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下卷 (9)
下卷 (9)
1. 自汗諸方
團參湯,治小兒虛汗,或心血液盛,亦發為汗。此藥收斂心氣。
新羅人參,川當歸(各三錢)
上銼細,用雄豬心一個,切三片,每服二錢,豬心一片,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食,煎兩次服。
止汗散,治小兒睡而自汗。
故蒲扇灰(如無扇,只將故蒲燒灰敷之)
撲汗方
黃連,牡蠣粉,貝母(各半兩),米粉(一升。敷之)
牡蠣散,治血虛自汗,或病後暴虛,津液不固,自汗。
牡蠣(二兩),黃耆,生地黃(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或加小麥煎。
通散丸,治小兒夜間通身多汗。
上為末,醋糊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
彭用光曰:小兒盜汗不必治。汗多略與服藥、敷藥、撲藥。
白話文:
【團參湯】 可用來治療小朋友虛弱而出汗的情況,或是心臟血液過多,也會導致出汗。這藥可以收斂心氣。
所需材料:新羅的人參和四川產的當歸(各約9克)。
將以上藥材切細,再取一顆雄豬的心臟,切成三片。每次服用時,取藥材6克,搭配豬心一片,加上1.5杯井水,煎煮到剩一杯水的量食用。需煎煮兩次分兩次服用。
【止汗散】 可用來治療小朋友在睡覺時自己出汗。
若沒有舊的蒲扇灰,可以直接將舊的蒲草燒成灰,塗抹於出汗部位。
【撲汗方】 由黃連、牡蠣粉、貝母(各約24克)、米粉(約400克)。將這些材料混合後,塗抹於出汗部位。
【牡蠣散】 可用來治療因血虛而出汗,或是生病後身體突然虛弱,體內津液無法固定,而導致自己出汗。
所需材料:牡蠣(約60克)、黃耆、生地黃(各約30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6克,可酌情添加小麥一起煎煮。
【通散丸】 可用來治療小朋友在夜晚全身多汗的情況。
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再以醋糊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5-7粒,用水送下。
彭用光先生表示:小朋友的盜汗不一定要特別治療。如果汗出得太多,可稍微給予一些口服藥物、外敷藥物或擦抹藥物。
2. 六、咽喉齒舌門
3. 咽喉證
彭用光曰:咽喉為一身之總要,與胃氣相接,呼吸之所從出。若胸膈之間,蘊積熱毒,致生風痰,壅滯不散,發而為咽喉之病,喉內生瘡,或狀如肉腐,為睡為痛,窒塞不通,吐咽不下,甚則生出重舌,治之尤宜先去風痰,以通咽膈,然後解其熱毒,遲則有不救之患。大抵咽喉之疾,本傷熱毒上攻也。
四時受熱,藏於心肺之間,宜所觸上攻咽喉,所謂腎傷寒也。然其證有肉蛾,有重舌、木舌、胙腮,有懸雍腫脹,有裡外皆腫,甚者,上攻頭面皆腫,大法先洗口中舌上白苔,其次掃去風涎,如此單隻肉蛾,可針則針;有不可針者,則用熏摻藥,退後方依次用藥。輕者,服藥而自退,不須用針及藥點,其瘡自消也。
纏喉風者,乃心胸搐熱,生風積聚,風痰而作也。若鼻青黑塞噎,頭低,痰如膠色,不可治。(彭用光每用針患處,青魚膽吹上,即全安。)
白話文:
彭用光說道:咽喉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部位,它與胃部相連,是我們呼吸的通道。如果胸膈之間積累過多的熱毒,導致風痰生成,阻塞在那裡無法散去,就會引發咽喉疾病,比如喉嚨裡面長瘡,有的情況下看起來像是肉腐爛,造成睡覺和吞嚥時的疼痛,甚至嚴重到堵塞呼吸道,吞嚥困難,更嚴重的情況可能還會出現雙舌症狀。治療這種病,首先要清除風痰,確保咽喉通道暢通,然後再解決熱毒問題,若拖延不治,後果不堪設想。基本上,咽喉疾病多是由熱毒上攻造成的。
一年四季中受到的熱氣,往往會藏匿在心肺間,當這些熱氣向上攻擊咽喉,就是所謂的腎傷寒。然而,咽喉疾病的症狀多樣,包括肉瘤、雙舌、木舌、脹腮,懸雍垂腫脹,甚至是內外都腫脹,嚴重的情況下,甚至頭臉也會跟著腫起來。首先,要清潔口腔和舌頭上的白苔,接著去除風涎。對於單純的肉瘤,可以進行針刺治療;有些情況不能針刺的,就使用燻蒸和藥物治療,待病情有所緩解再依序用藥。對於較輕微的病情,服用藥物就能自動好轉,無需針刺和藥物點塗,瘡口自然就會癒合。
