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孔

《幼幼集》~ 中卷 (11)

回本書目錄

中卷 (11)

1.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泄瀉論

夫小兒泄瀉者,證非一端,然有冷瀉、有熱瀉、有傷食瀉、有驚瀉,當辨其證而治之。蓋冷瀉者,脾胃受冷,肚腹疼痛,水穀不化,小便清而大便黃白或如糟粕,手足厥冷,當服理中湯、益黃散,對症服之。熱瀉者,大便黃赤,小便赤少,口乾煩躁,宜用六一散、五苓散去桂、錢氏白朮散去木香治之。如夾熱而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痢者,黃芩湯。

嘔加半夏。又夾熱瀉痢而小便閉澀赤甚者,加減四順清涼飲服之。傷食瀉者,由乳食過飽,坐臥風冷之所傷,兼食油膩之物,遂成食瀉。宜先取下其積,不可便補。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宜大消食丸、蘆薈丸,量虛實先取其積,次以益黃散、異功散、四君子湯、調中湯理之。驚瀉者,因驚而起,眼白青黯,大便青黃,宜辰砂五苓湯散、鎮心丸主之。

大抵傷脾則瀉,而瀉久脾愈傷也。脾虛未有不成慢驚者,本藥如服過數貼不止,急宜大補脾胃。若傳變慢驚,坐以待斃,醫者未必不無責也,慎之慎之。

錢氏白朮散

人參,茯苓,白朮,藿香,甘草,砂仁,肉豆蔻(麵煨),山藥,澤瀉

用水一鍾,姜二片,蓮子七個去心,煎五分,不拘時服。

四順清涼飲

黃連,芍藥,甘草,陳皮,枳殼,茯苓,木通,澤瀉

胃苓湯

治泄瀉,脾胃不和傷食作瀉。

豬苓,澤瀉,白朮,白茯苓,厚朴,陳皮,神麯,甘草,麥芽

用水一鍾,燈心二十根,陳倉米一撮,煎湯,不拘時服。

益黃散

治泄瀉、冷瀉、胃虛腹痛。

青皮,陳皮,訶子肉,甘草,木香,肉豆蔻

水一鍾,姜二片,黑棗二枚,煎五分,不拘時服。

消食丸

寬中快膈,消飲食,退黃色。

砂仁,橘皮,蓬朮,神麯(炒),麥芽(炒,以上各五分),香附子(一兩,炒)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食後紫菜湯下二十丸。煉蜜為丸,薑湯化下亦可。

調中湯

人參,茯苓,木香,白朮,甘草,乾薑,藿香,香附子,砂仁,丁香

水一鍾,棗二枚,煎五分,不拘時服。

痢論

痢者利也,痢之為疾,無積不成。治法大要散邪熱,行滯氣,消積滯,解暑毒,開胃進食為先。初得痢者,便不可用訶子、豆蔻、樗皮、龍骨等劑補住邪氣。若氣得補則積滯不得發泄,腸胃滯澀,腫脹日久難愈。痢出於積滯。積,物積也;滯,氣滯也。物積欲出而氣滯不得與出,則下墜裡急後重,乍起乍止,日夜無度痢者,五臟窘痛而不散,當先用通利之藥,疏其臟腑積滯,然後辨其寒熱氣血虛實而施治。

丹溪云:初而重者承氣方,輕則黃芩芍藥湯,氣血俱虛為八物,隨時處治,方為良者,非此之謂乎。

導滯湯

治初得痢腹痛後重者。

黃芩,黃連,白芍,檳榔,厚朴,枳殼,陳皮,大黃(生用)

