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孔

《幼幼集》~ 中卷 (1)

回本書目錄

中卷 (1)

1.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初節寅關(食指第一節),次節卯關(食指第二節),三節辰關(食指第三節)

經紋歌

左手紅生似線形,須知發熱又兼驚;右手筋紋如左樣,脾傷驚積一齊生。紋頭有似三叉樣,肺氣生痰夜作聲;色青應有傷寒症,若是空紅瀉定生。

指脈深青不暫停,微青腹痛糞多青,若兼黑色盤腸吊,眼搐牽抽不得寧。

小兒指脈深紅色,發熱驚時目強直,微紅下痢腹中疼,吐瀉脾虛多不食。

指上紋生紫色深,驚時啼叫又呻吟,微微紫色腸中痛,若是紋彎主噁心。

虎口脈紋多,須知氣不和;色青驚積聚,下痢瀉如何。青黑慢驚發,入掌內釣多;三關急通過,此症必沉疴。

第一節寅關輕重

脈紋有青紫,心肝有病,主驚搐,口舌生瘡,發熱,四肢厥逆,不食;黃白紋,主食停胃口,腹疼腹脹;黑色者不救。

第二節卯關輕重

脈紋見青紫,心肝受病,日久成疳,發熱,頭眩,驚怖,面赤,口乾燥。黃白色紋,疳病在脾肺,吐瀉發熱,咳嗽,吐痰;黑紋,疳在腎,繞耳生瘡,作腫作脹。

第三節辰關有重無輕

脈紋見者,通度三關,直上爪甲,胃絕多死。

小兒脈法

小兒之脈與大人異,九至為傷,平和六至。沉細知其為冷,十至而病困矣。急弦為氣之干,沉緩為食之滯,促急必是虛驚,緊者風癇而理。弦而又急,客忤之氣。沉而數者,骨熱何議。脈來亂者,必然難治。

脈弦急(主氣不和),脈沉緩(主傷食),脈促急(主虛驚),脈浮(主風),脈沉(主冷)

持脈三要

曰舉(輕手尋之),曰按(重手取之),曰尋(不輕不重,委曲求之)

舉按尋三要,惟尋字診家下手之至訣,即經之所謂三菽、六菽、十二菽之旨也。

脈象綱領圖,(此將七表八里之脈融會至為切要)

浮(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輕手得而(無力則為芤,有力則為洪,力重則為實,細小則為微)

沉(舉之不足,按之有餘),重手得而(至骨有力則為伏,無力則為弱,少軟則為緩)

遲(一息三四至,來去極遲),重手得而(短細則為澀,無力則為軟,極數則為緊)

數(一息七八至,來去極疾),輕手得而(有力則為實,流利則為滑)

論浮沉遲數四脈有力無力主病此極要者

浮而(有力則為風,遲為風寒,無力則為虛,數為風熱)俱為表症

沉而(有力為積,遲內寒,無力為氣滯,數內熱)俱為里症

遲而(有力為痛,無力為冷為寒)

數而(有力為熱,無力為瘡為燥)

滑者(脈形流利,主血不和主氣壅滯主痰)

澀者(脈形濡滯,主氣不和傷精敗血)

俱看在何部此診脈之切要也

凡長人脈長,當疏下指;短人脈短,當密排指;人瘦小則輕取之;人肥大則重取之。急性人脈急,緩性人脈緩。又有反關脈,在三部之後側處。若過寸口上至魚際者,名曰魚際脈。有左大右小者,有左小右大者,有貴人兩手清微全無脈者,名六澤脈。有兩手俱洪大者,須用心診視。

凡診人脈,須先調平自己氣息,初輕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再重按消息之,分別寸關尺部,五六至者為平脈,其有太過不及,則為病脈也矣。

小兒囟門高起者熱衝於上也(宜清利之)。囟門陷下者元氣虛脫也(宜補助之)。

十二經絡氣血歌

多氣多血經須記,手足陽明大腸胃;少血多氣有六經,二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胞絡,膀胱小腸肝所異。

十二經所屬歌

手經太陽屬小腸,膀胱經屬足太陽,肝足厥陰手胞絡,胃足陽明手大腸。膽屬少陽足經尋,三焦手內少陽臨,腎足少陰手心臟,脾足太陰手肺金。

引經藥歌

小腸膀胱屬太陽,藁本羌活是本方;三焦膽與肝胞絡,少陽厥陰柴胡強。大腸陽明並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脾經少與肺經異,升麻兼之白芍詳;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通經用此藥為使,更有何病到膏肓。

四時用藥法

不問所病或溫或涼,或熱或寒,如春時有病,於所用藥內加清涼風藥;夏月有疾,加寒涼之藥;秋月有疾,加溫氣藥;冬月有疾加辛熱之藥,是不絕生化之源也。錢仲陽治小兒,深得此理。《內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是為至治。又曰:無違時,無伐化。又曰:無伐生生之氣,此皆常道用藥之法。若反其常道而變生異症,則當從權施治。

五行五色五味五走五臟主禁例

東方之木,其色青,其味酸,其臟肝。肝主筋,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酸走肝,筋病。人勿多食酸。

南方之火,其色赤,其味苦,其髒心。心主血,火曰炎上,炎上作苦,苦走心,血病。人勿多食苦。

西方之金,其色白,其味辛,其臟肺。肺主氣,金曰從革,從革作辛,辛走肺,氣病。人勿多食辛。

中央之土,其色黃,其味甘,其臟脾。脾主肉,土曰稼穡,稼穡作甘,甘走脾肉。病人勿多食苦。

北方之水其色黑,其味鹹,其臟腎,腎主骨,水曰潤下,潤下作咸,咸走腎,骨病。人勿多食鹹。

小兒初受氣論

《聖濟總錄》:小兒在母腹中,受其精氣。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動作,六月筋骨成,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穀氣入胃,十月百神備而生。生後六月日瞳子成,孩兒能頦笑語識人;百日任脈生,能反覆;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髕骨成,能獨倚;三百六十日脛骨成,乃能移步。此是常定之法。

