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17)
中卷 (17)
1. 腹痛治法
用光曰:腹痛之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系而作也。挾熱痛者,以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心熱見之;挾冷者,以面色或白或青見之,冷甚而證變,則面黯黑,唇口爪甲皆青矣。熱冷,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冷熱,指迷七氣湯加辣桂調蘇合香丸。若乃邪正交爭,冷熱不調,加青皮、木香為妙。
錢氏曰:小兒積痛,口中氣溫,面黃白,目無睛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宜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和胃。蟲痛,面㿠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發痛時,安蟲散主之。小兒本怯者,多此病。積食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口淡而沫出。
白話文:
[腹痛治療方法]
使用光先生說:腹痛的原因,是正氣與邪氣相互攻擊,與內臟氣血有密切關聯。如果疼痛是由於熱邪引起的,可從臉色紅潤,或是高燒不退,四肢煩躁,手掌心熱等症狀看出;如果是因為寒邪導致的,則可從臉色蒼白或泛青來判斷,若是寒邪過重病情轉變,臉色會變得暗沉,脣色、指甲也會呈現青色。對熱性腹痛,可以使用四順清涼飲,並加入青皮、枳殼;對於寒熱交雜的腹痛,則可以使用指迷七氣湯,再加入辣桂,調合蘇合香丸。如果邪氣與正氣正在激烈抗爭,寒熱失調的情況,加入青皮、木香會有很好的效果。
錢先生說:小孩的腹痛,通常由於積食引起,表現為口氣溫熱,臉色黃白,眼神無光,或是眼白增多,以及嗜睡、厭食,大便有酸臭味等情況,這時應消除積食,可以使用消積丸,嚴重的話則使用白餅子,之後要調理胃部。如果是因為腸胃寄生蟲引發的腹痛,臉色會顯得虛弱蒼白,心腹部疼痛,口中有泡沫和清水流出,發病時,可用安蟲散來治療。小孩本身較膽小的,常會有這種疾病。積食、虛弱所引起的腹痛,雖然大同小異,但腸胃寄生蟲引起的腹痛,口中會有淡淡的味道且有泡沫。
2. 腹痛諸方
七氣湯,治七情所傷,痰涎結聚,心刺痛,不能飲乳食。
半夏(一兩,泡),人參,桂心(各二錢),甘草(一錢,炙)
上銼散,每服二錢,姜五片,棗一枚同煎,食前服。
指迷七氣湯,治陰陽不升降,氣道壅滯作疼。
青皮(炒),陳皮,桔梗(炒),蓬朮(煨),肉桂(去皮),藿香,益智子(各二兩),香附子(一兩半),甘草,半夏(各七錢半,泡)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一枚,煎服。
桔梗枳殼湯,治諸氣痞結滿悶,腹腰疼痛。
桔梗(各一兩,炒),枳殼(炒),甘草(炙,半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姜三片,水一鍾,煎。
芍藥甘草湯,治腹痛,小便不通,及治出疹肚疼。
芍藥(一兩),甘草(二錢半)
上銼散,白水煎。
四順清涼飲,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不寧,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順,腸胃不調,或濕吐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飲,欲發驚癇。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餘毒,一切壅滯,並宜服之。
芍藥,當歸,甘草,大黃(各等分)
上銼散,三歲兒服一錢,水半盞,煎服。冒風邪,加去節麻黃;中風,體強,眼上視,加獨活;熱瀉,加木香、煨大黃。
白話文:
[腹痛各種處方]
- 七氣湯:用於治療由七情所引起的傷害,如痰涎凝結,心口刺痛,無法正常飲食。
配方:半夏(1兩,先用水浸泡)、人參、桂心(各2錢)、甘草(1錢,炙烤)。
服用方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每次取2錢,加入5片薑和1個棗一同煎煮,飯前服用。