白話文: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小兒腹瀉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寒腹瀉、熱性腹瀉、飲食積滯腹瀉和受驚嚇腹瀉,必須辨別症狀再治療。受寒腹瀉的症狀是脾胃受寒,肚子痛,食物無法消化,小便清澈,大便黃白或像米糠,手腳冰冷,應該服用理中湯、益黃散等藥物。熱性腹瀉的症狀是大便黃赤,小便少而顏色深,口乾舌燥,可以用六一散、五苓散(去桂枝)、錢氏白朮散(去木香)治療。如果兼有裡熱,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生病,並且腹瀉,則用黃芩湯,嘔吐加服半夏。如果兼有裡熱腹瀉,而且小便閉塞,顏色深紅,則服用加減四順清涼飲。飲食積滯腹瀉是由於奶水餵養過量,或坐臥受寒,或吃了油膩的食物引起的。治療應該先把積滯的食物排出,不能馬上進補。古書上說:飲食積滯引起的腹瀉很嚴重,需要先去除積滯,虛弱了再補虛,可以用大消食丸、蘆薈丸等藥物,根據虛實情況,先排出積滯,再用益黃散、異功散、四君子湯、調中湯調理。受驚嚇腹瀉是由於受驚嚇引起的,眼白青暗,大便青黃,應該服用辰砂五苓散、鎮心丸。

總之,損傷脾胃會導致腹瀉,而腹瀉久了脾胃會更虛弱。脾胃虛弱很容易導致慢性驚嚇症,如果服用藥物多服幾貼還不見好,就要趕緊大補脾胃。如果發展成慢性驚嚇症,就只能等死了,醫生難辭其咎,要非常謹慎。

錢氏白朮散的藥方:人參、茯苓、白朮、藿香、甘草、砂仁、肉豆蔻(麩炒)、山藥、澤瀉。加水一碗,生薑二片,蓮子七個(去心),煎至五分之一碗,不拘時服用。

四順清涼飲的藥方:黃連、芍藥、甘草、陳皮、枳殼、茯苓、木通、澤瀉。

胃苓湯的藥方(治療腹瀉、脾胃不和、飲食積滯引起的腹瀉):豬苓、澤瀉、白朮、白茯苓、厚朴、陳皮、神麴、甘草、麥芽。加水一碗,燈芯草二十根,陳倉米少許,煎湯,不拘時服用。

益黃散的藥方(治療腹瀉、受寒腹瀉、胃虛腹痛):青皮、陳皮、訶子肉、甘草、木香、肉豆蔻。加水一碗,生薑二片,黑棗二枚,煎至五分之一碗,不拘時服用。

大消食丸的藥方(寬中理氣,消食導滯,退黃):砂仁、橘皮、蓬朮、神麴(炒)、麥芽(炒,以上各五分),香附子(一兩,炒)。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飯後用紫菜湯送服二十丸。也可以用蜂蜜做成丸藥,用薑湯送服。

調中湯的藥方:人參、茯苓、木香、白朮、甘草、乾薑、藿香、香附子、砂仁、丁香。加水一碗,大棗二枚,煎至五分之一碗,不拘時服用。

痢疾論:痢疾就是腹瀉,痢疾的產生,都離不開積滯。治療的主要方法是散除邪熱,行氣消積,解毒,開胃進食。剛得痢疾時,不能用訶子、豆蔻、樗皮、龍骨等藥物來止瀉,因為這些藥物會把邪氣堵住。如果邪氣被堵住了,積滯就不能排出,腸胃會堵塞,腫脹很久都難以痊癒。痢疾是因積滯引起的,積是指物質積聚,滯是指氣滯。物質積聚想排出,但氣滯不通,就導致下墜、裡急後重,時好時壞,晝夜腹瀉不止,五臟都會疼痛難忍。應該先用通利的藥物,疏通臟腑積滯,然後根據寒熱虛實來治療。

朱丹溪說:痢疾初期病情重的用承氣湯,輕的用黃芩芍藥湯,氣血都虛弱的用八物湯,隨時根據情況治療,才是最好的方法。

導滯湯的藥方(治療初期痢疾,腹痛裡急後重):黃芩、黃連、白芍、檳榔、厚朴、枳殼、陳皮、大黃(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