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孔

《幼幼集》~ 中卷 (1)

回本書目錄

中卷 (1)

1.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初節寅關(食指第一節),次節卯關(食指第二節),三節辰關(食指第三節)

經紋歌

左手紅生似線形,須知發熱又兼驚;右手筋紋如左樣,脾傷驚積一齊生。紋頭有似三叉樣,肺氣生痰夜作聲;色青應有傷寒症,若是空紅瀉定生。

指脈深青不暫停,微青腹痛糞多青,若兼黑色盤腸吊,眼搐牽抽不得寧。

小兒指脈深紅色,發熱驚時目強直,微紅下痢腹中疼,吐瀉脾虛多不食。

指上紋生紫色深,驚時啼叫又呻吟,微微紫色腸中痛,若是紋彎主噁心。

虎口脈紋多,須知氣不和;色青驚積聚,下痢瀉如何。青黑慢驚發,入掌內釣多;三關急通過,此症必沉疴。

白話文:

食指的第一節叫做寅關,第二節叫做卯關,第三節叫做辰關。

左手食指出現紅色線條狀紋路,表示可能發燒並且伴隨驚恐。右手食指出現與左手相同的紋路,則代表脾胃受損,容易驚恐積食。如果紋路頭部呈現三叉狀,則表示肺氣導致痰多,並且在夜間會發出聲音。紋路呈現青色,則可能患有傷寒症,若只是單純的紅色,則可能發生腹瀉。

食指脈絡呈現深青色且持續不斷,表示可能腹痛並且糞便呈青色。如果同時伴隨黑色,則可能腸胃蠕動不順,導致眼睛抽搐,無法安寧。

小兒食指脈絡呈現深紅色,表示可能發燒並且伴隨驚恐,眼睛直視。如果呈現微紅色,則可能腹瀉並且腹痛,並且因脾胃虛弱而經常拒食。

食指紋路呈現紫色且顏色深,表示可能驚恐時會啼哭並且呻吟。如果呈現微紫色,則可能腸胃疼痛。如果紋路彎曲,則可能噁心。

虎口部位的脈絡紋路較多,表示氣血不和。如果呈現青色,則可能驚恐積食,容易腹瀉。如果呈現青黑色,則可能驚恐發作緩慢,並且脈絡延伸至手掌內側。如果三關脈絡快速通過,則可能病情嚴重。

第一節寅關輕重

脈紋有青紫,心肝有病,主驚搐,口舌生瘡,發熱,四肢厥逆,不食;黃白紋,主食停胃口,腹疼腹脹;黑色者不救。

第二節卯關輕重

脈紋見青紫,心肝受病,日久成疳,發熱,頭眩,驚怖,面赤,口乾燥。黃白色紋,疳病在脾肺,吐瀉發熱,咳嗽,吐痰;黑紋,疳在腎,繞耳生瘡,作腫作脹。

第三節辰關有重無輕

脈紋見者,通度三關,直上爪甲,胃絕多死。

小兒脈法

小兒之脈與大人異,九至為傷,平和六至。沉細知其為冷,十至而病困矣。急弦為氣之干,沉緩為食之滯,促急必是虛驚,緊者風癇而理。弦而又急,客忤之氣。沉而數者,骨熱何議。脈來亂者,必然難治。

白話文:

脈絡上出現青紫色,表示心肝有病,容易驚厥、口舌生瘡、發熱、四肢冰冷、食慾不振;黃白色脈絡,則表示食物停滯在胃部,導致腹痛腹脹;黑色脈絡則無救治的可能。

脈絡上出現青紫色,表示心肝受到病症影響,時間久了會導致疳疾,症狀包括發熱、頭昏眼花、驚恐害怕、面紅耳赤、口乾舌燥。黃白色脈絡,表示疳疾影響脾肺,會出現嘔吐腹瀉、發熱、咳嗽、痰多;黑色脈絡,則表示疳疾影響腎臟,導致耳朵周圍生瘡、腫脹。

脈絡上出現任何顏色,只要能夠貫穿三關,並直達指甲,都表示胃氣衰竭,大多數情況下會死亡。

小孩子的脈象與成人不同,九次脈搏為傷,六次脈搏為正常。脈搏沉細表示身體寒冷,十次脈搏則表示病症嚴重。脈搏急促有力表示氣虛,沉緩則表示飲食停滯,脈搏急促頻繁表示虛驚,緊而有力則表示風癇。脈搏有力且急促表示客忤之氣,沉而快速則表示骨熱。脈象紊亂則表示病症難治。

脈弦急(主氣不和),脈沉緩(主傷食),脈促急(主虛驚),脈浮(主風),脈沉(主冷)

持脈三要

曰舉(輕手尋之),曰按(重手取之),曰尋(不輕不重,委曲求之)

舉按尋三要,惟尋字診家下手之至訣,即經之所謂三菽、六菽、十二菽之旨也。

脈象綱領圖,(此將七表八里之脈融會至為切要)

浮(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輕手得而(無力則為芤,有力則為洪,力重則為實,細小則為微)

沉(舉之不足,按之有餘),重手得而(至骨有力則為伏,無力則為弱,少軟則為緩)

遲(一息三四至,來去極遲),重手得而(短細則為澀,無力則為軟,極數則為緊)

白話文:

脈搏跳動急促,表示氣血不調和;脈搏沉而緩慢,表示消化不良;脈搏快速而急促,表示虛驚受驚;脈搏浮於表面,表示體內有風邪;脈搏沉於深處,表示身體冰冷。

診脈有三要素:

輕輕地觸摸脈搏,稱為「舉」;用力按壓脈搏,稱為「按」;既不輕也不重,仔細地尋找脈象,稱為「尋」。

這三要素中,「尋」才是診斷脈象的关键。就像古書中所說的“三菽”、“六菽”、“十二菽”一樣,必須仔細、準確地掌握脈象。

脈象圖表:

浮脈,輕輕触碰就能感覺到,用力按壓却感觉不到。根據力量不同,可以分為芤脈、洪脈、實脈、微脈。

沉脈,輕輕觸碰感覺不到,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根據力量不同,可以分為伏脈、弱脈、緩脈。

遲脈,一分鐘脈搏跳動三次到四次,脈搏來去非常緩慢。根據觸感不同,可以分為澀脈、軟脈、緊脈。

數(一息七八至,來去極疾),輕手得而(有力則為實,流利則為滑)

論浮沉遲數四脈有力無力主病此極要者

浮而(有力則為風,遲為風寒,無力則為虛,數為風熱)俱為表症

沉而(有力為積,遲內寒,無力為氣滯,數內熱)俱為里症

遲而(有力為痛,無力為冷為寒)

數而(有力為熱,無力為瘡為燥)

滑者(脈形流利,主血不和主氣壅滯主痰)

澀者(脈形濡滯,主氣不和傷精敗血)

俱看在何部此診脈之切要也

凡長人脈長,當疏下指;短人脈短,當密排指;人瘦小則輕取之;人肥大則重取之。急性人脈急,緩性人脈緩。又有反關脈,在三部之後側處。若過寸口上至魚際者,名曰魚際脈。有左大右小者,有左小右大者,有貴人兩手清微全無脈者,名六澤脈。有兩手俱洪大者,須用心診視。

白話文:

呼吸一次大約有七八拍,脉搏跳動快慢,輕輕觸摸就能感覺出來,力量足是實脈,流利是滑脉。

脈象的浮沉迟數,以及是否有力,是判斷病症的关键。

浮脉又有力,是風症;浮脉迟缓,是風寒;浮脉无力,是虚症;浮脉跳动快,是風熱,这些都是表症。

沉脉有力,是积症;沉脉迟缓,是內寒;沉脉无力,是氣滯;沉脉跳动快,是內熱,这些都是里症。

迟脉有力,是痛症;迟脉无力,是冷症或寒症。

数脉有力,是热症;数脉无力,是瘡症或燥症。

滑脉脉象流利,说明血液不畅、气机壅滞或有痰症。

涩脉脉象滞涩,说明气机不畅、损伤精气、败血。

以上脉象要根据位置来判断,这才是诊断脉象的关键。

一般而言,高个子的人脉象较长,需将手指伸展开;矮个子的人脉象较短,需将手指并拢;瘦小的人脉象较轻,需轻柔取脉;肥胖的人脉象较重,需用力取脉。急性病患者脉象急促,慢性病患者脉象缓慢。

此外,还有反关脉,位于三部之后侧处。若脉象超过寸口,延伸至鱼际,称为鱼际脉。还有一种情况是左手脉象大,右手脉象小,或左手脉象小,右手脉象大。另外,有贵人两手清微,完全没有脉象,称为六泽脉。如果两手脉象都洪大,需仔细观察诊视。

凡診人脈,須先調平自己氣息,初輕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再重按消息之,分別寸關尺部,五六至者為平脈,其有太過不及,則為病脈也矣。

小兒囟門高起者熱衝於上也(宜清利之)。囟門陷下者元氣虛脫也(宜補助之)。

十二經絡氣血歌

多氣多血經須記,手足陽明大腸胃;少血多氣有六經,二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胞絡,膀胱小腸肝所異。

十二經所屬歌

手經太陽屬小腸,膀胱經屬足太陽,肝足厥陰手胞絡,胃足陽明手大腸。膽屬少陽足經尋,三焦手內少陽臨,腎足少陰手心臟,脾足太陰手肺金。

引經藥歌

白話文:

診斷脈象時,必須先調整自身的呼吸狀態,先輕輕按脈,再中等力度按脈,最後重按脈,分別檢查寸關尺三個部位。脈象平穩,脈搏跳動在五六次之間的,就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過快或過慢,則說明身體有病。

小孩囟門高突,是因為熱氣上衝(需要清熱利濕)。囟門凹陷,則說明元氣虛弱(需要補益元氣)。

十二經絡的氣血分布,要牢記:手足陽明經是大腸和胃經;少血多氣的有六條經絡,分別是二焦、膽、腎、心、脾和肺;多血少氣的有心包絡經,膀胱、小腸和肝經則各有特色。

十二經絡的歸屬:手太陽經屬小腸,足太陽經屬膀胱,足厥陰經屬肝,手胞絡經屬心包,足陽明經屬胃,手陽明經屬大腸,足少陽經屬膽,手少陽經屬三焦,足少陰經屬腎,手少陰經屬心,足太陰經屬脾,手太陰經屬肺。

小腸膀胱屬太陽,藁本羌活是本方;三焦膽與肝胞絡,少陽厥陰柴胡強。大腸陽明並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脾經少與肺經異,升麻兼之白芍詳;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通經用此藥為使,更有何病到膏肓。

四時用藥法

不問所病或溫或涼,或熱或寒,如春時有病,於所用藥內加清涼風藥;夏月有疾,加寒涼之藥;秋月有疾,加溫氣藥;冬月有疾加辛熱之藥,是不絕生化之源也。錢仲陽治小兒,深得此理。《內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是為至治。又曰:無違時,無伐化。又曰:無伐生生之氣,此皆常道用藥之法。若反其常道而變生異症,則當從權施治。

白話文:

小腸和膀胱屬於太陽經,藁本羌活是治療太陽經疾病的主要藥物。三焦、膽囊和肝臟的胞絡,屬於少陽厥陰經,柴胡是治療少陽厥陰經疾病的要藥。大腸屬於陽明經,足三陽經與胃經相連,葛根白芷升麻是治療陽明經疾病的藥物;太陰肺經在中焦(胸腹部)起,白芷、升麻和蔥白適合治療肺經病症。脾經和肺經略有不同,升麻之外再加上白芍效果更佳。少陰心經以獨活為主藥,腎經則用獨活加上桂枝。這些藥物可以通經活絡,還有什麼疾病能難倒它們呢?

