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下卷 (4)
下卷 (4)
1. 治驚丹之劑
黃芩四物湯,治小兒驚丹。
當歸,地黃,川芎,赤芍藥,黃芩
上,水一小盞,煎至六分溫服。
五和湯
當歸,赤茯苓(各半兩),甘草,大黃,枳殼(各七錢半)
上,水一盞,煎六分,無時服。
三解散,治小兒驚丹,面紅目赤,口瘡痰嗽。
人參,防風,天麻,茯神,鬱金(無,以山梔代之),白附子,大黃(各二錢半),赤芍藥,黃芩,殭蠶(各五錢),全蠍(十五尾,去尖),枳殼(二錢),粉草(六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用溫薄荷湯或燈心湯調服。
白話文:
【治療驚風的藥方】
黃芩四物湯:用於治療孩童的驚風症狀。
成分包括:當歸、地黃、川芎、赤芍藥、黃芩。
使用方法:將這些藥材加入一小杯水中,煎煮至剩六分之一的水量,待溫後服用。
五和湯:亦可用來治療驚風。
成分有:當歸、赤茯苓(各半兩)、甘草、大黃、枳殼(各七錢半)。
使用方法:同樣地,將藥材加入一杯水中,煎煮至剩六分之一的水量,隨時可服用。
三解散:適用於治療孩童驚風,臉部紅腫,眼睛發紅,口腔潰瘍及咳嗽有痰的症狀。
成分包括:人參、防風、天麻、茯神、鬱金(若無可用山梔代替)、白附子、大黃(各二錢半)、赤芍藥、黃芩、殭蠶(各五錢)、全蠍(十五尾,需去除尖端)、枳殼(二錢)、粉草(六錢)。
使用方法: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每次取半錢量,以溫熱的薄荷湯或燈心湯沖服。
2. 三、黃疸門
3. 論小兒諸疸之由
彭用光曰:凡小兒身皮目皆黃者,疸也。身痛,膊背強,大小便澀,一身皆黃,面目指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疸二證,多病於大病後。又有一證,生下百日,及半身不因病後身微黃者,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食土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黃者,胎疸也。
《經》云:諸疸皆屬於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丹溪云:不必分五,同是濕熱,如署曲相似,此理甚明。《全嬰方》論云:夫發黃者,皆由寒濕之氣,蘊結於脾胃,蒸發而成也。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熱壅,必發黃。巢氏曰:小兒百日半歲,非傷寒瘟病,而身微黃者,亦是脾胃熱,忌不可灸也,灸之則熱甚,此是將息過度所為,微薄其衣,欲與除熱丸散投之,自歇。不得妄與湯劑及灸,為害不淺淺也。
白話文:
彭用光說:凡是小兒的皮膚、眼睛都呈現黃色的,這就是黃疸。如果身體疼痛,肩膀背部僵硬,大小便困難,全身呈現黃色,包括臉部、手指和指甲都黃,小便顏色像屋頂塵土一樣黃,甚至碰到的東西都會染黃,而且口渴的,這種情況就比較難治療。這兩種黃疸的症狀,通常會在大病之後發生。
另一種情況,就是在出生一百天左右,或者沒有在大病之後,只是身體微微呈現黃色,這是因為胃熱。成人也會有同樣的情況。另外,如果臉色黃且肚子大,喜歡吃土且口渴的,這是脾臟問題,可能患有疳積。再有一種情況,從出生開始身體就呈現黃色,這是胎疸。
古籍記載:所有的黃疸都是因為熱造成的。顏色深黃的就是這樣。如果是淡黃色且帶點白色的,這是胃弱,胃功能不調和的表現。丹溪說:不需要分別五種黃疸,它們都是濕熱造成的,就像夏天的麴菌一樣,這個道理很明白。《全嬰方》裡的理論提到:所有黃疸的產生,都是因為寒濕的氣體在脾胃中積聚,然後蒸發形成的。當陽明病發作時,如果不出汗,小便不通暢,心裡感到熱且悶,就一定會發黃。
巢氏提到:小兒在出生一百天到半歲之間,如果不是因為感冒或瘟疫,而是身體微微發黃的,這也是脾胃熱,要避免針灸治療,針灸反而會讓熱更嚴重。這通常是因為照顧過度造成的,應該讓小兒穿少一點衣服,並且可以服用一些清熱的藥丸或散劑,自然就會好。不能隨意使用湯藥或針灸,這樣會造成不小的傷害。
4. 論發黃治例
《難知》云:色如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者,黃病也。一身不痛,干黃,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者,梔子柏皮湯。濕黃,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者,大茵陳湯。若大便自利而黃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
羅謙云:一小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潰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令,而蒸熱薄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熱勝則皮膚如潰橘之黃。有餘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
《內經》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又言:濕熱成痿。信哉所言!所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蓋脾土退其本位,腎得復,心火自平矣。又《內經》曰:治痿獨取於陽明。正謂此也,加減瀉黃散主之。
白話文:
【討論黃疸的治療原則】
《難經》提到:若皮膚呈現出像被煙燻過的黃色,這是濕病的表現。如果全身都感到疼痛,且皮膚像橘子般黃,這就是黃疸病。若是全身無痛感,但皮膚乾燥呈現黃色,這代表身體處於乾燥狀態。如果小便順暢,四肢無沉重感,口渴想喝水,應使用梔子柏皮湯。若是因濕氣導致的黃疸,源於脾臟功能失調,表現為小便不順,四肢沉重,看似口渴卻不想喝水,這種情況適用大茵陳湯。如果大便正常,但仍有黃疸現象,可使用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若有寒熱交替,全身呈現黃疸,小柴胡加梔子湯會是好的選擇。
