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18)
中卷 (18)
1. 傷積諸方
下積丸,治小兒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肚熱,或瀉或吐。
丁香,縮砂仁(各十二個),使君子(五個,焙),烏梅肉(焙),川巴豆
上為末,研細和勻,爛飯為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橘皮湯送下。
木香丸,治小兒乳積、食積、氣積。
木香,蓬朮,縮砂仁,青皮(去白),硃砂(研),代赭石(研。各二錢),大丁香(一分),川巴豆肉(紙壓去油,一分)
白話文:
下積丸用於治療小兒因乳食積聚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狀包括心腹脹滿、呼吸急促、腹部發熱、腹瀉或嘔吐。配方包括丁香、縮砂仁、使君子(焙)、烏梅肉(焙)、川巴豆,研磨成粉末,用爛飯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橘皮湯送服。
木香丸用於治療小兒因乳食積聚或氣滯引起的消化不良。配方包括木香、蓬朮、縮砂仁、青皮(去白)、硃砂(研)、代赭石(研)、大丁香、川巴豆肉(紙壓去油),各取二錢,大丁香和川巴豆肉各取一分。
上為細末,和勻,飛,白礬糊丸,麻子大,風乾。每服二三丸,乳傷乳汁下,食傷米飲下,後與大異香散,或和劑異香散亦得。氣積,橘皮湯下,後與和劑流氣飲。
三稜消積丸,治傷生冷、硬物,不能克化,心腹滿痛。
丁香,益智仁(三錢),陳皮,青皮(各三分),茴香(炒,半兩),炒曲,廣木香(泡),京三稜(焙。各七錢),巴豆(和米炒,去米,五錢)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白礬糊成丸子,大小如麻子,風乾備用。每次服用二到三丸,乳傷則用乳汁送服,食傷則用米湯送服,之後再服用大異香散,或與異香散配伍服用也行。若因氣積導致的病症,則用橘皮湯送服,之後再服用流氣飲。
消積丸可以治療食用生冷或堅硬食物,導致無法消化,心腹疼痛的病症。
丁香、益智仁(三錢)、陳皮、青皮(各三分)、茴香(炒,半兩)、炒曲、廣木香(泡)、京三稜(焙,各七錢)、巴豆(和米炒去米,五錢)。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溫薑湯下。食前看虛實加減服。
枳實導滯丸,治傷濕冷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
茯苓,黃芩,白朮,黃連(各三錢),澤瀉(二錢),枳實(炒,五錢),大黃(一兩),神麯(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白湯送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像麻子一樣。每次服用十五丸,溫薑湯送服。飯前根據患者虛實情況調整用量。
枳實導滯丸,用於治療因濕寒侵襲而導致食物無法消化,出現腹脹、胸悶、心煩不安的症狀。
茯苓、黃芩、白朮、黃連各三錢,澤瀉二錢,枳實(炒過)五錢,大黃一兩,神麴五錢。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湯浸泡蒸餅做成丸子,大小像綠豆一樣。每次服用十丸,白湯送服。
青龍丸,治小兒驚積有熱。
青黛,茯神,蘆薈,南星(炮。各一錢),麝(少許),輕粉,巴豆(一字),全蠍(三個,焙)
上先將巴豆研如泥,次入諸藥,令極細,丸如粟米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送下。
白話文:
青龍丸,用於治療小兒因驚嚇積食導致發熱。
成分:
- 青黛:一錢
- 茯神:一錢
- 蘆薈:一錢
- 南星(炮製):一錢
- 麝香:少許
- 輕粉:適量
- 巴豆(研成泥狀):一字
- 全蠍(焙乾):三個
製法:
- 先將巴豆研磨成泥狀。
- 加入其他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 將藥粉搓成如粟米般大小的丸子。
