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孔

《幼幼集》~ 中卷 (14)

回本書目錄

中卷 (14)

1.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耳中生瘡

耳為腎之外候,腎通竅於耳也。夫十二經脈上絡於耳,若耳中生瘡疼痛,乃厥陰少陽風熱熾盛而上升,故患此,出膿汁而痛,治法宜疏熱散風。

口舌生瘡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舌乃心之苗,能知味而舌中有脾也。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未有不由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致也。舌病本乎心經,蓄熱而然,口瘡皆因脾熱所致,宜各推類而治之,無有不安也。脈法左寸洪數心經熱,右關沉實脾胃中。

有實熱心脾虛者,中氣不足,口瘡,服涼藥不愈者,理中湯主之。

齒病

夫齒者腎之標,骨之餘也。足陽明胃之脈,貫絡於齒上齦;手陽明大腸之脈,貫絡於齒下齦。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飲,足陽明惡熱飲而喜寒飲。故其為痛,有惡寒惡熱之不同也。有開口呷風則痛甚者,腸胃中有風邪也;有開口則臭穢不可近者,腸胃中有積熱也;或有痛而齒動;或有痛而蟲侵蝕;或有齒縫疏稀飲食不便者,比比是也。

大抵齒齦宣露而動搖者,腎氣虛也,治宜滋陰補腎為要;憎寒惡熱而口臭穢者,胃氣熱也,治宜安胃瀉火為良;其所謂風邪蟲蝕之症,蓋因熱生風而風生蟲也,腸胃之火既平,更加以擦牙殺蟲之藥,以治其標,無不安之理也。《脈法》右寸關脈洪數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大凡齒痛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

主齒動搖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瘰癧瘡

夫瘰癧者,有風熱毒氣之異,皆由忿怒氣逆、憂思過甚、食味之厚,相搏於經絡。其症生頸項胸臆之間,結聚成核,初如豆粒,漸若梅李,累累相連,大小無定,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況少陽一經多氣少血,不繫丹毒膏粱火極之變,即因氣鬱脾虛惱怒所致。止宜補形氣,調經脈,詳脈症經絡,毋犯病禁。

但屬脾虛,宜養胃健脾。若用驅熱解毒耗氣之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其疾或發於一經,或兼二經者,止當求之於一二經,不可干擾余經也。須分虛實,實者可治,虛者可慮。仍戒暴怒氣惱,忌甜糖厚味辛辣之物而調理,不然日久變成疳痞之症,則難愈矣。

消腫湯

消腫湯內柴連翹,牛蒡紅花當歸梢,

黃耆芩連天花粉,桔梗貝母力能消。

又方

土茯苓(四兩),防風(五分),荊芥(五分),蜂房(五分),肥皂子(九個),金銀花(一錢),竹葉(七片),燈草(三十根)

上水五六碗,煎三四碗,隨意服。

又方

肥皂子,燒灰存性,為末。每服二錢,好壇酒調下。

又方

馬鞭草,不拘多少,日日煎湯,隨意飲之。

諸瘡成漏

《病源》云:癰疽瘰癧諸瘡,膿水日久不痊,皆變成漏。有熱停積流膿不絕謂之膿漏者;瘡口被風冷襲之,久而不愈,謂之冷漏;或瘥後復發,或移易之別處,謂之久漏。由是而言,所謂漏者,因諸瘡久出膿水,或氣血俱虛,肌肉無由而生,故瘡口不合,遂成其漏。夫蓄熱毒者清之,風冷者散之溫之,而後補氣血自愈。

白話文: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耳中生瘡: 耳朵是腎臟的外部表現,腎經與耳朵相通。十二經脈都與耳朵相連。如果耳內長瘡疼痛,是因厥陰少陽經的風熱之邪盛行而上竄所致,導致流膿疼痛。治療方法應以疏散風熱為主。

口舌生瘡: 嘴巴位於身體中央,與脾臟經絡相通,脾臟的氣血旺盛,則口能辨別五味。舌頭是心的苗芽,能感知味道,舌頭也與脾臟相關。口舌生瘡,可能是因為七情煩擾、飲食過度所造成,例如舌頭腫脹、僵硬或糜爛潰瘍等。舌病主要源於心經積熱,而口瘡則多由脾胃積熱引起。應根據具體情況對症治療。脈象方面,左寸脈洪數有力則表示心經有熱,右關脈沉實則表示脾胃有問題。

如果患者同時存在心脾積熱和中氣不足的情況,服用涼藥效果不佳,可以使用理中湯。

齒病: 牙齒是腎臟的外部表現,也是骨骼的剩餘部分。足陽明胃經與牙齦上部相連,手陽明大腸經與牙齦下部相連。手陽明經怕冷飲而喜熱飲,足陽明經怕熱飲而喜冷飲。因此,牙痛的表現也因寒熱不同而有所差異。張口吹風則疼痛加劇,說明腸胃有風邪;張口有臭味,則說明腸胃有積熱;也可能伴隨牙齒疼痛、鬆動、蟲蛀或牙縫變大等情況。

總而言之,牙齦腫痛牙齒鬆動,是腎氣不足,治療應以滋陰補腎為主;畏寒怕熱且口臭,是胃火旺盛,治療應以清胃瀉火為主;風邪蟲蛀等症狀,大多是由於熱生風,風生蟲所致,應先平息腸胃之火,再配合擦牙殺蟲藥物治療。脈象方面,右寸關脈洪數或弦大表示腸胃有風熱;尺脈洪大而虛弱,則表示腎虛。

牙齒鬆動脫落,多是相火上炎導致疼痛。

瘰癧瘡: 瘰癧是由風熱毒邪引起的,多因憤怒、憂思過度、飲食過於肥甘厚膩等因素,導致經絡阻塞。症狀表現為頸項、胸臆之間出現腫塊,初起如豆粒大小,逐漸增大,形似梅李,連成一片,大小不一。早期症狀為畏寒發熱、咽喉疼痛。少陽經氣多血少,易受膏粱厚味之邪所侵,也可能因氣鬱脾虛、惱怒所致。治療應以補益形氣,調和經脈為主,需仔細辨別脈象、症狀和經絡,避免禁忌。

若屬於脾虛,則應養胃健脾。切勿使用耗氣傷陰的驅熱解毒藥物,以免加重病情。瘰癧可能發生在一條或多條經絡,治療時應針對受累的經絡,避免影響其他經絡。需分清虛實,實證可積極治療,虛證則需謹慎。應戒怒忌躁,避免食用甜膩厚味辛辣食物,否則日久可能演變成疳積,難以治愈。

消腫湯藥方: 消腫湯包含柴胡、連翹、牛蒡子、紅花、當歸尾、黃耆、黃芩、連翹、天花粉、桔梗、貝母等藥物,具有消腫之效。

其他藥方: 另有其他幾個藥方,分別以土茯苓、防風、荊芥、蜂房、肥皂子、金銀花、竹葉、燈草;肥皂子灰;馬鞭草等藥物組成。

諸瘡成漏: 癰疽、瘰癧等瘡瘍,如果膿水長期不愈,就會變成漏瘡。《病源》記載,膿水長期不愈稱為膿漏;瘡口被風寒侵襲,久治不愈稱為冷漏;癒合後又復發,或轉移到其他部位,則稱為久漏。總而言之,漏瘡是因為瘡瘍長期流膿,或氣血虛弱,肌肉無法癒合,導致瘡口無法閉合。治療應根據情況,清熱解毒或散寒溫陽,然後再補益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