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 中卷 (4)
中卷 (4)
1.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舌論
舌乃心之苗,唇乃脾之竅。舌紅潤而和者,無病也。舌紅紫者,胎熱也,黃連甘草朱蜜之法治之;舌黃燥者,胎熱兼有積乳也,以小和中湯治之。嬰兒不惟舌燥起刺,但不和而吮乳不緊,即凶候矣。
至於唇宜紅潤,若紅紫者,若燥者,皆胎熱也,黃連甘草法;唇微有青氣者,驚也,抱龍丸治之;唇四圍青黯者,驚重也,多不可治;唇白者,胎氣怯弱,生而難育,有疾難治,慎之慎之,小和中丸。
小和中丸
陳皮,枳殼,蒼朮,厚朴,神麯,山楂,藿香,甘草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圓眼肉大。每一丸,作四五次,或薑湯,或燈心湯,化下。
黃連甘草湯
黃連,甘草(各等分)
煎濃湯,不拘時服。
朱蜜法
硃砂研極細末,水飛淨,每用二三分,生蜜調濃,抹於舌上,以燈心湯送下。
抱龍丸,方見前
吐論
傷胃則吐,傷脾則瀉,人人皆知其為然,惟嬰兒亦有不然者。若吐色白者,胃受寒也,或乳母過飲冷漿以致嬰兒胃寒,以香橘餅治之;吐色黃者,胃熱也,或胎中原稟積熱,或乳母過食煎煿油膩酒蒜等物,以致嬰兒胃熱作嘔,以芩連二陳湯加減治之;若吐從口射出,或從口角順流,此非病也,嬰兒不知飢飽,隨口輒咽,以致滿而上溢作嘔,此即書之所云:水多則沼溢,酒滿則卮傾,自然之理,非疾病也。當令其少少與食,或微餓之則安。
若以上諸症妄服藥物者,必愈加嘔吐,多致慢驚,慎之慎之。
香橘餅
陳皮,甘草(減半),蒼朮,厚朴,枳殼,香附,砂仁,神麯,藿香,青皮(各等分)
共為細末,煉蜜為餅,每服量兒大小多寡與服,薑湯化下。
加減芩連二陳湯
陳皮,茯苓,熟半夏,甘草,黃連(薑汁炒),山梔(薑汁炒),枳殼
用水二鍾,姜一片,煎二汾,不拘時服。
驚論
驚分急慢,治有涼溫。書云:急驚合宜涼泄,慢驚合宜溫補,誠格言也。故素無疾病,猝然之間,或發熱,或不發熱,痰涎壅塞,手足抽掣,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牙關緊急,人事不省,此急驚也。
蓋心為火,肝為風,風火相搏,抽搐不寧,此症或飲食過多,或食後兼驚,或傷風發熱,鬱熱生痰,痰盛發搐;或過食肥甘之物,停蓄胃中,以致清氣不上升,濁氣不下降,關格而發搐,皆有餘之症,治宜清涼行食行痰之劑,如牛黃丸、鎮驚錠、醒風天麻湯之類,皆不可緩。痰一行,氣一降,安在須臾矣。
若因久熱、久吐、久瀉、久嗽、或病後失調,或急驚過用涼苦之藥,或傷食大便久閉不通,發熱日久,元氣燒爍,傳變慢驚。手足微微搐弱,兩頰乍赤乍白,張口露睛,吁氣,常出氣,昏睡不語,此慢驚也。蓋急驚之病,得之自外而入者,又慢驚之病得之自病而出者。多五臟虛極,虛則生風,所以微微動搖,俗云:急驚驚病不驚醫,慢驚驚醫不驚病。
白話文: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舌頭是心的苗頭,嘴唇是脾的竅穴。舌頭紅潤而溫和,就沒有病。舌頭紅紫,是胎熱,用黃連甘草朱蜜法治療;舌頭黃而乾燥,是胎熱兼有積乳,用小和中湯治療。嬰兒不僅舌頭乾燥起刺,而且不和順地吮吸乳汁,就是凶兆。
