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下卷 (19)
下卷 (19)
1. 斑瘡、水痘、麻子總論
凡痘瘡發熱之時,便以惡實子為末,蜜調囟門上,免其患眼之疾。凡初出之時,須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消毒飲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減食加人參。
初出時色白者,便大補氣血,參朮、耆芎、升麻、乾薑、甘草、木香、丁香、酒洗當歸、白芍藥;若大便瀉,加訶子、肉豆蔻。
初起時自汗,不妨。蓋溫熱熏蒸而然故也。
有初起煩躁譫語,狂渴引飲,若飲水則後來靨不齊,急以涼藥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亦可用。凡瘡已出,可少與化毒湯。出不快,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紫草木通湯,或快斑散、絲瓜湯。
出大甚者,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
疏則無毒,密則有毒,宜涼藥解之。雖數貼亦不妨,無害眼之患。爐灰色白淨者,作寒看;齊勇者、燥者、新發者,作熱看;黑屬血熱,涼血為主;白屬氣虛,補氣為主。中黑陷而外起得遲者,則相兼而治。
凡瘡痘分表裡虛實,吐瀉少食為裡虛,不吐瀉能食為裡實。而補則結癰毒,陷伏倒靨,為表虛;灰白者,亦表虛,或用燒人屎;紅活綻凸,為表實,而復補表,則要潰爛不結痂。
痘瘡分氣虛、血虛,用補藥。氣虛,人參、白朮加解毒藥;血虛者,四物湯中和解毒藥。
痘瘡分氣血虛實,多帶氣血不足。虛則黃耆生血活血之劑助之,略佐以風藥;實則白芍藥為君,黃芩亦為君,佐以白芷、連翹、續斷之類。
調解之法,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之劑,兼而治之。二者得兼而已,溫如當歸、黃耆、木香輩,涼如前胡、乾葛、升麻輩,佐之以川芎、白芍藥、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屬,則可以調適矣。
黑陷二種,因氣虛而毒氣不能盡出者,酒炒黃芩、人參、紫草輩。黑陷甚者,亦用燒人屎,蜜水調下,出子和方。癢。
白話文:
斑瘡、水痘、麻疹總論
痘瘡發熱時,可用惡實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勻敷在囟門上,以預防眼部疾病。痘瘡初發時,需觀察胸前痘疹的密集程度,如果很密集,應立即服用消毒飲,並加入山楂、黃芩,再用酒洗紫草,同時減少飲食,並服用人參。
痘疹初發時顏色發白,則應大力補充氣血,可用人參、白朮、羌活、升麻、乾薑、甘草、木香、丁香,以及用酒洗過的當歸、白芍藥;如果大便稀溏,則需加入訶子、肉豆蔻。
痘瘡初起時自汗,不必擔心,這是溫熱薰蒸所致。
如果初起時煩躁、胡言亂語、口渴欲飲,若飲水後痘疹排列不齊,則需用涼藥解表,例如益元散等,也可以使用。痘瘡已出疹後,可以少量服用化毒湯。如果痘疹出得慢,可加入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紫草木通湯,或快斑散、絲瓜湯。
痘疹長得很大的,可用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
痘疹稀疏則無毒,密集則有毒,宜用涼藥治療。即使服用多次涼藥也無妨,不會傷害眼睛。痘疹顏色灰白淨亮者,屬寒證;痘疹顏色均勻、乾燥、新發者,屬熱證;黑色痘疹屬血熱,應以涼血為主;白色痘疹屬氣虛,應以補氣為主。痘疹中間黑色凹陷,而外圍痘疹長得慢的,則需兼顧寒熱兩方面治療。
痘瘡分表裡虛實,嘔吐、腹瀉、少食為裡虛,不吐瀉能食為裡實。而過度補益則會導致癰疽毒瘡,痘疹凹陷或排列不齊,這屬於表虛;痘疹灰白色也是表虛,可使用燒焦的人糞;痘疹紅潤、突出、飽滿則為表實,如果此時再補益表證,則會導致潰爛而不結痂。
痘瘡分氣虛、血虛,需用補藥。氣虛者,可用人參、白朮,並加入解毒藥;血虛者,可用四物湯,並加入解毒藥。
痘瘡多伴隨氣血不足,氣血虛實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虛證可用黃耆等生血活血藥,再略加一些祛風藥;實證則以白芍藥、黃芩為主藥,再佐以白芷、連翹、續斷等。
治療痘瘡的方法,應活血調氣,安撫表證,調和中氣,輕清解毒,寒熱藥物需兼顧使用。溫性藥物如當歸、黃耆、木香等;涼性藥物如前胡、葛根、升麻等,再佐以川芎、白芍藥、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等,即可達到調和的目的。
痘疹黑色凹陷,是因氣虛導致毒氣不能完全排出,可用酒炒黃芩、人參、紫草等。痘疹黑色凹陷嚴重者,也可使用燒焦的人糞,用蜂蜜水調服,並配合其他藥方。痘疹發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