至於不及期而先能,並過期而不能者,則又稟賦之豐怯,是又不可以一概拘也。先人有行遲語遲之方,諸方書俱載,愚意物各有時,似亦不必人為,惟高明者鑑之。

小兒始生變蒸

三十二日一變生,癸腎臟,屬足少陰經。

六十四日二變一蒸生,壬膀胱腑,屬足太陽經。

九十六日三變生,丁心臟,屬手少陰經。

一百二十八日四變二蒸生,丙小腸腑,屬足太陰經。

一百六十五日五變生,乙肝臟,屬足厥陰經。

一百九十二日六變三蒸生,甲膽腑,屬足少陽經。

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辛肺臟,屬手太陰經。

二百五十六日八變四蒸生,庚大腸腑,屬手陽明經。

二百八十日九變生,己脾臟,屬足太陰經。

三百二十二日十變五蒸生,戊胃腑,屬足陽明經。

至於心胞絡臟,屬手厥陰經,三焦為腑,屬手少陽經。此一臟一腑,俱無形狀,故不變而不蒸也。然所謂變者,變生五臟也。蒸者,蒸養六腑也。又曰:變者,變其情態;蒸者,蒸其骨體,故血脈方榮,骨格始長,情性有異於前,當變蒸之時,看兒子唇口:如上唇微腫,有如臥蠶,或有珠泡子者,見變蒸症也即,宜少與乳食,不可妄投藥餌,切不可用艾火灸。若不依此,多致殺兒,屢見有此者,故書以告。

初生論

初生芽兒一塊血也,無形症也,無脈有驚,定知是胎。驚有熱,定知是胎熱,內無脈,外無形,手無紋,面無色,有病殊不可曉,惟心誠求之耳。故有聲有淚者,驚啼也,五味抱龍丸主之;有聲無淚者,腹痛也,木鱉子膏主之;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彎身如蝦者,盤腸內釣也,鉤藤湯主之。

抱龍丸

天竺黃(一兩),膽星(二兩),麝香(二錢),辰砂(三錢),雄黃(三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作三四次,用燈心湯化開,抹於舌上,仍以燈心湯下。

木鱉子

木鱉子(去殼,細切,搗為泥,去油淨,三分),乳香(箬葉上火炙去油,取末,三分)

共為一處,每用一二分,鉤藤、枳殼各一撮煎汁,調為膏,抹於舌上,以滾白湯送下。

鉤藤湯

鉤藤(五分),枳殼(五分),甘草(二分),玄胡索(五分)

用水半茶鍾,煎至二分,不拘時與服。

臍論

嬰兒之臍,大腸之竅,收拾急宜謹慎,生下截斷宜長不宜短,截後當用絹帛絲綿包裹,仍以艾火炙之候乾,聽其自落。落後如臍乾,當以暖臍膏貼之,防洗浴水濕,換衣風侵。如臍不幹而有潮濕水氣,輕者以紅絨散敷之,重者以龍骨散敷之。至於臍風撮口等症,以救急湯龍腦膏,間十救其一二,不可不思患而預防也。

紅絨散

紅色絨或紅色褐子,不拘多少,燈下燒灰為細末,敷於臍上,外以膏藥貼之。

龍骨

龍骨不拘多少,入炭火內燒令通紅,取出冷定,研為細末,敷於臍上,外仍以膏藥貼之。

救急湯

猴猻糞,山中者良,人家餵養吃五穀者不宜用也。不拘多少,煎湯喂之。

龍腦膏

蝦蟆膽,同上好冰片,搗為膏,收於小磁罐內,黃蠟封口。臨用以銀簪挑出,抹入兒口中,以燈心湯化下。

舌論

舌乃心之苗,唇乃脾之竅。舌紅潤而和者,無病也。舌紅紫者,胎熱也,黃連甘草朱蜜之法治之;舌黃燥者,胎熱兼有積乳也,以小和中湯治之。嬰兒不惟舌燥起刺,但不和而吮乳不緊,即凶候矣。

至於唇宜紅潤,若紅紫者,若燥者,皆胎熱也,黃連甘草法;唇微有青氣者,驚也,抱龍丸治之;唇四圍青黯者,驚重也,多不可治;唇白者,胎氣怯弱,生而難育,有疾難治,慎之慎之,小和中丸

小和中丸

陳皮,枳殼,蒼朮厚朴,神麯,山楂藿香,甘草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圓眼肉大。每一丸,作四五次,或薑湯,或燈心湯,化下。

黃連甘草湯

黃連,甘草(各等分)

煎濃湯,不拘時服。

朱蜜法

硃砂研極細末,水飛淨,每用二三分,生蜜調濃,抹於舌上,以燈心湯送下。

抱龍丸,方見前

吐論

傷胃則吐,傷脾則瀉,人人皆知其為然,惟嬰兒亦有不然者。若吐色白者,胃受寒也,或乳母過飲冷漿以致嬰兒胃寒,以香橘餅治之;吐色黃者,胃熱也,或胎中原稟積熱,或乳母過食煎煿油膩酒蒜等物,以致嬰兒胃熱作嘔,以芩連二陳湯加減治之;若吐從口射出,或從口角順流,此非病也,嬰兒不知飢飽,隨口輒咽,以致滿而上溢作嘔,此即書之所云:水多則沼溢,酒滿則卮傾,自然之理,非疾病也。當令其少少與食,或微餓之則安。

若以上諸症妄服藥物者,必愈加嘔吐,多致慢驚,慎之慎之。

橘餅

陳皮,甘草(減半),蒼朮,厚朴,枳殼,香附砂仁,神麯,藿香,青皮(各等分)

