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孔

《幼幼集》~ 上卷 (7)

回本書目錄

上卷 (7)

1. 論長髮

痘瘡既出之後,二三日之間漸漸長髮,先出者先起,後出者後起,肥大紅潤,光澤腫胖,依期灌漿,無他症者,吉矣。若三四日內,雖無他症,但隱於皮膚,不長髮者,此元氣虛也,人參透肌散、參耆內托散,加升麻、防風、前胡、紫草等催之。若見吐瀉、口渴而不長髮者,此內虛寒也,陳氏木香散主之;胡荽酒噴之;雞冠血和酒灌之;桑蠶搗爛,白酒調下亦可。

痘出四五日,雖見長起而頂獨陷者,氣虛也,參耆保元內托等劑加糯米主之;頂陷不紅活者,此血虛也,四物加參、耆、白朮、甘草主之。若色雖血活,根腳散大,此血熱而氣不相依,當涼血、解毒、補氣,以大鼠黏子湯加紫草、黃芩、山楂等治。若色紅而焦,口乾,不起發者,紫草飲加紅花酒、炒黃芩、連翹之類治之。

若大便秘結,內有實熱而不發者,加味四聖散加枳殼、黃芩及快斑散。若大便利,口發渴而不長髮者,此內虛熱也,四君子湯加肉豆蔻。若不渴,大便利者,此內虛寒也,理中湯、陳氏木香散主之。

若夏月盛暑,炎氣薰蒸,煩躁發渴,以致痘不起發者,五苓散加木通、乾葛及人參竹葉湯治之。

若冬月寒天,為冷氣所侵,致肌膚粟起而不發者,當用陳氏木香散加紫蘇、桔梗。若鼻塞聲重,咳嗽不發者,此為風寒所侵,人參敗毒散。若氣血虛弱,偶為邪穢所觸,內伏或陷而不發者,內用十宣散,外用乳香、沉香、芫荽、紅棗燒之,以闢其氣。

痘瘡長髮之際,五六日之間頭面多者,自然腫脹目閉,此正候也。若應腫不腫,應閉不閉,此毒氣鬱留於內,不能起發之故,急用托裡快斑湯治之。腫起者吉,不腫者凶,然只要痘腫,不要皮肉腫。又須驗其色,若瘡本分顆,皮色紅活者,吉;瘡本模糊,皮色黑黯灰白者,凶。

目雖要閉,不要目胞光亮。若腫後忽然平搨,目開露睛者,此為氣泄,急用參耆內托散加川山甲、糯米治之。重複腫閉者吉,不腫閉者凶。又有痘將起發便頭面先腫大者,此天行疫氣,名大頭病。宜解表救苦湯解之,消者吉,不消者凶。此症易腫、易消,七日之後,變為癢搨,嗆水錯喉,聲啞痰喘,倒陷百無一生之理。

其有瘡或稀少,自然灌漿,頭面不腫,目不閉者,又不在此例。大抵痘不論稀密,俱要飽滿光澤,頂圓高起。若頂凹陷不灌漿,漿不脹不膿,目不閉,顏色不正,雖勉強灌漿於一時,亦難保其十一、十三朝之變也。

白話文:

[討論長髮階段]

痘瘡在出現後的兩三日間,會逐漸進入長髮期,先出現的痘瘡會先開始長髮,後出現的痘瘡則會後長髮,呈現出肥大紅潤、光澤腫胖的狀態,按期灌漿,如果沒有其他併發症,這是好的跡象。但如果在三四日內,雖然沒有其他併發症,但是痘瘡隱藏在皮膚下,未能正常長髮,這代表元氣虛弱,可以使用人參透肌散、參耆內託散,加入升麻、防風、前胡、紫草等藥材來催促長髮。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口渴等症狀,且未能長髮,這代表內虛寒,可用陳氏木香散治療;也可用胡荽酒噴灑;或者用雞冠血與酒混合灌服;桑蠶搗爛,以白酒調和服用也是可行的。

