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29)
中卷 (29)
1. 傷積諸方
下積丸,治小兒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肚熱,或瀉或吐。
丁香,縮砂仁(各十二個),使君子(五個,焙),烏梅肉(焙),川巴豆
上為末,研細和勻,爛飯為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橘皮湯送下。
木香丸,治小兒乳積、食積、氣積。
木香,蓬朮,縮砂仁,青皮(去白),硃砂(研),代赭石(研。各二錢),大丁香(一分),川巴豆肉(紙壓去油,一分)
上為細末,和勻,飛,白礬糊丸,麻子大,風乾。每服二三丸,乳傷乳汁下,食傷米飲下,後與大異香散,或和劑異香散亦得。氣積,橘皮湯下,後與和劑流氣飲。
三稜消積丸,治傷生冷、硬物,不能克化,心腹滿痛。
丁香,益智仁(三錢),陳皮,青皮(各三分),茴香(炒,半兩),炒曲,廣木香(泡),京三稜(焙。各七錢),巴豆(和米炒,去米,五錢)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溫薑湯下。食前看虛實加減服。
枳實導滯丸,治傷濕冷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
茯苓,黃芩,白朮,黃連(各三錢),澤瀉(二錢),枳實(炒,五錢),大黃(一兩),神麯(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白湯送下。
青龍丸,治小兒驚積有熱。
青黛,茯神,蘆薈,南星(炮。各一錢),麝(少許),輕粉,巴豆(一字),全蠍(三個,焙)
上先將巴豆研如泥,次入諸藥,令極細,丸如粟米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送下。
白話文:
【傷積諸方】
【下積丸】:適用於兒童因飲食過量或消化不良導致的腹部脹滿,呼吸粗重,腹部發熱,可能伴有嘔吐或腹瀉的情況。藥材包括丁香、縮砂仁、使君子、烏梅肉和川巴豆。這些藥材需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用煮熟的米飯搓成芝麻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以橘皮煎水送服。
【木香丸】:針對兒童乳食積滯、消化不良及氣滯問題。藥材包括木香、蓬朮、縮砂仁、青皮、硃砂、代赭石、大丁香和川巴豆肉。同樣地,這些藥材需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用白礬調和成芝麻大小的丸子,風乾保存。根據不同的情況,每次服用二至三粒,如乳食傷害,以母乳送服;如食物傷害,以米湯送服。之後再服用大異香散或和劑異香散。若為氣滯,則以橘皮湯送服,再服用和劑流氣飲。
【三稜消積丸】:適用於食用生冷、硬物後,無法正常消化,導致腹部飽脹疼痛。藥材包括丁香、益智仁、陳皮、青皮、茴香、炒曲、廣木香、京三稜和巴豆。藥材需研磨成細粉,用醋調和成芝麻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粒,用溫薑湯送服,飯前服用,根據身體狀況調整劑量。
【枳實導滯丸】:針對食用濕冷食物後,消化系統運作受阻,產生胸腹脹滿、心煩不安的症狀。藥材包括茯苓、黃芩、白朮、黃連、澤瀉、枳實、大黃和神麯。藥材需研磨成細粉,用蒸餅湯調和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粒,用白開水送服。
【青龍丸】:適用於兒童因驚嚇或積滯導致的發熱。藥材包括青黛、茯神、蘆薈、南星、麝香、輕粉、巴豆和全蠍。首先將巴豆研成泥狀,再加入其他藥材,揉搓成粟米大小的丸子,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一粒,以薄荷湯送服。
2. 十五、痞癖門
3. 痞積治法
用光曰: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小兒病癖,由乳母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發熱,故引飲過多,即盪滌腸胃,亡失津液,脾胃不能傳化水穀,其脈沉細,蓋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而成疳矣。輕者,用仁齋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痞結甚者,用聖惠甘露散主之。
羅謙甫云:一小兒病癖積,在左脅下,硬如覆手,肚大青筋,發熱肌瘦,咳嗽自汗,日晡尤甚,牙疳口臭惡,宣露出血,四肢困倦,飲水減少,病甚危篤。大醫劉仲安先生治之,約百日可愈,先與沉香海金砂丸,一服下穢物兩三行,次日合塌氣丸服之,十日復以沉香海金砂丸利之,又令服塌氣丸。如此五換,服至月餘,其癖減半;未及百日良愈。
近年多有此疾,愈之者多,錄之以救將來之病者也。
白話文:
[治療痞積的方法]
有人說:如果肚子裡長了痞積,孩子只喝水不進食,應該逐漸使用白餅子(一種藥物)來排出體內的痞積。小孩之所以會有痞積,是因為哺乳期母親的飲食未能充分消化,食物殘渣在孩子腹中積聚,時冷時熱,若不及早治療,可能會發展成疳疾。由於孩子腹中有痞積,導致他不想吃東西,進而使脾胃虛弱,產生熱氣,所以孩子會喝很多水,但是這會沖刷腸胃,流失大量水分,脾胃無法正常運作,消化吸收食物,脈搏呈現出深沉細微的狀態。這是因為不進食,脾胃功能衰退,四肢無力,各種疾病便隨之而來,最終形成疳疾。病情較輕的,可以使用仁齋木香丸;病情嚴重的,應使用取癖丸;若是痞積非常嚴重的,則應使用聖惠甘露散來治療。
羅謙甫提到:有一個小孩患上了痞積,痞積位於左側肋骨下方,摸起來硬得像反扣的手掌,腹部腫大且有青色血管凸顯,發燒、消瘦,伴有咳嗽、自汗,尤其在下午病情更加嚴重,牙齦潰爛、口臭,牙齦出血,四肢疲倦,喝水量減少,病情非常危急。名醫劉仲安先生治療這個孩子,預計一百天可以康復。首先,他讓孩子服用沉香海金砂丸,第一劑就排出了幾次的污物,隔天再配合塌氣丸服用,十天後再次使用沉香海金砂丸來清腸,接著再讓他服用塌氣丸。如此反覆更替,一個多月後,孩子的痞積減少了大半,不到一百天,病情已經完全好轉。
近年來這種疾病頻繁出現,許多患者都獲得了治療,我記錄下來,希望能幫助未來可能患病的人。
4. 痞癖灸法
小兒奶癖,目不明者,灸肩中俞二穴,各一壯。取法:在肩內臁,去脊二寸,陷中是穴。
小兒癖氣久不消者,灸中脘、章門二穴。中脘,從𩩲骬下,取病兒四指頭是;章門,在大橫骨外,直臍季脅端,側臥,曲上足,舉臂取之。各灸七壯,臍後脊中,灸二七壯。
白話文:
[關於痞癖的灸療方法]
如果小孩有奶癖,導致視力模糊,可以灸療肩中俞這兩個穴位,每個穴位灸一次。找穴位置的方法:位於肩膀內側,距離脊椎兩寸的地方,凹陷處即為穴位。
對於小孩長期的痞癖氣不消散,可以灸療中脘和章門這兩個穴位。中脘穴的位置,從胸口正下方,用病童的手指測量,四指寬度的地方即是;章門穴則位於腹部橫骨的外側,直對肚臍和側邊肋骨末端,讓孩童側躺,彎曲上方的腿,並抬起手臂,就能找到此穴。每個穴位分別灸七次,此外,在肚臍後方的脊椎中線,也需要灸十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