四時用藥法

不論疾病的寒熱虛實,都要根據季節用藥。春天有病,在用藥時加些清涼風藥;夏天有病,加些寒涼之藥;秋天有病,加些溫氣之藥;冬天有病,加些辛熱之藥,這樣才能順應四季生化的規律。錢仲陽治療小兒疾病,深谙此道。《內經》中也說:「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是為至治。」又說:「無違時,無伐化。」還說:「無伐生生之氣。」這些都是常規用藥之法。如果違背常規,可能會導致其他病症,那就需要根據情況靈活應變了。

解釋:

這段文字是中醫古代的藥物應用指南,說明了不同經絡的病症,以及對應的藥物。同時,也強調了根據季節變化選擇藥物的必要性。

  • 經絡: 中醫認為人體有十二條經絡,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器官,如太陽經对应小腸膀胱,少陽厥陰經对应三焦胆肝,等等。
  • 藥物: 文中提到的藥物都是中藥,具體功效可以參考藥典或相關資料。
  • 四時用藥法: 意思是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氣候,選擇相對應的藥物治療疾病。

五行五色五味五走五臟主禁例

東方之木,其色青,其味酸,其臟肝。肝主筋,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酸走肝,筋病。人勿多食酸。

南方之火,其色赤,其味苦,其髒心。心主血,火曰炎上,炎上作苦,苦走心,血病。人勿多食苦。

西方之金,其色白,其味辛,其臟肺。肺主氣,金曰從革,從革作辛,辛走肺,氣病。人勿多食辛。

中央之土,其色黃,其味甘,其臟脾。脾主肉,土曰稼穡,稼穡作甘,甘走脾肉。病人勿多食苦。

北方之水其色黑,其味鹹,其臟腎,腎主骨,水曰潤下,潤下作咸,咸走腎,骨病。人勿多食鹹。

小兒初受氣論

白話文:

東方屬木,其顏色是青色,其味道是酸味,其臟器是肝臟。肝臟主導筋脈,木性是曲直,曲直產生酸味,酸味進入肝臟,筋脈就會生病。因此,人不要吃太多酸味的食物。

南方屬火,其顏色是紅色,其味道是苦味,其臟器是心臟。心臟主導血液,火性是炎上,炎上產生苦味,苦味進入心臟,血液就會生病。因此,人不要吃太多苦味的食物。

西方屬金,其顏色是白色,其味道是辛辣味,其臟器是肺臟。肺臟主導氣息,金性是從革,從革產生辛辣味,辛辣味進入肺臟,氣息就會生病。因此,人不要吃太多辛辣味的食物。

中央屬土,其顏色是黃色,其味道是甜味,其臟器是脾臟。脾臟主導肌肉,土性是稼穡,稼穡產生甜味,甜味進入脾臟,肌肉就會生病。因此,病人不要吃太多苦味的食物。

北方屬水,其顏色是黑色,其味道是鹹味,其臟器是腎臟。腎臟主導骨骼,水性是潤下,潤下產生鹹味,鹹味進入腎臟,骨骼就會生病。因此,人不要吃太多鹹味的食物。

《聖濟總錄》:小兒在母腹中,受其精氣。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動作,六月筋骨成,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穀氣入胃,十月百神備而生。生後六月日瞳子成,孩兒能頦笑語識人;百日任脈生,能反覆;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髕骨成,能獨倚;三百六十日脛骨成,乃能移步。此是常定之法。

至於不及期而先能,並過期而不能者,則又稟賦之豐怯,是又不可以一概拘也。先人有行遲語遲之方,諸方書俱載,愚意物各有時,似亦不必人為,惟高明者鑑之。

小兒始生變蒸

白話文:

孩子在母親腹中,吸收了母親的精氣。一個月的時候是胚胎,兩個月的時候是胎兒,三個月的時候血脈形成,四個月的時候形體長成,五個月的時候開始活動,六個月的時候筋骨形成,七個月的時候毛髮長出來,八個月的時候五臟六腑俱全,九個月的時候開始吸收食物,十個月的時候所有器官功能健全,孩子就出生了。

孩子出生後六個月的時候瞳孔形成,能笑能說話,能認人;一百天的时候任脉形成,能翻身;一百八十天的时候尾骨形成,能独自坐起;二百一十天的时候手掌骨形成,能爬行;三百天的时候膝盖骨形成,能靠着东西站立;三百六十天的时候小腿骨形成,就能自己走路。这是孩子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当然,有些孩子提前发育,有些孩子发育晚一些,这都跟孩子本身的体质有关,不能一概而论。古人有针对孩子发育迟缓的治疗方法,各种医书上都有记载,但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发育都有其规律,不必刻意干预,希望有识之士能明察。

孩子出生后,要及时做好调理和养护。

三十二日一變生,癸腎臟,屬足少陰經。

六十四日二變一蒸生,壬膀胱腑,屬足太陽經。

九十六日三變生,丁心臟,屬手少陰經。

一百二十八日四變二蒸生,丙小腸腑,屬足太陰經。

一百六十五日五變生,乙肝臟,屬足厥陰經。

一百九十二日六變三蒸生,甲膽腑,屬足少陽經。

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辛肺臟,屬手太陰經。

二百五十六日八變四蒸生,庚大腸腑,屬手陽明經。

二百八十日九變生,己脾臟,屬足太陰經。

三百二十二日十變五蒸生,戊胃腑,屬足陽明經。

至於心胞絡臟,屬手厥陰經,三焦為腑,屬手少陽經。此一臟一腑,俱無形狀,故不變而不蒸也。然所謂變者,變生五臟也。蒸者,蒸養六腑也。又曰:變者,變其情態;蒸者,蒸其骨體,故血脈方榮,骨格始長,情性有異於前,當變蒸之時,看兒子唇口:如上唇微腫,有如臥蠶,或有珠泡子者,見變蒸症也即,宜少與乳食,不可妄投藥餌,切不可用艾火灸。若不依此,多致殺兒,屢見有此者,故書以告。

白話文:

人體從受孕開始,每隔三十二天就會發生一次變化,稱為「變生」,這時腎臟開始發育,屬於足少陰經。之後每隔六十四天就會發生一次「蒸生」,膀胱開始發育,屬於足太陽經。依此類推,心臟、小腸、肝臟、膽囊、肺臟、大腸、脾臟、胃臟,在不同的時間段依序發育,分別屬於不同的經絡。至於心包和三焦,它們沒有具體的形狀,因此不會經歷變生和蒸生。所謂「變」,指的是五臟的發育變化;「蒸」,指的是六腑的生長滋養。當孩子發育到變生和蒸生階段時,觀察孩子的嘴唇,如果上嘴唇略微腫脹,像臥蠶一樣,或者出現小水泡,就代表孩子正在經歷變生或蒸生,應該減少給孩子餵食乳汁,不可隨便用藥,更不可用艾灸。如果沒有遵循這些規律,很容易造成孩子死亡。因為很多人都犯過這種錯誤,所以才把這些經驗寫下來,以供後人參考。

初生論

初生芽兒一塊血也,無形症也,無脈有驚,定知是胎。驚有熱,定知是胎熱,內無脈,外無形,手無紋,面無色,有病殊不可曉,惟心誠求之耳。故有聲有淚者,驚啼也,五味抱龍丸主之;有聲無淚者,腹痛也,木鱉子膏主之;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彎身如蝦者,盤腸內釣也,鉤藤湯主之。

抱龍丸

天竺黃(一兩),膽星(二兩),麝香(二錢),辰砂(三錢),雄黃(三錢)

白話文:

新生嬰兒猶如一塊血肉,形體尚未成形,無脈搏,但驚悸不安,必定是胎氣未清。若驚悸伴隨發熱,則一定是胎熱。新生兒內無脈象,外無形狀,手無紋理,臉色蒼白,若有病症,實難辨別,只能憑藉真心揣摩。若嬰兒有哭聲有眼淚,則是驚啼,可用抱龍丸治療;若有哭聲無眼淚,則腹痛,可用木鱉子膏治療;若哭鬧時手腳亂動,或彎曲身體如蝦,則是腸子扭結,可用鉤藤湯治療。抱龍丸由天竺黃一兩、膽星二兩、麝香二錢、辰砂三錢、雄黃三錢組成。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作三四次,用燈心湯化開,抹於舌上,仍以燈心湯下。

木鱉子膏

木鱉子(去殼,細切,搗為泥,去油淨,三分),乳香(箬葉上火炙去油,取末,三分)

共為一處,每用一二分,鉤藤、枳殼各一撮煎汁,調為膏,抹於舌上,以滾白湯送下。

鉤藤湯

鉤藤(五分),枳殼(五分),甘草(二分),玄胡索(五分)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像芡實一樣。每次服用一丸,一天服用三到四次,用燈心湯將藥丸化開,塗抹在舌頭上,再用燈心湯送服。

木鱉子膏:

取木鱉子(去掉殼,切碎,搗成泥狀,去除油分,取三分),乳香(用箬葉包好,放在火上烤去油分,取末,三分)。

將兩種藥材混合在一起,每次服用一到二分,用鉤藤、枳殼各一小撮煎汁,調成膏狀,塗抹在舌頭上,用滾燙的白開水送服。

鉤藤湯:

鉤藤(五分),枳殼(五分),甘草(二分),玄胡索(五分)。

用水半茶鍾,煎至二分,不拘時與服。

臍論

嬰兒之臍,大腸之竅,收拾急宜謹慎,生下截斷宜長不宜短,截後當用絹帛絲綿包裹,仍以艾火炙之候乾,聽其自落。落後如臍乾,當以暖臍膏貼之,防洗浴水濕,換衣風侵。如臍不幹而有潮濕水氣,輕者以紅絨散敷之,重者以龍骨散敷之。至於臍風撮口等症,以救急湯、龍腦膏,間十救其一二,不可不思患而預防也。

白話文:

嬰兒的臍帶,是大腸的出口,處理時要格外謹慎。出生後剪斷臍帶,宜長不宜短。剪斷後,要用絹帛或絲綿包裹,再用艾火烘乾,讓它自然脫落。脫落後若臍帶乾燥,就用暖臍膏貼敷,注意避免洗浴時沾水,換衣服時也要防風侵襲。如果臍帶不幹且有潮濕水氣,輕者用紅絨散敷之,重者用龍骨散敷之。至於臍風、撮口等症狀,可以用救急湯、龍腦膏來治療,十個病患中可能救治一、兩個,不可不提前思考疾病的可能並預防。

紅絨散

紅色絨或紅色褐子,不拘多少,燈下燒灰為細末,敷於臍上,外以膏藥貼之。

龍骨散

龍骨不拘多少,入炭火內燒令通紅,取出冷定,研為細末,敷於臍上,外仍以膏藥貼之。

救急湯

猴猻糞,山中者良,人家餵養吃五穀者不宜用也。不拘多少,煎湯喂之。

龍腦膏

蝦蟆膽,同上好冰片,搗為膏,收於小磁罐內,黃蠟封口。臨用以銀簪挑出,抹入兒口中,以燈心湯化下。

舌論

舌乃心之苗,唇乃脾之竅。舌紅潤而和者,無病也。舌紅紫者,胎熱也,黃連甘草朱蜜之法治之;舌黃燥者,胎熱兼有積乳也,以小和中湯治之。嬰兒不惟舌燥起刺,但不和而吮乳不緊,即凶候矣。

白話文:

紅色絨或紅色褐子,不論多少,在燈下燒成灰燼,研磨成細粉,敷在肚臍上,外面再貼上膏藥。

龍骨,不論多少,放入炭火中燒至通紅,取出冷卻後研磨成細粉,敷在肚臍上,外面再貼上膏藥。

猴子糞便,山裡的比較好,家裡餵養吃五穀的猴子糞便不宜使用。不論多少,煎湯服用。

蟾蜍膽,和冰片一起搗碎製成膏狀,收在小瓷罐裡,用黃蠟封口。使用時用銀簪挑出,抹入孩子口中,用燈心草煎的湯水化開服用。

舌頭是心臟的苗芽,嘴唇是脾臟的竅口。舌頭紅潤而濕潤,就沒有病。舌頭紅紫色,是胎熱,用黃連、甘草、朱砂蜜的藥方治療;舌頭黃燥,是胎熱又伴有積乳,用小和中湯治療。嬰兒不僅舌頭乾燥起刺,而且舌頭不濕潤,吮吸乳汁不緊,都是凶險的徵兆。

至於唇宜紅潤,若紅紫者,若燥者,皆胎熱也,黃連甘草法;唇微有青氣者,驚也,抱龍丸治之;唇四圍青黯者,驚重也,多不可治;唇白者,胎氣怯弱,生而難育,有疾難治,慎之慎之,小和中丸。

小和中丸

陳皮,枳殼,蒼朮,厚朴,神麯,山楂,藿香,甘草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圓眼肉大。每一丸,作四五次,或薑湯,或燈心湯,化下。

黃連甘草湯

白話文:

嘴唇應該紅潤,若是紅紫色或乾燥,都是胎熱,可以用黃連甘草湯治療;嘴唇稍微帶青色,是驚嚇所致,用抱龍丸治療;嘴唇周圍青黑色,是驚嚇嚴重,多半難以治療;嘴唇蒼白,表示胎氣虛弱,出生後難以養育,有病難治,要格外謹慎,可以服用小和中丸。

黃連,甘草(各等分)

煎濃湯,不拘時服。

朱蜜法

硃砂研極細末,水飛淨,每用二三分,生蜜調濃,抹於舌上,以燈心湯送下。

抱龍丸,方見前

吐論

傷胃則吐,傷脾則瀉,人人皆知其為然,惟嬰兒亦有不然者。若吐色白者,胃受寒也,或乳母過飲冷漿以致嬰兒胃寒,以香橘餅治之;吐色黃者,胃熱也,或胎中原稟積熱,或乳母過食煎煿油膩酒蒜等物,以致嬰兒胃熱作嘔,以芩連二陳湯加減治之;若吐從口射出,或從口角順流,此非病也,嬰兒不知飢飽,隨口輒咽,以致滿而上溢作嘔,此即書之所云:水多則沼溢,酒滿則卮傾,自然之理,非疾病也。當令其少少與食,或微餓之則安。

若以上諸症妄服藥物者,必愈加嘔吐,多致慢驚,慎之慎之。

香橘餅

陳皮,甘草(減半),蒼朮,厚朴,枳殼,香附,砂仁,神麯,藿香,青皮(各等分)

共為細末,煉蜜為餅,每服量兒大小多寡與服,薑湯化下。

加減芩連大棗

陳皮,茯苓,熟半夏,甘草,黃連(薑汁炒),山梔(薑汁炒),枳殼

用水二鍾,姜一片,煎二汾,不拘時服。

白話文:

如果以上症狀亂服藥物,必然加重嘔吐,很多時候還會導致慢驚(一種慢性的驚厥狀態),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香橘餅

陳皮、甘草(減半)、蒼朮、厚朴、枳殼、香附、砂仁、神麴、藿香、青皮(各等份)。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好的蜂蜜做成餅狀,每次服用根據小孩的大小,服用適量,用薑湯送服。

加減芩連大棗湯

陳皮、茯苓、熟半夏、甘草、黃連(用薑汁炒)、山梔(用薑汁炒)、枳殼。

用水兩杯,放一片薑,煎煮至剩下三分之二,不限時間服用。

解釋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治療某種疾病的藥方,但沒有明確說明是哪種疾病。其中,第一句強調了亂服藥的危害,提醒人們要注意慎用藥物。然後分別介紹了兩種藥方:

  • 香橘餅:主要針對脾胃不和、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
  • 加減芩連大棗湯:主要針對肝膽濕熱、嘔吐、黃疸等症狀。

