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17)
中卷 (17)
1. 腹痛治法
用光曰:腹痛之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系而作也。挾熱痛者,以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心熱見之;挾冷者,以面色或白或青見之,冷甚而證變,則面黯黑,唇口爪甲皆青矣。熱冷,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冷熱,指迷七氣湯加辣桂調蘇合香丸。若乃邪正交爭,冷熱不調,加青皮、木香為妙。
錢氏曰:小兒積痛,口中氣溫,面黃白,目無睛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宜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和胃。蟲痛,面㿠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發痛時,安蟲散主之。小兒本怯者,多此病。積食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口淡而沫出。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關於中醫治療腹痛的論述。用光和錢氏分別論述了不同原因導致的腹痛,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
用光認為,腹痛是由於邪氣和正氣相互攻擊,並影響臟腑功能而導致的。他將腹痛分為熱痛和冷痛,並根據症狀和體質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案。
錢氏則專注於小兒腹痛,他將小兒腹痛分為積食痛和蟲痛,並根據症狀和體質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案。
這段文字体现了中醫的辩证施治理念,即根據不同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等因素,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以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2. 腹痛諸方
七氣湯,治七情所傷,痰涎結聚,心刺痛,不能飲乳食。
半夏(一兩,泡),人參,桂心(各二錢),甘草(一錢,炙)
上銼散,每服二錢,姜五片,棗一枚同煎,食前服。
指迷七氣湯,治陰陽不升降,氣道壅滯作疼。
青皮(炒),陳皮,桔梗(炒),蓬朮(煨),肉桂(去皮),藿香,益智子(各二兩),香附子(一兩半),甘草,半夏(各七錢半,泡)
白話文:
七氣湯用於治療七情所傷導致的痰涎積聚,心痛難忍,無法進食乳汁。藥方為半夏一兩泡製,人參、桂心各二錢,甘草一錢炙制。將藥材磨碎,每次服用二錢,加薑五片、棗一枚同煎,飯前服用。
指迷七氣湯用於治療陰陽失調,氣道阻塞疼痛。藥方為青皮炒制,陳皮、桔梗炒制,蓬朮煨制,肉桂去皮,藿香、益智子各二兩,香附子一兩半,甘草、半夏各七錢半泡製。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一枚,煎服。
桔梗枳殼湯,治諸氣痞結滿悶,腹腰疼痛。
桔梗(各一兩,炒),枳殼(炒),甘草(炙,半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姜三片,水一鍾,煎。
芍藥甘草湯,治腹痛,小便不通,及治出疹肚疼。
芍藥(一兩),甘草(二錢半)
上銼散,白水煎。
四順清涼飲,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不寧,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順,腸胃不調,或濕吐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飲,欲發驚癇。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餘毒,一切壅滯,並宜服之。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兩錢,用一盞水,加五片薑、一枚棗,煎煮後服用。
桔梗枳殼湯,用於治療各種氣滯導致的痞結、滿悶、腹腰疼痛。
材料:桔梗、枳殼(各一兩,炒),甘草(炙,半兩)。
上銼散,每次服用三錢,加三片薑,用一鍾水,煎煮。
芍藥甘草湯,用於治療腹痛、小便不通,以及出疹後的肚疼。
材料:芍藥(一兩),甘草(二錢半)。
上銼散,用白水煎煮。
四順清涼飲,用於治療小兒血脈壅塞、臟腑生熱,表現為臉頰發紅、口渴、五心煩躁、睡眠不安、四肢抽搐等症狀。同時也可用於治療因乳哺不當、寒溫失度導致的兒血氣不順、腸胃不調,或濕氣導致的嘔吐、食積,或壯熱不飲、欲發驚癇等症狀。此外,還可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結核、頭面部瘡癤、目赤咽痛、餘毒,以及各種壅滯病症。
芍藥,當歸,甘草,大黃(各等分)
上銼散,三歲兒服一錢,水半盞,煎服。冒風邪,加去節麻黃;中風,體強,眼上視,加獨活;熱瀉,加木香、煨大黃。
白話文:
將芍藥、當歸、甘草和大黃各取等份,磨成粉末。三歲小孩服用一錢,用半盞水煎服。如果風寒入侵,可以加去節麻黃;若是中風,體質強壯,眼睛向上看,可以加獨活;如果發熱腹瀉,可以加木香和煨熟的大黃。
3. 論小兒傷積
《活幼心書》云:小兒所患積證,皆因乳哺不節,過餐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停積中脘,外為風寒所傷,或夜臥失蓋,致頭痛面黃,身熱眼胞微腫,腹痛膨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不思飲食,或嘔或噦,口噫酸氣,大便酸臭,此為陳積所傷。有食飽傷脾,氣稍虛,物難消化,留而不去遂成其積,積販為痢。
