個餅。
- 空腹或臨睡前服用,用蔥白湯送服。
滾痰丸
藥材:
- 天南星(用薑汁製,一兩)
- 半夏(用薑汁製,一兩半)
- 白牽牛末(六錢)
- 黃芩(一兩)
- 枳實(炒製,八錢)
- 輕粉(炒製,一錢)
請注意: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請勿自行服用。中藥的服用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进行,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上為末,薑汁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薑湯下。
天竺黃丸
天竺黃(一兩),天南星(薑製,一兩半),半夏(薑湯泡,五次),天花粉(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一丸,薑湯磨化下。
五疳消積丸
青皮,陳皮,香附(各二兩),山楂,三稜,蓬朮,乾薑,良薑,枳殼,神麯,麥牙(各一兩),蘿蔔子(一兩),吳茱萸(五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粟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白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糊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十丸,空腹用薑湯送服。
天竺黃丸的藥材包括天竺黃一兩、天南星(用薑汁製,一兩半)、半夏(用薑湯浸泡五次)、天花粉各二兩。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蜜製成丸子,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用薑湯磨化後服用。
五疳消積丸的藥材包括青皮、陳皮、香附各二兩,山楂、三稜、蓬朮、乾薑、良薑、枳殼、神麴、麥芽各一兩,蘿蔔子一兩,吳茱萸五錢。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製成丸子,大小如粟米。每次服用一二十丸,空腹用白湯送服。
挨積丸
三稜,丁皮(各七錢半),乾薑(炮,一錢),巴豆(去油淨,五錢),青皮,丁香(各二錢半)
上為末,醋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錢,食前薑湯送下,量病加減。
香連胃苓丸
白朮(炒,一兩),茯苓,厚朴,陳皮,蒼朮,白芍(各五錢),黃連(六錢),豬苓,澤瀉(各七錢),木香,甘草(炙,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用燈心、老米同煎湯化下。
胃苓丸
蒼朮(二兩半),厚朴(二兩),陳皮,白朮,官桂(各一兩),豬苓,澤瀉(各二兩),甘草,茯苓(各一兩半)
白話文:
挨積丸由三稜、丁皮、乾薑、巴豆、青皮、丁香等藥材製成,以醋糊丸劑,大小如粟米。每次服用一至二錢,飯前以薑湯送服,依病情加減用量。
香連胃苓丸由白朮、茯苓、厚朴、陳皮、蒼朮、白芍、黃連、豬苓、澤瀉、木香、甘草等藥材製成,以煉蜜丸劑,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不拘時間,以燈心草、老米同煎湯化服。
胃苓丸由蒼朮、厚朴、陳皮、白朮、官桂、豬苓、澤瀉、甘草、茯苓等藥材製成。
上咀片為末。每服二錢,姜三片,燈心一十根,老米六十粒,煎服。
大承氣湯
大黃,芒硝(各五錢),厚朴(一兩),枳實(二枚)
上服二錢,姜三片,水一鍾,煎三分,不拘時服。
木香檳榔丸
郁李仁(去皮),皂角(去皮,酥炙),半夏(泡),枳殼,青皮,杏仁(去皮尖),木香,檳榔(各等分)
上為細末,另將皂角四兩,用水一碗熬成膏,入熟蜜少許,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薑湯下。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方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三片姜、十根燈心草和六十粒老米,煎煮服用。
大承氣湯
主要成分有大黃和芒硝各五錢,厚朴一兩,枳實兩枚。
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三片姜和一鍾水,煎煮三分,隨時服用。
木香檳榔丸
成分包括去皮的郁李仁、去皮並炙烤的皁角、泡過的半夏、枳殼、青皮、去皮尖的杏仁、木香及檳榔,各種成分等量。
將這些成分研磨成細粉,另外將四兩皁角用一碗水煮成膏狀,加入少許熟蜜,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配姜湯服用。
五苓散
白朮(炒,二兩),茯苓,澤瀉(各一兩半),豬苓(一兩),官桂(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匙,燈心湯調化,空心服。
天水散