這兩種藥方都含有陳皮、甘草等常用中藥,但具體配伍和用法略有不同。

驚論

驚分急慢,治有涼溫。書云:急驚合宜涼泄,慢驚合宜溫補,誠格言也。故素無疾病,猝然之間,或發熱,或不發熱,痰涎壅塞,手足抽掣,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牙關緊急,人事不省,此急驚也。

蓋心為火,肝為風,風火相搏,抽搐不寧,此症或飲食過多,或食後兼驚,或傷風發熱,鬱熱生痰,痰盛發搐;或過食肥甘之物,停蓄胃中,以致清氣不上升,濁氣不下降,關格而發搐,皆有餘之症,治宜清涼行食行痰之劑,如牛黃丸、鎮驚錠、醒風天麻湯之類,皆不可緩。痰一行,氣一降,安在須臾矣。

白話文:

驚論

驚病可分為急驚與慢驚,治療方法也應隨之調整。古書中記載:「急驚宜用涼泄之法,慢驚宜用溫補之法」,這真是至理名言。

所謂急驚,指的是原本身體健康,突然之間,可能發熱或不發熱,伴隨痰涎阻塞,手足抽搐,角弓反張(手腳僵硬如弓),眼球上翻,牙關緊閉,神志不清,陷入昏迷狀態。

這是因為心主火,肝主風,風火相搏,導致抽搐不止。此症可能是飲食過多,或是在飽食後受到驚嚇,或受風寒而發熱,鬱熱生痰,痰盛而發抽搐;也可能是過度食用肥甘厚味,停滯在胃中,導致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阻塞而發抽搐。這些都是屬於身體陽氣過盛,屬於有餘之症。

治療急驚,應當使用清涼行食行痰的藥物,例如牛黃丸、鎮驚錠、醒風天麻湯等等,不可延誤。只要痰液通暢,氣機下降,病患就會很快恢復健康。

若因久熱、久吐、久瀉、久嗽、或病後失調,或急驚過用涼苦之藥,或傷食大便久閉不通,發熱日久,元氣燒爍,傳變慢驚。手足微微搐弱,兩頰乍赤乍白,張口露睛,吁氣,常出氣,昏睡不語,此慢驚也。蓋急驚之病,得之自外而入者,又慢驚之病得之自病而出者。多五臟虛極,虛則生風,所以微微動搖,俗云:急驚驚病不驚醫,慢驚驚醫不驚病。

吐後生驚者,以星香散主之;瀉後生驚者,以參苓白朮散主之;嗽後生驚者,以門冬散主之;病後生驚者,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急驚傳變為慢者,鎮心丸、回生丹本藥內少加截風化痰藥治之。大抵治急驚者,十全八九;治慢驚者,十不救一。辨之不真,藥之不當,延緩不能速救,以致夭亡者,得不歸咎於醫歟!

白話文:

如果因為長期發熱、嘔吐、腹瀉、咳嗽,或者疾病痊癒後身體失調,或者因為急驚症過度使用寒涼苦味藥物,或者因為食物積滯、大便長期便秘不通,導致發熱持續很長時間,元氣耗損,進而轉變為慢驚。表現為手腳微微抽搐无力,兩頰時而發紅時而發白,張口露出眼珠,呼吸急促,常有氣息外洩,昏睡不語,這就是慢驚。

急驚是疾病從外而入引起的,而慢驚則是疾病從內而外引起的。多半是五臟虛弱到了極點,虛則生風,所以才會微微顫抖。俗話說:“急驚時病人不害怕醫生,慢驚時醫生不害怕病人。”

嘔吐後出現驚恐者,用[星香散]治疗;腹瀉後出現驚恐者,用[參苓白朮散]治疗;咳嗽後出現驚恐者,用門冬散治疗;疾病痊癒後出現驚恐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疗。急驚症轉變為慢驚症者,用[鎮心丸]、[回生丹][本藥]等,並少加一些祛風化痰的藥物治疗。

總的來說,治療急驚症,十個病人能救活八九個;治療慢驚症,十個病人可能一個都救不活。如果辨證不准,用藥不當,延誤治療不能快速救治,導致病人死亡,難道這不是醫生的責任嗎?

牛黃丸

枳實,大黃,陳皮,黃芩,牛膽南星(各等分),辰砂(水飛入藥內,不拘分兩,以紫色為度)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圓眼肉大,辰砂、金箔為衣。每一丸,燈心湯化下。

鎮驚錠子

天竺黃(五錢),膽南星(一兩),辰砂(三錢),雄黃(二錢),牛黃(七分),冰片(五分),麝香(五分,以上另研),羌活,防風,白附子(五錢),枳實,大黃,茯神,殭蠶,全蠍,黃連,天麻(各二兩)

白話文:

【牛黃丸】

成分:枳實、大黃、陳皮、黃芩、牛膽南星(每種均等量分開),辰砂(水飛後加入藥物中,無固定重量,以紫色為標準)。

製法:將上述成分研磨成粉末,再與煉製的蜂蜜混合製成丸狀,大小類似圓眼肉,外層包裹辰砂和金箔。每次服用一顆,用燈心草煎好的湯來化開服用。

【鎮驚錠子】

成分:天竺黃(五錢)、膽南星(一兩)、辰砂(三錢)、雄黃(二錢)、牛黃(七分)、冰片(五分)、麝香(五分,需另外研磨)、羌活、防風、白附子(五錢)、枳實、大黃、茯神、殭蠶、全蠍、黃連、天麻(每種各二兩)。

製法:將所有成分按照比例混合,研磨後製成錠子狀。具體服用方法未詳細說明,請遵照醫師指示使用。

上為末,甘草煎湯,打糊為錠,曬乾,辰砂為衣。每服用燈心湯磨下,或薄荷湯磨下。

鎮心丸

紫河車(黑豆水煮,五錢),乾山藥(一兩),甘草(一兩),牙硝(三錢),人參(一兩),辰砂(六錢),茯神(一兩),麝香(一錢),冰片(三分)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金銀箔為衣。每服如圓眼肉大,或燈心湯,或薄荷湯,或麥門冬湯,化下。

白話文:

鎮心丸

製作方法:

  1. 將甘草煎湯,然後將藥粉打成糊狀,製成藥錠,曬乾,再用辰砂包覆。
  2. 服用時,可用燈心湯或薄荷湯將藥錠研磨成粉末服用。

藥方組成:

  • 紫河車(黑豆水煮,五錢)
  • 乾山藥(一兩)
  • 甘草(一兩)
  • 牙硝(三錢)
  • 人參(一兩)
  • 辰砂(六錢)
  • 茯神(一兩)
  • 麝香(一錢)
  • 冰片(三分)

製作步驟:

  1.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
  2. 用煉蜜將藥粉製成丸狀。
  3. 用金銀箔包覆藥丸。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藥丸大小如圓眼肉,可用燈心湯、薄荷湯或麥門冬湯送服。

醒風天麻湯

羌活,防風,天麻,枳實,黃連,黃芩,橘紅,膽星,全蠍,茯神

用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入薑汁一匙,不拘時服。

星香散

膽南星,陳皮,半夏,藿香,香附,砂仁,白朮,人參,天麻,茯神,鉤藤

用水一鍾,煨姜二片,煎至四五分,不拘時服。

參苓白朮散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厚朴,澤瀉,肉桂,肉豆蔻(麵包,煨),訶子肉,白扁豆(炒)

白話文:

【醒風天麻湯】

羌活、防風、天麻、枳實、黃連、黃芩、橘紅、膽星、全蠍、茯神。

用一杯水,加入兩片薑,煎煮後減去一半,最後加入一匙薑汁。不分時間隨意服用。

【星香散】

膽南星、陳皮、半夏、藿香、香附、砂仁、白朮、人參、天麻、茯神、鉤藤。

用一杯水,加入兩片薑,煮到剩下一兩杯左右,不分時間隨意服用。

【參苓白朮散】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厚朴、澤瀉、肉桂、肉豆蔻(先用麵包包裹,再煎煮)、訶子肉、白扁豆(先炒過)。

上為末,米湯調下,或煉砂糖為丸亦可。

門冬寧肺散

麥門冬,陳皮,膽南星,熟半夏,桑皮,桔梗,白朮,五味子,天麻,防風,殭蠶,白附子

用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食遠溫服。

補中益氣湯

陳皮,甘草,人參,白朮,黃耆,當歸,川芎,升麻,柴胡(加等分),天麻,茯神

白話文:

用法

  • 上述藥材研磨成末,用米湯調和服用,或煉製成砂糖丸亦可。

藥材

  • 麥門冬、陳皮、膽南星、熟半夏、桑皮、桔梗、白朮、五味子、天麻、防風、殭蠶、白附子。

煎服方法

  • 以水一鐘,加入姜二片,煎煮五分,飯後溫服。

藥材

  • 陳皮、甘草、人參、白朮、黃耆、當歸、川芎、升麻、柴胡(等分)、天麻、茯神。

用水一鍾,姜二片,黑棗一枚,煎五分,不拘時服。

回生丹

天麻,防風,白附子(各二錢),殭蠶,人參,白朮,茯神,木香,肉桂,肉豆蔻(麵包,煨),半夏曲(各一兩),雄黃,辰砂(各三錢),冰片,麝香(各五分)

上為細末,甘草打糊為餅,曬乾,辰砂為衣。每服量兒大小,或薑湯,或燈心湯,或門冬湯,磨下。

傷寒論

小兒傷寒與大人無異,所不同者,兼驚耳。其餘他症、傳經等項,用藥與大人同,特劑有大小耳。故惡風惡寒、隈人藏身、引衣密藏是為表症,宜汗者。若惡熱惡食、出頭露面、揚手擲足、煩渴燥結、氣粗腹滿,是為里症,宜下宜潤,或蜜導法治之。若頭額涼、手足厥冷、面色黯淡、大便瀉青,此則陰病裡虛,當用理中等溫藥以急救其里。

白話文:

方劑

用水一碗,生薑兩片,黑棗一個,煎煮五分鐘,不拘時間服用。

回生丹

天麻、防風、白附子各兩錢,僵蠶、人參、白朮、茯神、木香、肉桂、肉豆蔻(麵包包裹,烤熟)各一兩,雄黃、朱砂各三錢,冰片、麝香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甘草打成糊狀,製成餅狀,曬乾後,用朱砂包裹。每次服用時,根據兒童大小,用薑湯、燈心湯或門冬湯將藥餅磨碎後服用。

傷寒論

小兒患傷寒與成人無異,只是容易驚恐。其他症狀、傳經等方面,用藥與成人相同,只是劑量有所區別。

若出現怕風怕冷、躲藏起來、拉緊衣服蓋住身體等症狀,屬於表症,宜用發汗法治療。

若出現發熱、厭食、露出頭面、揮手踢腳、口渴便秘、呼吸急促、腹部脹滿等症狀,屬於里症,宜用瀉下或滋潤的方法治療,或採用蜜導法。

若出現額頭涼、手腳冰冷、面色蒼白、大便稀薄呈青色等症狀,屬於陰病裡虛,應使用溫和的藥物急救。

舉是汗下濕三法,其餘可類推矣。

升麻湯

治小兒時行瘟疫及痘疹疑似之間,傷寒傷風皆宜服此。無汗者加麻黃一錢、蔥頭一根。

升麻,乾葛,白芍(各三錢),甘草(一錢)

上用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時服。服藥後身涼即止,加紫蘇、香附、陳皮,名升蘇散。喉痛者,加桔梗;發斑丹毒加玄參。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痘疹疑似之間,不問陰陽兩感,風寒濕痹,皆宜服此。

白話文:

舉汗下濕三法是常用的治療方法,其他情況可以類推。

升麻湯適用於治療小兒時行瘟疫、痘疹疑似階段,以及傷寒傷風,沒有汗者可以加麻黃一錢和蔥頭一根。

升麻、乾葛、白芍各三錢,甘草一錢,用水一鍾,加薑三片,煎煮五分,不分時間服用。服藥後身體涼了就停止,可以加入紫蘇、香附、陳皮,稱為升蘇散。喉嚨痛者加桔梗,發斑丹毒加玄參。

十神湯適用於治療時令不正導致的瘟疫流行、感冒發熱、痘疹疑似階段,不論是陰陽兩感、風寒濕痹,都適合服用。

升麻,乾葛,赤芍,甘草,麻黃,川芎,白芷,陳皮,紫蘇,香附

水一鍾,姜三片,蔥頭二莖,煎熱服,以汗為度。

麻黃

治傷寒頭疼發熱,身疼惡風,無汗喘滿,又治太陽病脈芤緊,無汗,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當發汗者。

麻黃(去節),甘草,桂枝,杏仁(去皮尖)

用水一鍾,煎六分,不拘時服,取微汗。夏至後須加知母、石膏、黃芩,蓋麻黃湯性熱,夏月溫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凡傷寒熱病,雖涼不可太溫,惟春冬病用正方。

白話文:

使用升麻、乾葛、赤芍、甘草、麻黃、川芎、白芷、陳皮、紫蘇、香附,加水一碗,姜三片,蔥頭二根,煎煮至熱服下,以出汗為止。

麻黃主要用於治療傷寒頭疼發熱、身體疼痛怕風、無汗呼吸急促、以及太陽病脈象虛弱緊縮、無汗、八九天未解、表症仍在、需要發汗的患者。

藥方使用麻黃(去除節)、甘草、桂枝、杏仁(去除皮尖),加水一碗,煎煮至六分,不限時服用,以微微出汗為止。夏季過後,需加入知母、石膏、黃芩,因為麻黃湯性溫熱,夏季溫熱會容易導致發黃斑。凡是傷寒熱病,雖然需要涼解,但也不可過於溫熱,唯有春冬季節的病症可以使用正方治療。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緩者,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不和,更發汗,須汗吐下也。面赤反有熱者,表未解也,汗出少許身必涼。