共為細末,煉蜜為餅,每服量兒大小多寡與服,薑湯化下。

加減芩連大棗

陳皮,茯苓,熟半夏,甘草,黃連(薑汁炒),山梔(薑汁炒),枳殼

用水二鍾,姜一片,煎二汾,不拘時服。

驚論

驚分急慢,治有涼溫。書云:急驚合宜涼泄,慢驚合宜溫補,誠格言也。故素無疾病,猝然之間,或發熱,或不發熱,痰涎壅塞,手足抽掣,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牙關緊急,人事不省,此急驚也。

蓋心為火,肝為風,風火相搏,抽搐不寧,此症或飲食過多,或食後兼驚,或傷風發熱,鬱熱生痰,痰盛發搐;或過食肥甘之物,停蓄胃中,以致清氣不上升,濁氣不下降,關格而發搐,皆有餘之症,治宜清涼行食行痰之劑,如牛黃丸鎮驚錠醒風天麻湯之類,皆不可緩。痰一行,氣一降,安在須臾矣。

若因久熱、久吐、久瀉、久嗽、或病後失調,或急驚過用涼苦之藥,或傷食大便久閉不通,發熱日久,元氣燒爍,傳變慢驚。手足微微搐弱,兩頰乍赤乍白,張口露睛,吁氣,常出氣,昏睡不語,此慢驚也。蓋急驚之病,得之自外而入者,又慢驚之病得之自病而出者。多五臟虛極,虛則生風,所以微微動搖,俗云:急驚驚病不驚醫,慢驚驚醫不驚病。

吐後生驚者,以星香散主之;瀉後生驚者,以參苓白朮散主之;嗽後生驚者,以門冬散主之;病後生驚者,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急驚傳變為慢者,鎮心丸回生丹本藥內少加截風化痰藥治之。大抵治急驚者,十全八九;治慢驚者,十不救一。辨之不真,藥之不當,延緩不能速救,以致夭亡者,得不歸咎於醫歟!

牛黃

枳實大黃,陳皮,黃芩牛膽南星(各等分),辰砂(水飛入藥內,不拘分兩,以紫色為度)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圓眼肉大,辰砂、金箔為衣。每一丸,燈心湯化下。

鎮驚錠子

天竺黃(五錢),膽南星(一兩),辰砂(三錢),雄黃(二錢),牛黃(七分),冰片(五分),麝香(五分,以上另研),羌活,防風白附子(五錢),枳實,大黃,茯神,殭蠶,全蠍,黃連,天麻(各二兩)

上為末,甘草煎湯,打糊為錠,曬乾,辰砂為衣。每服用燈心湯磨下,或薄荷湯磨下。

鎮心丸

紫河車黑豆水煮,五錢),乾山藥(一兩),甘草(一兩),牙硝(三錢),人參(一兩),辰砂(六錢),茯神(一兩),麝香(一錢),冰片(三分)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金銀箔為衣。每服如圓眼肉大,或燈心湯,或薄荷湯,或麥門冬湯,化下。

醒風天麻湯

羌活,防風,天麻,枳實,黃連,黃芩,橘紅膽星,全蠍,茯神

用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入薑汁一匙,不拘時服。

星香散

膽南星,陳皮,半夏,藿香,香附,砂仁,白朮,人參,天麻,茯神,鉤藤

用水一鍾,煨姜二片,煎至四五分,不拘時服。

苓白朮散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厚朴,澤瀉肉桂,肉豆蔻(麵包,煨),訶子肉,白扁豆(炒)

上為末,米湯調下,或煉砂糖為丸亦可。

門冬寧肺散

麥門冬,陳皮,膽南星,熟半夏,桑皮,桔梗,白朮,五味子,天麻,防風,殭蠶,白附子

用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食遠溫服。

補中益氣湯

陳皮,甘草,人參,白朮,黃耆當歸川芎,升麻,柴胡(加等分),天麻,茯神

用水一鍾,姜二片,黑棗一枚,煎五分,不拘時服。

回生丹

天麻,防風,白附子(各二錢),殭蠶,人參,白朮,茯神,木香,肉桂,肉豆蔻(麵包,煨),半夏曲(各一兩),雄黃,辰砂(各三錢),冰片,麝香(各五分)

上為細末,甘草打糊為餅,曬乾,辰砂為衣。每服量兒大小,或薑湯,或燈心湯,或門冬湯,磨下。

傷寒論

小兒傷寒與大人無異,所不同者,兼驚耳。其餘他症、傳經等項,用藥與大人同,特劑有大小耳。故惡風惡寒、隈人藏身、引衣密藏是為表症,宜汗者。若惡熱惡食、出頭露面、揚手擲足、煩渴燥結、氣粗腹滿,是為里症,宜下宜潤,或蜜導法治之。若頭額涼、手足厥冷、面色黯淡、大便瀉青,此則陰病裡虛,當用理中等溫藥以急救其里。

舉是汗下濕三法,其餘可類推矣。

升麻湯

治小兒時行瘟疫及痘疹疑似之間,傷寒傷風皆宜服此。無汗者加麻黃一錢、蔥頭一根。

升麻,乾葛,白芍(各三錢),甘草(一錢)

上用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時服。服藥後身涼即止,加紫蘇、香附、陳皮,名升蘇散。喉痛者,加桔梗;發斑丹毒加玄參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痘疹疑似之間,不問陰陽兩感,風寒濕痹,皆宜服此。

升麻,乾葛,赤芍,甘草,麻黃,川芎,白芷,陳皮,紫蘇,香附

水一鍾,姜三片,蔥頭二莖,煎熱服,以汗為度。

麻黃

治傷寒頭疼發熱,身疼惡風,無汗喘滿,又治太陽病脈芤緊,無汗,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當發汗者。

麻黃(去節),甘草,桂枝杏仁(去皮尖)

用水一鍾,煎六分,不拘時服,取微汗。夏至後須加知母石膏、黃芩,蓋麻黃湯性熱,夏月溫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凡傷寒熱病,雖涼不可太溫,惟春冬病用正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緩者,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不和,更發汗,須汗吐下也。面赤反有熱者,表未解也,汗出少許身必涼。

