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下卷 (4)

回本書目錄

下卷 (4)

1. 治驚丹之劑

黃芩四物湯,治小兒驚丹。

當歸,地黃,川芎,赤芍藥,黃芩

上,水一小盞,煎至六分溫服。

五和湯

當歸,赤茯苓(各半兩),甘草,大黃,枳殼(各七錢半)

上,水一盞,煎六分,無時服。

三解散,治小兒驚丹,面紅目赤,口瘡痰嗽。

白話文:

黃芩四物湯,用當歸、地黃、川芎、赤芍以及黃芩,水煎服,可治小兒驚丹。五和湯則用當歸、赤茯苓、甘草、大黃、枳殼,水煎服,可隨意服用。三解散則是用來治療小兒驚丹,伴隨面紅目赤、口瘡痰嗽的症狀。

人參,防風,天麻,茯神,鬱金(無,以山梔代之),白附子,大黃(各二錢半),赤芍藥,黃芩,殭蠶(各五錢),全蠍(十五尾,去尖),枳殼(二錢),粉草(六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用溫薄荷湯或燈心湯調服。

白話文:

方劑如下:

人參、防風、天麻、茯神、山梔(代鬱金)、白附子、大黃(各二錢半)、赤芍藥、黃芩、殭蠶(各五錢)、全蠍(十五尾,去尖)、枳殼(二錢)、粉草(六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溫薄荷湯或燈心湯調服。

2. 論小兒諸疸之由

彭用光曰:凡小兒身皮目皆黃者,疸也。身痛,膊背強,大小便澀,一身皆黃,面目指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疸二證,多病於大病後。又有一證,生下百日,及半身不因病後身微黃者,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食土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黃者,胎疸也。

《經》云:諸疸皆屬於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丹溪云:不必分五,同是濕熱,如署曲相似,此理甚明。《全嬰方》論云:夫發黃者,皆由寒濕之氣,蘊結於脾胃,蒸發而成也。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熱壅,必發黃。巢氏曰:小兒百日半歲,非傷寒瘟病,而身微黃者,亦是脾胃熱,忌不可灸也,灸之則熱甚,此是將息過度所為,微薄其衣,欲與除熱丸散投之,自歇。不得妄與湯劑及灸,為害不淺淺也。

白話文:

彭用光說:凡是小孩子全身皮膚和眼睛都發黃的,就是黃疸。如果還伴隨身體疼痛、肩膀背部僵硬、大小便不順暢,全身發黃,包括臉、手指、指甲都黃,小便像屋塵一樣的顏色,接觸到的東西也發黃,而且口渴,這種情況就比較難治癒。這兩種黃疸,大多是發生在大病之後。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出生一百天後,或者成年人身體在沒有生病的情況下,出現輕微發黃,這是胃熱。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面部發黃、肚子大、喜歡吃土、口渴,這是脾疳。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出生時就發黃,這是胎疸。

《經》云:諸疸皆屬於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丹溪云:不必分五,同是濕熱,如署曲相似,此理甚明。《全嬰方》論云:夫發黃者,皆由寒濕之氣,蘊結於脾胃,蒸發而成也。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熱壅,必發黃。巢氏曰:小兒百日半歲,非傷寒瘟病,而身微黃者,亦是脾胃熱,忌不可灸也,灸之則熱甚,此是將息過度所為,微薄其衣,欲與除熱丸散投之,自歇。不得妄與湯劑及灸,為害不淺淺也。

《經》書上說:所有的黃疸都屬於熱症。顏色深黃的就是了。如果顏色是淡黃色又帶著白色,這是胃氣不足,胃不和諧造成的。

丹溪先生說:不必分為五種,都是濕熱導致的,就像酒糟一樣,這個道理很清楚。《全嬰方》中論述說:發黃都是因為寒濕之氣,積聚在脾胃,然後蒸發出來的。陽明病,沒有汗,小便不順暢,心裡感到熱氣壅塞,必然會發黃。

巢氏說:小孩子出生一百天到半歲之間,如果不是傷寒瘟病,而出現身體輕微發黃,也是脾胃有熱,忌諱用灸法。灸的話,會讓熱氣更厲害。這是因為孩子休息過度造成的,應該稍微薄一點衣服,給孩子吃一些清熱丸散,自己就會好起來了。不能亂給孩子喝湯藥或者灸,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3. 論發黃治例

