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孔

《幼幼集》~ 下卷 (4)

回本書目錄

下卷 (4)

1. 初生訣

如發逆症者,金木相戰也,俱當瀉肺湯以瀉肺,地黃丸以補腎,瀉肝散、涼驚丸以瀉心肝;又當採其氣之冷熱,如氣冷不乳者,難治;氣熱能乳者,雖搐不妨。至於慢驚則或吐或瀉,涎鳴微喘,眼開神緩,目慢露睛,昏睡跳搐搦,似有似無,乍發乍止,口開臭,氣冷或身熱,或冷,脈紋透關。皆因吐瀉之後,脾胃虧損,元氣虛弱,及下吐太多所致。

唯當醒脾溫胃之中加以截風化痰之藥,宜醒脾散、惺惺散、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蘇合香丸之類。

,五疳五臟五般看,治法推詳事不難。若見面黃肌肉瘦,齒焦發豎即為疳。

疳之為病,所得不同。或乳食不調,過餐甘肥;或缺乳食物大早;或乳母喜怒房勞即與乳吃;或飲有娠之乳,大抵皆脾胃受病,內無津液之故。又有因病服吐下表散之藥先後失宜,為醫所誤而得者,皆當詳其五臟所主而用藥。

如身體壯熱,臉赤唇紅,口舌生瘡,胸膈煩悶,小便赤澀,五心煩熱,盜汗發渴,多哭者,在心頭;焦發立,筋青腦熱,躁渴多汗,下痢,疥癬者,在肝;胸熱肌消,手足冰冷,寒熱時來,滑泄肚疼,牙疳口臭,尿黃多渴者,在腎;咳嗽喘逆,發熱惡寒,皮膚粟起,鼻癢流涕者,在肺;面黃身黃,肚大腳細,吐逆身滿乏力,啼哭,水穀不化,泄下酸臭,合面困睡,搭口發豎者,在脾;至如肚大青筋,如吃泥土並雜物茶、米、沙、炭之類,肚腹膨大,釀乳洞泄,骨蒸潮熱,尿如米泔,上下蟲出,羞明雀目,俱是疳症,此皆脾家受病,傳入諸臟。惟先理脾氣則諸臟皆安,故總用五疳保童丸、消疳肥兒丸、木香蘆薈丸。

有蟲者,追蟲丸、使君子丸。牙疳者,人中白散、雞金散,次第用之。

又吐論,熱寒虛痰食五吐解見於前

凡未周小兒吐奶最為重病。吐奶必夾痰,三吐之後,胃氣即虛,虛則外風乘入,內外夾攻,痰涎愈生,而閉於胃脘,胃脘閉而四肢關亦閉,遂發驚搐,或慢驚等症。如手足搐搦,口眼翻脹,頭額強舉,不可名狀,往往用藥無效,故此乳要預先治之。如吐成乳片者,是胃熱。熱盛生痰,久則成風矣,必先與清胃化痰定吐之劑。

若吐久則胃久虛寒,尤宜溫補不可熱。一如鼻有青色,夜間煩躁身熱,是客風傷肺也,先宜發表,然後止吐。如唇口黑色,多哭,喉中作聲,是傷脾,宜調脾止吐。如吐出夾清水,面青唇白,是胃寒,宜溫胃木香餅、助胃丸之類。如早夜發熱,不睡多啼,則將發驚矣,急宜調胃補胃補脾,人參溫中之藥,參苓白朮散、緩驚餅子、鎮驚丸、調中正氣等劑治之,切莫孟浪可也。

泄瀉

泄瀉之症,皆脾胃不調,或寒或熱,或過傷乳食,或素有蟲積所致。

若面色痿黃,肚脹腳細弱,頭大項小,肌肉消瘦,貪餐妒食,瀉出或黃或白,或稀或稠,其臭異常,其瀉有時或二日、三日一次,腹似蜘蛛,瀉去頗軟,自瀉自止,此釀瀉也。釀者,如酒之意,皆疳積為病,宜蘆薈丸、肥兒丸,多服後,調脾自安。若瀉出青綠色者,此肝來侮脾,將發驚也。

白話文:

初生訣

嬰兒若出現發逆症狀,是金木相戰的表現,應同時服用瀉肺湯瀉肺、地黃丸補腎、瀉肝散和涼驚丸瀉心肝;還要觀察其氣的冷熱,若氣冷而無法哺乳,則難以治療;氣熱能哺乳,即使抽搐也不妨礙。至於慢驚,則可能伴隨嘔吐或腹瀉,出現流涎、輕微喘息、眼睛睜開神態遲緩、眼瞼下垂、昏睡、抽搐、痙攣等症狀,這些症狀時有時無,時發時止,口臭,身體可能發冷或發熱,脈象透關。這些都是由於嘔吐腹瀉後,脾胃虧損,元氣虛弱,以及下吐過多所致。