桂枝,芍藥,生薑,甘草,麻黃,杏仁,大棗

水一鍾,煎六分,熱服。

桂枝

治太陽中風,嗇嗇惡寒,翕翕發熱,自汗乾嘔。無汗者不宜用,夏至前後加減用之。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水一鍾,煎六分,熱服。服後飲熱粥米飲一盞,以助藥力。少加薄被覆蓋,半時通身微似有汗者佳。

白話文:

太陽病發病八九天,症狀像瘧疾,發熱怕冷,熱勝寒少,脈搏微弱緩慢,這是快好了的徵兆。如果脈搏微弱且怕冷,說明陰陽不調,需要繼續發汗,甚至需要配合吐瀉的方法。臉色發紅,反而有熱感,表示表症尚未解除,要稍微出汗,身體就會涼爽。

方劑使用桂枝、芍藥、生薑、甘草、麻黃、杏仁、大棗。水一碗,煎至六分,熱服。

桂枝單獨使用,可治太陽中風,怕冷發抖,時熱時冷,自汗乾嘔。沒有汗症的患者不宜使用,夏至前後可適當增減劑量。

方劑使用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水一碗,煎至六分,熱服。服藥後喝一碗熱粥米湯,可以增強藥效。蓋上薄被,半小時後全身微微出汗最佳。

人參敗毒散

治傷寒時氣,頭疼項強,壯熱,遍身疼痛,惡寒惡風,咳嗽鼻塞聲重,吐痰及瘡毒作寒作熱,並宜治之。

羌活,獨活,前胡,砦胡,桔梗,人參,茯苓,枳殼,甘草,川芎

水一鍾,姜三片,薄荷一撮,煎五分,熱服。

四順散

大黃,甘草,當歸,芍藥,薄荷

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表裡俱虛,胸中煩悶,或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煩少氣。如傷寒未解不可服。

人參,半夏,甘草,石膏,麥門冬

水一鍾,生薑三片,竹葉七片,燈心廿莖,粳米一撮同煎。如嘔,倍加生薑、竹葉。

白虎加人參湯

治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大渴煩躁,脈洪大者。

人參,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水一鍾,煎至米熟為度,濾去滓,溫服。

傷風論

傷風咳嗽,先要發散風邪,然後寬氣止嗽化痰。有熱用涼肺之藥。如面赤飲水,痰涎壅塞,咽喉不利,嗽吐痰食,當下之。八九月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非久病也,亦當下其痰。若久嗽則不可下。冬月嗽乃傷風也,宜當發汗。蓋肺主氣,應於皮毛,肺為五臟華蓋,小兒感於風寒,客於皮毛肌膚,入傷肺經,輕者咳嗽,重者喘急。

白話文:

傷寒病人在吐瀉後,如果過了七到八天病情依然沒有好轉,體內熱氣積聚,導致内外皆熱,口渴烦躁,脈搏有力而快,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此湯方由人參、半夏、甘草、石膏、麥門冬、生薑、竹葉、燈心草和粳米组成,如果患者有嘔吐症状,則需要加倍生薑和竹葉。

傷風咳嗽的治療原则,首先要驱散風寒,然后舒缓气管,止咳化痰。如果伴随面部发红、口渴、痰液阻塞、咽喉不适、咳嗽吐痰等症状,则需要使用凉肺藥物治疗。八九月份肺气旺盛时患咳嗽,多为实证,非久病,也应化痰。但久咳则不可化痰。冬季咳嗽多为伤风导致,宜发汗治疗。因为肺主呼吸,与皮肤毛发相连,是五脏之华盖。小儿受风寒侵袭,入侵皮肤毛发肌肉,进而损伤肺经,轻则咳嗽,重则喘急。

肺傷於寒則嗽多痰涎,喉中鳴急;肺傷於暖則嗽聲不通,壅滯於寒者,必散寒邪;傷於暖者,必泄壅滯。發散屬以辛甘,桂枝、麻黃是也;湧泄系以酸苦,葶藶、大黃是也。五味子收斂肺氣,亦治嗽之要藥也。久嗽不已肺氣虛急,必發慢驚。有嗽甚眼目兩眶紫黑如物傷損,眼白紅赤如血,謂之血眼。

治之之法,當用生地黃及黑豆溫研成膏掩於眼上,而眼眶黑自消,其血於眼淚中出,真良方也。兼服麥煎散而嗽自止。蓋肺經鬱熱,用瀉白散加減;肺氣自虛,用四君子湯加減;中焦實痞,宜用大承氣;脾不能生肺,宜用異功散。夫肺氣盛者,肺中之邪氣盛也,其脈右寸必浮而有力,宜用瀉白散以瀉之。

白話文:

肺部受到寒氣侵襲,就會咳嗽且痰液多,喉嚨裡還會發出急促的聲音。如果肺部受到熱氣傷害,就會咳嗽聲音不通暢,感覺阻塞。寒氣入侵的,就要散寒;熱氣導致的,就要疏通阻塞。發散寒邪要用辛甘之味,例如桂枝、麻黃;疏通阻塞要用酸苦之味,例如葶藶、大黃。五味子可以收斂肺氣,也是治療咳嗽的重要藥物。咳嗽久治不愈,肺氣虛弱急促,就會導致驚悸。如果咳嗽嚴重,眼眶周圍呈現紫黑色,眼白泛紅如血,稱為血眼。

治療方法是,用生地黃和黑豆溫和研磨成膏,敷在眼上,眼眶的黑就會消失,血液會隨著眼淚流出來,這是非常有效的藥方。同時服用麥煎散,咳嗽就會停止。如果肺經鬱熱,可以用瀉白散加減;如果肺氣虛弱,可以用四君子湯加減;如果中焦實痞,應該用大承氣湯;如果脾臟無法滋養肺部,應該用異功散。肺氣盛的人,肺部邪氣旺盛,脈象右寸會浮而有力,應該用瀉白散來瀉火。

若肺虛而有熱者,執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誤矣,仍參某症治之。若肺非虛而用人參亦誤也,用人參鬚以化藥制之,高明者酌議。

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湯,細辛芩地黃,蒼防芎芷草,熱服汗之昌

三和湯

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頭疼,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喘短促。

麻黃,杏仁,甘草

姜三片,蔥一根,煎溫頓服,取汗為度。一方加荊芥、桔梗,有熱加前胡,有痰加半夏。

白話文:

如果肺虛但有熱,執著於肺熱傷肺的說法而不用人參就錯了,還是要根據具體症狀治療。如果肺不虛而用人參也錯了,可以用人參鬚來化解藥性,聰明的人會斟酌考慮。

九味羌活湯:細辛、黃芩、生地黃、蒼朮、防風、芎藭、白芷、川芎、草果,熱服,出汗為佳。

三和湯:治療感冒風寒,鼻塞聲音沉重,說話說不出;或傷風頭疼,頭暈,四肢痠軟疲倦,咳嗽痰多,胸悶氣喘呼吸短促。

麻黃、杏仁、甘草、薑三片、蔥一根,煎煮溫熱服用,出汗為止。另外一種做法是加荊芥、桔梗,如果有熱加前胡,如果有痰加半夏。

麥煎散

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壯熱,表裡不解,氣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語驚叫,或不叫語,無汗及隱疹遍身赤癢,往來潮熱,時行麻痘疹子,餘毒未盡,渾身浮腫,痰涎咳嗽;或傳變急慢風,手足抽搐,眼目上視;及傷風頭疼,感冒風冷,鼻塞身熱,噴嚏多啼。

赤芍,石膏,茯苓,杏仁,知母,甘草,葶藶,人參,麻黃,羌活,川芎

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食遠服。

清金前胡飲

治傷風發熱,咳嗽痰喘驚悸。

桔梗,甘草,橘紅,半夏,桑皮,前胡,防風,枳實,黃芩,天麻,花粉

白話文:

麥煎散

功用:

治療小兒驚風、傷寒,伴隨嘔吐、發熱、表裡不和、呼吸急促、面色發紅、自汗、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驚叫或沉默不語、無汗、全身出疹伴隨發癢、反覆發熱、麻疹發疹後餘毒未清、全身浮腫、痰多咳嗽;或發展成急慢驚風,手足抽搐、眼向上看;以及傷風頭痛、感冒風寒、鼻塞發熱、打噴嚏、啼哭不止。

成分:

赤芍、石膏、茯苓、杏仁、知母、甘草、葶藶、人參、麻黃、羌活、川芎

用法:

水一碗,加入薑三片,煎煮至五分(約三分之一),飯後服用。

清金[前胡飲]

功用:

治療傷風發熱、咳嗽痰喘、心悸。

成分:

桔梗、甘草、橘紅、半夏、桑皮、前胡、防風、枳實、黃芩、天麻、花粉

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時服。

瀉白散

化痰止嗽,寬氣進食。

地骨皮,桑白皮,甘草

水一鍾,姜二片,煎熱服。

葶藶丸

治乳食沖脾,咳嗽傷風,面赤痰盛,身熱喘促。化痰止嗽,寬氣進食

葶藶子(隔紙炒),防己,黑醜(略炒,各一兩,為末),杏仁(去皮、尖,炒,一兩搗膏)

共為一處,加蒸棗肉搗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淡薑湯臨夜服。

白話文:

配方:

  • 水一碗
  • 生薑三片

用法:

  • 水煎至五分熟(約一半水量)
  • 不拘時服用。

功效:

  • 化痰止咳
  • 舒緩氣悶
  • 增進食慾

藥材:

  • 地骨皮
  • 桑白皮
  • 甘草

配方:

  • 水一碗
  • 生薑二片

用法:

  • 水煎至熱
  • 服用

功效:

  • 治療乳食積滯傷脾,咳嗽感冒,面紅痰多,發熱喘促。
  • 化痰止咳
  • 舒緩氣悶
  • 增進食慾

藥材:

  • 葶藶子(隔紙炒)
  • 防己
  • 黑醜(略炒)
  • 杏仁(去皮尖,炒,搗成膏狀)

製法:

  • 將所有藥材混合在一起,加入蒸熟的棗肉搗成丸,大小如麻子。

用法:

  • 每次服用五丸,用淡薑湯送服。
  • 臨睡前服用。

辨諸熱論

小兒發熱,早晚兩度者,謂之驚熱,亦呼為潮熱。

小兒發熱,形瘦多渴,吃食不長肌肉者,謂之疳熱。

小兒發熱,煩吐不時,面青者,謂之風熱。

小兒發熱,日中可,夜間熱,天明覆涼,謂之傷寒餘熱未解。

小兒發熱,睡覺癲叫無時,遍身熱,發渴,謂之積熱。

小兒諸病,惟熱最多,當先辨虛實,隨症治之。

小兒病熱者,左腮先赤肝受熱也;右腮先赤,肺受熱也;額上先赤,心受熱也;頤間先赤,腎受熱也;鼻間先赤,脾受熱也。五臟所主,熱各不同,其治也,亦不同,是不可以一概論。

虛熱

其症面色青白,身微熱,口氣冷,手足心不熱,小便自利,恍惚神慢,噓氣軟弱,泄瀉多尿,虛汗自出。叔和云:虛熱不可太攻,熱出則寒起,惺惺散、四君子湯、錢氏白朮散酌用之。

白話文:

小孩發燒,早晚體溫忽高忽低,稱為驚熱,也叫潮熱。小孩發燒,身體消瘦、口渴,吃東西也長不了肉,稱為疳熱。小孩發燒,煩躁嘔吐不止,臉色發青,稱為風熱。小孩發燒,白天還好,晚上熱,天亮後又涼,稱為傷寒餘熱未解。小孩發燒,睡覺時無故哭鬧,全身發熱,口渴,稱為積熱。小孩的疾病中,發燒最常見,要先分辨虛實,再對症下藥。小孩發燒時,左邊臉頰先紅,是肝受熱;右邊臉頰先紅,是肺受熱;額頭先紅,是心受熱;下巴先紅,是腎受熱;鼻子先紅,是脾受熱。五臟主掌的部位不同,發熱的原因和治療方法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虛熱的症狀是臉色青白,身體微熱,口氣冰冷,手心腳心不熱,小便順暢,精神恍惚遲鈍,呼吸微弱,腹瀉尿多,虛汗自出。叔和說:虛熱不能過度攻伐,熱氣消退後寒氣就會入侵,可以用惺惺散、四君子湯、錢氏白朮散等藥物治療。

實熱

其症面赤,氣粗口熱,煩躁唇腫,大便秘結,小便短數,揭衣掀被,煩蹄躁叫,肚熱肚疼。在表宜汗,青龍湯、解肌湯加麻黃;在裡宜下,四順飲、解肌湯加大黃。孫真人曰:得利謹勿中補,熱氣得補後作。若表裡俱熱,舉按脈實,面黃頰赤,唇燥口乾,大便堅硬,小便赤澀,口中氣熱,四順飲加川芎、惺惺散加麻黃、大黃青龍湯、解肌湯加大黃、黃芩、麻黃。

若汗下熱不除,仁齋曰:退表熱宜微汗,退裡熱宜微下,汗下而熱之再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不可再用涼藥及再汗下,當和胃氣,使陽氣收斂歸內,其熱自止。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加減用之。柳叔舉曰:若經汗下,大熱未除,恐防痘疹,不可忘用涼藥。

白話文:

實熱症狀包括臉紅、呼吸粗重、口乾舌燥、煩躁不安、嘴唇腫脹、便秘、尿量少、喜歡掀被子、煩躁不安、肚子發熱疼痛。如果熱在表層,可以用青龍湯或解肌湯加麻黃來發汗;如果熱在內裡,可以用四順飲或解肌湯加大黃來瀉下。孫真人說:如果已經瀉下,要謹慎補益,因為熱氣得到補益後可能會加重。如果表裡都熱,脈象沉實,臉色發黃、雙頰紅潤、嘴唇乾燥、口乾舌燥、大便乾燥、小便赤黃、口中熱氣,可以用四順飲加川芎、惺惺散加麻黃、大黃青龍湯、解肌湯加大黃、黃芩、麻黃來治療。

如果汗下後熱氣未退,仁齋說:退表熱要微微發汗,退裡熱要微微瀉下。如果汗下後熱氣又出現,就代表表裡都虛,氣血不能歸元,陽氣浮於體表,不能再用涼藥或發汗,應該和胃氣,使陽氣收斂回內,熱氣自然會消退。可以用參苓白朮散或補中益氣湯加減使用。柳叔舉說:如果已經發汗,但熱氣未退,要警惕是否有麻疹,不可忘記用涼藥。

餘熱不除,仁齋曰:用涼不可十分盡用,蓋熱去則寒起,古人戒之。

邪熱在心

湯氏曰:本臟屬火,後為熱所乘,故炎上而焦哭。其症面紅,小便赤,口氣熱,啼時有汗,仰身啼,煩躁畏燈,大小柴胡湯加生地黃、燈心、麥門冬、竹茹同煎,不拘時候服。

積熱在內

小兒內外蘊積熱氣,非食積熱也,失治則發斑咽喉等疾。楊氏曰:內因酒面煎炒,熱毒熱藥峻補;外被大暖爐火侵逼,皆能生熱。所謂積熱者,朝斯夕斯,內外久積熱氣,三黃丸最要之藥。熱出於心,熱盛則傷血。

白話文:

餘熱未消,仁齋說:使用寒涼藥物不能完全用盡,因為熱氣退去就會引起寒氣,古人告誡我們要謹慎。

邪熱侵犯心臟

湯氏說:心臟屬火,後被熱氣侵襲,所以會向上炎熱而焦躁哭泣。症狀包括臉色發紅、小便發黃、口氣熱、啼哭時出汗、仰著身子哭泣、煩躁不安、害怕燈光,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入生地黃、燈心、麥門冬、竹茹一起煎煮,不分時段服用。

積熱在內

小兒內外積聚熱氣,不是因為食物積滯所致,如果不治就會發展成斑疹、咽喉等疾病。楊氏說:內因是食用酒、肉、煎炒的食物,熱毒、熱性藥物過度滋補;外因是靠近暖爐、火源等過度溫熱的環境,都會導致內熱。所謂積熱,指的是長時間積聚在內外的熱氣,三黃丸是治療積熱的首選藥物。熱氣源於心臟,熱氣過盛就會傷血。

三黃丸

解小兒三焦積熱

大黃,黃芩,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皂子大,用白滾湯研化,食前服。

風痰熱

得患風痰熱,晚熱早還涼,吃水無時度,粥飲食如常,日夜多啼叫,喘息豈為昌,患宜頻進藥,莫待復翻張。頭熱腳冷氣不和,漸生氣喘愛眠多,夢裡自驚手足掣,除熱消痰不作磨。

麻痘熱

時行瘡痘數日前,壯似傷風面頰鮮,乍熱乍涼頭有汗,虛驚虛悸手多牽,唇紅面赤時加喘,鼻青耳涼只貪眠,目澀氣粗頻噴嚏,定有麻痘要相傳。

驚風熱

兒患驚風熱,驚啼汗出多,糞青兼見乳,兩眼卻違和,咬乳流涎出,腳冷病纏疴,若逢頭伸視,早治莫蹉跎。

白話文:

三黃丸

解小兒三焦積熱

**藥材:**大黃、黃芩、黃連(各等份)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皂莢。

**服用方法:**用白開水將丸子研化,飯前服用。

風痰熱

病症描述:

患有風痰熱的兒童,晚上發熱,早上體溫恢復正常,喝水沒有節制,粥食如常,日夜啼哭不止,呼吸急促,情況不容樂觀。

治療建議:

應當及時服用藥物,不要等到病情加重才治療。頭熱腳冷,氣血不調,逐漸出現氣喘、嗜睡、夢中驚醒、手足抽搐等症狀,需要清熱化痰,不可延誤。

麻痘熱

病症描述:

麻疹發病前數日,症狀類似傷風,面頰發紅,忽冷忽熱,頭部出汗,虛驚、心悸、手腳抽搐,嘴唇紅腫,面部潮紅,偶爾喘氣,鼻樑發青,耳朵冰涼,嗜睡,眼睛乾澀,呼吸粗重,經常打噴嚏,這些都是麻疹的前兆。

治療建議:

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當及時治療,防止麻疹傳染。

驚風熱

病症描述:

嬰兒患有驚風熱,驚嚇啼哭,出汗過多,大便呈青色,並伴有乳汁,雙眼失神,咬乳頭流口水,腳部冰冷,身體虛弱。若出現頭部伸展,眼睛直視的現象,應當立即治療。

治療建議:

發現上述症狀,應當立即治療,不可延誤。

疳熱

此症疳為熱,鼻赤齒頻搖,乳食常無飽,頭瘡鬢髮焦,泥炭飧如飯,肌膚不長膏,五心煩熱盛,有積是肝勞。

潮熱

因疾未安和,潮熱早晚過,體虛並氣弱,調理莫蹉跎。日久加驚悸,脾邪困漸多,面腮唇色絕,厥逆已沉疴。

時氣傳變

時氣因邪觸,春秋及夏冬,受邪肝肉內,傷客衛胃中。頭痛渾身熱,心煩兩頰紅,鼻清痰嗽喘,傳變似傷風。

夜熱晝涼

夜熱身如火,天明依舊涼,非干邪氣作,蓋為客風傷。肝熱尿水赤,脾蒸糞帶黃,汗來方始退,肌體漸羸尪。

諸身通治

身中有熱先除熱,熱里逢虛先補虛。

白話文:

疳熱

這症狀是因熱而引起的疳積,表現為鼻子發紅、牙齒經常搖晃、吃奶喝粥總是吃不飽、頭上長瘡、鬢髮焦枯、大便像泥炭一樣乾硬,皮膚不滋潤,五心煩熱,這些都可能是由於肝臟勞累,導致積食造成的。

潮熱

由於疾病尚未痊癒,患者會在早晚出現潮熱症狀,這通常與身體虛弱、氣血不足有關,需要及時調理,不可拖延。如果時間久了,還會伴隨心悸、脾胃虛弱等症狀,面色蒼白、嘴唇發白,甚至出現厥逆等危重病症。

時氣傳變

人體容易在春秋季節以及夏冬交替時受到邪氣侵襲,邪氣會侵入肝臟,傷及脾胃。症狀表現為頭痛、全身發熱、心煩意亂、兩頰發紅、鼻涕清涕、咳嗽、喘息,類似於感冒。

夜熱晝涼

夜晚身體發熱,就像火燒一樣,到了白天又會恢復正常,這不是由於邪氣入侵引起的,而是由於客風傷人。症狀表現為肝火旺盛、尿液顏色偏紅,脾胃虛弱、糞便發黃,出汗後才感到舒服,但身體日漸虛弱。

諸身通治

身體有熱,首先要清除熱邪。若熱邪消退後,發現身體虛弱,就要先補虛。

時氣熱

巢氏曰:感冒四時不正之氣,頭疼壯熱與傷寒相似,但一時所行之證,人人相似,為時氣熱。用太乙十神湯。

太乙十神湯

陳皮,紫蘇,川芎,赤芍,乾葛,香附子,麻黃,白芷,甘草,升麻

水一鍾,生薑三片,棗一枚去核同煎,不拘時候服。未受症者加大黃末、雄黃末同煎服,以解疫毒、熱毒之氣。

疳論

疳之為病,皆虛使然。熱者,虛中之熱;冷者,虛中之冷,積者,虛中之積。治熱不可妄表過冷,治冷不可峻溫驟補,治積不可峻取。蓋小兒易虛易實,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峻取則傷脾胃。醫者止宜消積和胃,滋血調氣,隨順藥餌以扶持之;病家從容調理,節飲食以培養之,使榮衛調和,臟腑充實,自安矣。蓋積者疳之母,由積而虛,謂之疳極。

白話文:

感冒是因為受到季節變化不正常的氣候影響,頭疼發燒的症狀和傷寒相似,但是同一時間段的所有人症狀都類似,這是因為氣候炎熱。可以服用太乙十神湯治療。

太乙十神湯的藥材有陳皮、紫蘇、川芎、赤芍、乾葛、香附子、麻黃、白芷、甘草、升麻。用水一碗,加入生薑三片、去核紅棗一枚,一起煎煮,不分時間服用。如果還沒出現症狀的人,可以加入大黃末、雄黃末一起煎煮服用,來解除瘟疫毒氣和熱毒。

疳病的產生都是因為身體虛弱造成的。發熱是因為虛弱體內有熱,發冷是因為虛弱體內有寒,積滯是因為虛弱體內有積滯。治療發熱時,不能過於急於退熱,治療發冷時,不能過於急於溫補,治療積滯時,不能過於急於去除。這是因為兒童容易虛弱,也容易積滯,服用寒涼的藥物會導致體內生寒,服用溫熱的藥物會導致體內生熱,過於急於去除積滯會傷脾胃。醫生應該根據情況選擇消積和胃、滋血調氣的藥物,循序漸進地扶持孩子;家長也要從容調理,控制飲食,精心培養孩子,讓氣血調和、臟腑充實,自然就會好起來。積滯是疳病的根源,由積滯而導致虛弱,就稱為疳病。

凡有積者,無不肚熱腳冷。若積而虛甚則扶胃,使胃氣充實,方與微利,急以和胃之藥扶虛救急,加白豆蔻、蘿蔔子、縮砂、蓬莪朮消積等藥疏利也。肋間癖痛,亦虛中之積。先寒後熱,飲水不食等症,當分別治之。

自然生疳

久吐、久瀉、久痢、久渴、久汗、久熱、久瘧、久嗽,皆因病後失治、濕熱傷脾,積傳諸臟,虛以致之。

疳症

小兒五疳,因過多食,或因甘甜,驚風入腹;或因病後不長肌肉致成疳疾。不思乳食,朝好暮歹,或發潮熱,四肢羸瘦,腹急氣喘,頭髮稀疏,喜食泥土,變成疳勞。

白話文:

凡是體內積存了東西的人,都會出現肚子發熱,腳部冰冷的症狀。如果積存的東西嚴重,導致身體虛弱,就要先扶助胃氣,使胃氣充實,然後再稍微幫助排泄。緊急的情況下,就要用和胃的藥物來扶助虛弱,救急。並加入白豆蔻、蘿蔔子、縮砂、蓬莪朮等消積藥物來疏通利氣。肋間疼痛,也是由於虛弱導致積存的緣故。先出現寒症,再出現熱症,以及不愛喝水,不愛吃飯等症狀,都應該分別對症治療。

長期嘔吐、長期腹瀉、長期痢疾、長期口渴、長期出汗、長期發熱、長期瘧疾、長期咳嗽,這些都是由於疾病之後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濕熱損傷脾臟,積存蔓延至其他臟腑,導致身體虛弱而引起的。

小兒五疳,是由於過度飲食,或食用過多的甜食,導致驚風入腹;或由於疾病之後,肌肉不長而導致的。患病的小孩會不愛吃奶,吃飯,早上看起來比較好,傍晚就精神不好,有時還會發熱,四肢瘦弱,肚子脹痛,呼吸急促,頭髮稀疏,喜歡吃泥土,最終變成疳勞。

肝疳

肝疳白膜眼中光,怕日羞明淚不幹,咬甲搖頭肌體瘦,腹中堅癖塊多端。

搖頭揉口鼻,白膜眼中縵,揩磨常淚出,兩目不曾干顏容面青色,渾身瘡癬斑,毛焦併發豎,此病本從肝。

心疳

心疳臉赤少精光,壯熱唇紅面色黃,才臥皮膚沉盜汗,睡中驚恐意恓惺。

渾身壯熱甚,四肢全不任,面黃並臉赤,怕冷寒重衾。口鼻常乾燥,根源病漸深,只因驚撲著,此病本從心。

脾疳

脾疳腹脹體薑黃,冷物難消又滑腸,揉鼻擦眉愛泥土,蛔蟲和糞瀉非常。

面黃肚大手腳細,吐逆中滿乏氣力,便下水穀不消容,瀉痢酸臭合面睡。搭口發豎啼哭頻,愛食茶米沙炭類,此疳本從脾臟來,治之肥兒與蘆薈。

白話文:

肝疳

肝疳的孩子,眼白泛白,目光呆滞,怕光羞明,眼泪流个不停,爱咬指甲,摇头晃脑,身体消瘦,肚子胀硬,里面像长了块硬块。

他总是摇头晃脑,揉鼻子嘴巴,眼白泛白,像蒙了一层薄膜,不停地用手擦拭,眼泪一直流个不停,眼睛干不了。脸色青白,全身长满疮癣斑点,头发焦黄,竖立起来,这病根源在于肝脏。

心疳

心疳的孩子,脸色发红,眼神呆滞,身体发热,嘴唇发红,脸色发黄,一躺下皮肤就发凉,还盗汗,睡梦中惊恐不安,神志不清。

全身发热严重,四肢无力,脸色发黄,还发红,怕冷,要盖厚厚的被子。嘴巴和鼻子总是干干的,病根越来越深,都是因为受到惊吓所致,这病根源在于心脏。

脾疳

脾疳的孩子,肚子胀大,身体瘦弱,吃凉的东西消化不了,还拉肚子,爱揉鼻子,擦眉毛,喜欢玩泥巴,肚子里的蛔虫经常在闹,拉的屎又稀又多。

脸色发黄,肚子大,手脚瘦小,呕吐,肚子胀满,没力气,拉的屎里还夹杂着没有消化的食物,拉肚子的时候,拉出来的屎又酸又臭,睡觉的时候还喜欢磨嘴,头发竖起来,经常哭闹,喜欢吃茶米、沙子和炭,这病根源在于脾脏。想要治好这种病,让孩子长胖,可以使用芦荟。

