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30)
中卷 (30)
1. 禹講師用灸之經驗
脾俞一穴,治小兒脅下滿,瀉痢體重,四肢不收,玄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又治腹脹引背,食頗多,漸漸黃瘦。在第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可灸七壯。若黃瘇者,可灸三壯。
白話文:
【禹老師使用艾灸的經驗】
脾俞這個穴位,可以用來治療小孩的肋骨下方脹滿、腹瀉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腹部有硬塊、腹痛不想吃東西、以及痰多、瘧疾和發冷發熱等症狀。同時也能處理腹部脹大牽連到背部、食慾旺盛但卻逐漸變得黃瘦的情況。該穴位位於第十一節脊椎下方,從中線向兩邊各一寸五分的地方,可以艾灸七次。如果患者是黃疸病,則可以艾灸三次。
2. 痞癖諸方
聖惠甘露飲子,治小兒腹脅痞結,脹滿不得宣通。
甘遂(一分,煨令微黃),青皮(浸,去白,焙),黃芩,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
上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去滓,溫和服,量大小增減,用得通和則止,後以糜粥放冷補之。
取癖丸
甘遂(微炒),芫花(炒),牽牛(半炒半生,研篩取肉),辣桂,蓬朮,青皮(去白),木香,桃仁(浸,去皮,炒),五靈脂(各二錢)
上細末,去油巴豆一錢,研和十分,細飛,麵糊丸,麻子大,風乾。每服一二丸,姜蜜煎湯灌下,泄後冷粥補,仍和胃。
三稜煎丸,治小兒飲食過度,痞悶疼痛,食不消化,久而成癖也。此藥專治婦人血積、血塊,尤驗。
廣茂(黑角者),三稜(二味濕紙煨香為末。各一兩),大黃(去皮,八兩,為末)
上大黃銀器內,以好醋漬,令平滿,慢火熬,可以二味為丸,如麻子大,或綠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後溫水送下,虛實加減服。
青礞石丸,治小兒奶癖。
硫黃(三錢),青礞石,五靈脂,鍋底黑(各一錢半),白丁香(一錢,去土)
上為末,米飯為丸,綠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二十餅,溫水送下。
鱉甲豬肚丸,治小兒癖積發熱。
柴胡(一兩),黃連,鱉甲(九肋者佳,醋炙黃色。各七錢),枳實(麩炒),木香,青皮(各半兩)
上入干青蒿七錢,同為末。以棕豬肚一個,去脂,盛藥蒸熟,同搗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十丸,煎人參湯送下,食後服。
白話文:
【聖惠甘露飲子】 用於治療兒童腹部及脅部的硬塊結聚,造成脹滿不適,無法順利排氣通便。
藥方成分:甘遂(經過輕微烘烤,使其微黃)、青皮(浸泡後去內白,再烘乾)、黃芩、川大黃(切碎後輕微炒製),各半兩。
使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約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去除殘渣,溫熱後服用。根據兒童年齡大小調整劑量,當看到排便順暢時即可停止服用,之後再用稀飯補充體力。
【取癖丸】 藥方成分:甘遂(輕微炒製)、芫花(炒製)、牽牛(一半炒製一半生用,研磨篩選取其精華)、辣桂、蓬朮、青皮(去內白)、木香、桃仁(浸泡後去皮,再炒製)、五靈脂,各二錢。
使用方法:上述藥材磨成細末,加入一錢已去油的巴豆,充分研磨混合,再加入麵糊製成麻子大小的丸子,風乾備用。每次服用一到二丸,用薑和蜂蜜煎湯送服,排便後再食用冷粥補充體力,同時調理腸胃。
【三稜煎丸】 用於治療兒童飲食過量導致的腹部脹悶疼痛,食物不易消化,長時間形成硬塊的情況。此藥對婦女的血液積聚、血塊有特別好的療效。
藥方成分:廣茂(選擇黑色角質部分)、三稜(兩種藥材用濕紙包裹,烘烤至香氣四溢,再磨成粉末。各一兩)、大黃(去皮,磨成粉末。八兩)。
使用方法:將大黃放入銀製容器中,加入足夠的好醋浸泡,用慢火熬煮至濃稠,再與其他兩種藥材混合,製成麻子或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到十五丸,飯後用溫水吞服,根據虛實情況調整劑量。
【青礞石丸】 用於治療兒童因哺乳過度而形成的硬塊。
藥方成分:硫磺(三錢)、青礞石、五靈脂、鍋底黑(各一錢半)、白丁香(一錢,去土)。
使用方法: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米飯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捏成餅狀。每次服用二十餅,用溫水吞服。
【鱉甲豬肚丸】 用於治療兒童因硬塊積聚導致的發熱。
藥方成分:柴胡(一兩)、黃連、鱉甲(選擇九根肋骨的鱉甲,醋炙至黃色。各七錢)、枳實(麩炒)、木香、青皮(各半兩)。
使用方法:加入幹青蒿七錢,一起磨成粉末。取一個棕豬的豬肚,去除油脂,裝入藥粉後蒸熟,再一同搗碎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人參湯煎煮後吞服,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