痘瘡在四五日時,即使已開始長起,但頂部卻凹陷,這是氣虛的表現,可使用參耆保元內託等藥物,加入糯米來治療;若頂部凹陷且無紅潤生機,這是血虛,可用四物湯加上人參、耆、白朮、甘草來治療。如果痘瘡雖紅潤,但根部擴散且大,這是血熱且氣血不合的表現,應採取涼血、解毒、補氣的治療,可用大鼠黏子湯加上紫草、黃芩、山楂等藥材。

如果痘瘡顏色紅且焦,口乾,無法長髮,可用紫草飲加上紅花酒、炒黃芩、連翹等藥材來治療。如果大便祕結,內有實熱但無法長髮,可使用加味四聖散加上枳殼、黃芩以及快斑散。如果大便頻繁,口渴但無法長髮,這是內虛熱,可用四君子湯加上肉豆蔻。如果不口渴,大便頻繁,這是內虛寒,可用理中湯、陳氏木香散來治療。

如果夏季酷暑,高溫蒸騰,煩躁口渴,導致痘瘡無法長髮,可用五苓散加上木通、乾葛以及人參竹葉湯來治療。如果冬季寒冷,受冷氣影響,肌膚起粟粒,無法長髮,可用陳氏木香散加上紫蘇、桔梗。如果鼻塞聲音重,咳嗽無法長髮,這是風寒侵襲,可用人參敗毒散。如果氣血虛弱,偶爾受到邪穢影響,痘瘡內伏或凹陷無法長髮,內部可用十宣散,外部可用乳香、沉香、芫荽、紅棗燒燻,以闢除邪氣。

痘瘡在長髮期,五六日間,頭臉上痘瘡多,自然會出現腫脹目閉,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應該腫脹卻未腫脹,應該閉眼卻未閉眼,這是因為毒氣鬱留在體內,無法正常長髮,需緊急使用託裡快斑湯治療。腫脹是好現象,不腫脹則是壞現象,但主要看痘瘡是否腫脹,而不是皮肉是否腫脹。此外,也要觀察痘瘡顏色,如果痘瘡分明,皮膚紅潤,這是好現象;如果痘瘡模糊不清,皮膚顏色黑暗或灰白,這是壞現象。

眼睛雖會閉合,但不要出現眼球突出、眼睛光亮的情況。如果腫脹後突然變得平坦,眼睛張開露出眼球,這是氣泄的現象,需緊急使用參耆內託散加上川山甲、糯米來治療。再度腫脹閉眼是好現象,不腫脹閉眼則是壞現象。還有一種情況,痘瘡在長髮初期,頭臉就先腫大,這是因為天行疫氣,稱為大頭病。可用解表救苦湯來治療,如果消腫就是好現象,如果未消腫就是壞現象。這種病症容易腫脹也容易消腫,七日後,可能轉為搔癢,嗆水,喉嚨痛,聲音沙啞,呼吸困難,倒陷,極有可能無法存活。

然而,有些痘瘡稀少,自然灌漿,頭臉不腫脹,眼睛不閉合,就不在此列。總的來說,痘瘡無論疏密,都應呈現飽滿光澤,頂部圓形且高聳。如果頂部凹陷無法灌漿,漿液不脹不膿,眼睛不閉合,顏色不正,即使勉強在一時之間灌漿,也難以確保在十一、十三日的變化中安然無恙。

2. 論灌漿

夫痘瘡自出齊長足,至六七日內放亮紅活,徐徐灌漿,乳食日進,無雜症者,當九日、十日收靨脫痂,自然平復,此大吉矣。其或唇上、鼻凹、天庭、耳邊有痘,皮薄先灌黃漿者,此為賊痘。毒氣內攻脾臟,當於活血內托藥中加紫草、連翹等藥治之,此又不可概謂為急也。

痘出稠密,色焦紫不能起頂者,此血熱毒盛之故。當細看其皮之厚薄。厚者保元湯加紫草、木通、連翹、桔梗、當歸、紅花為治。若皮薄如水泡者,雖灌不過半漿,必有癢搨黑陷之變。