《難知》云:色如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者,黃病也。一身不痛,干黃,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者,梔子柏皮湯。濕黃,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者,大茵陳湯。若大便自利而黃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

羅謙云:一小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潰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令,而蒸熱薄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熱勝則皮膚如潰橘之黃。有餘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

白話文:

《難知》云

  • 色如熏黃乃濕病也。—— 臉色像熏黃一樣,就是濕病。
  • 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者,黃病也。—— 全身疼痛,臉色像橘子一樣黃,就是黃疸病。
  • 一身不痛,干黃,燥也。—— 全身不痛,皮膚乾黃,就是燥症。
  • 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者,梔子柏皮湯。—— 小便通暢,四肢不沉重,口渴但能喝水,可以用梔子柏皮湯。
  • 濕黃,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者,大茵陳湯。—— 濕熱型黃疸,屬於脾臟病變,小便不暢,四肢沉重,好像渴卻不想喝水,可以用大茵陳湯。
  • 若大便自利而黃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 如果大便通暢而顏色黃,可以用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
  • 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 經常反覆發熱,全身發黃,可以用小柴胡加梔子湯。

羅謙云

  • 一小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潰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令,而蒸熱薄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疾也。—— 一個小孩在夏季末期,身體發熱,胸部憋悶,皮膚像爛橘子一樣黃,眼白也發黃,筋骨無力,不能行走,這是因為夏季末期的暑熱,加上濕氣,使得暑熱深入經絡,進入骨髓,導致臟腑氣血不調,脾臟功能過盛,與心臟相剋,加上濕熱交加,最終導致了這種疾病。
  • 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熱勝則皮膚如潰橘之黃。—— 因為心火旺盛,所以身體發熱,胸部憋悶,而脾臟熱盛則皮膚呈現出像爛橘子一樣的黃色。
  • 有餘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 旺盛的氣血會乘虛而入,攻擊其他比較虛弱的臟腑,所以腎臟和肝臟受到邪氣的侵襲,導致筋骨無力,不能行走。

《難知》記載

  • 臉色像熏黃一樣,是濕氣過重的表現。
  • 全身疼痛,臉色像橘子一樣黃,是黃疸病。
  • 全身不痛,皮膚乾黃,是身體乾燥引起的。
  • 尿液通暢,四肢不沉重,口渴能喝水,可以用梔子柏皮湯。
  • 濕熱型黃疸,是脾臟病變,尿液不暢,四肢沉重,口渴但不想喝水,可以用大茵陳湯。
  • 如果大便通暢而顏色黃,可以用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
  • 經常反覆發熱,全身發黃,可以用小柴胡加梔子湯。

羅謙說

  • 這個小孩在夏季末期,身體發熱,胸悶,皮膚像爛橘子一樣黃,眼白也發黃,筋骨無力,不能走路,這是因為夏季末期的暑熱,加上濕氣,導致暑熱深入經絡,進入骨髓,導致臟腑氣血不調,脾臟功能過盛,與心臟相剋,再加上濕熱交加,最終導致了這種疾病。
  • 因為心火旺盛,所以身體發熱,胸悶,而脾臟熱盛則皮膚呈現出像爛橘子一樣的黃色。
  • 強壯的氣血會乘虛而入,攻擊其他比較虛弱的臟腑,所以腎臟和肝臟受到邪氣的侵襲,導致筋骨無力,不能行走。

《內經》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又言:濕熱成痿。信哉所言!所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蓋脾土退其本位,腎得復,心火自平矣。又《內經》曰:治痿獨取於陽明。正謂此也,加減瀉黃散主之。

白話文:

《內經》說:脾胃發炎的人,皮膚會變黃且肌肉有微小的震顫。又說:溼氣和熱氣結合就會形成萎縮症。這些話真的很有道理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孩子能夠讓母親變得更強壯,如果孩子太過旺盛就需要用洩的方法來調理。當脾臟回到它原本的位置時,腎功能就能恢復正常了,心臟的火力也會自然地平衡下來。另外,《內經》還提到治療萎縮症要專注在胃腸道上。正是這個意思,使用「加減瀉黃散」可以有效改善這種情況。

