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孔

《幼幼集》~ 上卷 (9)

回本書目錄

上卷 (9)

1. 論觀形驗色

大凡出痘,當先看形貴尖圓,起發瘡皮堅硬雖在,稠密顆顆成珠,豐厚沖滿,此氣勝毒,吉也。若頂陷平搨,皮鬆皮薄,毒盛元氣,凶之兆矣。色貴光澤明潤紅活,雖至稠密,粒粒有血絲圍繞,此血勝毒,吉也。若慘黯昏昧,或赤或白,根顆成片,乾枯焦黑,凶之兆矣。灰白色者,氣虛也,大補氣血。

色赤者,焦紫昏暗者,血熱盛也,當涼血解毒;色白而漿不滿,或倒搨,或皮薄易破,大補湯、內托散主之,若色焦紫而漿不滿,欲成乾枯黑陷者,四物湯、消毒飲加紫草、紅花、升麻、乾葛主之。蓋氣和血順則痘色明潤,氣弱血滯則痘色昏慘。血非氣則毒不能出,氣非血則毒不能化,故初見紅點者,毒始出也。

次見水泡者,毒未散也。繼成膿者,毒將解也。若色黑,則毒滯血乾;焦黑,則氣血枯槁,乃毒勢過盛,非藥所能療者矣。故於六日之前,須看根顆。無根顆者,必不灌漿。六日之後,須看漿色。無漿色者,必不收靨,所以昏慘而形搨陷,擦破而無膿血,縱有善治者,亦存十一於千百耳。

白話文:

【討論觀察病狀與顏色】

大體上來說,當人長了痘疹,應先觀察其形狀,最好呈現尖圓形,且長出的皮膚堅韌,即使密集,每顆都像珍珠般圓潤飽滿,這表示身體的氣力能壓制病毒,是好徵兆。然而,如果痘頂凹陷平坦,皮膚鬆弛薄弱,顯示病毒已嚴重影響元氣,這是不祥之兆。

痘疹顏色以光澤明亮紅潤為佳,即便密集,每顆痘周圍都有血絲環繞,這代表血液能抑制病毒,也是好徵兆。反之,若顏色暗淡無光,或是呈現赤紅或蒼白,且成片連接,乾燥或焦黑,則是不祥之兆。若呈現灰白色,可能是氣血虛弱,需大量補充氣血。

顏色鮮紅,或呈現燒焦紫色且暗淡,可能是血液過熱,應進行清熱解毒。顏色蒼白且沒有充足的膿液,或是皮膚容易破裂,可服用大補湯或內託散。如果顏色燒焦紫色且膿液不足,可能形成乾燥黑色凹陷,可服用四物湯、消毒飲加上紫草、紅花、升麻、乾葛。

氣血和諧順暢,痘疹顏色會明亮潤澤;氣弱血滯,痘疹顏色會暗淡。無氣血,毒素無法排出;無血液,毒素無法化解,因此一開始出現紅點,表示毒素開始排出。

隨後出現水泡,表示毒素尚未散盡。當形成膿包,表示毒素即將分解。若顏色變黑,表示毒素滯留且血液乾涸;若呈現焦黑,表示氣血枯竭,毒素過度旺盛,已經無法靠藥物治療。因此,在第六天前,應觀察痘疹基部。若無基部,一定不會形成膿包。第六天後,應觀察膿包顏色。若無膿包顏色,一定無法結痂。因此,如果顏色暗淡且痘頂凹陷,即使破損也無膿血,就算有高明的醫生,也只能在數百上千人中救活十一二人。

2. 論收靨

痘瘡自八九日之後,內外大勢已定,漿滿氣足,膿汁漸干,或如蒼蠟色,或如蓮肉色,或如肥皂色,先從人中上下、口鼻兩邊收起,漸漸收至頸下、額上,後身手足心及兩腳,一齊收盡,痂厚色黑,逐漸脫落,飲食如常,大小便如故,身體輕快,別無他症者,大吉也。若漿未稠,頂未滿,面腫忽退,目閉忽開,瘡腳散闊,白色,皮皺乾燥,似靨,痂薄如紙者,此因津液枯竭,血氣虧敗,內症未除,不可誤認以為收斂而徑許其可救也。

