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9)

回本書目錄

中卷 (9)

1. 治食熱之劑

紫霞丸

代赭石(煅,醋浸七次),赤石脂,杏仁(五十個),巴豆(三十粒,去皮心)

上代赭石、赤石脂,先為丸,和杏仁、巴豆同搗三十杵。若硬,加蜜少許,更杵,丸如粟米大,用密器盛。每服取二丸,以乳汁送下。

下積丸,治食熱。

丁香,縮砂仁(各十個),使君子(五個,焙),川巴豆

上為末,研細和勻,爛飯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橘皮煎湯送下。

白話文:

【治療飲食過熱的藥方】

紫霞丸: 所需材料包括煅燒後再用醋浸泡七次的代赭石,赤石脂,五十顆杏仁,以及三十粒去皮去心的巴豆。 首先將代赭石與赤石脂製成丸狀,然後加入杏仁和巴豆一同研磨三十次。如果混合物太硬,可以添加少量蜂蜜,再進行研磨,直至丸狀物大小如粟米,然後保存在密封容器中。每次服用時,取兩丸,以乳汁吞服。

下積丸,用於治療因食物過熱引起的症狀: 所需材料包括十顆丁香,十顆縮砂仁,五顆烘焙過的使君子,以及川巴豆。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爛飯製成如麻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橘皮煎的湯水吞服。

2. 治疳熱之劑

龍膽丸,治疳熱。

龍膽草,升麻,吳楝根(焙),防風,赤茯苓,蘆薈,油發灰(各二錢),黃連,青黛(干)

上為末,豬膽汁浸,蒸餅和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薄荷、紫蘇泡湯送下。

胡黃連丸,治熱疳。

胡黃連,川黃連(各半兩),硃砂(一錢半,另研)

上二連為末,和砂仁,入豬膽內系定,虛懸於銚中,煮一飯久,取出,研蘆薈、青黛各二錢半,去澱,蝦蟆灰二錢,麝少許,粳米飯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蘆薈丸,治疳熱。

蘆薈,蕪荑,木香,青黛(干),檳榔,川黃連(淨。各一分),蟬殼(二十一枚),胡黃連(半兩),麝(少許)

上為末,豬膽二枚取汁浸,糕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湯送下。

鱉甲飲,治小兒骨蒸潮熱,盜汗。

鱉甲(醋炙),地骨皮,秦艽,當歸,柴胡,枳殼,知母(各等分)

上㕮咀,三歲一錢,水半盞,桃柳枝各三寸,烏梅一個,煎三分服。

白話文:

【治療兒童營養不良發燒的藥方】

第一個藥方是龍膽丸,用來治療兒童因營養不良導致的發燒。

所需材料有龍膽草、升麻、吳茱萸根(烘焙過)、防風、赤茯苓、蘆薈、油發灰(以上各二錢)、黃連、青黛(乾燥)。

將上述材料磨成粉,用豬膽汁浸泡後,與蒸熟的麵糰混合搓成丸狀,大小如麻籽,每次服用二十顆,用薄荷、紫蘇泡製的茶湯送服。

第二個藥方是胡黃連丸,同樣用來治療因熱度導致的營養不良。

所需材料有胡黃連、川黃連(各半兩)、硃砂(一錢半,需單獨研磨)。

將胡黃連與川黃連磨成粉,再加入研碎的砂仁,一起放入豬膽中封口,懸掛在鍋中煮至飯熟,取出後,加入蘆薈、青黛各二錢半,去除澱粉,加入蝦蟆灰二錢及少量麝香,最後用粳米飯揉成丸狀,大小如麻籽,每次服用十顆,用米湯送服。

第三個藥方是蘆薈丸,用來治療營養不良引起的發燒。

所需材料有蘆薈、蕪荑、木香、青黛(乾燥)、檳榔、川黃連(去雜質)、蟬殼(二十一枚)、胡黃連(半兩)、麝香(少量)。

將所有材料磨成粉,用兩顆豬膽的膽汁浸泡,再加入糕點揉成丸狀,大小如麻籽,每次服用二十顆,用米湯送服。

最後一個藥方是鱉甲飲,用來治療兒童骨蒸潮熱及盜汗。

所需材料有鱉甲(醋炙)、地骨皮、秦艽、當歸、柴胡、枳殼、知母(各等量)。

將所有材料切碎,三歲兒童每次使用一錢,用水半盞,加上桃柳枝各三寸,以及一個烏梅一同煎煮,待濃縮至三分之一時服用。

3. 治壯熱之劑

地黃煎,治小兒壯熱煩心,眠臥不安。

生地黃汁(一升),白沙蜜(三合),酥(三合),生門冬汁(三合)

白話文:

【治療高燒的藥方】

地黃煎,用於治療小孩高燒不退、心情煩躁、睡覺無法安穩。

所需材料為:新鮮地黃榨出的汁一公升,白砂糖蜜三小杯,酥油三小杯,新鮮天門冬榨出的汁三小杯。

4. 治煩熱之劑

柴芩湯,治小兒溫壯,伏熱來去。

柴胡(二錢半),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赤茯苓,甘草(各一錢半),黃芩(五錢)

上銼散,用水煎,入小麥二十粒,竹葉三片。

白話文:

【治療發熱的藥方】

柴芩湯,用於治療兒童的發燒,以及潛藏在體內的熱氣反覆出現。

藥材包括:柴胡(用量為二錢半)、麥門冬(去心使用)、人參(去除蘆頭部分)、赤茯苓、甘草(以上四種藥材各用量一錢半)、黃芩(用量為五錢)。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勻,加水煎煮,並加入二十粒小麥和三片竹葉一起煎煮。

5. 治積熱之劑

梔子湯,治小兒積熱心臟,小便赤腫,口內生瘡。

梔子仁,木通,當歸尾,白芷(各二錢),防風,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末,麥門冬湯送下。

三黃丸,解和小兒三焦積熱。

黃連(去毛),黃芩(炒),大黃(紙煨。各半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皂子大,用白湯研化,食前服。

四順飲,治小兒臟腑蘊積實熱。

當歸,大黃(蒸二次),甘草(生),赤芍藥(各一錢)

上㕮咀,用水一鍾,食前服。

白話文:

【治療累積熱症的藥方】

【梔子湯】用於治療兒童因累積熱症導致的心臟問題,小便呈現赤色且有腫脹現象,以及口腔內長瘡。

藥材包含:梔子仁、木通、當歸尾、白芷(各約七克),防風、甘草(各約三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麥門冬湯送服。

【三黃丸】能調和並解除兒童三焦部位的累積熱症。

所需藥材為:黃連(去毛)、黃芩(炒過)、大黃(紙包後微烘,各約兩克)。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煉製的蜂蜜搓成丸狀,大小如皁角籽,用溫水溶解後,在飯前服用。

【四順飲】適用於治療兒童臟腑內累積的實質性熱症。

所需藥材為:當歸、大黃(需蒸過兩次)、生甘草、赤芍藥(各約三克)。

將這些藥材切碎,加入一杯水煮沸,飯前服用。

6. 治風熱之劑

消風散,治小兒解脫,致令風邪客於皮毛,入於臟腑,則令惡風發熱,胸膈痰涎,目澀多睡。

荊芥穗,甘草(炙),川芎,羌活(去蘆),殭蠶(去嘴),防風(去蘆),茯苓(去皮),蟬蛻(炒,去土),藿香葉,人參(去蘆。各一兩),厚朴(去皮,薑製,炒),陳皮(去白。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用茶清或乳香煎湯調下,不拘時服。

綠霞散,治小兒風熱,身如火炭,發則多啼。

柏葉(半兩),全蠍,鬱金,殭蠶(炒,去嘴,粉),雄黃(各一錢),南星(姜砂制)

生犀丸,解散風熱,清心肺,利咽喉。

犀角,真珠,防風,天竺黃,茯神(各二錢),大黃(焙),甘草(炙,各二錢),硃砂(火□,一錢),羌活

上為末,煉蜜丸,如黃石大,用薄荷湯研化,入麥門冬,去心,不拘時候服。冬至、立夏前宜服。

清解散,治小兒感風發熱。

北參,防風,天麻,北前胡,茯苓,北桔梗,枳殼,甘草(各一錢),細辛,柴胡(各一錢半),川芎(三錢)

白話文:

[治療風熱的藥方]

消風散:適用於兒童因免疫力下降,導致風邪入侵皮膚乃至臟腑,出現怕風、發燒、胸部和橫隔膜有痰涎,眼睛乾澀且嗜睡的症狀。成分包含荊芥穗、炙甘草、川芎、去蘆羌活、去嘴殭蠶、去蘆防風、去皮茯苓、炒蟬蛻、藿香葉、去蘆人參各一兩,以及去皮薑製炒厚朴、去白陳皮各二錢半。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以茶水或乳香煎湯調服,不限時間服用。

綠霞散:適用於兒童風熱導致身體發燙,發作時常哭泣。成分包括柏葉半兩、全蠍、鬱金、炒去嘴殭蠶粉、雄黃各一錢,以及南星(薑砂製)。

生犀丸:能疏散風熱,清心肺,利咽喉。成分包括犀角、真珠、防風、天竺黃、茯神各二錢,焙大黃、炙甘草各二錢,火煅硃砂一錢,以及羌活。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蜂蜜熬製成丸,大小如黃石,以薄荷湯研化後,加入去掉心的麥門冬服用,不限時間。冬至、立夏前服用更佳。

清解散:適用於兒童感受風邪而發熱。成分包括北參、防風、天麻、北前胡、茯苓、北桔梗、枳殼、甘草各一錢,細辛、柴胡各一錢半,川芎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