- 指迷七氣湯:適用於陰陽失衡導致氣道堵塞造成的疼痛。
配方:青皮(炒過)、陳皮、桔梗(炒過)、蓬朮(煨過)、肉桂(去皮)、藿香、益智子(各2兩)、香附子(1兩半)、甘草、半夏(各7錢半,先用水浸泡)。
服用方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每次取2錢,加1盞水,5片薑,1個棗,煎煮後服用。
- 桔梗枳殼湯:適用於各種氣滯引起的胸悶,腹腰疼痛。
配方:桔梗(1兩,炒過)、枳殼(炒過)、甘草(炙烤,半兩)。
服用方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每次取3錢,加入3片薑,1鍾水,煎煮後服用。
- 芍藥甘草湯:用於治療腹痛,小便不暢,以及疹子引起的肚疼。
配方:芍藥(1兩)、甘草(2錢半)。
服用方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用清水煎煮。
- 四順清涼飲:適用於小孩血液淤積,臟腑產生熱氣,臉頰紅赤,口渴,手腳心煩熱,睡眠不安,四肢抽搐,以及因哺乳時間不規律,冷暖控制不佳,導致小孩血氣不順,腸胃功能失調,或濕氣吐瀉,可能形成潛在熱病,或高燒不喝水,可能引發驚厥。也適用於風熱結節,面部皮膚疾病,眼睛紅腫,咽喉疼痛,其餘的毒素,一切氣滯,都適合服用。
配方:芍藥、當歸、甘草、大黃(各等份)。
服用方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3歲兒童服用1錢,半盞水,煎煮後服用。若受風邪影響,可添加去節麻黃;若中風,身體僵硬,眼睛向上看,可添加獨活;若有熱瀉,可添加木香、煨大黃。
3. 十四、傷積門
4. 論小兒傷積
《活幼心書》云:小兒所患積證,皆因乳哺不節,過餐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停積中脘,外為風寒所傷,或夜臥失蓋,致頭痛面黃,身熱眼胞微腫,腹痛膨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不思飲食,或嘔或噦,口噫酸氣,大便酸臭,此為陳積所傷。有食飽傷脾,氣稍虛,物難消化,留而不去遂成其積,積販為痢。
仁齋云:小兒有積而目黃腫,肚熱脹痛,復睡多困,叫啼不食,或腸閉澀,小便如油,或便利無禁,糞白而酸,此皆積證也。然有乳積,有食積,有氣積,要當明辨。吐乳瀉乳,其氣酸臭,此由啼叫未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是為乳積。吐硬,帶熱渴瀉,或嘔,此由飲食無度,多餐過飽,飽後即睡得之,是為食積。
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因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為氣積。有時時泄下青水,如生草汁,是受驚而後有積,煩悶啾唧,常似生嗔,名為驚積。因受驚日久,而積成之。或額上有汗,喘息煩渴,潮熱往來,肚皮有熱,睡中覺腹內有物跳動者是也。然積有虛有實,虛則渾身微熱,不思飲食,昏昧神緩,抱起如睡;實則吐熱糞閉,囟腫喉塞,壅盛涎鳴,熱毒發瘡,推此可見矣。其傷乳傷食而身熱者,惟腹肚之熱為甚。
人知傷積肚熱,糞酸極臭,而夜間有熱,傷積之明驗,人所不知也,其或變證,面黑瀉黑,久瀉不已,肚腹脹滿,氣粗出大,手心生瘡,瘦弱柔軟,皆不可療。小兒消積,多用青皮,然青皮最能發汗,汗者,勿多與之。
白話文:
《活幼心書》提到:兒童常患的積食症狀,大多因為哺乳無節制,過量食用生冷、堅硬的食物,導致脾胃無法完全消化,食物殘留在胃部中段,加上外在風寒侵害,或是夜晚睡眠保暖不足,進而導致頭痛臉色泛黃,身體發熱眼睛微微浮腫,腹部疼痛且有脹感,腳冷但腹部卻感覺熱,嗜睡精神混亂,食慾不振,偶爾會嘔吐或打嗝,口中散發酸味,大便亦酸且臭,這些都是長期積食的結果。有的是因過飽傷害了脾胃,氣血略顯虛弱,食物難以消化,殘留體內形成積食,積存久了便轉為痢疾。
仁齋說:兒童積食症狀會出現眼睛泛黃、腹部脹痛、發熱,常感疲倦想睡,哭鬧不願吃飯,或者腸道閉塞不暢,小便像油脂般,或者排便頻繁無度,糞便呈現白色且帶酸味,這些都是積食的徵兆。然而積食又可分為乳積、食積、氣積,必須仔細分辨。若嬰兒吐奶或拉肚子,奶味酸臭,通常是由於孩子哭鬧未停就餵奶,導致食物停滯在胃中無法消化,稱為乳積。若孩子吞嚥困難,伴有熱渴及拉肚子,或有嘔吐現象,通常是飲食無度,吃得過飽,飽食後立即入睡造成的,這就是食積。