其或八九日,瘡尚未收,目忽開,腫忽退,眼睛白珠紅赤,痘色淡白,腹脹煩悶,喘渴不寧,此必曾經泄瀉,或過用涼藥,虧損脾胃,木香散、異功散救之,百可活其二三。

痘當靨之時,大片潰爛,膿水淋漓,黏沾衣被,疼痛難忍,此因出痘時當發表而發表少遲,毒氣停留於肌肉之間,不當發表而發表太過,元氣露泄,衛氣不生,毒火薰灼,以致潰爛,甚則內虛轉瀉轉利,悶亂呻吟而為死候,急用陳氏木香散、參苓白朮散、豆蔻丸以止其瀉;外以敗草散,或松花,或炒喬麥面,敷患處,或用芭蕉葉襯在身下以收其毒,使之徐徐自干,庶亦可保。

若手足臂膊臀胯之間,久著床蓆,展轉擦破之處,若非灌漿堅實,鮮有不傷者,急難成痂,須皮肉潤澤,膿水浸淫,方有生意;苟破爛成片,焦乾黧黑,如火燒湯潑之狀者,必無生理也。凡痘行漿之時,宜痛不宜癢。書云:諸疼為實,諸癢為虛;外痛則內快,外快則內虛。若漿已收,痂已結,而肢體猶痛者,此必發痘毒也,宜活血解毒藥服之。

又有一種疔毒,生於痘後,狀如羊眼之類者,內服消毒散,外貼膏藥,亦自漸安。

痘頂破膿出結聚於上,如曬乾飯,如碎松香,不肯結痂,口有熱氣,胸腹飽滿,悶亂不寧,掀衣揭被者,此必過用溫補之藥,致邪氣得補反蝕正氣,如火薰灼,不速為清解則毒入攻心,為害不淺。生犀水,六一散,宣風散,皆可選而用之也。聞人氏常用豬尾膏,神效特異者,正此之謂也。

又有用涼解藥過多,或冷水過多,致寒濕之氣侵入脾胃,停蓄壅滯,水氣浸淫,致腹中滑泄,氣短體倦而不靨者,宜除濕湯內滲其濕,胃苓湯和胃安脾,亦能收靨,否則發癢抓破為倒搨矣。其或瘡頭有孔,膿水流出如天泡瘡、癩頭瘡之狀;或清水無膿,卒然自破,水出瘡干,色黑則不可治矣。瘡欲靨不靨,其痂欲落不落,當辨其寒熱虛實施治。

若身熱作渴飲湯,此脾胃氣虛也,參苓白朮散、木香散、六君子湯治之。若身熱煩躁,手足發熱,欲飲冷水者,此脾胃蓄熱也,人參麥門冬湯主之。如手足心熱,日晡潮熱,面赤心煩者,此肝脾血虛也,四物湯合逍遙散及歸脾湯主之。如作渴飲冷,大便秘結,煩悶不安,此腸胃實熱也,四順飲、解毒湯主之,則靨收痂落,更無他變矣。切不可概謂氣虛而純用補藥也。

白話文:

論收靨

痘瘡發病八九天后,病情大致已定。痘疹漿液飽滿,膿汁漸漸乾燥,顏色或如蒼白的蠟,或如蓮藕的白色,或如肥皂的顏色。痘痂會先從人中上下、口鼻兩側開始消退,逐漸收斂到頸部以下、額頭,最後是身體、手腳心和腳掌,全部結痂。痂皮厚而顏色深黑,會逐漸脫落。如果飲食正常,大小便也正常,身體輕鬆,沒有其他症狀,就預示著痊癒。但如果痘疹漿液未凝固,痘頂未飽滿,面部腫脹突然消退,眼睛突然張開,痘瘡底部擴散變薄,呈白色,皮膚乾燥起皺,像收靨的樣子,痂皮薄如紙,則表示體內津液枯竭,氣血虧損,內在疾病未除,不能誤認為痘瘡已收斂而掉以輕心。