應在醒脾溫胃的同時,加入截風化痰的藥物,例如醒脾散、惺惺散、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蘇合香丸等。

五疳的病因與五臟有關,治療方法詳盡,並非難事。如果嬰兒面色發黃,肌肉消瘦,頭髮豎立,牙齒焦黃,就是疳證。

疳證的病因各不相同。可能是乳食不調,進食過多肥甘之物;也可能是缺乏乳汁或食物過早斷奶;或者母親情緒不穩定,房事過勞,仍繼續哺乳;又或者是飲用孕婦的乳汁。總而言之,大多數都是由於脾胃受損,體內缺乏津液所致。還有一些是因之前服用過嘔吐、下瀉、表散等藥物,用藥失當,或因醫生誤治而引起的,都應該根據五臟所屬,詳細辨證用藥。

如果嬰兒身體壯熱,面紅唇紅,口舌生瘡,胸悶煩躁,小便短赤澀痛,五心煩熱,盜汗口渴,哭鬧不止,則病位在心;如果頭髮豎立,筋脈青紫,腦熱,煩躁口渴多汗,下痢,患有疥瘡,則病位在肝;如果胸熱消瘦,手足冰冷,寒熱交替,腹瀉腹痛,牙疳口臭,尿黃口渴,則病位在腎;如果咳嗽氣喘,發熱惡寒,皮膚起粟粒狀疹子,鼻癢流涕,則病位在肺;如果面色發黃,腹部膨大,四肢瘦弱,嘔吐,全身乏力,哭鬧不止,飲食不化,腹瀉酸臭,嗜睡,口張開,頭髮豎立,則病位在脾;如果腹部膨大,青筋暴露,吃泥土等雜物(如茶、米、沙、炭),腹部脹大,乳汁減少,骨蒸潮熱,尿液如米湯,蟲從大小便排出,怕光,眼睛發紅,都是疳證,這些都是脾臟受病,病邪傳入其他臟腑。只要先調理脾胃,其他臟腑自然會好轉,因此總體來說,應使用五疳保童丸、消疳肥兒丸、木香蘆薈丸等藥物。

如果患有蟲症,則使用追蟲丸、使君子丸;如果患有牙疳,則使用人中白散、雞金散,依次使用。

關於嘔吐,熱、寒、虛、痰、食五種嘔吐的治療方法前面已經闡述。

對於未滿周歲的嬰兒,吐奶是最為嚴重的疾病。吐奶必定伴隨痰濁,三次嘔吐之後,胃氣就會虛弱,虛弱則外邪乘虛而入,內外夾攻,痰涎愈加滋生,阻塞胃脘,胃脘阻塞,四肢經脈也會阻塞,就會引起驚厥或慢驚等症狀。例如手足抽搐,口眼歪斜,頭部強直抬高,症狀難以描述,往往用藥無效,所以吐奶必須預先治療。如果吐出奶塊,是胃熱。熱盛生痰,久則化風,必須先用清胃化痰止吐的藥物。

如果嘔吐時間長,胃就會虛寒,更應該溫補,不可使用溫熱的藥物。如果鼻子出現青色,夜間煩躁發熱,是客風傷肺,應該先發表,然後止吐。如果嘴唇發黑,哭鬧不止,喉嚨有聲音,是脾受損,應該調理脾胃止吐。如果嘔吐物中夾雜清水,面色青白,嘴唇蒼白,是胃寒,應該服用溫胃的藥物,如木香餅、助胃丸等。如果早晚發熱,不睡覺,哭鬧不止,就要發驚了,應該緊急調理胃腸,補益脾胃,使用人參溫中藥,參苓白朮散、緩驚餅子、鎮驚丸、調中正氣等藥物治療,千萬不要輕率行事。

泄瀉

泄瀉都是由於脾胃失調,或寒或熱,或飲食不節,或素有蟲積所致。

如果面色萎黃,腹部膨脹,四肢瘦弱,頭大頸細,肌肉消瘦,貪食,大便稀溏,顏色或黃或白,或稀或稠,臭味異常,有時一天或兩三天一次,腹部像蜘蛛網一樣,瀉後身體較軟,自行瀉下自行停止,這是疳積引起的泄瀉。疳積就像釀酒一樣,都是疳積引起的疾病,應該服用蘆薈丸、肥兒丸,多服用後,調理脾胃,自然會好轉。如果大便呈青綠色,這是肝氣犯脾,將要發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