仁齋云:小兒有積而目黃腫,肚熱脹痛,復睡多困,叫啼不食,或腸閉澀,小便如油,或便利無禁,糞白而酸,此皆積證也。然有乳積,有食積,有氣積,要當明辨。吐乳瀉乳,其氣酸臭,此由啼叫未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是為乳積。吐硬,帶熱渴瀉,或嘔,此由飲食無度,多餐過飽,飽後即睡得之,是為食積。
白話文:
病因
主要原因是餵奶不當、飲食不節制,吃太多生冷堅硬的食物,導致脾胃消化不良,積食在體內。
症狀
常見症狀有頭痛、臉色發黃、發熱、眼皮腫、肚子痛脹、腳冷肚子熱、嗜睡、不想吃飯、嘔吐、打嗝、嘴巴有酸味、大便酸臭等等。
分類
積證主要分為乳積、食積、氣積。
- 乳積: 由於餵奶不當,奶水積在體內無法消化造成。
- 食積: 由於飲食不節制,吃太多導致食物積在體內無法消化造成。
總之,這段文字強調了小兒積食的危害,並提醒父母注意飲食和餵奶,避免積食的發生。
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因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為氣積。有時時泄下青水,如生草汁,是受驚而後有積,煩悶啾唧,常似生嗔,名為驚積。因受驚日久,而積成之。或額上有汗,喘息煩渴,潮熱往來,肚皮有熱,睡中覺腹內有物跳動者是也。然積有虛有實,虛則渾身微熱,不思飲食,昏昧神緩,抱起如睡;實則吐熱糞閉,囟腫喉塞,壅盛涎鳴,熱毒發瘡,推此可見矣。其傷乳傷食而身熱者,惟腹肚之熱為甚。
人知傷積肚熱,糞酸極臭,而夜間有熱,傷積之明驗,人所不知也,其或變證,面黑瀉黑,久瀉不已,肚腹脹滿,氣粗出大,手心生瘡,瘦弱柔軟,皆不可療。小兒消積,多用青皮,然青皮最能發汗,汗者,勿多與之。
白話文:
肚子痛得哇哇叫,拉肚子像螃蟹吐沫一样,这是因为触犯了身体的气机,导致营卫不调,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气积。有时候还会拉稀,排出青色的水,像生草的汁液,这是受惊后留下的积滞,孩子会烦躁不安,经常像生气一样,称为惊积。因为受惊时间长,积聚而成。还可能出现额头冒汗,呼吸急促口渴,潮热反复,肚子发热,睡梦中感觉肚子里面有东西跳动。积滞有虚实之分,虚则全身微热,不想吃饭,昏昏沉沉,精神萎靡,抱起来像睡着了一样;实则会吐热,大便不通,囟门隆起,喉咙堵塞,发出痰鸣声,热毒发疮,由此可见一斑。如果是因为伤乳伤食导致发热,则以肚子发热最为明显。
人们都知道伤积会导致肚子发热,大便酸臭,而且晚上发热,这是伤积的明显表现,但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出现面部发黑、拉黑色便、久泻不止、肚子胀满、呼吸粗重、手心生疮、身体瘦弱无力等症状,那就无法治疗了。小孩消积,多用青皮,但青皮最容易发汗,出汗的孩子,不要多用。
4. 傷積治法(附調脾胃)
小兒諸疾,皆由乳食無度,過於飽傷,以致不能克化,留而成積。初得之時,不問乳積、食積、氣積,並以木香丸、消積丸之類。其驚積,以辰砂膏,或青龍丸,量輕重而疏導之,仍以調氣和胃取愈。
大凡小兒肚腹或熱或脹或硬,皆由內實,法當疏利下之,故東垣云: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其次莫若消導,丁香爛飲丸、枳朮丸之類主之;稍重,則攻化,三稜消積丸、木香見晛丸之類主之;尤重,則或吐或下,瓜蒂散、備急丸之類主之,以平為期。蓋脾已傷,又以藥傷,使榮運之氣減削,食愈難消,故「至真要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無毒治病,十去其八;常毒治病,十去其九。肉果菜食,度量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白話文:
小孩子各種疾病,都是因為奶食過度,吃得過飽傷了脾胃,導致無法消化,食物殘渣積聚在體內造成的。剛開始的時候,不論是奶積、食積、氣積,都可以用木香丸、消積丸等藥物治療。如果孩子因為積食而驚恐,可以用辰砂膏或青龍丸,根據情況輕重來疏導,並調理氣血、和胃,使之痊癒。
一般來說,小孩子肚子發熱、脹氣或硬邦邦的,都是因為體內積食,應該要疏通利導。就像東垣先生說過的,食物是有形的物質,如果傷了脾胃,就應該要減少食量,其次就是服用消導藥物,例如丁香爛飲丸、枳朮丸之類的藥物;如果情況稍微嚴重,就需要攻化,三稜消積丸、木香見晛丸之類的藥物;如果情況更嚴重,就需要催吐或瀉藥,例如瓜蒂散、備急丸之類的藥物,最終的目標是讓脾胃恢復正常。因為脾胃已經受損,如果再用藥物傷害,就會減弱氣血的運行,導致食物更加難以消化。所以《至真要大論》中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無毒治病,十去其八;常毒治病,十去其九。」肉類、水果、蔬菜都要適量,不能過度,否則會傷及正氣。
凡人以胃氣為本,惟治病亦然。小兒胃氣有虛有實,虛則嘔吐不食之證,實則痞滿內熱之證。虛者益之,實者損之,欲得其平,則可矣。胃虛用木香、丁皮、厚朴、肉豆蔻等劑;胃實,用北桔梗、枳殼、柴胡、大黃等劑。若夫胃中停寒,則乾薑、官桂、丁香又不可闕,貴在酌量,但以小小分劑與之,夫是為之平胃。心者脾之母,進食不止於和脾,蓋火能生土,當以心藥入於脾胃藥之中,庶幾兩得。
古人進食方劑,多用益。知者此也。
白話文:
一般人以胃氣為根本,治療疾病也是一樣。小孩子的胃氣有虛有實,虛則會出現嘔吐、不願進食的症狀,實則會出現腹脹、滿悶、內熱的症狀。虛者需要補益,實者需要瀉下,想要達到平衡,才能痊癒。
胃虛可用木香、丁皮、厚朴、肉豆蔻等藥物;胃實,則用北桔梗、枳殼、柴胡、大黃等藥物。如果胃中停積寒氣,則乾薑、官桂、丁香也不能缺少,關鍵在於劑量要適當,只用少許分量,就能達到平衡胃氣的效果。
心臟是脾臟的母親,飲食調養不只是調理脾臟,因為火能生土,應該在脾胃藥中加入心臟的藥物,才能達到雙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