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下卷 (20)
下卷 (20)
1. 痘疹治法論
彭用光曰:小兒疹痘,大抵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嗽喘痰涎,始發之時,有因傷風傷寒而得,有時氣傳染而得,有因傷食嘔吐而得,有因跌撲驚恐畜血而得,或為竄眼驚搐,如風之正,或口舌咽喉吐疼痛,或煩躁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利,或發熱,或不發熱,症候多端,卒未易辨,亦須以耳冷、骫冷、足冷驗之。蓋瘡疹厚,陽,腎臟無症,耳與骫足俱屬於腎,故腎之所部獨冷。
又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症於此,可以稽驗矣。調護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溫涼之劑,兼而劑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冷者溫之,熱者平之,是為權度。借喻而言,亦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蓋毒發於表,如苟妄汗,則榮衛亦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
變證者,有之毒根於裡,如苟妄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水,變黑歸腎,身體振寒,耳骫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陷,十無一生。汗下二說,古人深戒之,以此觀之,瘡疹症狀雖與傷寒相似,而其治法十與傷寒從表而里,瘡疹所發從里出表故也。如欲解肌,乾葛紫蘇可也。
其或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則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又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故雖云大便不通者,少與大黃龍,宜仔細斟酌之。若小便赤少者,分利小便則熱,塌者於形色脈上,分虛實。實則脈有力,氣壯;虛則無力,氣怯。虛癢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癢如大便不通者,以大黃寒涼之藥,少與之,下其結糞。
氣怯輕者,用淡蜜水調滑石末,以羽潤瘡上,□瘡乾者,宜退火,止用輕劑,荊芥、升麻、葛根之類;濕者,用瀉濕,乃肌表間濕,宜用風藥白芷、防風之類。
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檳榔、牛膝,助以貝母、忍冬草、白芷、瓜蔞之類。
若咽喉痛者,大如聖散、鼠黏子湯。
喘滿氣壅者,麻黃黃芩湯。
煩渴者,甘草散、烏梅湯。
下痢嘔逆者,木香理中湯。
顏色正者,如上治;將欲成就卻色淡者,宜助血藥,用當歸、川芎、酒洗芍藥,或加紅花。
將成就之際,卻紫色者,屬熱,用涼藥解其毒□□乾葛、酒炒黃芩、黃連及連翹之類,甚者,犀角大解痘毒。
金白色將靨時,如豆殼者,蓋因初起時,飲水多,其靨不齊,俗呼靨倒不好,但服實表之劑消息他,大小便如大便秘,通大便;小便秘,通小便;□小便赤澀者,大連翹甘露飲。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湯加枳殼最當,或少少四順清涼。
瘡疹用藥,固有權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大便自所下黃黑,則毒已成,不必多與湯劑,但少用化毒湯,可也,或不用可也。若大小便一或秘焉,則腸胃壅遏,脈結凝滯,毒氣無從發泄,眼閉聲啞,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告變矣。陷入者,加味四聖散,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厚敷其足,噴其衣服,並以厚綿蓋之。
白話文:
痘疹治法論
小兒出疹,大多與傷寒相似,症狀包括發熱煩躁、臉紅唇紅、全身疼痛、頭痛、時冷時熱、打噴嚏、打哈欠、咳嗽、喘息、痰涎。起初可能是因受風寒而起,也可能是氣傳染所致,或是因飲食不當嘔吐引起,也可能是跌打損傷、驚恐導致瘀血積聚而起,或因驚嚇抽搐,如同風邪入侵;也可能出現口、舌、咽喉疼痛、煩躁、狂躁、昏睡、自汗、腹瀉、發熱或不發熱等多種症狀,一時難以辨別,需觀察耳朵、腋下、腳底是否冰冷來判斷。因為疹子發於肌表屬陽,腎臟卻無異常,而耳、腋下、腳底都屬於腎經循行部位,所以腎經所屬部位獨自冰冷。
另外,觀察耳後是否有紅色的血管,以此作為診斷依據。治療護理方面,起初和結束都不可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只用溫涼的藥物,兼顧解毒、和胃、疏表即可。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涼之,需根據病情靈活調整。打個比方,如同廚師蒸籠蒸食物一樣,只要讓它鬆軟即可。疹毒發於肌表,如果濫用發汗,則營衛皆虛,更加開泄,反而加重瘡瘍,使風邪乘虛而入。
變證的情況是,毒邪深入臟腑,如果濫用瀉下,則內氣虛損,毒邪不能排出,反而回流入內,導致脾失健運,水濕泛濫,毒邪下注腎臟,身體寒戰,耳腋反而發熱,眼睛緊閉,肚子脹滿,疹子顏色發黑凹陷,十死無生。發汗和瀉下兩種方法,古人深加警惕,由此可見,雖然瘡疹症狀與傷寒相似,但治療方法卻大相徑庭,因為傷寒由表入裡,而瘡疹卻是由裡達表。如果要疏解肌表,可以用葛根、紫蘇。
如果氣實煩躁,熱盛,大便秘結,則可用犀角地黃湯、人參敗毒散,或紫草飲,多服也能通便,所以雖然說大便不通,也少用大黃,需仔細斟酌。如果小便赤少,則需利小便以清熱,需根據症狀、體徵、脈象辨別虛實。實證脈有力,氣盛;虛證脈無力,氣虛。虛證瘙癢用實表之劑,並加涼血藥;實證瘙癢如大便秘結,則用大黃等寒涼藥物,少量使用,以瀉結糞。
氣虛輕者,用淡蜜水調和滑石粉,輕柔塗抹於瘡瘍上;瘡瘍乾燥者,應清熱,只用輕劑,如荊芥、升麻、葛根等;濕疹者,則應利濕,因濕邪在肌表,宜用祛風藥物,如白芷、防風等。
上述用到升麻、葛根,下文中用到檳榔、牛膝,並佐以貝母、忍冬藤、白芷、瓜蔞等。
若咽喉疼痛,可用普濟消毒飲、鼠粘子湯。
喘滿氣壅者,可用麻黃黃芩湯。
煩渴者,可用甘草湯、烏梅湯。
下痢嘔逆者,可用木香順氣湯。
顏色正常者,按上述方法治療;將要痊癒卻顏色變淡者,應補血,用當歸、川芎、酒洗白芍,或加紅花。
將要痊癒時,卻變成紫色者,屬熱毒,應用涼藥解毒,如葛根、酒炒黃芩、黃連及連翹等,嚴重者,用犀角解毒。
疹子顏色變成金黃色將要結痂時,如豆殼狀,這是因為初期飲水過多,結痂不平整,俗稱結痂不好看,可用調整表裡之劑調理,大小便不通者,則需通大小便;小便赤澀者,可用大連翹甘露飲。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可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或少用四逆散加清熱藥。
瘡疹用藥,需靈活運用,大小便不可不通。如果大便自行排出黃黑色,則毒邪已盡,不必再服用大量湯藥,只需少量服用解毒湯藥,或不用也可。如果大小便不通,則腸胃阻塞,脈象凝滯,毒邪無從排出,眼睛閉合,聲音嘶啞,肌肉發黑,很快就會危及生命。此時,加味四聖散,並用芫荽酒輕塗身體,厚塗腳底,噴灑衣物,並用厚棉被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