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28)
中卷 (28)
1. 傷積治法(附調脾胃)
小兒諸疾,皆由乳食無度,過於飽傷,以致不能克化,留而成積。初得之時,不問乳積、食積、氣積,並以木香丸、消積丸之類。其驚積,以辰砂膏,或青龍丸,量輕重而疏導之,仍以調氣和胃取愈。
大凡小兒肚腹或熱或脹或硬,皆由內實,法當疏利下之,故東垣云: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其次莫若消導,丁香爛飲丸、枳朮丸之類主之;稍重,則攻化,三稜消積丸、木香見晛丸之類主之;尤重,則或吐或下,瓜蒂散、備急丸之類主之,以平為期。蓋脾已傷,又以藥傷,使榮運之氣減削,食愈難消,故「至真要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無毒治病,十去其八;常毒治病,十去其九。肉果菜食,度量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凡人以胃氣為本,惟治病亦然。小兒胃氣有虛有實,虛則嘔吐不食之證,實則痞滿內熱之證。虛者益之,實者損之,欲得其平,則可矣。胃虛用木香、丁皮、厚朴、肉豆蔻等劑;胃實,用北桔梗、枳殼、柴胡、大黃等劑。若夫胃中停寒,則乾薑、官桂、丁香又不可闕,貴在酌量,但以小小分劑與之,夫是為之平胃。心者脾之母,進食不止於和脾,蓋火能生土,當以心藥入於脾胃藥之中,庶幾兩得。
古人進食方劑,多用益。知者此也。
白話文:
對於兒童的各種疾病,大多是由於飲食無節制,過度飽食導致消化不良,食物殘留在體內形成積滯。剛開始出現這種情況時,無論是乳食積滯、食物積滯還是氣滯,都可以使用木香丸、消積丸等藥物。若是驚嚇導致的積滯,可以使用辰砂膏,或者青龍丸,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進行疏導,同時調理氣機和胃部,以達到痊癒的效果。
一般來說,兒童腹部出現熱、脹、硬的情況,都是因為體內有實證,應該採取疏通排泄的方式治療,因此李東垣說:食物是實質的東西,受傷後應減少食物攝入,其次是使用幫助消化的藥物,如丁香爛飲丸、枳朮丸等;如果病情加重,就需要使用三稜消積丸、木香見晛丸等強化消化;病情再加重,可能需要催吐或瀉下,使用瓜蒂散、備急丸等藥物,直到病情穩定。如果脾臟已經受傷,再用藥物進一步傷害,會使得消化能力下降,食物更難消化,因此「至真要大論」提到:使用劇烈的藥物治病,只能去除病狀的六成;較溫和的藥物,可以去除七成;無毒性的藥物,可以去除八成;常用的藥物,可以去除九成。對於肉類、水果、蔬菜等食物,也要適量,不要過量,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人體的健康基礎在於胃氣,治療疾病也是同樣的道理。兒童的胃氣有虛有實,虛弱的表現為嘔吐、食慾不振;實證則表現為腹脹、內熱。對於虛弱的情況,需要補益胃氣,使用木香、丁皮、厚朴、肉豆蔻等藥物;對於實證,則需要清除胃部的熱毒,使用北桔梗、枳殼、柴胡、大黃等藥物。如果胃部有寒氣,則需要使用乾薑、官桂、丁香等藥物,但是用量要適度,只給少量即可,這樣才能達到平胃的效果。心臟是脾臟的母親,進食不僅要調理脾臟,還要考慮到火能生土的原則,適當加入心臟藥物,才能達到平衡。
古人使用的進食方劑,多數都是補益型的,這就是其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