肺疳

肺疳咳嗽體尪羸,喘急痰涎氣力衰,疥癩皮膚生痛癢,頻頻吃食只多飢。

啼多並嗽逆,口鼻脛生瘡,昏昏饒愛睡,體瘦又滑腸。四肢無氣力,客熱不同常,瀉膿並吐血,此病肺家傷。

腎疳

腎疳骨熱主偏墜,齒唇焦燥瘡䘌鼻,增寒壯熱手如冰,母夜咨煎不穩睡。

瀉痢時頻並,吐逆轉加深,大腸肛頭脫,壯熱兼腹鳴。乳食全不進,手足冷如冰,急疳難治療,此病腎家因。

肥兒丸

治諸般疳疾

黃連,神麯(各一兩),麥芽面(五錢),木香(二錢半),檳榔(一個),肉豆蔻(麵煨),使君子(酒浸去黑皮,各五錢)

白話文:

這篇文章描述了中醫學中的兩種疳疾,分別是肺疳和腎疳,並介紹了一種治療各種疳疾的方劑,叫做肥兒丸。

肺疳主要由肺氣不足引起,導致咳嗽、體虛、發熱、皮膚病等症狀。而腎疳則是腎氣虧虛所致,表現為骨骼發熱、身體虛弱、腹瀉等症狀。

肥兒丸則是由黃連、神麴、麥芽面等藥材組成,具有健脾胃、消食積、補氣血的功效,可以治療各種疳疾。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圓眼大。每一丸,米湯化下。

蚵皮丸

治諸疳、無辜疳症。

蝦蟆一隻,肥大不跳不鳴,其身多癩者;另取糞蟲一杓,以水洗淨,置桶中。將蝦蟆打死,頓在蟲中,任蟲食一二日,將皮揀出裝新布袋中包系定,置急流水中漂一日,取出瓦上焙為極細末,入麝香二分,揉飯內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湯下,或拌在飯內與兒食之,效驗不可盡述。

蘆薈丸

治諸般疳症身黃,腹脹痞塊,泄瀉瘦弱。

胡黃連(一兩),使君子(去黑皮),蓬朮,青皮(炒),陳皮,麥芽(炒),神麯(以上各一兩),檳榔,川黃連(各五錢),蘆薈,木香(各三錢)

白話文:

製作方法:

將一隻肥大、不跳不鳴、身上有許多癩的[蝦蟆](蟾蜍)打死,放在裝滿清水的桶子中,加入一杓洗淨的糞蟲,讓蟲子食用蝦蟆屍體一兩天。將蝦蟆皮揀出,包在新的布袋中,綁緊後放入急流中漂洗一天,取出後放在瓦片上焙乾,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二分麝香,與米飯揉成丸,大小如麻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米湯送服,或拌在飯裡給孩子食用。

功效:

治療各種疳疾、無辜疳症。

藥材:

胡黃連(一兩)、使君子(去黑皮)、蓬朮、青皮(炒)、陳皮、麥芽(炒)、神麯(以上各一兩)、檳榔、川黃連(各五錢)、蘆薈、木香(各三錢)

功效:

治療各種疳症引起的黃疸、腹脹、痞塊、腹瀉、瘦弱等症狀。

瀉者加茯苓(一兩),肉豆蔻(麵煨,一兩),人參(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米湯空心化下;或麥芽面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分,米湯吞下。

天麻丸

治小兒疳眼、肝疳症。

真青黛,黃連,天麻,川芎,夜明砂,蘆薈(各二錢半),龍膽草,防風,蟬退(各一錢半),全蠍(二分,去毒洗淨炙),麝香(二分),干蝦蟆(二隻,煨)

共為細末,豬膽汁和水打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吞下。如不能吞,煮煉蜜為丸,化下亦可。

白話文:

如果患者需要瀉藥,可以加入茯苓一兩、肉豆蔻(用麵粉煨過,一兩)、人參五錢,混合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龍眼,空腹用米湯送服。也可以用麥芽面打成糊狀做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五到七分,用米湯吞下。

此方稱為天麻丸,用於治療小兒疳眼、肝疳症。

將青黛、黃連、天麻、川芎、夜明砂、蘆薈(各二錢半)、龍膽草、防風、蟬退(各一錢半)、全蠍(二分,去毒洗淨炙)、麝香(二分)、干蝦蟆(二隻,煨)一起研磨成細末,用豬膽汁和水調成糊狀,做成如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薄荷湯送服。如果無法吞服,可以煮成蜜丸,用湯化服。

清沛飲

治肺疳,肺熱鼻熱瘡,鼻息作臭,欲侵蝕者。

桑白皮(一錢),紫蘇,前胡,防風,赤茯苓,黃芩,當歸,天門冬(去心),連翹,桔梗,生地黃,甘草(各五分)

用水一鍾,煎五分,食後服。服數貼後,服化䘌丸。

化䘌丸

蕪夷,蘆薈,青黛,蝦蟆(煨,取末),川芎,白芷,胡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豬膽汁打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以杏仁煎湯吞下。其鼻常用熊膽泡湯蘸洗。

白話文:

清沛飲是用來治療肺疳、肺熱鼻熱瘡,鼻子發臭,且有腐蝕跡象的藥方。藥材包括桑白皮、紫蘇、前胡、防風、赤茯苓、黃芩、當歸、天門冬(去心)、連翹、桔梗、生地黃、甘草,用水煎煮服用。服用數貼後,可服用化䘌丸。化䘌丸由蕪夷、蘆薈、青黛、蝦蟆(煨後取末)、川芎、白芷、胡黃連等藥材混合製成,以豬膽汁打糊成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以杏仁煎湯吞服。鼻子可用熊膽泡湯蘸洗。

敷鼻千金散

青黛,當歸,赤小豆,瓜蒂,圯榆,黃連,蘆薈

上味各等分,入雄黃少許,研極細末,入鼻斂瘡。

蘭香散

治小兒走馬牙疳,牙齒潰爛,以至崩砂出血齒落。

輕粉(一錢),蘭香子末(一錢),密陀僧(五錢,燒紅醋淬為末)

上研如粉,敷齒上,齦上患處,立效。

又方

鴨嘴膽礬一錢,煅紅冷定,研極細,入麝少許,又研敷牙齒上。

三黃散

白話文:

敷鼻千金散是用青黛、當歸、赤小豆、瓜蒂、圯榆、黃連、蘆薈等藥材,各取等量,再加入少量雄黃,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來敷在鼻子上,可以收斂瘡口。

蘭香散用於治療小兒走馬牙疳,牙齒潰爛、崩砂出血甚至掉牙。將輕粉、蘭香子末和燒紅醋淬過的密陀僧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可以迅速見效。

另一種治療方法是用鴨嘴膽礬煅燒至紅色,冷卻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加入少許麝香,研磨後敷在牙齒上。

三黃散則是用來治療其他病症的。

治腎疳崩砂良方。

牛黃(一分),大黃,生地,木香,青黛(各三分)

上為末,熱水調服。

布袋丸

治諸疳面黃腹大,飲食不潤肌膚。

夜明砂(揀淨),蕪荑(炒,去皮),使君子(微炒去皮,各二兩),白茯苓,白朮,人參,甘草,蘆薈(各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絹袋盛之,次用精豬肉同藥一處煮。候肉熟爛,提取藥於當風處懸掛,將所煮肉並汁,令小兒食之。所懸之藥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藥盡為度。

白話文:

治腎疳崩砂良方:

配方:

  • 牛黃(一分)
  • 大黃、生地、木香、青黛(各三分)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熱水調和服用。

用法:

布袋丸

主治:

治療各種疳症,症狀包括面色黃、腹部膨脹、飲食難消化、肌膚乾燥無光澤。

配方:

  • 夜明砂(揀淨)
  • 蕪荑(炒,去皮)
  • 使君子(微炒去皮,各二兩)
  • 白茯苓、白朮、人參、甘草、蘆薈(各五錢)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湯汁浸泡蒸餅製成丸劑,大小如彈珠。

用法:

每次服用一丸,用生絹袋盛裝,再用精豬肉一同煮。待肉煮爛後,取出藥丸懸掛於通風處,將煮好的肉和湯汁讓小孩食用。藥丸則繼續用相同方法煮食,直到藥丸吃完為止。

泄瀉論

夫小兒泄瀉者,證非一端,然有冷瀉、有熱瀉、有傷食瀉、有驚瀉,當辨其證而治之。蓋冷瀉者,脾胃受冷,肚腹疼痛,水穀不化,小便清而大便黃白或如糟粕,手足厥冷,當服理中湯、益黃散,對症服之。熱瀉者,大便黃赤,小便赤少,口乾煩躁,宜用六一散、五苓散去桂、錢氏白朮散去木香治之。如夾熱而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痢者,黃芩湯。

嘔加半夏。又夾熱瀉痢而小便閉澀赤甚者,加減四順清涼飲服之。傷食瀉者,由乳食過飽,坐臥風冷之所傷,兼食油膩之物,遂成食瀉。宜先取下其積,不可便補。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宜大消食丸、蘆薈丸,量虛實先取其積,次以益黃散、異功散、四君子湯、調中湯理之。驚瀉者,因驚而起,眼白青黯,大便青黃,宜辰砂五苓湯散、鎮心丸主之。

白話文:

泄瀉論

孩子腹瀉的病因很多,常見的有寒瀉、熱瀉、食積瀉、驚瀉,必須辨證論治。

寒瀉是因為脾胃受寒,肚子痛,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消化,小便清澈,大便顏色發黃發白或像米糠一樣,手腳冰冷。這時應該服用理中湯、益黃散等藥物,對症治療。

熱瀉則是大便黃赤,小便顏色深且量少,口乾舌燥,煩躁不安。可以使用六一散、五苓散(去掉桂枝)、錢氏白朮散(去掉木香)來治療。如果伴隨發熱,並且太陽和少陽經絡同時受病,導致從下腹瀉,則要用黃芩湯,如果還伴有嘔吐,可以加半夏。如果熱瀉同時伴隨小便閉澀,尿液顏色發紅很重,就要加減四順清涼飲服用。

食積瀉是因為吃太多奶或食物,又受風寒,或是吃了油膩的東西而引起的。治療時要先把積食排掉,不能馬上補。古書上說:食積瀉很嚴重時,要用治疳虛的補虛藥物。應該服用大消食丸、蘆薈丸等藥物,根據孩子的虛實情況,先把積食排掉,再用益黃散、異功散、四君子湯、調中湯等藥物調理。

驚瀉則是因為受驚嚇引起的,眼白發青發暗,大便青黃,要用辰砂五苓湯散、鎮心丸治療。

大抵傷脾則瀉,而瀉久脾愈傷也。脾虛未有不成慢驚者,本藥如服過數貼不止,急宜大補脾胃。若傳變慢驚,坐以待斃,醫者未必不無責也,慎之慎之。

錢氏白朮散

人參,茯苓,白朮,藿香,甘草,砂仁,肉豆蔻(麵煨),山藥,澤瀉

用水一鍾,姜二片,蓮子七個去心,煎五分,不拘時服。

四順清涼飲

黃連,芍藥,甘草,陳皮,枳殼,茯苓,木通,澤瀉

胃苓湯

治泄瀉,脾胃不和傷食作瀉。

白話文:

一般來說,脾胃受傷就會腹瀉,而腹瀉時間長了,脾胃就會更加受傷。脾虛的人,沒有不變成慢性驚悸的,這個藥方如果服用過多貼數還不見好轉,就應該趕緊服用大補脾胃的藥物。如果發展成慢性驚悸,坐以待斃,醫生也難辭其咎,所以要小心謹慎。

錢氏白朮散

人參、茯苓、白朮、藿香、甘草、砂仁、肉豆蔻(用麵粉包裹煨熟)、山藥、澤瀉

用一杯水,加入兩片薑,七個去心的蓮子,煎煮至五分之ㄧ,不拘時間服用。

四順清涼飲

黃連、芍藥、甘草、陳皮、枳殼、茯苓、木通、澤瀉

胃苓湯

治療腹瀉,脾胃不和,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瀉。

豬苓,澤瀉,白朮,白茯苓,厚朴,陳皮,神麯,甘草,麥芽

用水一鍾,燈心二十根,陳倉米一撮,煎湯,不拘時服。

益黃散

治泄瀉、冷瀉、胃虛腹痛。

青皮,陳皮,訶子肉,甘草,木香,肉豆蔻

水一鍾,姜二片,黑棗二枚,煎五分,不拘時服。

消食丸

寬中快膈,消飲食,退黃色。

砂仁,橘皮,蓬朮,神麯(炒),麥芽(炒,以上各五分),香附子(一兩,炒)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食後紫菜湯下二十丸。煉蜜為丸,薑湯化下亦可。

白話文:

豬苓、澤瀉、白朮、白茯苓、厚朴、陳皮、神麴、甘草、麥芽,加水一碗,燈心二十根、陳倉米一小撮,煎煮成湯,不限時間服用。這是益黃散,可以治療腹瀉、冷瀉、胃虛腹痛。

青皮、陳皮、訶子肉、甘草、木香、肉豆蔻,加水一碗,生姜兩片、黑棗兩枚,煎煮至五分,不限時間服用。這是消食丸,可以寬中快膈,消食積,退黃色。

砂仁、橘皮、蓬朮、神麴(炒)、麥芽(炒,以上各五分)、香附子(一兩,炒),研磨成粉,用麵糊製成丸子,如綠豆大小,飯後用紫菜湯服用二十丸。也可以用煉蜜製成丸子,用薑湯服用。