桂枝,芍藥,生薑,甘草,麻黃,杏仁,大棗

水一鍾,煎六分,熱服。

桂枝

治太陽中風,嗇嗇惡寒,翕翕發熱,自汗乾嘔。無汗者不宜用,夏至前後加減用之。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水一鍾,煎六分,熱服。服後飲熱粥米飲一盞,以助藥力。少加薄被覆蓋,半時通身微似有汗者佳。

人參敗毒散

治傷寒時氣,頭疼項強,壯熱,遍身疼痛,惡寒惡風,咳嗽鼻塞聲重,吐痰及瘡毒作寒作熱,並宜治之。

羌活,獨活,前胡,砦胡,桔梗,人參,茯苓,枳殼,甘草,川芎

水一鍾,姜三片,薄荷一撮,煎五分,熱服。

四順散

大黃,甘草,當歸,芍藥,薄荷

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表裡俱虛,胸中煩悶,或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煩少氣。如傷寒未解不可服。

人參,半夏,甘草,石膏,麥門冬

水一鍾,生薑三片,竹葉七片,燈心廿莖,粳米一撮同煎。如嘔,倍加生薑、竹葉。

白虎加人參湯

治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大渴煩躁,脈洪大者。

人參,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水一鍾,煎至米熟為度,濾去滓,溫服。

傷風論

傷風咳嗽,先要發散風邪,然後寬氣止嗽化痰。有熱用涼肺之藥。如面赤飲水,痰涎壅塞,咽喉不利,嗽吐痰食,當下之。八九月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非久病也,亦當下其痰。若久嗽則不可下。冬月嗽乃傷風也,宜當發汗。蓋肺主氣,應於皮毛,肺為五臟華蓋,小兒感於風寒,客於皮毛肌膚,入傷肺經,輕者咳嗽,重者喘急。

肺傷於寒則嗽多痰涎,喉中鳴急;肺傷於暖則嗽聲不通,壅滯於寒者,必散寒邪;傷於暖者,必泄壅滯。發散屬以辛甘,桂枝、麻黃是也;湧泄系以酸苦,葶藶、大黃是也。五味子收斂肺氣,亦治嗽之要藥也。久嗽不已肺氣虛急,必發慢驚。有嗽甚眼目兩眶紫黑如物傷損,眼白紅赤如血,謂之血眼。

治之之法,當用生地黃及黑豆溫研成膏掩於眼上,而眼眶黑自消,其血於眼淚中出,真良方也。兼服麥煎散而嗽自止。蓋肺經鬱熱,用瀉白散加減;肺氣自虛,用四君子湯加減;中焦實痞,宜用大承氣;脾不能生肺,宜用異功散。夫肺氣盛者,肺中之邪氣盛也,其脈右寸必浮而有力,宜用瀉白散以瀉之。

若肺虛而有熱者,執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誤矣,仍參某症治之。若肺非虛而用人參亦誤也,用人參鬚化藥制之,高明者酌議。

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湯細辛芩地黃,蒼防芎芷草,熱服汗之昌

三和湯

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頭疼,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喘短促。

麻黃,杏仁,甘草

姜三片,蔥一根,煎溫頓服,取汗為度。一方加荊芥、桔梗,有熱加前胡,有痰加半夏。

麥煎散

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壯熱,表裡不解,氣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語驚叫,或不叫語,無汗及隱疹遍身赤癢,往來潮熱,時行麻痘疹子,餘毒未盡,渾身浮腫,痰涎咳嗽;或傳變急慢風,手足抽搐,眼目上視;及傷風頭疼,感冒風冷,鼻塞身熱,噴嚏多啼。

赤芍,石膏,茯苓,杏仁,知母,甘草,葶藶,人參,麻黃,羌活,川芎

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食遠服。

清金前胡飲

治傷風發熱,咳嗽痰喘驚悸。

桔梗,甘草,橘紅,半夏,桑皮,前胡,防風,枳實,黃芩,天麻,花粉

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時服。

白散

化痰止嗽,寬氣進食。

地骨皮桑白皮,甘草

水一鍾,姜二片,煎熱服。

葶藶丸

治乳食沖脾,咳嗽傷風,面赤痰盛,身熱喘促。化痰止嗽,寬氣進食

葶藶子(隔紙炒),防己,黑醜(略炒,各一兩,為末),杏仁(去皮、尖,炒,一兩搗膏)

共為一處,加蒸棗肉搗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淡薑湯臨夜服。

辨諸熱論

小兒發熱,早晚兩度者,謂之驚熱,亦呼為潮熱。

小兒發熱,形瘦多渴,吃食不長肌肉者,謂之疳熱。

小兒發熱,煩吐不時,面青者,謂之風熱。

小兒發熱,日中可,夜間熱,天明覆涼,謂之傷寒餘熱未解。

小兒發熱,睡覺癲叫無時,遍身熱,發渴,謂之積熱。

小兒諸病,惟熱最多,當先辨虛實,隨症治之。

小兒病熱者,左腮先赤肝受熱也;右腮先赤,肺受熱也;額上先赤,心受熱也;頤間先赤,腎受熱也;鼻間先赤,脾受熱也。五臟所主,熱各不同,其治也,亦不同,是不可以一概論。

虛熱

其症面色青白,身微熱,口氣冷,手足心不熱,小便自利,恍惚神慢,噓氣軟弱,泄瀉多尿,虛汗自出。叔和云:虛熱不可太攻,熱出則寒起,惺惺散、四君子湯、錢氏白朮散酌用之。

實熱

其症面赤,氣粗口熱,煩躁唇腫,大便秘結,小便短數,揭衣掀被,煩蹄躁叫,肚熱肚疼。在表宜汗,青龍湯解肌湯加麻黃;在裡宜下,四順飲、解肌湯加大黃。孫真人曰:得利謹勿中補,熱氣得補後作。若表裡俱熱,舉按脈實,面黃頰赤,唇燥口乾,大便堅硬,小便赤澀,口中氣熱,四順飲加川芎、惺惺散加麻黃、大黃青龍湯、解肌湯加大黃、黃芩、麻黃。