滑石(水飛,六兩),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清水不拘調下。
香薷飲
香薷,白扁豆(各三錢),厚朴,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用水煎服。
藿香正氣散
大腹皮(洗),白芷,半夏(泡,七次),紫蘇,白茯苓(各五錢),厚朴(薑製),白朮,陳皮(各一兩),桔梗,藿香(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
白話文:
五苓散由炒白朮、茯苓、澤瀉、豬苓和官桂組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至兩匙,用燈心湯調和,空腹服用。
天水散由水飛滑石和甘草組成,研磨成細末,用清水調服,用量不限。
香薷飲由香薷、白扁豆、厚朴、陳皮和甘草組成,用水煎服。
藿香正氣散由洗淨的大腹皮、白芷、泡七次的半夏、紫蘇、白茯苓、薑製厚朴、白朮、陳皮、桔梗、藿香和炙甘草組成。
上銼散。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二枚,同煎服。
四君子湯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等分)
上水煎,加薑、棗煎亦可。
木香餅
木香,檳榔,白豆蔻(去殼),青黛(各一錢半),麝香(一錢),續隨子(三錢),蝦蟆(燒存性,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食前清米湯下。
參苓白朮散
人參(一兩),白朮(三兩半),石蓮子肉(一兩半),山藥(二兩),蓮肉(一兩),桔梗(五錢),白茯苓(二兩半),薏苡仁(炒,二兩),甘草(炙,五錢)
白話文:
取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加入三片生薑和兩枚紅棗一起煎煮服用。
四君子湯由人參、白朮、茯苓和甘草等份組成,用水煎煮,也可加入生薑和紅棗一起煎煮。
木香餅由木香、檳榔、白豆蔻(去殼)、青黛(各一錢半)、麝香(一錢)、續隨子(三錢)、蝦蟆(燒存性,二錢)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飯前用清米湯送服。
參苓白朮散由人參(一兩)、白朮(三兩半)、石蓮子肉(一兩半)、山藥(二兩)、蓮肉(一兩)、桔梗(五錢)、白茯苓(二兩半)、薏苡仁(炒,二兩)、甘草(炙,五錢)組成。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清米或糖湯調下,隨意加用。
助胃丸
人參,白朮,茯苓,縮砂,肉豆蔻(麵煨去油,一個),山藥,甘草(炙,各三兩),丁香(五粒),沉香,木香(各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用薑湯化下。
惺惺散
桔梗,人參,細辛,白朮,天花粉,白茯苓,川芎,甘草(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半盞,生薑、薄荷各少許,煎至三分,不拘時服。如傷風無汗,加蔥白、薄荷煎服。
白話文:
人參、白朮、茯苓、縮砂、肉豆蔻(用麵粉包裹烤去油脂,取一個)、山藥、甘草(用火烤過,每種三兩)、丁香(五粒)、沉香、木香(各一錢)。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的蜂蜜搓成丸子,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用薑湯送服。
桔梗、人參、細辛、白朮、天花粉、白茯苓、川芎、甘草(各取等量)。將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二錢,用水半杯,加入少量生薑、薄荷,煎煮至三分之一,不分時辰服用。若患風寒感冒無汗症,可加蔥白、薄荷煎服。
保和丸
神麯(炒),山楂,半夏,茯苓(各一兩),連翹,陳皮,卜子(各五錢)
上為細末,粥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湯下。
清寧散
羌活(二兩),防風(一兩),當歸(二兩,酒洗),大黃(二兩,蒸),川芎(一兩半),山梔(炒黑,一兩),龍膽草(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用清湯調服,隨意大小加減。
錢氏白朮散
人參,白朮,茯苓,藿香,乾葛(各三錢),甘草(一錢),木香(少許)
上銼散,生薑三片,水一鍾,煎四五分溫服。
白話文:
保和丸由炒神麴、山楂、半夏、茯苓、連翹、陳皮、卜子等藥材製成,研成細末後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粒,用薑湯送服。
清寧散由羌活、防風、酒洗當歸、蒸大黃、川芎、炒黑山梔、龍膽草等藥材製成,研成細末後煉成蜜丸,用清湯調服,用量可隨意調整。
錢氏白朮散由人參、白朮、茯苓、藿香、乾葛、甘草、木香等藥材製成,將藥材切碎,加入三片生薑和一碗水煎煮至溫熱,即可服用。
瀉肝散
軟柴胡,甘草(各一錢),當歸,白朮,白茯苓(各一錢五分),鉤藤(二錢)
上銼散,白水煎,母子同服。