調中湯

人參,茯苓,木香,白朮,甘草,乾薑,藿香,香附子,砂仁,丁香

水一鍾,棗二枚,煎五分,不拘時服。

痢論

痢者利也,痢之為疾,無積不成。治法大要散邪熱,行滯氣,消積滯,解暑毒,開胃進食為先。初得痢者,便不可用訶子、豆蔻、樗皮、龍骨等劑補住邪氣。若氣得補則積滯不得發泄,腸胃滯澀,腫脹日久難愈。痢出於積滯。積,物積也;滯,氣滯也。物積欲出而氣滯不得與出,則下墜裡急後重,乍起乍止,日夜無度痢者,五臟窘痛而不散,當先用通利之藥,疏其臟腑積滯,然後辨其寒熱氣血虛實而施治。

白話文:

調中湯

組成:

人參、茯苓、木香、白朮、甘草、乾薑、藿香、香附子、砂仁、丁香

用法:

水一碗,紅棗兩枚,煎煮五分,不拘時間服用。

痢論

痢疾的病因及治療原則:

痢疾,就是腹瀉,是由于体内积滞导致的疾病。治疗痢疾的主要方法是散除邪热、通畅滞气、消解积滞、解暑毒、开胃助食。

治疗禁忌:

痢疾初起时,不可使用诃子、豆蔻、樗皮、龙骨等收敛药物,防止将邪气封闭在体内。若气机受阻,则积滞无法排出,肠胃滞涩,肿胀久久不愈。

痢疾的病机:

痢疾源于积滞,积滞包括食积和气滞。食积欲排泄而气滞阻碍排泄,就会出现下坠、里急后重、反复发作、日夜不止的症状,五脏也会因气滞而疼痛。因此,治疗痢疾应先用通利药物,疏通脏腑积滞,再根据寒热、气血虚实等情况辨证施治。

丹溪云:初而重者承氣方,輕則黃芩芍藥湯,氣血俱虛為八物,隨時處治,方為良者,非此之謂乎。

導滯湯

治初得痢腹痛後重者。

黃芩,黃連,白芍,檳榔,厚朴,枳殼,陳皮,大黃(生用)

水一鍾,煎五分,入大黃一滾取起,生磨木香汁一、二、三茶匙,不拘時服。

黃芩芍藥湯

黃芩,芍藥,甘草

用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芍藥調中湯

治痢已經通行後,不問赤白,服此調理。

黃連(茱萸炒),黃芩,陳皮,厚朴,山楂,神麯,白芍(炒),枳殼,茯苓,澤瀉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剛開始痢疾,症狀重的用承氣湯,輕的用黃芩芍藥湯,氣血都虛的用八珍湯,要根據病情隨時治療,這樣才是好的方法,不是別的。

治療剛得痢疾,腹痛後重者,可用導滯湯:黃芩、黃連、白芍、檳榔、厚朴、枳殼、陳皮、大黃(生用)水煎五分,入大黃一滾取起,生磨木香汁一、二、三茶匙,不拘時服。

治療痢疾剛開始,可用黃芩芍藥湯:黃芩、芍藥、甘草,水煎五分,不拘時服。

治療痢疾已經好轉,不論赤白,可以用芍藥調中湯調理:黃連(茱萸炒)、黃芩、陳皮、厚朴、山楂、神麴、白芍(炒)、枳殼、茯苓、澤瀉。

用水一鍾,姜一片,煎五分,食後服。後重者加木香、檳榔;血盛者加當歸。

健中湯

治瀉痢日久,脾胃虛寒,下如雞子青者。

黃連(茱萸炒),當歸,芍藥,茯苓,白朮,陳皮,甘草,乾薑,肉豆蔻

用水一鍾,倉米一撮,煎五分,不拘時,徐徐溫服。

瘧論

風寒暑濕,邪自外來;飲食起居,邪由內作,豈特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哉?古人以暑受病者多言之耳。夫瘧者始而呵欠,繼而足冷,面色青黃,身體拘急,寒慄鼓頤,腰脊俱痛,寒去未幾,內外皆熱,頭疼而渴,但欲飲冷,嘔惡煩悶而不嗜食,或內伏寒痰,皆從背起,冷如掌大。

白話文:

用一杯水,加入一片生薑,煎煮五分鐘,飯後服用。如果症狀嚴重,可以再加入木香和檳榔;如果血氣旺盛,可以再加入當歸。

健中湯

用於治療久瀉久痢,脾胃虛寒,大便像雞蛋清一樣的患者。

藥材包括:黃連(用茱萸炒過),當歸,芍藥,茯苓,白朮,陳皮,甘草,乾薑,肉豆蔻。

用一杯水,加入一小撮米,煎煮五分鐘,不限時間,慢慢溫熱服用。

瘧論

風寒暑濕,邪氣從體外侵入;飲食起居不當,邪氣從體內產生。難道只有夏季受暑氣影響,才必定會在秋季發病嗎?古人只著重於夏季受暑氣而生病的人。瘧疾發病初期,會打呵欠,接著腳冷,面色青黃,身體僵硬,發冷時牙齒打顫,腰脊都疼痛。寒氣退去不久,內外都會發熱,頭疼口渴,只想喝冷飲,噁心嘔吐,煩躁不安,不想吃東西。或者體內潛藏著寒痰,從背部開始,冰冷得像手掌那麼大。

瘧之寒熱,豈非陰陽二氣互相勝負而作耶?邪並於陰則寒,邪並於陽則熱,陰勝則寒多,陽盛則熱熾。其寒也,湯火不能溫;其熱也,冰雪不能寒。衛氣與邪氣交爭,其病乃作。邪氣與衛氣相離,故汗出乃解。其病已休,衛氣晝行陽,夜行陰,得陽而外出,故發於旦晝;得陰而內搏,故發於暮夜。

或二日一發,或三日乃發,衛氣行遲耳。若內外失守,真邪不分,陰陽迭勝,寒熱互起,則休作無定時矣。

青皮飲

治熱多寒少,胸滿不食,口苦舌乾,煩渴飲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

青皮,厚朴,白朮,草果,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甘草

白話文:

瘧疾發作時的寒熱交替,不正是陰陽二氣相互較勁的結果嗎?邪氣入侵陰氣則會感到寒冷,入侵陽氣則會感到發熱。陰氣過盛則寒氣較多,陽氣過盛則熱氣更熾烈。寒氣之重,即使熱水也不能溫暖;熱氣之盛,即使冰雪也不能降溫。衛氣與邪氣相互爭鬥,疾病便會發作。邪氣與衛氣分離,所以出汗就會減緩病症。疾病緩解後,衛氣白天行於陽氣,夜晚行於陰氣,得陽氣而外出,所以早晨和白天發病;得陰氣而內搏,所以夜晚發病。

有時候隔一天發作一次,有時候隔三天發作一次,這都是因為衛氣行進緩慢。如果內外防禦失守,真氣與邪氣混淆不清,陰陽不斷交替佔優,寒熱交替出現,那麼發病的時間就沒有規律了。

青皮飲

用於治療熱盛寒少、胸悶食慾不振、口苦舌乾、煩躁口渴、小便黃赤、大便不通暢。

藥材包括:青皮、厚朴、白朮、草果、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甘草。

用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食前服。

草果飲

治寒多熱少,或遍身浮腫。

厚朴,草果,青皮,藿香,半夏,甘草,陳皮,神麯,良薑

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清脾飲

治小兒瘧疾作浮腫,兼有寒熱不退,飲食不進。

白朮,茯苓,厚朴,青皮,陳皮,半夏,大腹皮,檳榔,莪朮,木通,甘草

水一鍾,姜二片,煎服。

常山飲

白話文:

用水一杯,生姜三片,煎煮五分钟,饭前服用。治疗寒多热少,或全身浮肿。

厚朴、草果、青皮、藿香、半夏、甘草、陈皮、神曲、良姜。

用水一杯,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煮服用。治疗小儿疟疾导致浮肿,同时伴有寒热不退,饮食不进。

白术、茯苓、厚朴、青皮、陈皮、半夏、大腹皮、槟榔、莪术、木通、甘草。

用水一杯,生姜两片,煎煮服用。

治一切瘧。

知母,貝母,半夏,甘草,茯苓,常山,人參,草果,厚朴

水一鍾,姜三片,棗二枚,煎熟,露過夜,空心溫服。

香葛散

治小兒夾食感冒、瘟疫瘧疾症。

香附子,紫蘇葉,陳皮,青皮,甘草,葛根

水一鍾,姜三片,蔥白一莖,同煎,不拘時服。

腫脹論

腫脹二症,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漸傳,症候輕重多端,須先固其本,後正其標,得無恙矣。有溫腫、毒氣腫、傷寒虛腫、瀉痢虛腫;有疳脹、有氣脹、有癥疾脹、飲食膨脹。以上腫脹有實有虛,實不可補,虛不可下。若誤下致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則目疱腮頰腫,短氣喘滿也;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則黃也,調治各有其法。

白話文:

治療各種瘧疾,可以使用知母、貝母、半夏、甘草、茯苓、常山、人參、草果、厚朴,加水一碗,生姜三片,大枣两枚,煎煮至熟,晾凉过夜,空腹温热服用。

香葛散可以治疗小儿夹食感冒、瘟疫疟疾。将香附子、紫苏叶、陈皮、青皮、甘草、葛根加水一碗,生姜三片,葱白一根,一起煎煮,不限时间服用。

肿胀分为多种,多因虚弱体内积存毒素,长期未治而逐渐加重,症状轻重不一。治疗需先固本后治标,才能痊愈。肿胀包括温肿、毒气肿、伤寒虚肿、泻痢虚肿、疳胀、气胀、癥疾胀、饮食膨脹。以上肿胀有实有虚,实症不可补,虚症不可泻。若误泻导致脾虚气上,附着在肺部,肺脾俱虚,则会出现眼睑肿胀、面颊肿胀、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脾主四肢,母气虚弱则会面色发黄,治疗需针对不同情况采用相应方法。

其受濕於脾胃,久不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有冷積停留於胃脘致虛,入腹作腫;傷寒下之太早乘虛入腹作腫;瀉痢久而脾亦虛作腫,以上腫者宜先調胃氣,補臟腑,然後去腫。其血氣腫,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百脈,流注脈絡,表裡俱虛,邪正亂作,以致四肢浮腫,肚腹膨脹,以上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以散之。至於疳氣積脹,宜先蘆薈丸;癰痞氣脹,宜三稜丸等以消其痞。

至於虛冷脹者,宜沉香煎以溫之。以上諸症宜調和胃氣,消磨通利,腫脹必平復矣。如有熱者,葶藶、牽牛以治之。丹溪云:諸濕腫脹補中宮,補中行濕應為宗。腰以上腫微汗之,以下小便須要通。庸醫不識其中趣,妄將下藥而利水。若還利水氣一脫,禍不旋踵必可許。故補中行濕治腫滿之要法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脾胃受濕,長期無法消化,導致氣往上浮,四肢和頭面都腫起來;或是有寒氣積聚在胃脘,造成虛弱,進而導致腹部腫脹;或是傷寒治療時過早服用瀉藥,乘虛而入腹部造成腫脹;又或者因為久瀉久痢,脾臟虛弱而導致腫脹,這些情況,都需要先調理胃氣,補益臟腑,之後才能去除腫脹。

至於血氣腫脹,都是因為氣血運行不順暢,臟腑虛弱,導致三焦和百脈阻塞,氣血流注脈絡,表裡都虛弱,正邪相爭,最終導致四肢浮腫,腹部膨脹。這種情況,首先要調和氣血運行,其次服用利氣藥物來散瘀消腫。

對於疳氣積脹,應該先服用蘆薈丸;對於癰痞氣脹,應該服用三稜丸等藥物來消散腫塊。

對於虛寒腫脹,應該服用沉香煎來溫暖身體。以上這些症狀,都需要調和胃氣,消磨痰濕,通利水道,腫脹才能恢復。如果出現發熱的情況,可以用葶藶、牽牛等藥物治療。

丹溪先生說:各種濕氣引起的腫脹,都要補益中焦,補中焦行濕才是根本。腰部以上腫脹的,要稍微出點汗;腰部以下腫脹的,要讓小便暢通。那些不了解其中道理的庸醫,胡亂使用利水藥物。如果過度利水,導致元氣受損,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補益中焦,行氣化濕才是治療腫脹的關鍵方法。

分別氣血而用四物、四君子,加以五苓,其百發而百中者,於高明君子酌議之。

塌氣丸

治飲水過多,停積於脾,故四肢浮腫,宜服此以消之。

蘿蔔子,赤小豆(炒),陳皮(各一錢),木香(二分),甘草(五分),黑醜(一錢)

上為末,糊丸如綠豆大。三歲者服三十丸,米飲湯吞下。

推氣丸

陳皮,檳榔,枳實,黃芩,黑醜,蓬朮,青皮(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用薑湯化下。

補中行濕湯

白話文:

根據氣血狀況分别使用四物湯、四君子湯,再加上五苓散,效果百發百中,這點可以請高明的醫師來判斷。

塌氣丸用於治療喝水過多導致脾臟積水,造成四肢浮腫,服用此藥可以消除水腫。

方劑:蘿蔔子、赤小豆(炒)、陳皮(各一錢)、木香(二分)、甘草(五分)、黑醜(一錢)

製法:研磨成粉末,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

用法:三歲兒童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

推氣丸

方劑:陳皮、檳榔、枳實、黃芩、黑醜、蓬朮、青皮(各等分)