若汗下熱不除,仁齋曰:退表熱宜微汗,退裡熱宜微下,汗下而熱之再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不可再用涼藥及再汗下,當和胃氣,使陽氣收斂歸內,其熱自止。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加減用之。柳叔舉曰:若經汗下,大熱未除,恐防痘疹,不可忘用涼藥。

餘熱不除,仁齋曰:用涼不可十分盡用,蓋熱去則寒起,古人戒之。

邪熱在心

湯氏曰:本臟屬火,後為熱所乘,故炎上而焦哭。其症面紅,小便赤,口氣熱,啼時有汗,仰身啼,煩躁畏燈,大小柴胡湯加生地黃、燈心、麥門冬、竹茹同煎,不拘時候服。

積熱在內

小兒內外蘊積熱氣,非食積熱也,失治則發斑咽喉等疾。楊氏曰:內因酒面煎炒,熱毒熱藥峻補;外被大暖爐火侵逼,皆能生熱。所謂積熱者,朝斯夕斯,內外久積熱氣,三黃丸最要之藥。熱出於心,熱盛則傷血。

三黃丸

解小兒三焦積熱

大黃,黃芩,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皂子大,用白滾湯研化,食前服。

風痰熱

得患風痰熱,晚熱早還涼,吃水無時度,粥飲食如常,日夜多啼叫,喘息豈為昌,患宜頻進藥,莫待復翻張。頭熱腳冷氣不和,漸生氣喘愛眠多,夢裡自驚手足掣,除熱消痰不作磨。

麻痘熱

時行瘡痘數日前,壯似傷風面頰鮮,乍熱乍涼頭有汗,虛驚虛悸手多牽,唇紅面赤時加喘,鼻青耳涼只貪眠,目澀氣粗頻噴嚏,定有麻痘要相傳。

驚風熱

兒患驚風熱,驚啼汗出多,糞青兼見乳,兩眼卻違和,咬乳流涎出,腳冷病纏疴,若逢頭伸視,早治莫蹉跎。

疳熱

此症疳為熱,鼻赤齒頻搖,乳食常無飽,頭瘡鬢髮焦,泥炭飧如飯,肌膚不長膏,五心煩熱盛,有積是肝勞。

潮熱

因疾未安和,潮熱早晚過,體虛並氣弱,調理莫蹉跎。日久加驚悸,脾邪困漸多,面腮唇色絕,厥逆已沉疴。

時氣傳變

時氣因邪觸,春秋及夏冬,受邪肝肉內,傷客衛胃中。頭痛渾身熱,心煩兩頰紅,鼻清痰嗽喘,傳變似傷風。

夜熱晝涼

夜熱身如火,天明依舊涼,非干邪氣作,蓋為客風傷。肝熱尿水赤,脾蒸糞帶黃,汗來方始退,肌體漸羸尪。

諸身通治

身中有熱先除熱,熱里逢虛先補虛。

時氣熱

巢氏曰:感冒四時不正之氣,頭疼壯熱與傷寒相似,但一時所行之證,人人相似,為時氣熱。用太乙十神湯。

太乙十神湯

陳皮,紫蘇,川芎,赤芍,乾葛,香附子,麻黃,白芷,甘草,升麻

水一鍾,生薑三片,棗一枚去核同煎,不拘時候服。未受症者加大黃末、雄黃末同煎服,以解疫毒、熱毒之氣。

疳論

疳之為病,皆虛使然。熱者,虛中之熱;冷者,虛中之冷,積者,虛中之積。治熱不可妄表過冷,治冷不可峻溫驟補,治積不可峻取。蓋小兒易虛易實,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峻取則傷脾胃。醫者止宜消積和胃,滋血調氣,隨順藥餌以扶持之;病家從容調理,節飲食以培養之,使榮衛調和,臟腑充實,自安矣。蓋積者疳之母,由積而虛,謂之疳極。

凡有積者,無不肚熱腳冷。若積而虛甚則扶胃,使胃氣充實,方與微利,急以和胃之藥扶虛救急,加白豆蔻、蘿蔔子、縮砂、蓬莪朮消積等藥疏利也。肋間癖痛,亦虛中之積。先寒後熱,飲水不食等症,當分別治之。

自然生疳

久吐、久瀉、久痢、久渴、久汗、久熱、久瘧、久嗽,皆因病後失治、濕熱傷脾,積傳諸臟,虛以致之。

疳症

小兒五疳,因過多食,或因甘甜,驚風入腹;或因病後不長肌肉致成疳疾。不思乳食,朝好暮歹,或發潮熱,四肢羸瘦,腹急氣喘,頭髮稀疏,喜食泥土,變成疳勞。

肝疳

肝疳白膜眼中光,怕日羞明淚不幹,咬甲搖頭肌體瘦,腹中堅癖塊多端。

搖頭揉口鼻,白膜眼中縵,揩磨常淚出,兩目不曾干顏容面青色,渾身瘡癬斑,毛焦併發豎,此病本從肝。

心疳

心疳臉赤少精光,壯熱唇紅面色黃,才臥皮膚沉盜汗,睡中驚恐意恓惺。

渾身壯熱甚,四肢全不任,面黃並臉赤,怕冷寒重衾。口鼻常乾燥,根源病漸深,只因驚撲著,此病本從心。

脾疳

脾疳腹脹體薑黃,冷物難消又滑腸,揉鼻擦眉愛泥土,蛔蟲和糞瀉非常。

面黃肚大手腳細,吐逆中滿乏氣力,便下水穀不消容,瀉痢酸臭合面睡。搭口發豎啼哭頻,愛食茶米沙炭類,此疳本從脾臟來,治之肥兒與蘆薈

肺疳

肺疳咳嗽體尪羸,喘急痰涎氣力衰,疥癩皮膚生痛癢,頻頻吃食只多飢。

啼多並嗽逆,口鼻脛生瘡,昏昏饒愛睡,體瘦又滑腸。四肢無氣力,客熱不同常,瀉膿並吐血,此病肺家傷。

腎疳

腎疳骨熱主偏墜,齒唇焦燥瘡䘌鼻,增寒壯熱手如冰,母夜咨煎不穩睡。

瀉痢時頻並,吐逆轉加深,大腸肛頭脫,壯熱兼腹鳴。乳食全不進,手足冷如冰,急疳難治療,此病腎家因。

肥兒丸

治諸般疳疾

黃連,神麯(各一兩),麥芽面(五錢),木香(二錢半),檳榔(一個),肉豆蔻(麵煨),使君子(酒浸去黑皮,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圓眼大。每一丸,米湯化下。

