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 中卷 (12)
中卷 (12)
1.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水一鍾,煎五分,入大黃一滾取起,生磨木香汁一、二、三茶匙,不拘時服。
黃芩芍藥湯
黃芩,芍藥,甘草
用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芍藥調中湯
治痢已經通行後,不問赤白,服此調理。
黃連(茱萸炒),黃芩,陳皮,厚朴,山楂,神麯,白芍(炒),枳殼,茯苓,澤瀉
用水一鍾,姜一片,煎五分,食後服。後重者加木香、檳榔;血盛者加當歸。
健中湯
治瀉痢日久,脾胃虛寒,下如雞子青者。
黃連(茱萸炒),當歸,芍藥,茯苓,白朮,陳皮,甘草,乾薑,肉豆蔻
用水一鍾,倉米一撮,煎五分,不拘時,徐徐溫服。
瘧論
風寒暑濕,邪自外來;飲食起居,邪由內作,豈特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哉?古人以暑受病者多言之耳。夫瘧者始而呵欠,繼而足冷,面色青黃,身體拘急,寒慄鼓頤,腰脊俱痛,寒去未幾,內外皆熱,頭疼而渴,但欲飲冷,嘔惡煩悶而不嗜食,或內伏寒痰,皆從背起,冷如掌大。
瘧之寒熱,豈非陰陽二氣互相勝負而作耶?邪並於陰則寒,邪並於陽則熱,陰勝則寒多,陽盛則熱熾。其寒也,湯火不能溫;其熱也,冰雪不能寒。衛氣與邪氣交爭,其病乃作。邪氣與衛氣相離,故汗出乃解。其病已休,衛氣晝行陽,夜行陰,得陽而外出,故發於旦晝;得陰而內搏,故發於暮夜。
或二日一發,或三日乃發,衛氣行遲耳。若內外失守,真邪不分,陰陽迭勝,寒熱互起,則休作無定時矣。
青皮飲
治熱多寒少,胸滿不食,口苦舌乾,煩渴飲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
青皮,厚朴,白朮,草果,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甘草
用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食前服。
草果飲
治寒多熱少,或遍身浮腫。
厚朴,草果,青皮,藿香,半夏,甘草,陳皮,神麯,良薑
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清脾飲
治小兒瘧疾作浮腫,兼有寒熱不退,飲食不進。
白朮,茯苓,厚朴,青皮,陳皮,半夏,大腹皮,檳榔,莪朮,木通,甘草
水一鍾,姜二片,煎服。
常山飲
治一切瘧。
知母,貝母,半夏,甘草,茯苓,常山,人參,草果,厚朴
水一鍾,姜三片,棗二枚,煎熟,露過夜,空心溫服。
香葛散
治小兒夾食感冒、瘟疫瘧疾症。
香附子,紫蘇葉,陳皮,青皮,甘草,葛根
水一鍾,姜三片,蔥白一莖,同煎,不拘時服。
腫脹論
腫脹二症,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漸傳,症候輕重多端,須先固其本,後正其標,得無恙矣。有溫腫、毒氣腫、傷寒虛腫、瀉痢虛腫;有疳脹、有氣脹、有癥疾脹、飲食膨脹。以上腫脹有實有虛,實不可補,虛不可下。若誤下致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則目疱腮頰腫,短氣喘滿也;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則黃也,調治各有其法。
