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14)

回本書目錄

中卷 (14)

1. 六、咳嗽門

2. 脈法

《脈經》曰:關上脈微為咳。脈浮緩者為傷風。脈緊者肺寒咳。脈浮直者生。脈軟者生。

白話文:

根據《脈經》所述,如果關上的脈象微弱,這表示有咳嗽的症狀。脈象浮而緩,顯示此人可能受了風邪。若脈象緊繃,則可能是肺部受寒導致的咳嗽。脈象浮而且直,這是健康的生命跡象。脈象柔軟,也同樣是健康的表現。

3. 咳嗽治法

錢氏曰: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非久病也,其證面赤,痰盛,身熱,法當以葶藶丸。天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十二月嗽者,傷風嗽也,風從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以麻黃湯汗之。有熱證面赤,便水涎熱,咽喉不利者,甘桔湯治之。若五七日之間,其身熱痰盛,涕唾稠黏者,以褊銀丸下之。

其肺盛者,咳而面腫,欲飲水者,有不飲水者,其身即熱,以瀉白散散之。若傷寒咳嗽五七日,無熱證而但嗽者,亦葶藶丸主之,後用化痰藥。而肺虛者,咳而哽氣,時時長出氣,喉中有聲,此久病也,以阿膠散補之。痰盛者,先實脾,後以褊銀丸下之,涎退即補肺,如上法。

有嗽而吐水或青綠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以白餅子下之。有嗽而痰,咳膿血者,乃肺熱,食後服甘桔湯。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膠散補之。咳而痰,食不甚,喘而面赤,時飲水者,褊銀丸下之。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則補之,更量虛實,以意增減。

白話文:

[咳嗽治療方法]

錢氏表示:咳嗽是因為肺部感受到微寒所導致。在八九月間,由於肺氣旺盛,所以若是這時候患病而咳嗽,病情通常會比較實,而不是長期疾病。患者通常臉色紅潤,痰多且身體發熱,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葶藶丸治療。然而,若是長期咳嗽,就不宜使用下法。

在十一、十二月咳嗽的人,通常是由於風邪從背脊第三椎的肺俞穴進入,導致風邪咳嗽,這時候可以使用麻黃湯來發汗治療。若是有熱象,臉色紅潤,口涎水熱,咽喉不適,可以使用甘桔湯來治療。若是在五至七天之間,身體發熱,痰多且鼻涕口水濃稠,應該使用褊銀丸來治療。

對於肺氣旺盛的人,咳嗽時臉部可能腫脹,且有喝水的慾望,但也有不願喝水的情況,若身體發熱,可以使用瀉白散來散熱。若因風寒而咳嗽五至七天,沒有熱象,只有咳嗽,可以用葶藶丸來治療,之後再使用化痰藥物。對於肺氣虛弱的人,咳嗽時可能會有哽咽感,常常需要深呼吸,喉嚨會發出聲音,這是長期疾病,應該使用阿膠散來補充元氣。對於痰多的人,應先強化脾胃,再使用褊銀丸來治療,等到痰消退後再補肺,依循上述的步驟。

有些人咳嗽時會吐出水或綠色的水,這時候可以使用百祥丸來治療。有些人咳嗽時會吐出痰涎和食物,這時候可以使用白餅子來治療。有些人在咳嗽時會咳出膿血,這代表肺部有熱象,可以在飯後服用甘桔湯。對於長期咳嗽的人,肺部的津液已經流失,應該使用阿膠散來補充。咳嗽時痰多,食慾不佳,且有喘息和臉色紅潤,同時需要喝水的情況,可以使用褊銀丸來治療。

總結咳嗽的治療原則:若是病情實,就使用下法;若是長期疾病,就使用補法。在治療過程中,要根據患者虛實情況,適當地調整治療方案。

4. 咳嗽灸法

小兒咳嗽,久不差,灸肺俞五壯。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白話文:

[咳嗽的艾灸療法]

如果是小孩咳嗽,長時間沒有好轉,可以使用艾灸治療肺俞穴,共施灸五次。肺俞穴的位置在人體背部第三胸椎下方,從脊椎兩側各算起一寸半的地方。

5. 咳嗽諸方

瀉白飲,治咳嗽而後喘,面腫身熱。

桑白皮(炒黃,一兩),甘草(炒,半兩),地骨皮(去土,一兩)

