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孔

《幼幼集》~ 中卷 (13)

回本書目錄

中卷 (13)

1.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其受濕於脾胃,久不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有冷積停留於胃脘致虛,入腹作腫;傷寒下之太早乘虛入腹作腫;瀉痢久而脾亦虛作腫,以上腫者宜先調胃氣,補臟腑,然後去腫。其血氣腫,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百脈,流注脈絡,表裡俱虛,邪正亂作,以致四肢浮腫,肚腹膨脹,以上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以散之。至於疳氣積脹,宜先蘆薈丸;癰痞氣脹,宜三稜丸等以消其痞。

至於虛冷脹者,宜沉香煎以溫之。以上諸症宜調和胃氣,消磨通利,腫脹必平復矣。如有熱者,葶藶、牽牛以治之。丹溪云:諸濕腫脹補中宮,補中行濕應為宗。腰以上腫微汗之,以下小便須要通。庸醫不識其中趣,妄將下藥而利水。若還利水氣一脫,禍不旋踵必可許。故補中行濕治腫滿之要法也。

分別氣血而用四物、四君子,加以五苓,其百發而百中者,於高明君子酌議之。

塌氣丸

治飲水過多,停積於脾,故四肢浮腫,宜服此以消之。

蘿蔔子,赤小豆(炒),陳皮(各一錢),木香(二分),甘草(五分),黑醜(一錢)

上為末,糊丸如綠豆大。三歲者服三十丸,米飲湯吞下。

推氣丸

陳皮,檳榔,枳實,黃芩,黑醜,蓬朮,青皮(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用薑湯化下。

補中行濕湯

治諸般虛腫,小水不利者。

陳皮,甘草,蒼朮,厚朴,白朮,人參,茯苓,豬苓,澤瀉,肉桂

水一鍾,姜三片,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

勻氣散

治脾肺氣逆,喘嗽面浮,小便不利。

桑白皮,桔梗,赤茯苓,熟半夏,陳皮,甘草,木通,澤瀉,藿香

水一鍾,姜一片,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

榮衛飲子

治小兒氣血俱虛,四肢頭面俱浮,以至喘急者,並宜服之。

川當歸,熟乾地黃,川芎,白芍,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枳殼,黃耆,陳皮

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丹瘤論

瘤者流也,片片如脂,遊走而不定之謂。始於胎毒,後因烘衣、洗浴而得。故從心腹而發於四肢者易治;從四肢而入心腹者難治。入心、入腹、入囊,作脹作瀉,舌乾驚悸,則不可救藥矣。

黃連法

牛肉切成薄片,晾半乾,用黃連煎濃汁,將牛肉片投入黃連汁內,泡片時,以牛肉貼瘤上。肉乾再易,換過數次,即有效矣。

白玉散

寒水石,滑石(各一兩)

共為細末,調敷患處。

又方

伏龍肝,碾細末,雞子清調敷患處。

又方

牛蒡子搗爛敷患處。

消毒救苦散

金銀花,當歸,赤芍,生地,牛蒡子,連翹,防風,天麻粉,羌活,犀角屑

水一鍾,燈心二十根,煎五分,不拘時服。上身者加川芎、桔梗;下身者,加木通、黃柏。

白話文:

小兒腫脹病症的診治

孩子因脾胃受濕,長時間無法消化,導致氣體浮於四肢,頭面腫脹;或是胃脘有寒邪積聚導致虛弱,腹部腫脹;也可能是傷寒治療過早,寒邪乘虛而入腹,造成腹部腫脹;或者因久瀉久痢導致脾虛,而腹部腫脹。以上這些腫脹,都應先調理脾胃之氣,補益臟腑,然後才能消腫。至於因氣血瘀滯造成的腫脹,則源於榮衛不順,臟腑虛弱,導致三焦和全身經脈阻塞,氣血運行不暢,表裡皆虛,邪正交爭,從而出現四肢浮腫,腹部膨脹。治療此類腫脹,應先調理榮衛,使其通暢;然後再服用一些能夠疏散氣滯的藥物。 如果是疳氣積聚導致的腹部脹大,應該先服用蘆薈丸;如果是癰疽、痞塊導致的腹部脹大,則應該服用三稜丸等消痞散結的藥物。

對於因虛寒導致的腹部腫脹,則應該服用沉香煎溫暖身體。總而言之,各種腫脹症狀都應該調理脾胃之氣,消散、通利,這樣腫脹自然就會消退。如果伴有發熱,則可以用葶藶子、牽牛子等藥物治療。丹溪先生說:「各種濕腫脹滿的病症,都應以補益脾胃為根本。補脾胃以化濕是治療濕腫的根本方法。腰部以上腫脹伴有輕微汗出,腰部以下腫脹則需利尿通便。庸醫不懂得這個道理,胡亂使用利水藥物。如果僅僅利水,使氣血耗散,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補脾胃化濕才是治療腫脹滿的要法。」

根據氣血虛實的不同,可以使用四物湯、四君子湯,再配合五苓散,這樣治療效果最佳,值得高明的醫生參考。

塌氣丸

治療飲水過多,停積於脾胃導致四肢浮腫,服用此藥可消腫。

藥方:蘿蔔子、赤小豆(炒)、陳皮(各一錢)、木香(二分)、甘草(五分)、黑醜(一錢)

製法:將藥材磨成粉末,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

用法:三歲兒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

推氣丸

藥方:陳皮、檳榔、枳實、黃芩、黑醜、蓬朮、青皮(各等分)

製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龍眼大小的藥丸。

用法:每次服用一丸,用薑湯送服。

補中行濕湯

治療各種虛腫,小便不利。

藥方:陳皮、甘草、蒼朮、厚朴、白朮、人參、茯苓、豬苓、澤瀉、肉桂

用法:水一盅,加薑三片,燈芯二十根,煎至五分,不拘時服用。

勻氣散

治療脾肺氣逆,喘嗽面浮,小便不利。

藥方:桑白皮、桔梗、赤茯苓、熟半夏、陳皮、甘草、木通、澤瀉、藿香

用法:水一盅,加薑一片,燈芯二十根,煎至五分,不拘時服用。

榮衛飲子

治療小兒氣血俱虛,四肢頭面浮腫,甚至喘息氣急。

藥方:川當歸、熟地黃、川芎、白芍、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枳殼、黃耆、陳皮

用法:水一盅,煎至五分,不拘時服用。

丹瘤論

丹瘤是指像脂膏一樣,遊走不定,片片出現的腫塊。它始於胎毒,之後因曝曬、洗浴等因素誘發。從腹部開始,蔓延到四肢的丹瘤比較容易治療;從四肢開始,蔓延到腹部的丹瘤則比較難治。如果丹瘤侵入心臟、腹部或臟器,並伴有脹痛、腹瀉、舌乾、驚悸等症狀,則難以治愈。

黃連法

將牛肉切成薄片,晾至半乾,用黃連煎煮成濃汁,將牛肉片浸泡在黃連汁中。然後用浸泡過的牛肉片貼敷在腫塊上,待牛肉變乾後再更換,如此反覆多次,即可見效。

白玉散

藥方:寒水石、滑石(各一兩)

製法:研磨成細粉,調敷患處。

其他藥方

  1. 伏龍肝研成細末,用雞蛋清調敷患處。
  2. 牛蒡子搗爛敷患處。

消毒救苦散

藥方:金銀花、當歸、赤芍、生地、牛蒡子、連翹、防風、天麻粉、羌活、犀角屑

用法:水一盅,燈芯二十根,煎至五分,不拘時服用。上半身的腫塊加川芎、桔梗;下半身的腫塊加木通、黃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