痘頭面稠密,身上稀少,顏色淡白,不能起頂灌漿者,此氣血虛少所致,宜參耆內托散加桔梗、白芷載藥力在上,先灌頭面滿足,然後放下。若四肢不灌者,前藥內倍加白朮、白芍藥、牛膝引之,蓋四肢屬脾,前藥皆脾經之藥也。

痘瘡五六日,漿雖灌而不稠,膿雖滿而不圓,或頂陷者,此因氣弱不能統領其血,宜保元湯合四物湯加官桂治之。若漿雖飽滿,色見光白而不榮活者,此氣盛血弱也,四物湯加木香、糯米主之。

痘瘡六七日,漿雖灌不甚滿足,中間又有不能灌者,此氣血不和也,終必變為虛寒癢搨之症。宜參耆內托散加木香、官桂主之。

痘瘡雖見脹滿,但手摸則皮皺,此血雖至而氣不相依,後必難於收靨,亦險逆相兼之症。宜用參耆內托散加木香、官桂、糯米等治之。

氣虛痘瘡,因用內補藥方見長起灌漿,不能平滿而隨即倒榻者,更用保元湯加芎、歸、木香、官桂、升麻等大劑主之。此苛之症,須年大能食者,十活五六;年小不能食者,則不可治也。

漿雖灌而色大紅,根腳漫無一線之紅圍繞者,此血熱甚而未解,九朝、十朝,當有發癢之患,急宜參耆內托散、保元湯加蟬退、木通、荊芥、白芷、火煅川山甲等藥治之。更須令人看守,勿令抓破,如抓破之處鮮血淋漓,則氣流通,猶可施治。外用敗草散,或松花,或炒喬麥面,或伏龍肝末敷之,使其重複灌漿,庶亦可愈。

若重複灌漿而隨灌隨干,其痂青白綠色,堆垛如雞屎者,終必咬牙寒顫,危於十五六朝,發渴發喘,未灌漿之時而內是血也。若既灌漿之後,則內是膿安得又有血乎?亦難以有血、無血而定吉凶,須以日期先後為定論可也。若抓破之處,肉如剝光魚皮,形如湯火泡者,此血為毒所滯,氣為毒所壅,二者俱脫,是名倒陷;及挖肉成坑者,是名內陷,俱為不治之症。

痘瘡八九日之內,正在灌漿之時,身發壯熱,渴欲飲水者,此必瘡多毒盛,表裡氣血俱虛,宜用人參、黃耆、甘草、當歸、川芎、白芍、麥門冬等藥,或大補湯治之。若飲食傷脾,或傷生冷,以致大便頻去,或作瀉者,宜用參耆、山楂、白朮、黃耆、肉桂、肉豆蔻、訶子、澤瀉藥以止之。若大便雖去,飲食尚強,亦還可施藥餌,順序調理得獲安妥;若胃弱脾虛則危矣。

白話文:

關於灌漿階段的討論:

從水痘疹子完全冒出且長到飽滿,到第六、七天時,疹子會呈現明亮紅潤,開始慢慢灌漿,飲食逐日增加,沒有併發症的話,應在第九、十天結痂脫落,自然痊癒,這是極好的情況。然而,如果嘴脣、鼻子凹陷處、額頭、耳朵周圍出現疹子,皮膚較薄,先灌黃漿的,這種疹子被稱為「賊痘」。這是因為毒素侵襲脾臟,應在活血內託藥中加入紫草、連翹等藥來治療,但這也不必過度恐慌。

如果疹子密集,顏色焦黑且無法隆起,這是血熱毒盛的表現。應仔細觀察皮膚厚度,皮膚厚的可用保元湯加紫草、木通、連翹、桔梗、當歸、紅花來治療。如果皮膚薄如水泡,即使灌漿也不超過一半,一定會有疹子癢、變黑下陷的變化。