上件,每服一二錢,水一盞,入糯米百粒,水煎,溫服。

甘桔湯,治涎熱,咽喉不利。

甘草(二兩),桔梗(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入阿膠半錢,炒過,煎,溫服。

白餅子,治腹中有癖,但乳嗽而吐痰涎。

滑石,輕粉,半夏,南星(各一錢),巴豆(二十四個,去皮,水一升煎,水盡為度)

上研勻,巴豆後入,眾藥以糯米為丸,綠豆大,捏作餅子。三歲已上五餅子,以下三餅子,煎,蔥白湯下,臨臥服。

百部丸,治小兒肺寒壅嗽,微喘。

百部,麻黃(各三錢),杏仁(四十個,去皮尖,以水略煮)

上和勻,熟客丸,皂子大,溫水下二三丸。

葶藶丸,治乳食沖脾,傷風咳嗽,面赤身熱,痰盛喘促者。

甜葶藶(去土,炒),黑牽牛(炒),杏仁(去皮尖,炒黃,別研),漢防己(各一兩)

上為末,入杏仁膏蒸,陳棗肉和搗為劑,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生薑湯下,乳食後或臨臥服,量兒加減。

褊銀丸,治風涎,瀉實上熱,及乳食不消、腹脹、痰喘等疾。

巴豆(去皮、心、油),水銀(各半兩),好墨(二錢半,同水銀結沙子),黑鉛(二錢半,同水銀結沙子),麝香(半錢,研)

上將巴豆、黑鉛研勻,和入砂子、麝香,陳米糊丸,綠豆大,捻扁。一歲一丸,五歲已上五六丸,薄荷湯放冷,送下,不得化□,更量虛實增減,食後服。

阿膠散,治小兒久嗽,無津液。

明阿膠(一兩半,麵炒),黍黏子(一分,炒),馬兜鈴(半兩),甘草(一錢,炒),杏仁(七個,去皮),糯米(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字或一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後溫服。

白話文:

[咳嗽各種處方]

瀉白飲:用於治療先咳嗽後喘,面部浮腫且身體發熱的情況。 桑白皮(炒至黃色,一兩),甘草(炒,半兩),地骨皮(去土,一兩) 將上述藥材,每次服用一二錢,加入一杯水,再放入一百粒糯米,用水煎煮,趁溫熱時服用。

甘桔湯:適用於治療口涎熱,咽喉不舒暢。 甘草(二兩),桔梗(二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大錢,加入一杯水,再放入半錢阿膠(先炒過),煎煮,趁溫熱時服用。

白餅子:適用於治療腹部有異常,且咳嗽並伴隨吐痰。 滑石,輕粉,半夏,南星(各一錢),巴豆(二十四個,去皮,用水一升煎煮,水煮乾即可) 將藥材研磨均勻,最後加入巴豆,用糯米製成丸,大小如綠豆,捏成餅狀。三歲以上的小孩服用五塊餅,三歲以下的小孩服用三塊餅,用煎煮蔥白的湯送服,睡前服用。

百部丸:適用於治療小孩肺寒,咳嗽且微喘。 百部,麻黃(各三錢),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用水稍微煮一下) 將藥材混合均勻,熟客丸,大小如皁子,溫水送服二三丸。

葶藶丸:適用於治療因乳食影響脾臟,感冒咳嗽,臉紅且身體發熱,痰多且喘息急促。 甜葶藶(去土,炒),黑牽牛(炒),杏仁(去皮尖,炒黃,另研),漢防己(各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杏仁膏蒸煮,用陳棗肉和搗成劑,製成丸如麻子大,每次服用五至七丸,用淡生薑湯送服,飯後或睡前服用,根據小孩年齡調整劑量。

褊銀丸:適用於治療風涎,清除上焦實熱,以及乳食消化不良、腹部脹氣、痰喘等疾病。 巴豆(去皮、心、油),水銀(各半兩),好墨(二錢半,同水銀結沙子),黑鉛(二錢半,同水銀結沙子),麝香(半錢,研) 將巴豆、黑鉛研磨均勻,再加入砂子、麝香,用陳米糊製成丸,大小如綠豆,捏扁。一歲的小孩服用一丸,五歲以上的服用五六丸,用薄荷湯放涼後送服,不可溶化□,根據小孩體質增減劑量,飯後服用。

阿膠散:適用於治療小孩長期咳嗽,缺乏津液。 明阿膠(一兩半,麵炒),黍黏子(一分,炒),馬兜鈴(半兩),甘草(一錢,炒),杏仁(七個,去皮),糯米(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或一錢,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剩下六分之一,飯後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