4. 黃疸諸方

加減瀉黃散方,此藥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茯苓,山梔(各三分),澤瀉(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柤,稍熱服食。後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茵陳湯,治小兒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越熱不能發黃也。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者,此為瘀熱在裡,必發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痛者,並主之。

白話文:

加減瀉黃散是一個用於治療黃疸病的中藥方劑。它主要通過清熱利濕、瀉火解毒來達到治療目的。方中黃連、黃柏、黃芩、山梔等藥物具有清熱瀉火之效,茵陳、澤瀉則能利濕退黃,茯苓則能健脾利水,協同作用,以達到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之功效。

茵陳湯則專門用於治療小兒陽明病,根據症狀的不同,可判斷是熱邪深重無法發黃,或是瘀熱內阻必將發黃。此方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注意事項

本方劑僅供參考,請勿自行服用。若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山茵陳,梔子仁,川大黃

上等分,㕮咀,水煎加減服,日進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服,減痛,黃隨小便中去也。

犀角散,治小兒黃疸,一身盡黃。

犀角(一兩),茵陳,瓜蔞根,升麻,龍膽草,生地黃(各半兩),寒水石

白話文:

山茵陳、梔子仁、川大黃,以上三味藥各取等份,研磨成細末,用水煎服,可根據病情加減用量,每天服用三次,可以促進小便排泄,尿液像皂莢汁一樣,呈鮮紅色,服用一夜即可減輕疼痛,黃疸隨小便排出。

犀角散,用於治療小兒黃疸,全身發黃。

藥方如下:犀角一兩,茵陳、瓜蔞根、升麻、龍膽草、生地黃各半兩,寒水石適量。

上㕮咀,水一盞,煎六分,溫服。一方治小兒忽發黃,面目皮肉盡黃,瓜蔞汁和蜜服之,良驗。

瓜蒂散,治小兒三歲忽發心滿堅硬,腳手心熱,則變為黃病,不急治殺人。

瓜蒂(七個),赤小豆(七粒),秫米(七粒)

上為末,用一字,吹兩鼻內,令黃水出,殘藥未盡,水調服之,得吐黃水即差。一方瓜蒂一兩,赤小豆四兩,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服,藥下即臥,當有吐,以吐清黃汁為妙。虛人不可用。

茯苓滲濕湯,治小兒黃疸,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安臥不思食。

白話文:

服用上藥,用水一盞,煎煮至六分,溫熱服用。另一個方子用於治療小兒突然發黃,臉面和皮膚都變成黃色,可以用瓜蔞汁混合蜂蜜服用,效果很好。

瓜蒂散用於治療三歲以下的小兒突然出現心臟部位脹滿堅硬,手腳心發熱的症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變成黃疸病,非常危險。

將瓜蒂(七個)、赤小豆(七粒)、秫米(七粒)研磨成粉末,用一字形紙包好,吹入兩鼻孔內,讓黃水流出,剩下的藥粉可以用水調服,吐出黃水就痊癒了。另一個方子用瓜蒂一兩、赤小豆四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溫水調服,服藥後立即躺下,應該會嘔吐,吐出清黃色的汁液為最佳。虛弱的人不能服用。

茯苓滲濕湯用於治療小兒黃疸,伴有寒熱、嘔吐、口渴想要喝冷水、身體和臉都發黃、小便不暢、安靜躺著不想吃飯的症狀。

白茯苓(五分),澤瀉(三分),茵陳(六分),豬苓(二錢),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殼(各二錢)

上銼散,水一小盞,煎六分,徐徐溫服。

丹溪一方,治小兒吐瀉,黃疸。

三稜,蓬朮,青皮,陳皮,神麯,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

白話文:

用白茯苓五分、澤瀉三分、茵陳六分、豬苓二錢、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殼各二錢,磨成粉末,用一小碗水煎煮至六分,慢慢溫熱服用。這是丹溪先生的方子,可以治療小兒嘔吐腹瀉和黃疸。另外,還可以用三稜、蓬朮、青皮、陳皮、神麴、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等藥材治療。

上為末,溫水調服。傷乳食吐瀉加山梔,時氣吐瀉加滑石,發熱加薄荷。

白話文:

把上面磨成粉末,用溫水調和後服用。如果是因為吃太多母乳或食物而引起嘔吐、拉肚子的情況,可以再加上山梔;如果是因爲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嘔吐腹瀉,則可加上 滑石; 如果有發熱的症狀, 可再加入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