蚵皮丸

治諸疳、無辜疳症。

蝦蟆一隻,肥大不跳不鳴,其身多癩者;另取糞蟲一杓,以水洗淨,置桶中。將蝦蟆打死,頓在蟲中,任蟲食一二日,將皮揀出裝新布袋中包系定,置急流水中漂一日,取出瓦上焙為極細末,入麝香二分,揉飯內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湯下,或拌在飯內與兒食之,效驗不可盡述。

蘆薈丸

治諸般疳症身黃,腹脹痞塊,泄瀉瘦弱。

胡黃連(一兩),使君子(去黑皮),蓬朮,青皮(炒),陳皮,麥芽(炒),神麯(以上各一兩),檳榔,川黃連(各五錢),蘆薈,木香(各三錢)

瀉者加茯苓(一兩),肉豆蔻(麵煨,一兩),人參(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米湯空心化下;或麥芽面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分,米湯吞下。

天麻丸

治小兒疳眼、肝疳症。

青黛,黃連,天麻,川芎,夜明砂,蘆薈(各二錢半),龍膽草,防風,蟬退(各一錢半),全蠍(二分,去毒洗淨炙),麝香(二分),干蝦蟆(二隻,煨)

共為細末,豬膽汁和水打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吞下。如不能吞,煮煉蜜為丸,化下亦可。

清沛飲

治肺疳,肺熱鼻熱瘡,鼻息作臭,欲侵蝕者。

白皮(一錢),紫蘇,前胡,防風,赤茯苓,黃芩,當歸,天門冬(去心),連翹,桔梗,生地黃,甘草(各五分)

用水一鍾,煎五分,食後服。服數貼後,服化䘌丸。

化䘌丸

蕪夷,蘆薈,青黛,蝦蟆(煨,取末),川芎,白芷,胡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豬膽汁打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以杏仁煎湯吞下。其鼻常用熊膽泡湯蘸洗。

敷鼻千金散

青黛,當歸,赤小豆,瓜蒂,圯榆,黃連,蘆薈

上味各等分,入雄黃少許,研極細末,入鼻斂瘡。

蘭香散

治小兒走馬牙疳,牙齒潰爛,以至崩砂出血齒落。

輕粉(一錢),蘭香子末(一錢),密陀僧(五錢,燒紅醋淬為末)

上研如粉,敷齒上,齦上患處,立效。

又方

鴨嘴膽礬一錢,煅紅冷定,研極細,入麝少許,又研敷牙齒上。

三黃散

治腎疳崩砂良方。

牛黃(一分),大黃,生地,木香,青黛(各三分)

上為末,熱水調服。

布袋丸

治諸疳面黃腹大,飲食不潤肌膚。

夜明砂(揀淨),蕪荑(炒,去皮),使君子(微炒去皮,各二兩),白茯苓,白朮,人參,甘草,蘆薈(各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絹袋盛之,次用精豬肉同藥一處煮。候肉熟爛,提取藥於當風處懸掛,將所煮肉並汁,令小兒食之。所懸之藥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藥盡為度。

泄瀉論

夫小兒泄瀉者,證非一端,然有冷瀉、有熱瀉、有傷食瀉、有驚瀉,當辨其證而治之。蓋冷瀉者,脾胃受冷,肚腹疼痛,水穀不化,小便清而大便黃白或如糟粕,手足厥冷,當服理中湯益黃散,對症服之。熱瀉者,大便黃赤,小便赤少,口乾煩躁,宜用六一散五苓散去桂、錢氏白朮散去木香治之。如夾熱而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痢者,黃芩湯

嘔加半夏。又夾熱瀉痢而小便閉澀赤甚者,加減四順清涼飲服之。傷食瀉者,由乳食過飽,坐臥風冷之所傷,兼食油膩之物,遂成食瀉。宜先取下其積,不可便補。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宜大消食丸、蘆薈丸,量虛實先取其積,次以益黃散、異功散、四君子湯、調中湯理之。驚瀉者,因驚而起,眼白青黯,大便青黃,宜辰砂五苓湯散、鎮心丸主之。

大抵傷脾則瀉,而瀉久脾愈傷也。脾虛未有不成慢驚者,本藥如服過數貼不止,急宜大補脾胃。若傳變慢驚,坐以待斃,醫者未必不無責也,慎之慎之。

錢氏白朮散

人參,茯苓,白朮,藿香,甘草,砂仁,肉豆蔻(麵煨),山藥,澤瀉

用水一鍾,姜二片,蓮子七個去心,煎五分,不拘時服。

四順清涼飲

黃連,芍藥,甘草,陳皮,枳殼,茯苓,木通,澤瀉

胃苓湯

治泄瀉,脾胃不和傷食作瀉。

豬苓,澤瀉,白朮,白茯苓,厚朴,陳皮,神麯,甘草,麥芽

用水一鍾,燈心二十根,陳倉米一撮,煎湯,不拘時服。

益黃散

治泄瀉、冷瀉、胃虛腹痛。

青皮,陳皮,訶子肉,甘草,木香,肉豆蔻

水一鍾,姜二片,黑棗二枚,煎五分,不拘時服。

消食丸

寬中快膈,消飲食,退黃色。

砂仁,橘皮,蓬朮,神麯(炒),麥芽(炒,以上各五分),香附子(一兩,炒)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食後紫菜湯下二十丸。煉蜜為丸,薑湯化下亦可。