如果八九天後痘瘡仍未收斂,眼睛突然張開,腫脹突然消退,眼白紅赤,痘疹顏色淡白,腹部脹滿煩悶,呼吸急促口渴不安,這很可能是因為先前腹瀉,或過度服用寒涼藥物,損傷了脾胃。此時應服用木香散、異功散等藥物搶救,仍有很大希望保住性命。

痘瘡收靨期間,如果大片潰爛,膿水淋漓,黏附衣物,疼痛難忍,這是因為發病初期發表不徹底,毒氣滯留於肌肉之間;或者發表過度,元氣外洩,衛氣不足,毒火灼傷肌膚而導致潰爛,嚴重者甚至會內虛導致腹瀉,呻吟不止,危及生命。此時應立即服用陳氏木香散、參苓白朮散、豆蔻丸等藥物止瀉;外敷敗草散、松花或炒麥面,或用芭蕉葉墊在身下吸取毒氣,使之慢慢乾燥,或許能保住性命。

手腳、手臂、臀部、胯部等部位,長時間與床蓆接觸,容易因摩擦而破損。如果痘疹漿液未充盈結實,很容易受傷,難以結痂。只有皮膚濕潤,膿水浸潤,才能癒合。如果破損成片,焦乾發黑,如同火燒水燙的樣子,就說明沒有恢復的希望了。痘瘡出漿期,疼痛比癢好。古書說:「諸痛屬實,諸癢屬虛;外痛則內快,外快則內虛。」如果痘痂已收斂,但肢體仍疼痛,這是痘毒未清的表現,需服用活血解毒的藥物。

痘瘡痊癒後,還有一種疔毒,形狀像羊眼等,內服消毒散,外貼膏藥,也會逐漸痊癒。

如果痘頂破裂後膿液凝結在上,像曬乾的飯粒或碎松香一樣,不肯結痂,並且口乾舌燥有熱氣,胸腹飽滿,煩悶不安,經常掀衣蓋被,這是因為過度服用溫補藥物,導致邪氣得到滋補反而侵蝕正氣,如同火灼一樣。如果不迅速清解,毒邪就會攻心,危害極大。生犀水、六一散、宣風散等藥物都可以選擇使用。聞人氏常用的豬尾膏,效果也非常好。

如果因為服用寒涼藥物過多,或接觸冷水過多,導致寒濕之氣侵入脾胃,停滯不化,水濕浸淫,造成腹部腹瀉,氣短乏力,痘瘡不能收靨,則應服用除濕湯等藥物去除濕邪,胃苓湯和胃健脾也能促進痘瘡收靨,否則容易因搔癢抓破而留下疤痕。如果痘瘡頭部有孔,膿水流出,像天泡瘡、癩頭瘡一樣;或者清水樣膿液,突然自行破裂,水流出痘瘡乾燥,顏色發黑,則不可治療。痘瘡想收斂卻收斂不了,痘痂想脫落卻脫落不了,必須根據寒熱虛實進行治療。

如果發熱口渴想喝水,這是脾胃氣虛,可用參苓白朮散、木香散、六君子湯治療。如果發熱煩躁,手腳發熱,想喝冷水,這是脾胃積熱,可用人參麥門冬湯治療。如果手腳心發熱,午後潮熱,面紅心煩,這是肝脾血虛,可用四物湯合逍遙散及歸脾湯治療。如果口渴想喝冷水,大便秘結,煩悶不安,這是腸胃實熱,可用四順飲、解毒湯治療,這樣痘瘡就能收靨,痘痂脫落,不再有其他變化。千萬不要籠統地認為是氣虛而單純使用補益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