- 以硃砂為丸衣。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
2. 痞積治法
用光曰: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小兒病癖,由乳母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發熱,故引飲過多,即盪滌腸胃,亡失津液,脾胃不能傳化水穀,其脈沉細,蓋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而成疳矣。輕者,用仁齋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痞結甚者,用聖惠甘露散主之。
羅謙甫云:一小兒病癖積,在左脅下,硬如覆手,肚大青筋,發熱肌瘦,咳嗽自汗,日晡尤甚,牙疳口臭惡,宣露出血,四肢困倦,飲水減少,病甚危篤。大醫劉仲安先生治之,約百日可愈,先與沉香海金砂丸,一服下穢物兩三行,次日合塌氣丸服之,十日復以沉香海金砂丸利之,又令服塌氣丸。如此五換,服至月餘,其癖減半;未及百日良愈。
近年多有此疾,愈之者多,錄之以救將來之病者也。
白話文:
用光說:如果孩子肚子裡有癖積,不願意吃東西,只喝奶,那就要慢慢地用白餅子藥方來幫助他排泄。小兒病癖,通常是因乳母的乳食消化不良,積聚在孩子肚子裡,造成時冷時熱的症狀。如果不早點治療,就會變成疳積。由於有癖積,孩子就不願意吃東西,導致脾胃虛弱而發熱,所以孩子會喝很多水,但水會沖刷腸胃,損失津液,脾胃無法消化食物,脈象就會沉細。因為不食,脾胃虛弱,四肢無力,各種邪氣乘虛而入,就會形成疳積。症狀輕微的,可以用仁齋木香丸;嚴重的,可以用取癖丸;如果腹內有腫塊,可以用聖惠甘露散來治療。
羅謙甫說:有一個小孩子患了癖積病,積聚在左邊肋骨下方,硬硬的像覆蓋住手一樣。肚子上有青筋暴露,發熱、身體消瘦、咳嗽、自汗,尤其是在下午更嚴重。牙齒有疳積,嘴巴臭,牙齦出血,四肢無力,喝水減少,病情非常危急。名醫劉仲安先生治療他,預計一百天可以痊癒。一開始給他服用沉香海金砂丸,服下後排出穢物兩三行,第二天再配合塌氣丸服用。十天後再用沉香海金砂丸通便,並繼續服用塌氣丸。這樣反覆五次,服用一個多月後,癖積減了一半;不到一百天就完全好了。
3. 痞癖灸法
小兒奶癖,目不明者,灸肩中俞二穴,各一壯。取法:在肩內臁,去脊二寸,陷中是穴。
小兒癖氣久不消者,灸中脘、章門二穴。中脘,從𩩲骬下,取病兒四指頭是;章門,在大橫骨外,直臍季脅端,側臥,曲上足,舉臂取之。各灸七壯,臍後脊中,灸二七壯。
白話文:
如果小孩有奶癖,而且眼睛看不清楚,可以灸肩中俞穴,每個穴位灸一壯。肩中俞穴位於肩內臁,距離脊柱二寸,凹陷處就是穴位。
如果小孩的癖氣長期不消,可以灸中脘穴和章門穴。中脘穴位於從胸骨下端往下,取病兒四個手指頭的距離;章門穴位於大橫骨外側,直達臍部肋骨末端,讓小孩側躺,彎曲上腳,舉起手臂取穴。每個穴位灸七壯,在肚臍後脊柱中灸二七壯。
4. 禹講師用灸之經驗
脾俞一穴,治小兒脅下滿,瀉痢體重,四肢不收,玄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又治腹脹引背,食頗多,漸漸黃瘦。在第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可灸七壯。若黃瘇者,可灸三壯。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脾俞」這個穴位的功效和用法。
脾俞穴可以治療小孩胸肋部腫脳、洩瀉、身體沈重、四肢無力、氣喘咳嗽、腹部疼痛以及沒有食慾等症狀;也可以治療腹脷脹大並伴隨背部疼痛、飲食過量且逐漸消瘦的情況。脾俞穴位於人體脊柱的第十一個椎骨下方,左右兩側距離中央分別為1.5寸的位置上,可以用艾條進行灸療,每次灸7次。如果出現了黃疸病癥,則可以增加到3次。
5. 痞癖諸方
聖惠甘露飲子,治小兒腹脅痞結,脹滿不得宣通。
甘遂(一分,煨令微黃),青皮(浸,去白,焙),黃芩,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
