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24)

回本書目錄

中卷 (24)

1. 傷寒諸方

大黃(一兩,炒),芒硝(九分),甘草(半兩,炙)

上㕮咀,同法煎,加減服。

四逆湯,治少陰病足冷,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若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嘔痛,或下利不止,脈不出者,以此湯主之。

附子(大者一個,去皮臍,切用四片),炙甘草(二錢),乾薑(炮,二錢)

上作二服,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溫服。

理中湯,大陰腹中痛,或嘔吐,食不下,或腹中痞滿,或自利不渴,脈沉細而遲者。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乾薑(炮,二錢),炙甘草(一錢半)

上,水一鍾,煎至六分,去渣溫服。如作丸,每服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煉蜜為丸,白湯化下。

藿香正氣散,治四時不正之氣,寒疫時氣,山嵐瘴氣,雨濕蒸氣,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風吐瀉,中溫身重泄瀉,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或飲食停滯,復感外寒,頭痛憎寒,或吐逆噁心,胸膈痞悶,或發寒熱而無汗者。

藿香(上),白朮(中,發汗用蒼朮),陳皮(中),半夏(中),白茯苓(中),白芷(中),桔梗(中),大腹皮(中),紫蘇(中),甘草

水一盅,生薑三片,煎至六分,通口徐服之。

白話文:

傷寒諸方

大黃(一兩,炒過),芒硝(九分),甘草(半兩,炙烤過)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按照相同的方法煎煮,可根據病情增減藥量服用。

四逆湯,治療少陰症(陽氣虛衰)引起的腳冷、脈象沉弱的症狀,需緊急溫補,宜用四逆湯。如果出現下痢稀薄如水、內寒外熱、手腳厥冷、脈象微弱將絕、身體反而不惡寒、臉色發紅、或腹痛、或乾嘔、或嘔吐腹痛、或下痢不止、脈象摸不到等症狀,可用此湯主治。

附子(大的用一個,去皮和蒂,切成四片),炙甘草(二錢),乾薑(炮製過,二錢)

以上藥材共煎兩劑,用兩杯水煎成一杯,去渣後溫服。

理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導致的大腹痛、嘔吐、食慾不振、腹脹、腹瀉不渴、脈象沉細遲緩等症狀。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乾薑(炮製過,二錢),炙甘草(一錢半)

以上藥材,用一杯水煎成六分,去渣後溫服。如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一兩,甘草五錢研磨成粉,用蜂蜜做成藥丸,用溫開水送服。

藿香正氣散,治療四季不正之氣、寒疫時氣、山嵐瘴氣、雨濕蒸氣等引起的疾病,以及因受寒引起的腹痛嘔吐腹瀉,中暑冒風引起的嘔吐腹瀉,中溫引起的渾身沉重腹瀉,或水土不服,脾胃不和,或飲食停滯又受寒,頭痛怕冷,或嘔逆噁心,胸膈痞悶,或發熱無汗等症狀。

藿香(適量),白朮(中等量,若需發汗則用蒼朮),陳皮(中等量),半夏(中等量),白茯苓(中等量),白芷(中等量),桔梗(中等量),大腹皮(中等量),紫蘇(中等量),甘草(適量)

用一杯水,加三片生薑,煎成六分,溫熱後慢慢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