白話文: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一個量杯的水,煎煮到五分之一的量,加入大黃一滾後取出,再加入生磨木香汁一到三茶匙,不拘時間服用。
黃芩芍藥湯
黃芩、芍藥、甘草
一個量杯的水,煎煮到五分之一的量,不拘時間服用。
芍藥調中湯
治療痢疾痊癒後,不論是赤痢還是白痢,都服用此方調理。
黃連(用茱萸同炒)、黃芩、陳皮、厚朴、山楂、神麴、白芍(炒)、枳殼、茯苓、澤瀉
一個量杯的水,一片薑,煎煮到五分之一的量,飯後服用。病情嚴重者加木香、檳榔;出血較多者加當歸。
健中湯
治療瀉痢日久,脾胃虛寒,大便如雞蛋清狀者。
黃連(用茱萸同炒)、當歸、芍藥、茯苓、白朮、陳皮、甘草、乾薑、肉豆蔻
一個量杯的水,一把米,煎煮到五分之一的量,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瘧論
風寒暑濕,邪氣從外入侵;飲食起居不慎,邪氣由內生發,豈止夏天中暑,秋天必然會得瘧疾?古人多說的是暑邪致病而已。瘧疾發作初期先打哈欠,接著腳冷,面色青黃,身體僵硬,寒顫、嘴巴張開,腰脊都痛,寒邪退去不久,裡外都發熱,頭痛且口渴,只想喝冷飲,嘔吐噁心煩悶而不思飲食,或者內伏寒痰,都從背部開始,冷得像手掌那麼大。
瘧疾的寒熱,豈不是陰陽二氣互相消長造成的?邪氣侵犯陰氣則寒,邪氣侵犯陽氣則熱,陰氣盛則寒多,陽氣盛則熱盛。寒邪入侵時,湯火都無法溫暖;熱邪入侵時,冰雪都無法降溫。衛氣與邪氣互相爭鬥,疾病就發作了。邪氣與衛氣分離,所以出汗就痊癒了。疾病消退後,衛氣白天走陽經,晚上走陰經,得陽氣則外出,所以發作在早晨白天;得陰氣則內部搏動,所以發作在傍晚夜晚。
有的隔兩天發作一次,有的隔三天發作一次,都是衛氣運行遲緩而已。如果內外防禦失守,真邪不分,陰陽交替盛衰,寒熱交替出現,那麼發作時間就沒有規律了。
青皮飲
治療熱多寒少,胸悶不食,口苦舌乾,煩渴飲水,小便黃赤,大便不通。
青皮、厚朴、白朮、草果、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甘草
一個量杯的水,三片薑,煎煮到五分之一的量,飯前服用。
草果飲
治療寒多熱少,或全身浮腫。
厚朴、草果、青皮、藿香、半夏、甘草、陳皮、神麴、良薑
一個量杯的水,三片薑,一個棗,煎煮服用。
清脾飲
治療小兒瘧疾引起浮腫,同時伴有寒熱不退,飲食不進。
白朮、茯苓、厚朴、青皮、陳皮、半夏、大腹皮、檳榔、莪朮、木通、甘草
一個量杯的水,兩片薑,煎煮服用。
常山飲
治療各種瘧疾。
知母、貝母、半夏、甘草、茯苓、常山、人參、草果、厚朴
一個量杯的水,三片薑,兩個棗,煎煮好後,放置一夜,空腹溫熱服用。
香葛散
治療小兒夾雜感冒、瘟疫瘧疾症狀。
香附子、紫蘇葉、陳皮、青皮、甘草、葛根
一個量杯的水,三片薑,一根蔥白,一起煎煮,不拘時間服用。
腫脹論
腫脹兩種症狀,是由於虛弱的基礎上有積聚,久病不治逐漸傳變,症狀輕重不一,必須先鞏固根本,然後再調整標的症狀,才能痊癒。有溫熱性腫脹、毒氣腫脹、傷寒性虛腫、瀉痢性虛腫;有疳積性腫脹、有氣滯性腫脹、有癥瘕性腫脹、飲食積滯性腫脹。以上腫脹有實證有虛證,實證不能進補,虛證不能攻下。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藥,導致脾虛氣上,循經絡上行至肺,肺與脾臟如同母子一樣都虛弱,就會出現眼瞼、腮頰腫脹,呼吸急促胸悶;脾臟主四肢,母氣虛弱嚴重則皮膚發黃,治療方法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