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23)

回本書目錄

中卷 (23)

1. 傷寒諸方

已上屬陽明經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沉緊者,此湯主之。傷寒瘥後,更發熱,此湯主之。

柴胡(二兩),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七錢半),半夏(一兩,泡),大棗(六枚)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二片,棗一枚,煎,溫服。

大柴胡湯,治陽明病外證,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惡熱,宜服之。陽明病,脈逆,發熱,頭眩,小便難,此欲發疸,必宜服之。陽明病,脅下硬滿,大便秘而嘔,口燥者,此湯主之。陽明病中風,其脈浮大,短氣心痛,鼻乾,嗜臥,不得汗,一身盡黃,小便難,有潮熱而噦,此湯主之。傷寒三日,少陽受病,口乾燥,目眩,宜服之。

少陽病,脅下堅滿,乾嘔不食,往來寒熱,若未吐下,其脈沉緊,此湯主之。少陽病,若已吐下,發汗,譫語者,此湯主之。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此湯主之。少陰病惡寒,時時自煩,不欲厚衣,此湯主之。少陰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此湯主之。

傷寒六日,陽脈澀,陰脈弦,常腹中急痛,此湯主之。傷寒六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此湯主之。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不痞硬,嘔吐不利,此湯主之。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及陽明病汗出,譫語,腹中滿痛,並陽明少陰合病,不利,脈滑而數,此湯主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此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脈浮數,病人煩熱,汗出解後,又如瘧狀,日晡發潮熱,脈滑者,宜服之。

大承氣湯,治陽明病不吐而煩者,宜服之。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體重,腹滿而喘,有潮熱,可攻其里,手足濈濈汗出,為大便已堅,宜服之。陽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乾燥,大便堅者,必譫語,宜服之。陽明病,發作有時,汗不解,腹脹痛,宜服之。陽明少陰合病,自利,脈浮者,順滑而數者,有宿食,宜服之。

少陰病,口燥舌乾,宜服之。少陰病,脈細沉數,病在裡,不可發汗,宜服之。少陰腹滿,不大便者,宜服之。

大黃(半兩,微炒),厚朴(一兩,制),枳實(一個,麩炒),芒硝(半兩)

上為飲子,白水煎,臨熟入芒硝,再沸去滓,加減服。

小承氣湯,治大陽病,吐下後發汗而微煩,小便數,大便堅,宜服之。陽明病,若汗多出而微寒,為外未解,無潮熱不可與之。若腹滿不大便,可少少與之。

大黃(一兩,微炒),厚朴(半兩,制),枳實(一個,大者,炙)

上㕮咀,水一鍾,煎六分,溫服。

調胃承氣湯,治傷寒發汗後,惡寒,虛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下。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當下之。若自利者,脈當微厥,反和者,此為內實,當下之。大陽病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胸中實,大便溏,腹微滿,鬱郁微煩,當下之。大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熱者,當下之。

白話文:

傷寒諸方

以上是陽明經和太陽病沒有好轉,轉變成少陽病的症狀: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進食、寒熱往來,尚未吐瀉,脈象沉緊的病人,可以用這個方劑治療。傷寒痊癒後,又再次發熱的病人,也可以用這個方劑。

藥方組成:柴胡(二兩)、黃芩、人參、炙甘草(各七錢半)、半夏(一兩,泡)、大棗(六枚)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水,加生薑二片,大棗一枚煎煮,溫服。

這個大柴胡湯,用於治療陽明病的外在症狀:發熱、出汗,但不惡寒,只惡熱的病人,適合服用。陽明病,脈象逆,發熱,頭暈,小便困難,快要出現黃疸的,也應該服用。陽明病,脅下硬滿,大便秘結又嘔吐,口乾的病人,也可用此方。陽明病中風,脈象浮大,呼吸短促,心痛,鼻乾,嗜睡,不出汗,全身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和呃逆的,也可用此方。傷寒三日,少陽經受病,口乾舌燥,頭暈目眩的,也適合服用。

少陽病,脅下堅硬脹滿,乾嘔不進食,寒熱往來,如果尚未吐瀉,脈象沉緊的,這個方劑主治。少陽病,如果已經吐瀉,發汗,出現神志不清的,也用此方。少陽中風,兩耳聽不見聲音,眼睛紅腫,胸中滿悶煩躁,不能吐瀉,如果吐瀉反而心悸驚恐的,用此方。少陰病惡寒,時常感到煩躁,不想要穿厚衣服的,用此方。少陰病,腹瀉清水,顏色青綠,心下疼痛,口乾舌燥的,用此方。

傷寒六日,陽脈澀,陰脈弦,經常腹部劇痛的,用此方。傷寒六日,瀉下後胸部滿悶煩躁驚恐,小便不利,神志不清,全身不能翻身的,用此方。傷寒發熱,出汗但不退熱,心口不痞硬,嘔吐不暢的,用此方。傷寒十多天,裡熱積聚,寒熱往來,以及陽明病出汗,神志不清,腹部脹滿疼痛,以及陽明少陰合病,病情危重,脈象滑數的,用此方。傷寒六七日,眼睛看不清楚,眼白不清,沒有表裡證候,大便秘結,身體微熱的,用此方。

傷寒七八日,脈象浮數,病人煩熱,出汗後又像瘧疾一樣,下午發作潮熱,脈象滑的,應該服用。

大承氣湯,用於治療陽明病不吐而煩躁的病人。陽明病脈象遲緩,雖然出汗,但不惡寒,身體沉重,腹部脹滿喘不過氣,有潮熱,可以攻治其裡證,手腳微微出汗,是因為大便已經堅硬的,適用此方。陽明病,病人多汗,津液大量排出,胃中乾燥,大便秘結的,必然神志不清,應該服用。陽明病,發作時間規律,出汗不退熱,腹部脹痛的,適用此方。陽明少陰合病,自瀉,脈象浮的,滑而數的,有宿食的,適用此方。

少陰病,口乾舌燥的,適用此方。少陰病,脈象細微沉而數,病在裡證,不能發汗的,適用此方。少陰病腹部脹滿,不大便的,適用此方。

藥方組成:大黃(半兩,微炒)、厚朴(一兩,制)、枳實(一個,麩炒)、芒硝(半兩)

用法:將藥材煎成藥汁,臨近煮熟時放入芒硝,再煮沸後去除藥渣,酌情增減服用。

小承氣湯,用於治療大陽病,吐瀉後發汗而微微煩躁,小便次數多,大便秘結的,適用此方。陽明病,如果汗出很多而微微惡寒,是因為表證未解,沒有潮熱,不能服用。如果腹部脹滿不大便,可以少量服用。

藥方組成:大黃(一兩,微炒)、厚朴(半兩,制)、枳實(一個,大的,炙)

用法:將藥材切碎,用一鍾水煎煮成六分,溫服。

調胃承氣湯,用於治療傷寒發汗後,惡寒,這是虛證;不惡寒但發熱,這是實證,應該瀉下。傷寒十三日超過經期,神志不清的,應該瀉下。如果自瀉,脈象應該微弱厥冷,反而和緩的,這是內實,應該瀉下。大陽病經十多天,心下溫溫欲吐,胸中滿悶,大便溏瀉,腹部微微脹滿,鬱鬱寡歡微微煩躁的,應該瀉下。大陽病三日,發汗不退熱,蒸蒸發熱的,應該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