羅謙說:有一個小孩,在夏季末期出現全身發熱,胸脅悶滿的症狀,皮膚呈現出像腐爛橘子的黃色,眼睛的白眼球也變黃,筋骨乏力,無法站立行走。這是因為夏季的高溫加上濕氣,使得身體發熱,影響到經絡和骨髓,導致臟腑運作失調,脾臟功能過盛,壓制了心臟功能,濕熱結合產生了這樣的疾病。心臟火氣過旺會造成全身發熱,胸脅悶滿;脾臟熱氣過剩就會讓皮膚呈現出像腐爛橘子的黃色。體內過剩的氣會壓制並侵擾較弱的部分,因此腎臟和肝臟受到影響,導致筋骨乏力,無法站立行走。
《黃帝內經》指出:脾臟功能過熱,皮膚會呈現黃色且肌肉會抖動。同時提到:濕熱會導致萎縮症。這些說法確實有道理!這正是所謂的子能令母實,即當子臟功能過旺時,應適度調節子臟功能。脾臟功能過旺,腎臟功能恢復,心臟的火氣自然也會平息。再者,《黃帝內經》提到:治療萎縮症應專注於陽明經。這正是這個道理,可以使用加減瀉黃散進行調理。
5. 黃疸諸方
加減瀉黃散方,此藥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茯苓,山梔(各三分),澤瀉(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柤,稍熱服食。後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茵陳湯,治小兒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越熱不能發黃也。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者,此為瘀熱在裡,必發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痛者,並主之。
山茵陳,梔子仁,川大黃
上等分,㕮咀,水煎加減服,日進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服,減痛,黃隨小便中去也。
犀角散,治小兒黃疸,一身盡黃。
犀角(一兩),茵陳,瓜蔞根,升麻,龍膽草,生地黃(各半兩),寒水石
上㕮咀,水一盞,煎六分,溫服。一方治小兒忽發黃,面目皮肉盡黃,瓜蔞汁和蜜服之,良驗。
瓜蒂散,治小兒三歲忽發心滿堅硬,腳手心熱,則變為黃病,不急治殺人。
瓜蒂(七個),赤小豆(七粒),秫米(七粒)
上為末,用一字,吹兩鼻內,令黃水出,殘藥未盡,水調服之,得吐黃水即差。一方瓜蒂一兩,赤小豆四兩,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服,藥下即臥,當有吐,以吐清黃汁為妙。虛人不可用。
茯苓滲濕湯,治小兒黃疸,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安臥不思食。
白茯苓(五分),澤瀉(三分),茵陳(六分),豬苓(二錢),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殼(各二錢)
上銼散,水一小盞,煎六分,徐徐溫服。
丹溪一方,治小兒吐瀉,黃疸。
三稜,蓬朮,青皮,陳皮,神麯,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
上為末,溫水調服。傷乳食吐瀉加山梔,時氣吐瀉加滑石,發熱加薄荷。
白話文:
[黃疸各種治療方式]
調整過的瀉黃散處方,這藥物的作用是調節脾臟機能,恢復腎臟功能,降低心臟的火氣。
黃連,茵陳(各5克),黃柏,黃芩,茯苓,山梔(各3克),澤瀉(2克)
將上述藥材切碎,作為一次的劑量,用水一碗煎煮到剩下約六成,去掉渣滓,趁熱服用。第二次服用時藥量減半,等待五天後再服用,效果會更好。
茵陳湯,用於治療兒童陽明經病症,若出現發燒出汗的情況,表示熱氣無法正常排出,不會轉化為黃疸。若全身無汗,只在頸部以上有汗,且小便不通暢,口渴想喝水,這表示熱氣瘀積在體內,必定會導致黃疸。傷風感冒七八天後,全身皮膚呈現橘色,小便不通暢,腹部疼痛,這些情況都適用於此湯。
山茵陳,梔子仁,川大黃
將上述藥材等量混合,切碎,用水煎煮後依病情增減服用,每天服三次,小便會變得順暢,尿液會像皁莢汁一樣呈紅色,一夜後痛楚會減輕,黃疸也會隨著小便消失。
犀角散,用於治療兒童黃疸,全身皮膚皆呈現黃色。
犀角(30克),茵陳,瓜蔞根,升麻,龍膽草,生地黃(各15克),寒水石
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一碗煎煮到剩下約六成,溫服。另一種療法是,對於突然全身皮膚黃色的兒童,可用瓜蔞汁與蜂蜜混合服用,效果顯著。
瓜蒂散,用於治療兒童三歲時突然心臟部位脹滿堅硬,腳掌心和手掌心發熱,若不及時治療會轉變為黃疸,嚴重可能致命。
瓜蒂(7個),赤小豆(7顆),秫米(7顆)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取一部分,吹入兩側鼻孔內,讓黃色分泌物流出,若藥粉尚未使用完畢,可用水調和後服用,嘔吐出黃色分泌物即見效。另一種療法是,瓜蒂30克,赤小豆120克,磨成粉末,每次服用3克,溫水調和後服用,服用後立即躺下,會有嘔吐反應,嘔吐出清澈的黃色液體最佳。體弱者不宜使用。
茯苓滲濕湯,用於治療兒童黃疸,寒熱交錯,嘔吐且口渴想喝冷水,全身包括面部皮膚均呈現黃色,小便不通暢,喜臥牀不願進食。
白茯苓(5克),澤瀉(3克),茵陳(6克),豬苓(6克),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殼(各6克)
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一小碗煎煮到剩下約六成,慢慢溫服。
丹溪的一個處方,用於治療兒童嘔吐、腹瀉、黃疸。
三稜,蓬朮,青皮,陳皮,神麯,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溫水調和後服用。若因飲食過度導致嘔吐、腹瀉,可加入山梔;若因季節性感染導致嘔吐、腹瀉,可加入滑石;若發燒,可加入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