製法: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龍眼大小的丸子。

用法:每次服用一丸,用薑湯送服。

補中行濕湯

治諸般虛腫,小水不利者。

陳皮,甘草,蒼朮,厚朴,白朮,人參,茯苓,豬苓,澤瀉,肉桂

水一鍾,姜三片,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

勻氣散

治脾肺氣逆,喘嗽面浮,小便不利。

桑白皮,桔梗,赤茯苓,熟半夏,陳皮,甘草,木通,澤瀉,藿香

水一鍾,姜一片,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

榮衛飲子

治小兒氣血俱虛,四肢頭面俱浮,以至喘急者,並宜服之。

川當歸,熟乾地黃,川芎,白芍,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枳殼,黃耆,陳皮

白話文:

治療各種虛腫,小便不利的症狀。

使用陳皮、甘草、蒼朮、厚朴、白朮、人參、茯苓、豬苓、澤瀉、肉桂。

以水一碗,薑三片,燈心二十根,煎煮至五分,不限時間服用。

[勻氣散]

治療脾肺氣逆,喘咳面浮,小便不利的症狀。

使用桑白皮、桔梗、赤茯苓、熟半夏、陳皮、甘草、木通、澤瀉、藿香。

以水一碗,薑一片,燈心二十根,煎煮至五分,不限時間服用。

[榮衛飲子]

治療小兒氣血俱虛,四肢頭面俱浮,以致喘急的症狀,都適合服用。

使用川當歸、熟[乾地黃]、川芎、白芍、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枳殼、黃耆、陳皮。

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丹瘤論

瘤者流也,片片如脂,遊走而不定之謂。始於胎毒,後因烘衣、洗浴而得。故從心腹而發於四肢者易治;從四肢而入心腹者難治。入心、入腹、入囊,作脹作瀉,舌乾驚悸,則不可救藥矣。

黃連法

牛肉切成薄片,晾半乾,用黃連煎濃汁,將牛肉片投入黃連汁內,泡片時,以牛肉貼瘤上。肉乾再易,換過數次,即有效矣。

白玉散

寒水石,滑石(各一兩)

白話文:

水一鐘,煎五分,不拘時服。

意思是:取水一鐘,煎煮至五分之量,不限時間服用。

丹瘤論

丹瘤指的是一種像脂膏一樣、會流動且位置不定的皮膚病變。它起因於胎毒,之後因烘烤衣物、洗澡等因素而誘發。所以,從心腹部位蔓延至四肢的丹瘤比較容易治療,而從四肢部位侵入心腹的丹瘤則難以治療。如果丹瘤侵入心臟、腹部或囊袋,導致腹脹腹瀉、舌頭乾燥、驚恐不安等症状,那就無法治療了。

黃連法

將牛肉切成薄片,晾曬半乾,用黃連煎煮的濃汁浸泡牛肉片。浸泡時,將牛肉片敷貼在丹瘤處。當牛肉片乾了,就換新的,如此反复多次,就能有效治疗。

白玉散

取寒水石、滑石各一兩。

共為細末,調敷患處。

又方

伏龍肝,碾細末,雞子清調敷患處。

又方

牛蒡子搗爛敷患處。

消毒救苦散

金銀花,當歸,赤芍,生地,牛蒡子,連翹,防風,天麻粉,羌活,犀角屑

水一鍾,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上身者加川芎、桔梗;下身者,加木通、黃柏。

耳中生瘡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調和後塗抹在患處。

另外,也可以用伏龍肝研成細粉,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在患處。

再者,也可以用牛蒡子搗爛後敷在患處。

消毒救苦散則由金銀花、當歸、赤芍、生地、牛蒡子、連翹、防風、天麻粉、羌活、犀角屑等藥材組成,以水煎服。上半身患處者,可加入川芎、桔梗;下半身患處者,可加入木通、黃柏。

耳為腎之外候,腎通竅於耳也。夫十二經脈上絡於耳,若耳中生瘡疼痛,乃厥陰少陽風熱熾盛而上升,故患此,出膿汁而痛,治法宜疏熱散風。

口舌生瘡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舌乃心之苗,能知味而舌中有脾也。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未有不由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致也。舌病本乎心經,蓄熱而然,口瘡皆因脾熱所致,宜各推類而治之,無有不安也。脈法左寸洪數心經熱,右關沉實脾胃中。

有實熱心脾虛者,中氣不足,口瘡,服涼藥不愈者,理中湯主之。

齒病

夫齒者腎之標,骨之餘也。足陽明胃之脈,貫絡於齒上齦;手陽明大腸之脈,貫絡於齒下齦。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飲,足陽明惡熱飲而喜寒飲。故其為痛,有惡寒惡熱之不同也。有開口呷風則痛甚者,腸胃中有風邪也;有開口則臭穢不可近者,腸胃中有積熱也;或有痛而齒動;或有痛而蟲侵蝕;或有齒縫疏稀飲食不便者,比比是也。

白話文:

耳朵是腎臟的外在表現,腎臟的氣血流通與耳朵相連。十二條經脈都通向耳朵,如果耳朵生瘡疼痛,就是因為厥陰少陽經的風熱過盛上行所致,因此會流膿並疼痛,治療方法應以疏散風熱為主。

嘴巴和舌頭是脾臟的表現,脾臟的氣血流通與嘴巴相連,脾臟功能正常,嘴巴就能辨別五種味道。舌頭是心臟的苗芽,能辨別味道,舌頭中也包含著脾臟的氣血。嘴巴生病,可能是舌頭腫脹、僵硬,或是糜爛生瘡,這些都與七情煩擾、飲食過度所導致有關。舌頭疾病源於心經,積熱而引起,嘴巴生瘡都是脾臟積熱所致,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對症治療,便能痊癒。

脈象左邊寸關脈洪數,代表心經有熱;右邊關脈沉實,代表脾胃有積熱。

如果患者心脾虛弱,中氣不足,嘴巴生瘡,服用涼藥無效,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

牙齒是腎臟的標誌,是骨頭的剩餘部分。足陽明胃經的脈絡貫通到牙齦上部,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貫通到牙齦下部。手陽明經不喜歡喝冷飲,喜歡喝熱飲;足陽明經不喜歡喝熱飲,喜歡喝冷飲。所以牙齒疼痛時,會有怕冷怕熱的不同表現。有些人開口吹風就會疼痛加劇,這是因為腸胃中有風邪;有些人開口就會有臭味,這是因為腸胃中有積熱;有些人牙齒疼痛並伴隨牙齒鬆動;有些人牙齒疼痛並伴隨蟲子侵蝕;有些人牙齒縫隙稀疏,飲食不便,這些都是常見的牙齒疾病。

大抵齒齦宣露而動搖者,銀箔也,治宜滋陰補腎為要;憎寒惡熱而口臭穢者,胃氣熱也,治宜安胃瀉火為良;其所謂風邪蟲蝕之症,蓋因熱生風而風生蟲也,腸胃之火既平,更加以擦牙殺蟲之藥,以治其標,無不安之理也。《脈法》右寸關脈洪數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大凡齒痛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

主齒動搖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瘰癧瘡

夫瘰癧者,有風熱毒氣之異,皆由忿怒氣逆、憂思過甚、食味之厚,相搏於經絡。其症生頸項胸臆之間,結聚成核,初如豆粒,漸若梅李,累累相連,大小無定,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況少陽一經多氣少血,不繫丹毒膏粱火極之變,即因氣鬱脾虛惱怒所致。止宜補形氣,調經脈,詳脈症經絡,毋犯病禁。

白話文:

一般來說,牙齦外露並且搖動的,是腎虛引起的,治療應該以滋陰補腎為重點;畏寒怕熱並且口臭的,是胃火旺盛,治療應該以安胃瀉火為佳。所謂的風寒蟲蝕症狀,其實是因為熱生風,風生蟲,腸胃的火氣平息之後,再用擦牙殺蟲的藥物治療,就能治好。脈象中,右寸關脈跳動頻快或弦緊而跳動頻快,就代表腸胃有風熱;一般來說,牙痛時,尺脈跳動有力而虛弱,就是腎虛。

治療牙齒搖動鬆動、火氣上炎而疼痛的症狀。

瘰癧瘡

瘰癧的病因,有風熱毒氣的不同,都是因為生氣導致氣逆、過度憂慮、飲食過於肥膩,這些因素相互作用於經絡。病症會出現在頸項、胸臆之間,聚集形成硬塊,剛開始像豆粒大小,慢慢會像梅子李子,一個一個連在一起,大小不一,初期會感覺畏寒發熱,咽喉僵硬疼痛。況且少陽經脈氣多血少,不屬於丹毒、膏粱厚味導致的火氣過盛,而是因為氣鬱、脾虛、煩躁引起的。治療應該以補益身體元氣、調節經脈為主,要仔細辨別脈象、症狀、經絡,不要違背禁忌。

但屬脾虛,宜養胃健脾。若用驅熱解毒耗氣之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其疾或發於一經,或兼二經者,止當求之於一二經,不可干擾余經也。須分虛實,實者可治,虛者可慮。仍戒暴怒氣惱,忌甜糖厚味辛辣之物而調理,不然日久變成疳痞之症,則難愈矣。

消腫湯

消腫湯內柴連翹,牛蒡紅花當歸梢,

黃耆芩連天花粉,桔梗貝母力能消。

又方

土茯苓(四兩),防風(五分),荊芥(五分),蜂房(五分),肥皂子(九個),金銀花(一錢),竹葉(七片),燈草(三十根)

白話文:

但若是脾胃虛弱,就應該要養護脾胃。如果用清熱解毒、耗費氣血的藥物,會加重虛弱,後果不堪設想。病症可能只在某一條經脈,或同時影響兩條經脈,就應該針對這幾條經脈治療,不要影響其他經脈。必須區分虛實,實證可以治療,虛證則要小心。還要戒除暴怒、氣惱,忌食甜食、濃郁厚味、辛辣的食物,並且調理身體。否則時間久了,會變成疳積脾痞,那就難以治癒了。

上水五六碗,煎三四碗,隨意服。

又方

肥皂子,燒灰存性,為末。每服二錢,好壇酒調下。

又方

馬鞭草,不拘多少,日日煎湯,隨意飲之。

諸瘡成漏

《病源》云:癰疽瘰癧諸瘡,膿水日久不痊,皆變成漏。有熱停積流膿不絕謂之膿漏者;瘡口被風冷襲之,久而不愈,謂之冷漏;或瘥後復發,或移易之別處,謂之久漏。由是而言,所謂漏者,因諸瘡久出膿水,或氣血俱虛,肌肉無由而生,故瘡口不合,遂成其漏。夫蓄熱毒者清之,風冷者散之溫之,而後補氣血自愈。

當歸連翹散

白話文:

先用五六碗水煎藥,煎到剩三四碗,然後按照個人情況服用。

另外一種方法:

將肥皂子燒成灰,保留其藥性,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好酒調和後服用。

再一種方法:

用馬鞭草,數量不限,每天煎湯,隨意飲用。

各種瘡瘍形成漏:

《病源》中記載:癰疽、瘰癧等瘡瘍,膿水持續很久不癒合,就會變成漏。熱毒積聚導致膿水不斷流出,稱為膿漏;瘡口被風寒侵襲,久治不愈,稱為冷漏;或病好了又復發,或病灶轉移到別處,稱為久漏。由此可知,所謂的漏,就是因為各種瘡瘍長期流膿,或氣血兩虛,肌肉無法再生,導致瘡口無法癒合,最終形成漏。針對熱毒積聚的,就需要清熱解毒;對於風寒侵襲的,就需要散寒溫陽,然後再補益氣血,才能使瘡瘍自愈。

[當歸連翹散]

治一切風熱,癰腫瘡瘍,咽膈不利,舌腫喉閉,脈洪大而實,或洪數壯實之人,大便秘結,腫高色赤。

當歸連翹散黃芩,山梔赤芍忍冬藤,

熱甚加入大黃服,能消熱毒效如神。

千金托裡散,治如前

千金托裡薄荷硝,歸芍大黃並連翹,

黃芩甘桔山梔子,煎成入蜜有功勞。

涼膈散

涼膈散治上焦熱,連翹山梔並柏葉,

竹葉甘草共黃芩,大黃芒硝治熱結。

白話文:

治療一切風熱症狀,如癰腫瘡瘍、咽喉不適、舌腫喉閉,脈象洪大而實,或體質強壯、大便秘結、腫塊高聳且顏色發紅,可以服用當歸、連翹、黃芩、山梔、赤芍、忍冬藤等藥材組成的方劑,若熱毒過盛,可加入大黃服用,效果顯著。另外,千金托裡散也能治療上述症狀,其方劑包括薄荷、硝石、當歸、赤芍、大黃、連翹、黃芩、甘草、山梔子,煎成後加入蜂蜜服用,療效顯著。涼膈散專治上焦熱,其方劑包括連翹、山梔、柏葉、竹葉、甘草、黃芩、大黃、芒硝,可以有效治療熱結。

托裡內補散,膿潰之後宜多服

托裡內補耆朮參,芎歸芍草忍冬苓,

防風白芷皂莢刺,潰膿之後服如神。

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滑石膏,歸芍芎梔薄荷翹,

麻黃甘桔苓白朮,荊芥大黃並芒硝。

白話文:

托裡內補散,膿潰之後應該多服用。

這方子裡有黃耆、人參、白朮,還有川芎、當歸、芍藥、忍冬藤、茯苓,

另外還有防風、白芷、皂莢、刺蒺藜,膿潰之後服用,效果非常神奇。

防風通聖散

這方子裡有防風、通草、滑石、當歸、芍藥、川芎、梔子、薄荷、牛蒡子,

還有麻黃、甘草、茯苓、白朮、荊芥、大黃、芒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