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19)

回本書目錄

中卷 (19)

1. 十、風癇門

2. 論三癇

《千金》云:小兒之癇有三,風癇、驚癇、食癇也。風癇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初時先屈指,如數物,乃作;驚癇起於驚怖、犬啼乃作;食癇,其先不哺乳,吐而變熱,後發熱。風癇、驚癇時時有之,十兒之中未有一二。凡是先寒後熱者,皆食也。驚癇皆按圖灸之,風癇當以豬心湯,食癇當下乃愈,紫霜丸佳。

白話文:

《千金》上說:小孩子的癲癇有三種類型,分別是風癲、驚癲和食癲。風癲是由於孩子穿得太多出汗,風邪趁機侵入身體導致的,初期表現為手指彎曲,好像在數東西一樣,然後才發作。驚癲是因為孩子受到驚嚇或聽到狗叫等刺激而引發的。食癲則是孩子先有不願吃奶的情況,接著出現嘔吐並轉為發熱,之後會有發燒的症狀。

風癲和驚癲這種情況並不是非常常見,在十個小孩中可能只有一兩個。如果孩子是先冷然後再發熱,那通常都是食癲。對於驚癲,可以根據圖示進行艾灸治療。風癲可以用豬心湯來治療。食癲則需要通過瀉下的方式來治癒,使用紫霜丸的效果不錯。

3. 論五癇

《三因》云:古方有五癇、五臟癇、六畜癇等名,證不同,難於備載。《別錄》有五癇之證:一曰馬癇,作馬鳴,以馬屬在午,手少陰君火主之,故其病應於心;二曰羊癇,作羊叫聲,以羊屬未,足太陰濕土主之,應乎脾;三曰雞癇,作雞叫聲,以雞屬酉,足陽明燥金主之,應乎肺;四曰豬癇,作豬叫聲,以豬屬亥,手厥陰心包主之,應乎右腎;五曰牛癇,作牛吼聲,以牛屬醜,手太陰濕土主之,應乎脾。此五癇應乎五畜,應乎五臟者也。

發則旋暈顛倒,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手足搐搦,背脊強直,食頃乃蘇,各隨所感,施以治法。

白話文:

根據《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所述,古代醫學中有「五癇」、「五臟癇」、「六畜癇」等名稱,由於各種症狀不同,很難一一詳細記載。《神農本草經》中描述了五癇的具體症狀:

一是「馬癇」,患者會發出如馬般的嘶鳴聲,因為馬屬午時,由手少陰君火主管,所以這種病與心臟相關;

二是「羊癇」,患者會發出如羊般的叫聲,羊屬未時,由足太陰濕土主管,與脾臟相關;

三是「雞癇」,患者會發出如雞般的啼鳴聲,雞屬酉時,由足陽明燥金主管,與肺部相關;

四是「豬癇」,患者會發出如豬般的叫聲,豬屬亥時,由手厥陰心包主管,與右腎相關;

五是「牛癇」,患者會發出如牛般的吼聲,牛屬醜時,由手太陰濕土主管,與脾臟相關。

這五種癇症分別對應五種牲畜,同時也與人體的五臟相應。

當這些癇症發作時,患者會感到頭暈目眩,口眼歪斜,眼睛向上翻轉,四肢抽搐,背部僵硬,通常過一段時間後才能恢復意識,根據不同的病因,需要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4. 論癇治法

仁齋曰:小兒之惡候也,蓋小兒血脈不斂,氣骨不聚,為風邪所觸,為乳哺失節,停結癖積而得之。其候神氣拂鬱,瞪眼直視,面目牽引,口噤涎流,腹肚脹脝,手足搐掣,似生似死,或聲或啞,或項背反張,或腰脊強直,但四體柔弱發而時醒者,為癇;若一身強硬,終日不醒,則為痓痓矣。大概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

通行心經,調平血脈,順氣豁痰,乃其要也。假令小兒有熱有痰,不欲乳哺,眠睡不安,常常驚悸,此皆發癇之漸,即以紫霜丸導之,時間量與紫霜丸,減其盛氣,則無驚風癇瘹之患。癇證方萌,耳後高骨間必有青紋,紛紛如線,見之則為爪破,須令出血。啼叫尤得氣通,諸癇發不能言者,蓋咽喉為氣之道路,風傷其氣,以掩聲音道路之門,抑亦血滯於心,心竅不通所致耳。南星炮為末,雄豬膽汁調和少許,啖之,輒效。

若夫錢氏五癇丸並南星散,以菖蒲煎湯調下,甘遂豬心湯和蘇合香丸一丸,皆治癇之要藥也。

白話文:

【討論癲癇的治療方法】

仁齋說:這是兒童常見的不良症狀,因為兒童的血液循環尚未完全成熟,骨骼和氣血未能完全凝聚,當受到風邪侵擾,或是哺乳不定時定量,食物在體內停滯形成積聚,便會產生這種病狀。患者神情焦躁,目光呆滯直視,臉部肌肉緊繃,口齒緊閉,口水不斷,腹部脹大,四肢抽搐,彷彿在生死邊緣徘徊,可能時而能發出聲音,時而啞然無聲,有的頸部和背部僵硬,有的腰部和脊椎強直,如果四肢柔軟,發作後能清醒,這是癲癇;如果全身僵硬,整天都無法清醒,那就是更嚴重的癆病了。大致上,是血液滯留在心臟通道,邪氣影響心臟,因累積驚嚇而形成癲癇。

保持心臟通道暢通,調節血液循環,順暢氣息,清除痰液,是治療癲癇的重要原則。例如,兒童體內有熱氣和痰液,對哺乳失去慾望,睡眠不穩,經常感到驚慌,這些都是癲癇初期的徵兆,應立即使用紫霜丸來治療,定期服用紫霜丸,可以抑制病情加重,避免發生驚風癲病。

癲癇病剛開始發作時,耳朵後面的高骨部分一定會出現青色紋路,像絲線一樣纖細,一看到這種情況,就要用針刺破,讓血流出。哭喊有助於氣息流通,對於那些因癲癇發作無法說話的人來說,喉嚨是氣息的通道,風邪傷害了氣息,阻塞了聲音通道,也是因為血液滯留在心臟,心臟通道不通所致。將南星炒製成粉末,用雄豬膽汁調和少許,服用後往往有效。

至於錢氏的五癲丸和南星散,可以搭配菖蒲煎煮的湯水一起服用,甘遂豬心湯加上一粒蘇合香丸,都是治療癲癲癇的重要藥物。

5. 風癇灸法

小兒癲癇,驚風目眩,灸神庭一穴七壯,在鼻柱直上入髮際五分。

小兒豬癇,如噦吐清沫,灸巨闕穴三壯,在鳩尾下一寸,陷中是穴。

小兒雞癇善驚,及掣自搖,灸少陰二壯。取法:在掌後去腕半寸,陷中是穴。

小兒驚癇者,先驚叫乃發也,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炷如小麥大。

小兒驚癇,灸鬼祿一穴三壯。取法:在上唇內中央弦上是穴。

小兒食癇者,先寒熱灑淅乃發也,灸鳩尾穴上五分三壯。

小兒牛癇,目視直,腹脹乃發也,灸鳩尾一穴三壯。取法:胞蔽骨下五分,陷中是穴。

小兒馬癇,張口搖頭,身折反馬鳴也,灸僕參穴各三壯。取法:在足跟骨下,白肉際陷中,拱取之是穴。

小兒羊癇,目閉吐舌,羊鳴也,灸第九椎下節間三五壯。

白話文:

[風癇灸療法]

對於兒童的癲癇病症,如果出現驚風和目眩的情況,應該灸療神庭穴七次。神庭穴的位置是在鼻樑正上方,進入髮際約五分處。

若是兒童有類似豬癇的症狀,例如噁心、嘔吐清水泡沫,則應灸療巨闕穴三次。巨闕穴位於鳩尾穴下方一寸,凹陷中的位置即是。

對於容易受驚、抽搐自搖的兒童雞癇患者,應灸療少陰穴兩次。少陰穴的位置在手掌後方,距離手腕約半寸,凹陷處即是。

兒童若因驚嚇而引發癲癇,通常會先驚叫再發作,這時應灸療頭頂有旋轉頭髮的部位三次,以及耳後的青色血管,灸療物質的大小如小麥。

兒童因驚嚇而導致的癲癇,可以灸療鬼祿穴三次。鬼祿穴的位置在上脣內側中央的弦線上。

對於先出現寒熱交替再發病的兒童食癇患者,應灸療鳩尾穴上方五分處三次。

對於眼睛直視、腹部脹大後才發病的兒童牛癇患者,應灸療鳩尾穴三次。鳩尾穴的位置在膀胱骨下方五分處,凹陷中即是。

對於張嘴搖頭、身體彎曲、發出類似馬叫聲的兒童馬癇患者,應灸療僕參穴各三次。僕參穴位於腳跟骨下方,白肉邊緣的凹陷處,用手輕拱即可找到。

對於閉眼吐舌、發出類似羊叫聲的兒童羊癇患者,應灸療第九個胸椎下方的節間三至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