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 幼幼集附本草藥性
幼幼集附本草藥性
1. 幼幼集附本草藥性
升麻,味苦、平,性微寒,升也,陰中之陽也。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引石羔止足陽明之齒痛;引諸藥遊行四經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因名之曰升麻。
羌活,味苦平,性微溫,升也,陰中之陽也。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排巨陽肉腐之疽;治新舊風濕之症,乃手足太陽表裡引經藥也。
白芷,味辛,性溫,升也,陽也。去頭面皮膚之風,除皮膚燥癢之痹,止足陽明頭痛之邪,為手太陰引經之劑,起痘瘡頂陷、退風疹、疏熱癢之要藥也。
防風,味甘辛,性溫,升也,陽也。以氣味能瀉肺金,以體用通療諸風,治痘發驚者與天麻同用。
葛根,味甘平,性寒,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發傷寒之表邪,升痘疹之熱毒,理胃虛,解煩渴,乃痘瘡已見形、未見形之要藥也,須白色如粉者佳。
人參,味甘,氣溫,升也,陽也。能益元氣而和中,生津液而止口渴,治痘之聖藥,非此莫能固里。量人大小多寡用之。若裡實毒盛者,不宜用也。須擇明潤者佳,乾枯碎小者無力。
黃耆,味甘,氣溫,升也,陽也。能益元氣而補腎,溫肉分而實肌。治痘賴此里托外負,量人大小多寡用之。若表實者,不宜用。須箭桿綿軟不油者佳。十日之後,痘發已足,不肯收斂,蜜炙隨意用。
甘草,味甘平,氣微溫,陽也。能解諸毒而瀉火,健脾胃而和中。治痘賴以分理陰陽,佐正君臣之道也。寒則炙用,熱則生用,須擇堅實者佳。
官桂,味辛熱,浮也,陽中之陽。能祛風邪而實腠理,和榮衛以固肌表。桂枝引藥力以上行,肉桂引藥力以下行,開榮衛,藉力以達於表。冬月夏月斟酌多寡用之。
川芎,味辛,氣溫和也,陽也。能助清氣而升頭面,引參耆以補元陽。小如雀腦者佳。
當歸,味甘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也。治各有條能,生血止血,活血養血,治痘賴以助血歸附氣位,必加芍藥以佐之,恐其活血流動,毒無定位。宜身大白淨者佳。酒洗,銼片,焙乾用。大便不實,不宜多用。
茯苓,味甘淡,性溫,降也,陽中之陰也。能利竅而去濕,止渴而生津,治痘不可過用。惟瀉渴及毒不斂而發水疱者不禁。惟堅白大者佳。
白朮,味甘,氣溫,可升降,陽也。能利水道而除濕,益脾胃而退熱,治痘不宜過多,非瀉痢發水疱者不加,漿毒溢盛不結痂者多用。宜於潛細白而堅者佳。
白芍藥,味酸平,性寒,可升可降,陰也。能健脾氣而補表,止腹痛而收陰。治痘血散不歸,賴以收之而附氣也;痘解不斂賴以收之而成功也。宜白大者佳。須酒浸透,切片,微火炒過用。七日前少用,七日後大用。
紫草,味苦氣寒,能補中氣而制諸邪,行痘毒而利九竅,瘡色白者不宜用。須紫茸染手者佳。若色紫赤毒盛者,五日前後皆不禁也。
陳皮,味苦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也。能和中而益脾,消痰而行氣,不可多用。若去白而名橘紅者,專主消化痰涎,行氣壅滯,惟暫用之則可。以廣東陳久者佳。
麥門冬,味苦甘平,氣微寒,陽中之微陰也。能清肺火而止渴,補心氣而生脈,治痘。宜白淨小者佳,須去心用之。
木香,味苦辛,氣微溫,降也,陰中之陽也。能調氣而破堅,和胃而闢毒,若痘行氣助參耆之力,止瀉痢,而理後重,不可過於多也。宜如枯骨黏牙者佳。磨水用,或銼片同煎亦可。