如果頭臉部疹子密集,身體其他部位較少,顏色淡白,無法隆起灌漿,這是氣血虛弱所致,宜使用參耆內託散加桔梗、白芷,讓藥效集中在上半身,先讓頭臉部的疹子灌漿飽滿,再往下擴散。如果四肢的疹子不灌漿,則在藥中加倍使用白朮、白芍藥、牛膝,因為四肢與脾臟相關,這些都是對脾臟有益的藥。

如果疹子在第五、六天,雖然灌漿,但不夠濃稠,膿雖多,但形狀不圓滿,或者頂部凹陷,這是因為氣弱無法控制血液,宜用保元湯和四物湯加官桂來治療。如果灌漿飽滿,但顏色泛白且缺乏光澤,這是氣盛血弱,用四物湯加木香、糯米來治療。

如果疹子在第六、七天,灌漿不夠飽滿,甚至有些地方無法灌漿,這是氣血不協調,最終會轉變為虛寒型的癢疹,宜使用參耆內託散加木香、官桂來治療。

如果疹子看起來飽滿,但手摸皮膚皺縮,這是血液已到達,但氣卻未能跟上,後期收疤會有困難,這也是危險的病症,宜使用參耆內託散加木香、官桂、糯米等來治療。

如果氣虛導致的疹子,用了內補藥後才開始灌漿,但無法平滑飽滿,隨即倒榻,應使用保元湯加大劑量的芎、歸、木香、官桂、升麻等來治療。這種病症,只有年紀較大且能進食的人,有五到六成的存活率;年紀小無法進食的,就無法治療了。

如果灌漿後顏色深紅,但疹子周圍沒有紅線包圍,這是血熱嚴重且未消解,在第九、十天,可能會有癢疹的困擾,應使用參耆內託散、保元湯加蟬退、木通、荊芥、白芷、火煅川山甲等藥來治療。必須讓人看護,防止抓破,如果被抓破的地方鮮血直流,氣血還在流通,還有治療的機會。外用敗草散、松花粉、炒喬麥面、伏龍肝粉末敷於抓破的地方,讓它再次灌漿,這樣可能痊癒。

如果反覆灌漿但隨灌隨幹,結痂呈青白綠色,像堆積的雞糞,最終會在第十五、十六天咬牙打顫,口渴氣喘,未灌漿時裡面是血。如果已經灌漿,裡面應該是膿,怎麼可能又有血呢?不能單憑有無血液來判斷病情,必須根據時間先後來評估。如果抓破的地方,肉像剝掉鱗片的魚,形狀像湯或火燒傷的水泡,這是血液被毒素阻塞,氣被毒素壅塞,兩者都流失,稱為倒陷;如果肉被挖掉形成坑洞,稱為內陷,這兩種都是無法治療的病況。

如果在第八、九天,正值灌漿期,身體發高燒,口渴想喝水,這通常是疹子多、毒素重,表裡氣血都虛弱,宜使用人參、黃耆、甘草、當歸、川芎、白芍、麥門冬等藥,或大補湯來治療。如果飲食傷害脾臟,或食用生冷食物,導致頻繁排便,或腹瀉,宜使用參耆、山楂、白朮、黃耆、肉桂、肉豆蔻、訶子、澤瀉藥來止住。如果雖有排便,但飲食正常,仍可使用藥物,順序調理,獲得安穩;但如果胃弱脾虛,那就危險了。

灌漿期間,第十天之後,身體疲憊,精神不佳,煩躁嗜睡,口中有異味,口腔生瘡,這是胃部熱毒,應立即使用牛蒡子、白朮、茯苓、黃連、桔梗、連翹、薄荷煎成濃汁,飯後慢慢服用,否則疹子即使結痂脫落,到了二十天後,會逐漸形成牙齦蟲蝕生瘡,時常出血,稱為牙宣;呼吸時口氣沖出,稱為息露;像馬匹疾馳,稱為走馬;像砂石崩塌,稱為崩砂;像狐狸,稱為狐;像迷惑,稱為惑;像牙齒掉落,稱為齒脫;像嘴脣腐爛,稱為脣爛,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病況,必須謹慎,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