上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去滓,溫和服,量大小增減,用得通和則止,後以糜粥放冷補之。
取癖丸
甘遂(微炒),芫花(炒),牽牛(半炒半生,研篩取肉),辣桂,蓬朮,青皮(去白),木香,桃仁(浸,去皮,炒),五靈脂(各二錢)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小兒腹脹不通的中藥方劑,主要成分是甘遂、大黃、青皮、黃芩等。甘遂和大黃有瀉下通便的作用,但藥性較強,需控制用量並經過炮製處理以降低毒性。青皮、黃芩等則能理氣健脾,幫助消化。服用後,如果症狀緩解,就停止用藥,並用冷的稀粥補充營養。 此外,還可以使用取癖丸輔助治療,其成分包括甘遂、芫花、牽牛等,具有瀉下攻積的作用。
提醒
此方劑僅供參考,實際使用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上細末,去油巴豆一錢,研和十分,細飛,麵糊丸,麻子大,風乾。每服一二丸,姜蜜煎湯灌下,泄後冷粥補,仍和胃。
三稜煎丸,治小兒飲食過度,痞悶疼痛,食不消化,久而成癖也。此藥專治婦人血積、血塊,尤驗。
廣茂(黑角者),三稜(二味濕紙煨香為末。各一兩),大黃(去皮,八兩,為末)
上大黃銀器內,以好醋漬,令平滿,慢火熬,可以二味為丸,如麻子大,或綠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後溫水送下,虛實加減服。
青礞石丸,治小兒奶癖。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去除油巴豆一錢,研磨成十分,細緻飛揚,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麻子,風乾。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薑蜜煎湯灌下,瀉完後用冷粥補充,再調和胃氣。
用三稜煎成丸子,可以治療小兒飲食過度,導致腹脹悶痛,食物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成為習慣。這種藥物專門治療婦女的血瘀積聚、血塊,效果特別顯著。
廣茂(黑色角質的部分),三稜(這兩種藥材用濕紙包起來,煨香後研磨成粉末,各取一兩),大黃(去除外皮,八兩,研磨成粉末)
將大黃放在銀器中,用好醋浸泡,使其充滿器皿,用慢火熬製,可以將這三味藥材製成丸子,大小如麻子或綠豆,每次服用十到十五丸,飯後用溫水送服,根據虛實情況調整用藥量。
青礞石丸,可以治療小兒奶積症。
硫黃(三錢),青礞石,五靈脂,鍋底黑(各一錢半),白丁香(一錢,去土)
上為末,米飯為丸,綠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二十餅,溫水送下。
鱉甲豬肚丸,治小兒癖積發熱。
柴胡(一兩),黃連,鱉甲(九肋者佳,醋炙黃色。各七錢),枳實(麩炒),木香,青皮(各半兩)
上入干青蒿七錢,同為末。以棕豬肚一個,去脂,盛藥蒸熟,同搗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十丸,煎人參湯送下,食後服。
白話文:
將硫黃三錢、青礞石、五靈脂、鍋底黑各一錢半,白丁香一錢(去土)研磨成粉末,用米飯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再壓成餅狀,每次服用二十個餅,溫水送服。此藥方叫做鱉甲豬肚丸,用於治療小兒脾胃積滯導致發熱。
另取柴胡一兩、黃連、鱉甲(以九肋者為佳,醋炙至黃色,各七錢)、枳實(麩炒)、木香、青皮各半兩,加入干青蒿七錢,一起研磨成粉末。將一個豬肚去脂,裝入藥粉,蒸熟後與藥粉一起搗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個丸子,以人參湯送服,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