牛黃清心丸
牛黃(一錢二分),羚羊角(五分),白芍(一兩),白茯苓,犀角,甘草(各五錢),乾山藥(炒,七錢),黃芩,人參,桔梗(各三錢),雄黃(水飛,三錢),柴胡(二錢五分),川芎(一錢五分),麥冬(五十粒),神麯(炒,一兩),阿膠(炒,二錢半),麝香(炒,二錢半),冰片(三分),白朮(一兩半),黑豆(炒,七錢),乾薑(炒,二錢半)
白話文:
瀉肝散
- 芫花(一錢),甘草(一錢),當歸(一錢五分),白朮(一錢五分),白茯苓(一錢五分),鉤藤(二錢)
- 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煎煮後,讓母親和孩子一同服用。
牛黃清心丸
- 牛黃(一錢二分),羚羊角(五分),白芍(一兩),白茯苓,犀角,甘草(各五錢),乾山藥(炒,七錢),黃芩,人參,桔梗(各三錢),雄黃(水飛,三錢),芫花(二錢五分),川芎(一錢五分),麥冬(五十粒),神麯(炒,一兩),阿膠(炒,二錢半),麝香(炒,二錢半),冰片(三分),白朮(一兩半),黑豆(炒,七錢),乾薑(炒,二錢半)
- 將上述藥材按照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末,用來製成藥丸。請根據醫生指示服用。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竹葉薄荷湯化開,空心服。
琥珀抱龍丸
琥珀(燈心,同研),雄黃(各五錢),天竺黃(七錢),辰砂(三錢),膽星(一兩三錢),乾山藥(七錢),麝香(五分),白茯苓(一兩),姜蠶(炒去絲嘴,四錢),全蠍(去毒,炙,三錢),薄荷(三錢)
上為細末,水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用燈心湯、薄荷湯化開,不拘時服。
瀉肺湯
桑白皮,地骨皮,黃芩,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製成如芡實般大小的蜜丸,再以金箔包裹。每次服用一丸,用竹葉薄荷湯化開,空腹服用。
琥珀和燈心研磨成粉,與雄黃、天竺黃、辰砂、膽星、乾山藥、麝香、白茯苓、姜蠶(炒去絲嘴)、全蠍(去毒,炙)、薄荷等藥材一同研磨成細粉,製成如芡實般大小的水丸。每次服用一丸,用燈心湯或薄荷湯化開,不限時間服用。
將桑白皮、地骨皮、黃芩、甘草等藥材等量混合。
上用水煎服。
地黃丸
熟地黃(二兩半),山茱萸(肉一兩),乾山藥(一兩),澤瀉(八錢),牡丹皮(六錢),白茯苓(八錢)
上為細末,量加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溫湯送下。
涼驚丸
川芎(四錢),大黃(五錢),防風(二錢),鉤藤(二錢),硃砂(一錢),薄荷(一錢),羌活(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四丸,空心蜜湯送下。
腥脾散
人參(一錢),白附子(泡),天麻(煨),白茯苓(各八錢),甘草(炙,五分),木香(五分),全蠍(去尾,六分),石蓮肉(一錢),肉豆蔻(麵包煨,一錢),白朮(一錢二分),陳皮(七分),石菖蒲(八分),乾山藥(一錢),南星(薑製,一錢),砂仁(六分),丁香(五分)
白話文:
上用水煎服。
意思是: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地黃丸
-
藥材:
-
熟地黃(二兩半)
-
山茱萸(肉一兩)
-
乾山藥(一兩)
-
澤瀉(八錢)
-
牡丹皮(六錢)
-
白茯苓(八錢)
-
製法: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末。
-
加入適量米糊,搓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
-
服用方法:
-
每次服用一二十丸,空腹時用溫開水送服。
涼驚丸
-
藥材:
-
川芎(四錢)
-
大黃(五錢)
-
防風(二錢)
-
鉤藤(二錢)
-
朱砂(一錢)
-
薄荷(一錢)
-
羌活(一錢)
-
製法: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蜜搓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
-
服用方法:
-
每次服用十四丸,空腹時用蜜水送服。
腥脾散
- 藥材:
- 人參(一錢)
- 白附子(泡製)
- 天麻(煨製)
- 白茯苓(八錢)
- 甘草(炙製,五分)
- 木香(五分)
- 全蠍(去尾,六分)
- 石蓮肉(一錢)
- 肉豆蔻(麵包煨製,一錢)
- 白朮(一錢二分)
- 陳皮(七分)
- 石菖蒲(八分)
- 乾山藥(一錢)
- 南星(薑製,一錢)
- 砂仁(六分)
- 丁香(五分)
註釋
- 藥材重量單位:兩、錢、分,古代計量單位,現代可參考相關資料換算。
- 製法:泡製、煨製、炙製等,是中藥炮製方法,可參考相關資料了解其功效。
備註
上銼散,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量大小加減。
附子理中湯
白朮(炒,一錢半),人參(一錢),乾薑(一錢),甘草(五分),熟附子(多少隨病虛實輕重加減)
上用水,加薑、棗同煎服。
蘇合香丸