如果孩子腹部疼痛且哭鬧,排泄物像蟹膏,可能是因情緒不佳,氣血不調,長時間下來所致,這種情況被稱為氣積。另外,如果孩子經常排泄青色液體,像新鮮草汁,通常是受到驚嚇後產生積食,表現煩躁不安,常似生氣,被稱為驚積,這是因受驚嚇日久,導致積食形成。或者前額出汗,呼吸急促,煩躁口渴,熱度來回波動,腹部皮膚發熱,睡夢中感覺腹中有東西跳動,這些都可能是積食的徵兆。積食有虛有實,虛的表現為全身低燒,不思飲食,精神恍惚,抱起來就像在睡覺;實的表現為嘔吐、便祕,頭骨縫隙腫脹,喉嚨堵塞,唾液分泌增多,熱毒引發皮膚病,由此可見,積食的各種表徵。
對於因飲食過量導致的身體發熱,尤其是腹部的熱度更為明顯。人常知道積食會使腹部發熱,大便酸臭,但在夜晚有熱度,這是積食的明確證據,但許多人並不知道。若病情轉變,臉色變黑,排泄物亦黑,長期拉肚子不止,腹部脹滿,呼吸粗重,手掌生瘡,身形消瘦柔軟,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療的。兒童消除積食,常用青皮,但青皮極易使人出汗,所以不可過量使用。
5. 傷積治法(附調脾胃)
小兒諸疾,皆由乳食無度,過於飽傷,以致不能克化,留而成積。初得之時,不問乳積、食積、氣積,並以木香丸、消積丸之類。其驚積,以辰砂膏,或青龍丸,量輕重而疏導之,仍以調氣和胃取愈。
大凡小兒肚腹或熱或脹或硬,皆由內實,法當疏利下之,故東垣云: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其次莫若消導,丁香爛飲丸、枳朮丸之類主之;稍重,則攻化,三稜消積丸、木香見晛丸之類主之;尤重,則或吐或下,瓜蒂散、備急丸之類主之,以平為期。蓋脾已傷,又以藥傷,使榮運之氣減削,食愈難消,故「至真要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無毒治病,十去其八;常毒治病,十去其九。肉果菜食,度量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凡人以胃氣為本,惟治病亦然。小兒胃氣有虛有實,虛則嘔吐不食之證,實則痞滿內熱之證。虛者益之,實者損之,欲得其平,則可矣。胃虛用木香、丁皮、厚朴、肉豆蔻等劑;胃實,用北桔梗、枳殼、柴胡、大黃等劑。若夫胃中停寒,則乾薑、官桂、丁香又不可闕,貴在酌量,但以小小分劑與之,夫是為之平胃。心者脾之母,進食不止於和脾,蓋火能生土,當以心藥入於脾胃藥之中,庶幾兩得。
古人進食方劑,多用益。知者此也。
白話文:
對於兒童的各種疾病,大多是由於飲食無節制,過度飽食導致消化不良,食物殘留在體內形成積滯。剛開始出現這種情況時,無論是乳食積滯、食物積滯還是氣滯,都可以使用木香丸、消積丸等藥物。若是驚嚇導致的積滯,可以使用辰砂膏,或者青龍丸,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進行疏導,同時調理氣機和胃部,以達到痊癒的效果。
一般來說,兒童腹部出現熱、脹、硬的情況,都是因為體內有實證,應該採取疏通排泄的方式治療,因此李東垣說:食物是實質的東西,受傷後應減少食物攝入,其次是使用幫助消化的藥物,如丁香爛飲丸、枳朮丸等;如果病情加重,就需要使用三稜消積丸、木香見晛丸等強化消化;病情再加重,可能需要催吐或瀉下,使用瓜蒂散、備急丸等藥物,直到病情穩定。如果脾臟已經受傷,再用藥物進一步傷害,會使得消化能力下降,食物更難消化,因此「至真要大論」提到:使用劇烈的藥物治病,只能去除病狀的六成;較溫和的藥物,可以去除七成;無毒性的藥物,可以去除八成;常用的藥物,可以去除九成。對於肉類、水果、蔬菜等食物,也要適量,不要過量,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人體的健康基礎在於胃氣,治療疾病也是同樣的道理。兒童的胃氣有虛有實,虛弱的表現為嘔吐、食慾不振;實證則表現為腹脹、內熱。對於虛弱的情況,需要補益胃氣,使用木香、丁皮、厚朴、肉豆蔻等藥物;對於實證,則需要清除胃部的熱毒,使用北桔梗、枳殼、柴胡、大黃等藥物。如果胃部有寒氣,則需要使用乾薑、官桂、丁香等藥物,但是用量要適度,只給少量即可,這樣才能達到平胃的效果。心臟是脾臟的母親,進食不僅要調理脾臟,還要考慮到火能生土的原則,適當加入心臟藥物,才能達到平衡。
古人使用的進食方劑,多數都是補益型的,這就是其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