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下卷 (8)
下卷 (8)
1. 五、諸汗門
2. 論小兒諸汗
夫汗者,心之所藏,在內為血,發外為汗。蓋汗者,乃心之液,故人之氣血,平則寧,偏則病。《經》云:陰虛陽必湊,則發熱而自汗;陽虛而陰必乘,則發厥而自汗,皆由陰陽偏勝而致也。小兒血氣嫩弱,膚腠未密,若厚衣溫暖,熏蒸臟腑生熱,熱搏於心,為邪所勝,故液不能內臟,薰出肌膚,則為盜汗也。
又或傷於冷熱,冷熱交爭,陰陽不順,津液泄起,亦令睡中汗自出,其間有虛實之證,虛者謂諸病後、大汗後,血氣尚弱,液溢自汗,或潮熱,或寒熱,發過之後,身涼自汗,日久令人黃瘦,失治則變為骨蒸疳勞也。丹溪云:盜汗者,謂睡而出汗也。不睡則不出汗,□方其睡熟也,湊湊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矣,亦是心虛,宜斂心氣,溢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錢氏云:上至頭,下至項,謂之六陽虛汗,不須治之。
白話文:
關於兒童各種出汗的情況,是這樣解釋的:汗液,是由心臟生成的,存於體內時稱為血液,到了體表就成為汗。因為汗實際上是心臟產生的液體,所以一個人的氣血,平衡的時候身體就健康,不平衡就會生病。古書上說:當陰氣不足時,陽氣就會過剩,這時人體會發熱並自然出汗;反之,當陽氣不足時,陰氣就會佔據優勢,人體會感到寒冷且同樣會自然出汗,這些都是由於陰陽失衡導致的。兒童的血氣比較嫩弱,皮膚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如果穿著過多或環境溫度過高,容易讓臟腑產生熱量,熱量與心臟交互作用,受到異常因素的影響,因此無法將液體留在體內,而是從皮膚表面排出,形成所謂的盜汗。
另外,如果孩子受冷或過熱,冷熱交替,陰陽失調,體內的津液就會開始流失,也會在睡覺時出現汗液,這種情況下可能有虛證和實證兩種情況。虛證通常發生在疾病後或大量出汗後,血氣還未恢復,液體過剩,自行出汗,或者出現潮熱,或者寒熱交替,發燒後,身體涼爽但仍自發出汗,長時間下來會讓人變得黃瘦,如果不治療,可能會發展成為消耗性疾病。丹溪先生說:盜汗,就是在睡覺時出汗,不睡覺就不會出汗,是在深度睡眠時,汗液悄然無聲地滲出,醒來後就停止不再出了,這也是心臟虛弱的表現,應該收斂心氣,滋補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相濟,那麼汗液自然就會停止。錢氏說:汗液從頭部到頸部,這被稱為六陽虛汗,不需要特別治療。
3. 諸汗治法
錢氏云:小兒睡而自汗出者,肌肉虛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胸,下至臍,此胃虛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脾虛泄瀉,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時遇瀉則無,瀉過則有,此候大虛,急當補脾,宜益黃散、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之類。
肺虛自汗其候,右臉色多㿠白,肺脈按之無力,蓋久因咳嗽連聲不已,痰少不活,乃肺經氣上壅,致令汗出,宜補肝散、藿香飲調脾。此又益母救子之義也。
慢驚自汗,遍體俱有,其冷如冰,此證已危,金液丹、固真湯主之。有實證自汗,外因感冒風邪,發熱無間,昏醒,浸浸汗出,或厚衣臥而額汗出也,當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止汗散主之。
小兒無病,但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覺而經久不幹,此名積證盜汗,脾冷所致,宜三稜散,次益黃散主之。
有時時冷汗漸出,髮根如貫珠,面額上濈濈然,此為驚汗,宜鎮驚丸、琥珀抱龍丸及茯神湯加麻黃根取效。有病困睡寐中,而身體汗流,此因陽虛所致,久不已,令人瘦瘠,心氣不足,津液滋出故也,用茯神湯加黃耆與之。
白話文:
錢氏指出:小孩在睡夢中自己出汗,這是由於肌肉虛弱,可用止汗散來治療。若是全身都在冒汗,則適用香瓜丸。若出汗部位在上至胸部,下至肚臍,這是胃虛的現象,應該補脾,益黃散是對症藥物。若脾虛導致腹瀉,且全身冷汗直冒,有時候遇到腹瀉就不出汗,瀉完後又開始出汗,這種情況非常虛弱,必須緊急補脾,可使用益黃散、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等藥物。
肺虛導致的自汗,其特徵是右臉色蒼白,按壓肺脈無力,長時間的持續咳嗽,痰少且難以咳出,這是由於肺部氣血上壅,導致汗水外溢,適合使用補肝散和藿香飲調節脾胃。這也是所謂的「益母救子」的道理。
慢性驚嚇導致的自汗,全身都會出現,且冷如冰塊,這已是危急的症狀,可用金液丹和固真湯來治療。有實證的自汗,通常是因為外部感染風邪,持續發熱,時醒時昏,漸漸地汗水會滲出,或是穿著厚重衣物躺臥時額頭會出汗,這時應該使用百解散和止汗散,以解表和舒緩肌肉。
小孩若沒有生病,但在睡覺時全身像水一樣大量出汗,醒來後汗水久久不乾,這被稱為盜汗,由脾冷所引起,適合使用三稜散,接著再用益黃散。
有時候冷汗會慢慢滲出,髮根就像串珠一樣,臉上和額頭上汗津津的,這是驚汗,可用鎮驚丸、琥珀抱龍丸以及茯神湯加麻黃根來治療。有病在身,睡眠中身體會大量出汗,這是因陽虛所致,如果長期這樣,會讓人消瘦,這是心氣不足,津液過度流失所導致,可以使用茯神湯加黃耆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