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 上卷 (6)
上卷 (6)
1. 論見形
痘初出時便見水泡,才二三日即頭戴白水,不久即干,其餘平頂不起,此毒至盛,謂之太過失序。俗云:未老先白頭,不治者也。
痘既出之後,若叢雜團聚,密如蠶種,堆垛如魚子,平搨如胖蠶,抓破如蛇退皮,結痂如冷粥皮,頭面眼胞口唇上下一齊光腫,則五、七日內當發斑,發血泡,及口鼻出血而死。蓋痘瘡喜其腫而皮肉不喜其腫。書云:瘡腫肉不腫者昌;肉腫瘡不腫者亡,正此之謂也。若簇簇於皮膚中,如寒風粟起之狀,或隱或見者,此不待長髮,當啼叫煩悶而危。
若正面胸、背、手、足腫硬成塊,或青或紫,如丹瘤之狀者,當成黑陷,破爛挖坑而危。若紅紫黑斑如蚤咬,如蚊跡,如灑朱,如點墨,如青黛,與皮膚一平及頭面一片如胭脂者,此極惡之候,三朝五日即危矣。
白話文:
論見形
麻疹初期就出現水泡,二三天內就長滿白色水泡,不久就乾燥,其餘疹子平坦不突出,這是毒氣太盛,稱為過度失調。俗話說:「未老先白頭」,指的就是這種情況,不治療就會危及生命。
麻疹發出後,如果疹子叢集在一起,密密麻麻像蠶卵,堆積得像魚卵,平坦的像肥胖的蠶,抓破了像蛇蛻皮,結痂像冷粥皮,頭面、眼瞼、口唇上下全都腫脹,那麼五到七天內就會出現紫斑、出血性水泡,以及口鼻出血而死。因為麻疹喜歡皮膚腫脹,但是皮肉組織卻不喜歡腫脹。《經書》上說:「瘡腫而肉不腫者吉;肉腫而瘡不腫者凶」,就是指這種情況。如果疹子簇擁在皮膚內,像寒風吹起雞皮疙瘩一樣,時隱時現,這不需要等到疹子長大,就會啼哭煩躁而危急。
如果前胸、後背、手腳腫硬成塊,或青或紫,像丹毒一樣,就會形成黑色凹陷,潰爛穿孔而危急。如果出現紅紫黑色斑點,像跳蚤咬的、像蚊子叮的、像灑了朱砂、像點了墨、像青黛,與皮膚平齊,或者頭面一片像胭脂一樣,這是非常惡劣的徵兆,三到五天內就會危急。
2. 論部位
痘瘡於初放點之時,先察部位所發之處,即可預知其輕重吉凶。若口鼻兩傍,人中上下,腮耳之間先出現者,吉;若從兩鬢角耳後,咽喉處先出現者,凶也。其起漿收靨亦如是。至如頭者,諸陽聚會之處;兩頤兩頰,五臟精華之府;咽者,水穀之道;喉者,呼吸之門;胸腹者,諸陽受氣之地,為心肺所居,痘疹最要五處稀少。若頭額多者,謂之朦頭毒參陽位也;頸項多者,謂之鎖喉;胸前多者,謂之縵胸。
朦頭則視聽廢,氣化絕;鎖喉則內不出,外不入;縵胸則陽不清而神失守。兩頰兩頤多致成片,或如塗朱,則肝盛克脾,八九日當作滑泄,瀉青色,不食而為險候,故不宜多也。惟四肢雖多不妨。以上諸症,俱要疏通榮衛,活血調氣,健脾生胃,使無干枯焦黑之患,紫草消毒等味似不可少。
若熱甚者,酒炒芩、連、地骨皮;渴者,天花粉;氣虛者,參、耆、木香;大便秘者,枳殼;小便澀者,木通;食少者,山楂、白朮、陳皮;癢者,桂枝;脹者,大腹皮、厚朴;肚疼者,白芍藥、丁香。然亦看人之大小,稟之虛實。大而實者可救,小而虛者難痊。
白話文:
在痘瘡剛開始顯現的時候,首先應觀察它出現在哪個部位,由此可以預測病情的輕重與兇吉。如果痘瘡最先出現在口鼻兩側,人中上下,以及腮幫和耳朵之間,這是好的徵兆;但如果痘瘡最先出現在兩鬢角、耳後,或是咽喉部位,這就預示著病情較為嚴重。同樣的,痘瘡的結痂和脫落情況也是如此。頭部是所有陽經聚集的地方;兩頰和下頜是五臟精華所在;咽喉是食物通過的道路;喉嚨是呼吸的門戶;胸腹部是陽氣匯聚之處,也是心肺所居之地,這些地方的痘疹應該要盡量少。
如果頭額部位的痘疹過多,稱之為朦頭毒,因為它影響了陽經的運行;頸項部位的痘疹過多,稱之為鎖喉,因為它阻礙了呼吸;胸口部位的痘疹過多,稱之為縵胸,因為它擾亂了心肺的功能。
兩頰和下頜的痘疹如果成片出現,或者呈現朱紅色,這表示肝氣過盛,剋制了脾臟,通常在病程的第八九天會出現滑泄,排泄物呈青色,患者食慾不振,進入危險期,因此,這些部位的痘疹不宜過多。相對的,四肢上即使痘疹較多,問題也不大。
對於上述各種症狀,都需要通過疏通營衛,活血調氣,健脾養胃,避免皮膚乾燥、焦黑,可能需要使用紫草消毒等藥物。
如果體溫過高,可用黃芩、黃連、地骨皮煎酒服用;如果口渴,可用天花粉;如果氣虛,可用人參、黃耆、木香;如果大便乾燥,可用枳殼;如果小便困難,可用木通;如果食慾不佳,可用山楂、白朮、陳皮;如果感到癢,可用桂枝;如果腫脹,可用大腹皮、厚朴;如果肚子痛,可用白芍藥、丁香。然而,這些治療方式也要根據患者年齡的大小,體質的虛實來調整。體型壯碩、體質實的人,病情還有救;體型瘦弱、體質虛的人,病情則較難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