肉豆蔻,味辛氣溫,能止霍亂而溫中,治積冷而止瀉,非水瀉久痢不加,乃一時救急之要藥也。宜大而堅實者佳。麵裹煨熱,去面用。
鼠黏子,一名牛蒡子。味辛,氣溫平,能潤肺而散氣,利咽而退腫。治痘,專解毒起頂,不可缺少者。微炒研細用。
荊芥穗,味辛平,氣溫,陰中之陽也。能除風熱而消毒,清肌表而利咽,治痘,專退壅腫而解餘熱。宜穗不宜莖,香鮮者佳。
黃連,味苦,氣寒,升也,陰中之陽也。能瀉心火而散痞,燥胃濕而厚腸。治痘,專退餘熱,毒解之後臉赤潮熱不可缺。宜川蜀堅實者佳。銼碎,酒炒用。
山楂子,味甘酸,氣溫平,陰中之陽也。能寬氣消食,益脾去垢。治痘,專平氣解利參耆之滯。宜赤色肥大者佳。
糯米,味甘氣溫,升也,陽也。治痘,專溫脾胃之中氣,不使毒內攻;制紫草之餘寒,不使味傷胃。宜粗大白色者佳。
黃陳米,味甘氣溫,升也,陽也。治痘,專扶穀氣以助胃氣,益真氣而和胃氣。宜多年倉廩中香黃者佳。
生薑,味辛氣溫,升也,陽也。能止嘔和中,助陽發表。治痘不可缺,以其力能助參耆之功也。宜老而生者佳。
天麻,味辛平,性溫無毒,降也,陽也。專治痘疹首尾驚悸,祛諸風麻痹不仁。須明淨者佳。
大棗,味甘平,性溫無毒,降也,陽也。助脈強神,大和脾胃。
紅花,味辛,性溫無毒,陽也。逐惡血,生新血,活滯血,補虛血。
木通,味甘平,性寒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瀉小腸火積而不散,利小腸熱閉而不通,瘡之熱盛毒重者,非此莫去。宜用淡黃色者。
連翹,味苦平,性微寒,升也,陰也。瀉諸經之客熱,散諸腫之瘡瘍,排膿托裡,不可缺者。
厚朴,味苦辛,性溫,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苦能下氣去實滿而消腹脹,溫能益氣除濕滿散結調中。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沉也,陰也。涼心火之血熱,瀉脾土之濕熱,止鼻中之衄熱,除五心之煩熱。
枳殼,味苦酸,性微寒,沉也,陰也。消心下痞滿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削腹內日久之積。須年深日久者佳。銼碎,麩炒過用。
桔梗,味苦辛,性微溫,升也,陰中之陽也。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氣,通調水道,一為諸藥之舟楫,一為肺部之引經。
大黃,味苦性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奪土鬱而無壅滯,定禍亂而治太平。若痘疹熱毒熾盛,煩躁引飲,二便不通,非此莫救。急救者不可缺。酒浸透,蒸熟,焙乾用之。
黃芩,味苦平、性寒,可升可降,陰也。中枯而飄者,瀉肺火,消痰利氣;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陰退陽;中枯而飄者,除風濕留熱於肌表;細實而堅者,滋化源,退熱於膀胱;酒浸透,銼片,微炒焦用,退肌表熱,以柴胡為使。
草決明,味苦甘平,微寒,沉也,陰也。瀉肝熱,明目驅風。
半夏,味辛平,生寒熟溫,有毒,降也,陽也。止嘔去痰涎,除濕和脾胃,定頭疼須生薑製過方可用。
木賊草,味甘微苦,降也,陽也。瀉肝熱,開眼中雲翳,兼治腸風下血,女人赤白帶崩。
穀精草,味辛溫,可升可降,陽也。破翳膜遮睛,兼治喉痹,止齒痛。
射干,味苦平,微溫,降也,陰中之陽也。開喉止痛,明目消腫,專治咽閉。
貝母,味辛苦平,微寒,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清痰下氣,止咳嗽,治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