調中湯

人參,茯苓,木香,白朮,甘草,乾薑,藿香,香附子,砂仁,丁香

水一鍾,棗二枚,煎五分,不拘時服。

痢論

痢者利也,痢之為疾,無積不成。治法大要散邪熱,行滯氣,消積滯,解暑毒,開胃進食為先。初得痢者,便不可用訶子、豆蔻、樗皮、龍骨等劑補住邪氣。若氣得補則積滯不得發泄,腸胃滯澀,腫脹日久難愈。痢出於積滯。積,物積也;滯,氣滯也。物積欲出而氣滯不得與出,則下墜裡急後重,乍起乍止,日夜無度痢者,五臟窘痛而不散,當先用通利之藥,疏其臟腑積滯,然後辨其寒熱氣血虛實而施治。

丹溪云:初而重者承氣方,輕則黃芩芍藥湯,氣血俱虛為八物,隨時處治,方為良者,非此之謂乎。

導滯湯

治初得痢腹痛後重者。

黃芩,黃連,白芍,檳榔,厚朴,枳殼,陳皮,大黃(生用)

水一鍾,煎五分,入大黃一滾取起,生磨木香汁一、二、三茶匙,不拘時服。

黃芩芍藥湯

黃芩,芍藥,甘草

用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芍藥調中湯

治痢已經通行後,不問赤白,服此調理。

黃連(茱萸炒),黃芩,陳皮,厚朴,山楂,神麯,白芍(炒),枳殼,茯苓,澤瀉

用水一鍾,姜一片,煎五分,食後服。後重者加木香、檳榔;血盛者加當歸。

健中湯

治瀉痢日久,脾胃虛寒,下如雞子青者。

黃連(茱萸炒),當歸,芍藥,茯苓,白朮,陳皮,甘草,乾薑,肉豆蔻

用水一鍾,倉米一撮,煎五分,不拘時,徐徐溫服。

瘧論

風寒暑濕,邪自外來;飲食起居,邪由內作,豈特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哉?古人以暑受病者多言之耳。夫瘧者始而呵欠,繼而足冷,面色青黃,身體拘急,寒慄鼓頤,腰脊俱痛,寒去未幾,內外皆熱,頭疼而渴,但欲飲冷,嘔惡煩悶而不嗜食,或內伏寒痰,皆從背起,冷如掌大。

瘧之寒熱,豈非陰陽二氣互相勝負而作耶?邪並於陰則寒,邪並於陽則熱,陰勝則寒多,陽盛則熱熾。其寒也,湯火不能溫;其熱也,冰雪不能寒。衛氣與邪氣交爭,其病乃作。邪氣與衛氣相離,故汗出乃解。其病已休,衛氣晝行陽,夜行陰,得陽而外出,故發於旦晝;得陰而內搏,故發於暮夜。

或二日一發,或三日乃發,衛氣行遲耳。若內外失守,真邪不分,陰陽迭勝,寒熱互起,則休作無定時矣。

青皮飲

治熱多寒少,胸滿不食,口苦舌乾,煩渴飲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

青皮,厚朴,白朮,草果,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甘草

用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食前服。

草果飲

治寒多熱少,或遍身浮腫。

厚朴,草果,青皮,藿香,半夏,甘草,陳皮,神麯,良薑

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清脾飲

治小兒瘧疾作浮腫,兼有寒熱不退,飲食不進。

白朮,茯苓,厚朴,青皮,陳皮,半夏,大腹皮,檳榔,莪朮,木通,甘草

水一鍾,姜二片,煎服。

常山飲

治一切瘧。

知母,貝母,半夏,甘草,茯苓,常山,人參,草果,厚朴

水一鍾,姜三片,棗二枚,煎熟,露過夜,空心溫服。

香葛散

治小兒夾食感冒、瘟疫瘧疾症。

香附子,紫蘇葉,陳皮,青皮,甘草,葛根

水一鍾,姜三片,蔥白一莖,同煎,不拘時服。

腫脹論

腫脹二症,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漸傳,症候輕重多端,須先固其本,後正其標,得無恙矣。有溫腫、毒氣腫、傷寒虛腫、瀉痢虛腫;有疳脹、有氣脹、有癥疾脹、飲食膨脹。以上腫脹有實有虛,實不可補,虛不可下。若誤下致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則目疱腮頰腫,短氣喘滿也;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則黃也,調治各有其法。

其受濕於脾胃,久不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有冷積停留於胃脘致虛,入腹作腫;傷寒下之太早乘虛入腹作腫;瀉痢久而脾亦虛作腫,以上腫者宜先調胃氣,補臟腑,然後去腫。其血氣腫,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百脈,流注脈絡,表裡俱虛,邪正亂作,以致四肢浮腫,肚腹膨脹,以上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以散之。至於疳氣積脹,宜先蘆薈丸;癰痞氣脹,宜三稜丸等以消其痞。

至於虛冷脹者,宜沉香煎以溫之。以上諸症宜調和胃氣,消磨通利,腫脹必平復矣。如有熱者,葶藶、牽牛以治之。丹溪云:諸濕腫脹補中宮,補中行濕應為宗。腰以上腫微汗之,以下小便須要通。庸醫不識其中趣,妄將下藥而利水。若還利水氣一脫,禍不旋踵必可許。故補中行濕治腫滿之要法也。

分別氣血而用四物、四君子,加以五苓,其百發而百中者,於高明君子酌議之。

塌氣丸

治飲水過多,停積於脾,故四肢浮腫,宜服此以消之。

蘿蔔子,赤小豆(炒),陳皮(各一錢),木香(二分),甘草(五分),黑醜(一錢)