纏喉風這種病,是由心臟和胸部的熱氣抽搐,產生風邪聚集,進而形成風痰所導致的。如果出現鼻子青黑、堵塞,頭低垂,痰液呈膠狀且顏色異常,這種情況基本無法治療。(彭用光通常會在患處針灸,並使用青魚膽汁塗抹,病情就能完全得到控制。)
4. 齒證
錢氏曰:小兒變蒸,乃骨之餘氣,自胸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而齒牙不及三十二數者,由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長二十八齒。又云:小兒變蒸蛻齒者,如花之易苗,所謂不及三十二齒,由變之不及齒,當與變日相合也。年壯視齒,方明齒生遲者,乃稟受腎氣不足,即髓不強。
蓋骨之所絡而為髓,不足,故不能充於齒,所以齒生遲也。故初生兒有重齦重齶者,由其血氣不收斂成肉,故頰裡上有物如蘆釋盛水狀腫者,名重齶。有著齒齦者,名重齦。治法當以綿纏長針,留兩處如粟米大,以刺之,令泄出血汁,先用淡鹽湯洗拭,次用一字散即愈。
白話文:
錢先生說:孩童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的發育現象,是因為骨骼的剩餘生長能量,從胸部部分進入牙齦中,進而長出三十二顆牙齒。然而,若孩子的牙齒數量少於三十二顆,那是因為他們的生長過程未達到正常的速度和程度。有的孩子在二十八天時就已經長出了二十八顆牙齒。另一種說法是,孩童在成長過程中換牙,就像植物更替新苗一樣,如果牙齒不到三十二顆,那是因為生長速度未達到牙齒應有的程度,這應該與其生長發育的日期相配合。
當人到了壯年,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他的牙齒來判斷他的健康狀況。如果牙齒生長緩慢,那可能是因為他先天得到的腎氣不足,導致骨髓力量不夠強大。
因為骨頭的聯繫形成骨髓,如果骨髓不足,那麼它就不能充分地滋養牙齒,因此牙齒的生長會變得緩慢。所以,有些新生兒會有額外的牙齦或額外的口腔組織,這是因為他們的血液和氣力無法凝聚成肉體組織,因此在臉頰內部會有一塊像蘆葦或竹筍含水的腫塊,這種情況被稱為「重齶」。若這塊組織附著在牙齦上,則被稱為「重齦」。治療方法是使用綿布包裹的長針,在兩處像粟米大小的地方進行穿刺,讓血液流出,首先應用淡鹽水清洗擦拭,然後再使用一字散,病情就會好轉。
請注意,上述描述並非專業醫療建議,僅供參考。
5. 舌證
夫舌者,心之候,脾之脈,絡於舌者也。臟腑壅滯,心脾積熱,熱氣上衝,故令舌腫。漸漸脹大,塞滿口中,是為木舌,若不急療,必至害人,宜用紫雪竹瀝調服,即愈。重舌者,亦心脾有熱也,蓋心候於舌,所主者,血。脾之絡脈,出於舌下,若心脾有熱,則血氣俱盛,附舌根而重生一物,形如舌而短小也,謂之重舌,以其蒲黃和黃柏末點之,或牙硝亦可。錢氏云:脾臟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勿用冷藥及下之,當少以瀉黃散漸服之。
亦或飲水者,醫疑為熱,必以冷藥下之,非也。飲水者,脾胃虛,津液少也。又加面黃肌瘦,五心煩熱,即為疳瘦,宜加胡黃連丸輩,大病者已,用藥弄舌者凶。
白話文:
【舌證】
舌頭是反映心臟狀況的指標,同時也是脾臟的脈絡所在。當內臟功能受阻,心與脾積聚過多熱氣,熱氣上沖,就會導致舌頭腫脹。隨著時間,舌頭會逐漸脹大,甚至塞滿整個口腔,這種情況被稱為「木舌」。如果不立即治療,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應該使用紫雪竹瀝調和服用,就能恢復健康。
「重舌」同樣是由心臟和脾臟熱氣過盛所致。心臟主管血液運行,其狀況由舌頭反應;脾臟的脈絡則從舌下延伸而出。一旦心、脾兩臟熱氣過盛,血液循環加速,就會在舌根部再生出一個類似舌頭但較小的組織,我們稱之為「重舌」。可以使用蒲黃與黃柏粉末混合後塗抹,或是使用牙硝也能達到效果。
錢氏提到:當脾臟微熱,會使舌絡變得稍微緊繃,這時常會不自覺地伸出舌頭。治療時不要輕易使用寒涼藥物或是強力排泄藥物,應採用漸進式服用瀉黃散的方式來緩解。
另外,有些人會頻繁喝水,醫生可能會誤以為是體內熱氣過盛,而開具寒涼藥物。其實不然,頻繁喝水可能是因為脾胃虛弱,體內津液不足。如果還伴有面色萎黃、身體消瘦、手掌腳掌心煩熱等症狀,那就是疳瘦的表現。這時應輔以胡黃連丸等藥物,待病情稍好轉後,若仍頻繁玩弄舌頭,則預示病情可能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