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15)
中卷 (15)
1. 七、斑疹門
2. 論斑疹之由
潔古云:斑疹之病,其為證各異。瘡焮腫於外者,屬少陽相火也,謂之斑。小紅靨,行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凡顯斑證,若自吐瀉者,慎勿亂治而多吉,謂毒氣上下皆出也。斑疹並出,小兒難禁,是以別生他證也,首尾不可下。大抵安里之藥多,發表之藥少。
秘則漸疏,令邪氣不壅,並而能作番次便,兒易禁也。身溫暖者順,身涼者逆。《略例》云:傷風陽證發斑有四,惟溫毒發斑至重,斑斑而如錦文,或發之面部,或發之背部,或發之四表。紅赤者,為胃熱也;紫黑者,為胃爛也。一則下之早,一則下之晚,乃外感熱者發斑也。
陰證發斑,多出胸背,或出手足,亦稀少而水紅。若作熱證,投之涼藥,大誤矣!此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獨熏肺,傳於皮膚而為斑點,但如蚊蚋蚤蝨所咬形狀,而非錦文也。陳無擇云:醫論癮疹,無不謂是。皮膚風熱,既分冷熱,冷熱即寒暑之症,又有因浴起湊風冷而得之者,豈非濕也?則知四氣備矣。經分諸瘡,實熱則痛,虛寒則癢。
又脾明主肌肉,屬胃與大腸,亦有冷熱,分痛癢,不可不審。世人呼白者為婆膜,赤者為血風,名義混淆,當以理曉察。
白話文:
潔古先生說:斑疹這類疾病,各種徵狀表現各有不同。若是皮膚上出現紅腫的,這屬於少陽相火的問題,我們稱之為斑。而那些小紅點,位於皮膚之下,未能透出的,這屬於少陰君火的問題,我們稱之為疹。對於出現明顯斑疹症狀的人,如果他們有自行嘔吐或腹瀉的情況,千萬不要隨意治療,通常這樣情況會好轉,因為毒氣已從上下排出了。如果斑疹同時出現,對於兒童來說,這很難控制,可能會引發其他症狀,治療時要特別小心,不能輕易使用瀉下藥物。大體上,用於安撫內臟的藥物應該多用,而用於散發病邪的藥物應該少用。
要祕密地、逐漸地疏導,讓病邪無法壅塞,且能夠有序地排出,這樣兒童就容易控制病情了。身體保持溫暖是順利的徵兆,身體感到寒冷則是不好的徵兆。《略例》中寫道:風邪導致的陽性病症出現斑疹有四種,其中溫毒發斑最為嚴重,斑紋看起來就像繡花的圖案,可能出現在臉部,背部,也可能遍佈全身。紅色的斑點,代表胃部有熱;紫色或黑色的斑點,代表胃部已經受損。一種情況是過早使用瀉下法,另一種情況是過晚使用瀉下法,這都是外感熱邪導致的斑疹。
陰性病症出現的斑疹,多出現在胸背,或是手腳,顏色偏淡,像是水紅色。如果把這種情況當作熱性病症,投以涼藥,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是無根之火聚集在胸中,單獨燻蒸肺部,再傳到皮膚形成斑點,形狀像是被蚊蟲叮咬,而不是繡花圖案那樣。陳無擇先生說:醫學理論上對癢疹的描述,無不認為這是皮膚風熱的問題。既然分為冷熱兩種,冷熱即是寒暑的症狀,也有因為洗澡後受風冷導致的,這難道不是濕氣嗎?由此可知,四季的氣候因素都考慮到了。經典上對各種瘡病的描述,實熱會導致疼痛,虛寒會導致癢。
另外,脾臟主要負責肌肉,和胃以及大腸相關,也會有冷熱之分,同樣會導致疼痛或癢,不能不加以分辨。人們常把白色的稱為婆膜,紅色的稱為血風,這些名稱混雜不清,應該根據理論來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