上為末,糊丸如綠豆大。三歲者服三十丸,米飲湯吞下。

推氣丸

陳皮,檳榔,枳實,黃芩,黑醜,蓬朮,青皮(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用薑湯化下。

補中行濕湯

治諸般虛腫,小水不利者。

陳皮,甘草,蒼朮,厚朴,白朮,人參,茯苓,豬苓,澤瀉,肉桂

水一鍾,姜三片,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

勻氣散

治脾肺氣逆,喘嗽面浮,小便不利。

桑白皮,桔梗,赤茯苓,熟半夏,陳皮,甘草,木通,澤瀉,藿香

水一鍾,姜一片,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

榮衛飲子

治小兒氣血俱虛,四肢頭面俱浮,以至喘急者,並宜服之。

川當歸,熟乾地黃,川芎,白芍,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枳殼,黃耆,陳皮

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丹瘤論

瘤者流也,片片如脂,遊走而不定之謂。始於胎毒,後因烘衣、洗浴而得。故從心腹而發於四肢者易治;從四肢而入心腹者難治。入心、入腹、入囊,作脹作瀉,舌乾驚悸,則不可救藥矣。

黃連法

牛肉切成薄片,晾半乾,用黃連煎濃汁,將牛肉片投入黃連汁內,泡片時,以牛肉貼瘤上。肉乾再易,換過數次,即有效矣。

白玉散

寒水石滑石(各一兩)

共為細末,調敷患處。

又方

伏龍肝,碾細末,雞子清調敷患處。

又方

牛蒡子搗爛敷患處。

消毒救苦散

金銀花,當歸,赤芍,生地,牛蒡子,連翹,防風,天麻粉,羌活,犀角

水一鍾,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上身者加川芎、桔梗;下身者,加木通、黃柏

耳中生瘡

耳為腎之外候,腎通竅於耳也。夫十二經脈上絡於耳,若耳中生瘡疼痛,乃厥陰少陽風熱熾盛而上升,故患此,出膿汁而痛,治法宜疏熱散風。

口舌生瘡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舌乃心之苗,能知味而舌中有脾也。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未有不由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致也。舌病本乎心經,蓄熱而然,口瘡皆因脾熱所致,宜各推類而治之,無有不安也。脈法左寸洪數心經熱,右關沉實脾胃中。

有實熱心脾虛者,中氣不足,口瘡,服涼藥不愈者,理中湯主之。

齒病

夫齒者腎之標,骨之餘也。足陽明胃之脈,貫絡於齒上齦;手陽明大腸之脈,貫絡於齒下齦。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飲,足陽明惡熱飲而喜寒飲。故其為痛,有惡寒惡熱之不同也。有開口呷風則痛甚者,腸胃中有風邪也;有開口則臭穢不可近者,腸胃中有積熱也;或有痛而齒動;或有痛而蟲侵蝕;或有齒縫疏稀飲食不便者,比比是也。

大抵齒齦宣露而動搖者,銀箔也,治宜滋陰補腎為要;憎寒惡熱而口臭穢者,胃氣熱也,治宜安胃瀉火為良;其所謂風邪蟲蝕之症,蓋因熱生風而風生蟲也,腸胃之火既平,更加以擦牙殺蟲之藥,以治其標,無不安之理也。《脈法》右寸關脈洪數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大凡齒痛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

主齒動搖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瘰癧瘡

夫瘰癧者,有風熱毒氣之異,皆由忿怒氣逆、憂思過甚、食味之厚,相搏於經絡。其症生頸項胸臆之間,結聚成核,初如豆粒,漸若梅李,累累相連,大小無定,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況少陽一經多氣少血,不繫丹毒膏粱火極之變,即因氣鬱脾虛惱怒所致。止宜補形氣,調經脈,詳脈症經絡,毋犯病禁。

但屬脾虛,宜養胃健脾。若用驅熱解毒耗氣之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其疾或發於一經,或兼二經者,止當求之於一二經,不可干擾余經也。須分虛實,實者可治,虛者可慮。仍戒暴怒氣惱,忌甜糖厚味辛辣之物而調理,不然日久變成疳痞之症,則難愈矣。

消腫湯

消腫湯內柴連翹,牛蒡紅花當歸梢,

黃耆芩連天花粉,桔梗貝母力能消。

又方

土茯苓(四兩),防風(五分),荊芥(五分),蜂房(五分),肥皂子(九個),金銀花(一錢),竹葉(七片),燈草(三十根)

上水五六碗,煎三四碗,隨意服。

又方

肥皂子,燒灰存性,為末。每服二錢,好壇酒調下。

又方

馬鞭草,不拘多少,日日煎湯,隨意飲之。

諸瘡成漏

《病源》云:癰疽瘰癧諸瘡,膿水日久不痊,皆變成漏。有熱停積流膿不絕謂之膿漏者;瘡口被風冷襲之,久而不愈,謂之冷漏;或瘥後復發,或移易之別處,謂之久漏。由是而言,所謂漏者,因諸瘡久出膿水,或氣血俱虛,肌肉無由而生,故瘡口不合,遂成其漏。夫蓄熱毒者清之,風冷者散之溫之,而後補氣血自愈。

當歸連翹散

治一切風熱,癰腫瘡瘍,咽膈不利,舌腫喉閉,脈洪大而實,或洪數壯實之人,大便秘結,腫高色赤。

當歸連翹散黃芩,山梔赤芍忍冬藤

熱甚加入大黃服,能消熱毒效如神。

千金托裡散,治如前

千金托裡薄荷硝,歸芍大黃並連翹,

黃芩甘桔山梔子,煎成入蜜有功勞。

涼膈散

涼膈散治上焦熱,連翹山梔並柏葉,

竹葉甘草共黃芩,大黃芒硝治熱結。

托裡內補散,膿潰之後宜多服

托裡內補耆朮參,芎歸芍草忍冬苓,

防風白芷皂莢刺,潰膿之後服如神。

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滑石膏,歸芍芎梔薄荷翹,

麻黃甘桔苓白朮,荊芥大黃並芒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