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孔

《幼幼集》~ 下卷 (2)

回本書目錄

下卷 (2)

1. 初生訣

夾驚,身微有熱生煩躁,睡不安兮神不清,此是夾驚感寒症,亦須先表次寧心。

傷風之症,鼻流清涕,身常有汗,咳嗽不寧,兩頰微紅。宜用前胡半夏丸治之。

傷寒之症,遍身大熱,氣粗喘急,宜用羌活膏表之。

夾食者,目胞微浮,吐逆臆氣,吞酸身熱,頭痛鼻塞,心煩發渴,腹痛而膨。宜用羌活膏,次用香砂保安丸、香橘餅之類治之。

夾驚者,或被驚發熱,又感寒邪,或先感寒邪而後受驚,兩熱相乘,故神思昏沉,渴而煩躁,咬牙呵欠,目直手動,面有青紫色。宜用羌活膏,次抱龍丸、金箔鎮心丸之類,選而用之。

,咳嗽雖然分涼熱,連聲因肺感風寒,眼浮痰盛喉中響,戲水多因汗未乾。

傷風咳嗽者,前已有治矣。若微熱而咳者,抱龍丸以去痰,瀉白散以平肺。若痰涎壅盛,白玉餅子下之,或滾痰丸亦可。其內熱發渴咳嗽不已,喘,喉中痰響者,治之天竺黃丸。

,頭痛身熱膨脹□,足冷神昏只愛眠,因食所傷脾氣弱,不宜遲緩健脾丸。

積聚之症不同。其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或胸前脅下,或左或右,有物堅硬,按之礙手者,為積;其發無根本,上下有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者,為聚。皆面發焦黃,昏困多睡,兩目黃赤,面目虛腫,乳食漸減,身體肌瘦。宜五疳消積丸、挨積丸、香砂保安丸之類。

,小兒下痢細尋推,不獨成於積所為,冷熱數般雖各異,寬腸調胃在明醫。

痢症皆於冷熱不調,飲食積滯,不能運化而成。大要分陰陽,行滯氣,消積消熱,補脾開胃進食為主。蓋陰陽一分,陽胃自厚,故香連胃苓膏先服之。其元氣未虛,裡急後重,欲出而不出者,以大承氣湯、木香檳榔丸、妙應丸下之。純白者,胃苓湯加黃連、芍藥、枳殼、砂仁治之。

純紅者,胃芩湯加當歸、芍藥、生地黃、黃連、黃芩、滑石、山楂、枳殼等治之,要以涼血活血為主。此後略加地榆,借意而止之為妙。

,脾虛胃弱病根源,水穀如何運化行,清濁相干成吐瀉,久傳虛渴便成生。

小兒吐症皆脾胃虛怯,或過傷冷熱所致,是胃氣不和則逆而上行,故作嘔吐。嘔者,有物有聲;乾嘔則無物矣。吐者,有物無聲。其症不同,有熱,有冷,有虛,有痰,有食,當詳辨之。

熱吐者,或感驚而心熱,或感暑氣而脾熱,或飲熱乳而胃熱,吐有黃涎而夾乳食成片者,頭額溫熱,五心熱,小便短赤者,是用五苓散加生薑及抱龍丸、香薷飲、天水散等去驚、清熱、清暑之藥。

寒吐者,或冒風寒,或寒時就與乳吃,冷氣入胃,吐必夾乳食,或夾清水白沫,四肢淒冷,面白,喜熱惡寒者,是治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四君子湯加陳皮、丁香、乾薑之藥;其或面有青氣則肝來克脾,急用附子理中湯加炮姜,量小兒虛實以治。

白話文:

初生訣

嬰兒受驚,身體微熱煩躁,睡不安穩,精神不清,這是受驚感寒,應先治表,再安心神。

傷風:鼻涕清稀,常出汗,咳嗽不止,兩頰微紅。宜服前胡半夏丸。

傷寒:全身發熱,呼吸急促,宜用羌活膏治療。

夾食:眼皮微腫,嘔吐,吞酸,身體發熱,頭痛鼻塞,心煩口渴,腹痛脹滿。宜用羌活膏,然後服用香砂保安丸、香橘餅等。

受驚:或因受驚發熱,又感寒邪;或先感寒邪後受驚,兩種熱邪交加,導致神志昏沉,口渴煩躁,咬牙,打呵欠,眼睛直視,手動,臉色青紫。宜用羌活膏,然後服用抱龍丸、金箔鎮心丸等,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痰證:咳嗽分寒熱,連續咳嗽多因肺受風寒,眼瞼浮腫,痰多,喉嚨有痰聲,多因汗未乾而戲水所致。

傷風咳嗽已有治法。若微熱而咳嗽,用抱龍丸化痰,瀉白散清肺。若痰涎壅盛,用白玉餅子或滾痰丸化痰。若內熱口渴,咳嗽不止,呼吸喘促,喉嚨有痰聲,用天竺黃丸。

積證:頭痛,身體發熱脹滿,腳冷,神志昏迷,嗜睡,因飲食所傷,脾胃虛弱,應及時服用健脾丸。

積聚症狀不同。積有固定部位,疼痛局限於患處,如胸前脅下,或左或右,可觸摸到堅硬腫塊,按壓時有阻礙感;聚則發病無固定部位,疼痛遊走不定。皆面色焦黃,昏睡,雙目黃赤,面部浮腫,乳食減少,身體消瘦。宜服五疳消積丸、挨積丸、香砂保安丸等。

痢證:小兒下痢,需仔細探究原因,不只是積滯所致,寒熱等多種原因都會引起,需辨證施治,調理腸胃。

痢疾皆因寒熱失調,飲食積滯,運化失常所致。需辨別陰陽,疏通氣滯,消積解熱,健脾開胃,促進進食。一般來說,陽虛胃寒者,宜先服香連胃苓膏。若元氣未虛,裡急後重,想排便但排不出來,用大承氣湯、木香檳榔丸、妙應丸等。大便純白色,用胃苓湯加黃連、芍藥、枳殼、砂仁;大便純紅色,用胃芩湯加當歸、芍藥、生地黃、黃連、黃芩、滑石、山楂、枳殼等,以涼血活血為主,之後可酌加地榆止血。

嘔吐:脾胃虛弱是根本原因,水穀運化失常,清濁不分,導致嘔吐洩瀉,久之則虛弱口渴。

小兒嘔吐多因脾胃虛弱或感受寒熱所致,胃氣不和則逆上而嘔吐。嘔吐有聲有物;乾嘔則無物;吐則有物無聲。症狀不同,有熱證、寒證、虛證、痰證、食積證,需仔細辨別。

熱吐:或因受驚心熱,或感暑熱脾熱,或飲熱乳胃熱,嘔吐物中夾有黃色涎液及乳食,額頭溫熱,手心發熱,小便短赤,用五苓散加生薑及抱龍丸、香薷飲、天水散等清熱解暑、安神藥物。

寒吐:或因受風寒,或在寒冷時吃奶,寒邪入胃,嘔吐物中夾有乳食或清水白沫,四肢冰冷,面色蒼白,怕冷喜暖,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四君子湯加陳皮、丁香、乾薑;若面色青紫,則肝氣犯脾,急用附子理中湯加炮姜,根據小兒虛實情況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