嘴唇應該紅潤,如果紅紫或乾燥,都是胎熱,用黃連甘草法;嘴唇略帶青色,是受驚嚇,用抱龍丸治療;嘴唇周圍青黑,是受驚嚇嚴重,大多難以治療;嘴唇發白,是胎氣虛弱,出生後難以養育,有病難治,要非常小心,用小和中丸。
小和中丸的組成:陳皮、枳殼、蒼朮、厚朴、神麴、山楂、藿香、甘草。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藥,如圓眼珠大小。每次服用一丸,分四五次服用,可用薑湯或燈心湯送服。
黃連甘草湯的組成:黃連、甘草(各等分)。煎煮濃湯,不拘時間服用。
朱蜜法的做法:將硃砂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水飛淨,每次用二三分,用生蜂蜜調成濃稠狀,塗抹在舌头上,用燈心湯送服。
抱龍丸的配方,前面已列出。
嬰兒嘔吐,傷胃則吐,傷脾則瀉,這大家都知道,但嬰兒卻不一定如此。如果嘔吐物是白色的,是胃受寒,可能是哺乳母親喝了過多的冷飲導致嬰兒胃寒,用香橘餅治療;如果嘔吐物是黃色的,是胃熱,可能是胎兒本就積熱,或是哺乳母親吃了過多的油膩煎炸食物、酒、蒜等,導致嬰兒胃熱嘔吐,用加減芩連二陳湯治療;如果嘔吐物從口中噴射而出,或從嘴角流出,這並不是病,嬰兒不懂得飢飽,隨意吞咽,導致肚子飽脹而溢出嘔吐,這正如書中所說:「水多則沼溢,酒滿則卮傾」,是自然現象,不是疾病。應讓嬰兒少量多次餵食,或稍微餓一餓就會好。
如果以上這些症狀亂服用藥物,必定會加重嘔吐,多會導致慢驚,要非常小心。
香橘餅的組成:陳皮、甘草(減半)、蒼朮、厚朴、枳殼、香附、砂仁、神麴、藿香、青皮(各等分)。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餅,每次服用量根據嬰兒的大小而定,用薑湯送服。
加減芩連二陳湯的組成:陳皮、茯苓、熟半夏、甘草、黃連(薑汁炒)、山梔(薑汁炒)、枳殼。 用兩杯水,一片薑,煎成一杯,不拘時間服用。
驚風分為急驚和慢驚,治療方法有涼性和溫性兩種。書上說:急驚適合涼泄,慢驚適合溫補,這真是至理名言。所以,如果原本沒有疾病,突然之間,或發熱,或不發熱,痰涎阻塞,手腳抽搐,角弓反張,眼睛上翻,牙關緊閉,神志不清,這是急驚。
因為心主火,肝主風,風火相搏,抽搐不止,這種症狀可能是飲食過多,或者吃飯後受驚,或者傷風發熱,鬱熱生痰,痰盛而發作抽搐;或者吃太多肥甘厚膩的食物,停滯在胃中,導致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氣機阻塞而發作抽搐,都是有餘之症,治療應採用清涼化食化痰的藥物,如牛黃丸、鎮驚錠、醒風天麻湯等,都不能延誤。痰液一排出,氣機一疏通,很快就會好轉。
如果因為久熱、久吐、久瀉、久咳,或者病後調理不當,或者急驚過度使用寒涼苦味的藥物,或者傷食大便秘結不通,發熱日久,元氣耗損,轉變為慢驚。手腳輕微抽搐無力,兩頰時紅時白,張口露睛,嘆氣,經常出氣,昏睡不語,這是慢驚。總之,急驚是外邪入侵引起的,慢驚是內傷所致。多是五臟虛極,虛則生風,所以輕微抽搐,俗話說:「急驚驚病不驚醫,慢驚驚醫不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