蘇合香(酒熬成膏),安息香(同上制),乳香,檀香,沉香,丁香,青木香,麝香,香附(各四錢),硃砂,人參,白朮,犀角,蓽澄茄,訶子(炮,各一兩),龍腦(二錢)
白話文:
上銼散,加三片薑和一顆棗,用清水煎煮後服用。劑量可根據病情輕重調整。
附子理中湯
將炒白朮一錢半、人參一錢、乾薑一錢、甘草五分、熟附子(根據病人虛實輕重調整用量)加入水中,再加入薑、棗一同煎煮後服用。
蘇合香丸
將蘇合香用酒熬成膏狀,安息香也用相同方法製成膏狀。然後將乳香、檀香、沉香、丁香、青木香、麝香、香附(各四錢)、硃砂、人參、白朮、犀角、蓽澄茄、訶子(炮製後)、龍腦(二錢)混合在一起。
上為細末,除蘇合、安息香外,用酒浸透,入瓶內,湯蒸透入藥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薑湯化送下。
五疳保童丸
蟾頭(一個,炙黃),蘆薈(三錢),胡連(二錢),熊膽(一錢),麝香(五分),黃連(炒),龍膽草,雄黃(水飛),青皮(炒),五倍子,夜明砂(微砂),青黛,苦楝根,天將手(炒,各二錢五分),白鱔頭(炙黃,如無,用蕪荑代之)
白話文:
以上是詳細的解說和配方,以下是簡化的版本:
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除了蘇合和安息香之外,用酒浸泡後放入瓶子裡,再用水煮沸至完全透明,然後加入藥粉,最後用蜂蜜製成像芡實一樣大的丸子。 每次服用一顆丸子,用薑汁調勻吞服。
上為細末,糯米飯為丸,如粟米大。一歲二丸,用米飯下,不拘時服,日三服。
消疳肥兒丸
蘆薈(一錢),胡連,使君子,青皮(炒),黃連,陳皮,蓬朮,三稜(煨),龍膽草,白朮(炒),砂仁,山楂,白茯苓,木香,香附(炒),檳榔,夜明砂(炒),蒼朮(米泔浸,炒,各三錢),訶皮(二個,炒),柴胡(二錢),神麯(炒),麥芽(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食遠用米飲送下。
木香蘆薈丸
蘆薈(一錢),蕪荑,檳榔,黃連(炒),青黛(各二錢半),胡連(五錢),木香(一錢),蟬蛻(去足,二十一個)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再用糯米飯捏成如粟米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歲兩丸,以米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時間不拘。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蒸餅做成如黍米般大小的丸子,飯後用米湯送服。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
上為細末,豬膽汁為丸,如黍米大,食遠米飲下。
追蟲丸
新苦楝根皮,貫仲(綠木者),木香,桃仁(炒),蕪荑(炒),檳榔(各一錢),鶴蝨(炒,一錢五分),輕粉,蟬頭(各一錢),使君子(去殼,二十五個),當歸,黃連(炒,各一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黍米大,用肉汁食前服。
使君子丸
使君子(一兩),甘草,厚朴(薑製炒),青黛(五錢),訶子肉(五錢,一半煨),陳皮(二錢半)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豬膽汁做成丸子,大小如黍米,飯後服用,配合米湯送服。
追蟲丸的藥材包括:新苦楝根皮、貫仲(綠色的)、木香、桃仁(炒過)、蕪荑(炒過)、檳榔(各一錢)、鶴蝨(炒過,一錢五分)、輕粉、蟬頭(各一錢)、使君子(去殼,二十五個)、當歸、黃連(炒過,各一錢)。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黍米,飯前服用,配合肉湯送服。
使君子丸的藥材包括:使君子(一兩)、甘草、厚朴(用薑製法炒過)、青黛(五錢)、訶子肉(五錢,一半用火煨過)、陳皮(二錢半)。
上為細末,飯糊丸如芡實大。每服四五丸,先以豬肉汁飲之,後服藥。
人中白散
人中白(煅過多),雄黃(中),枯礬(少),黃柏(多)
上為細末,先以溫鹽水漱口,後搽藥。
雞金散
雞內金(即雞肫內粗皮,陰乾,一兩),白芷,銅綠(各五錢),麝香
上為細末,先以溫鹽水灌,後敷藥入。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飯糊做成像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到五丸,先喝豬肉汁,然後服用藥丸。
人中白散的配方為:人中白(煅燒過,用量較多),雄黃(用量中等),枯礬(用量較少),黃柏(用量較多)。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先用溫鹽水漱口,然後將藥粉塗抹在患處。
雞金散的配方為:雞內金(即雞肫內部的粗皮,陰乾後,用量一兩),白芷,銅綠(各用量五錢),麝香。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先用溫鹽水灌入患處,然後將藥粉敷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