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12)
中卷 (12)
1. 錢仲陽吐瀉治法
夏至後十日吐瀉,身壯熱,此熱也,蓋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大暑節後吐瀉,身溫似熱,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也,嘔吐,乳食不消,瀉黃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散。立秋後七日吐瀉,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散。秋分後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噦,瀉清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
有因傷風吐瀉,身溫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咳嗽,更有五臟兼見證,當煎入君臣藥,先用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也,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食也。有因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食悶亂,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後用發散。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用大青膏。
有因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昏睡露睛,此傷風。《荏莆經》曰: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散,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此二病多證,多於春秋也。
白話文:
【錢仲陽對於夏季吐瀉的治療方法】
在夏至過後的十天裡,如果孩子出現吐瀉,且身體高燒,這是因為炎熱導致的,要知道小孩的臟腑多半是處於燥熱狀態。可能由於熱傷,或是飲食不易消化,導致大便呈現深黃色,這時可以使用玉露散來治療。
大暑節氣後的吐瀉,孩子身體溫度偏高,但實際上,他們的臟腑狀態是六分熱、四分冷。他們會有嘔吐,飲食不易消化,大便呈黃白色,口渴,或吃奶,或不吃奶。這種情況下,飯前可少量服用益黃散,飯後再少量服用玉露散。
立秋過後七天的吐瀉,孩子的身體溫度正常,但他們的臟腑狀態是三分熱、七分冷。他們無法進食,多睡,情緒煩亂,呼吸困難,長籲短嘆,睡眠時眼睛微開,嘴脣蒼白,頻繁打嗝,想大便,但不口渴。飯前應大量服用益黃散,飯後少量服用玉露散。
秋分後的吐瀉,孩子身體冰冷,這是因為缺乏陽氣,無法進食,幹嘔,大便像清水,應該補脾,益黃散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但不可用下法。
如果因為感冒導致的吐瀉,身體溫度忽冷忽熱,睡眠增多,呼吸急促,大便黃白色,嘔吐,飲食不易消化,偶爾咳嗽,並伴有五臟的其他症狀,應煎煮含君臣藥材的藥物,先使用大青膏,再服用益黃散。若之前已經使用過下法,或沒有下證,切記不要再使用下法。這是由於脾胃受寒,無法進食。
同樣的,感冒導致的吐瀉,身體熱,睡眠多,能吃但情緒煩亂,不斷喝水,吐痰,大便黃水,這是胃虛熱渴吐瀉。應補充胃中的津液,以止渴,之後再使用發散法。止渴可多服用白朮散,發散則用大青膏。
如果因為感冒導致的吐瀉,身體冷,吐白沫,大便青白色,情緒煩亂但不渴,呼吸困難,長籲短嘆,昏睡且眼睛微開,這是感冒所致。根據《荏莆經》所述,輕微的感冒會導致吐瀉,應先補脾,再使用發散法。補脾用益黃散,發散則用大青膏。這兩種病多在春秋兩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