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1. 十二、傷食門
2. 傷食證治
用光曰:凡小兒飲食,停滯中焦不化,而發熱者,必惡食也。或噫氣作酸,或惡聞食臭,或欲吐不吐,或吐之不盡,或噁心,或氣短痞悶,或胃口作寒,或心下痞滿,按之則痛,此皆停食之候也,可辨之矣,皆因乳哺不節,過餐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積滯中脘,外為風寒所搏,或因夜臥失蓋,致頭痛面黃,身熱目胞微腫,腹痛膨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不思飲食,或嘔或噦,口噫酸氣,大便酸臭,此為陳積所傷也。
若停食,或感寒邪者,則左手人迎氣口俱大,外證頭疼,惡寒拘急,中脘痞悶,或吐或嘔或痛者,以藿香正氣散,或人參養胃湯加木香、砂仁之類。若肉食不化,加棠球子末;麵食不化者,加神麯、大麥糵;生冷肉食、菜子之類不化者,必加草果、砂仁、枳實、青皮主之。如食在胃口,上未入於胃,乃可吐之,不吐則消導之。
待食下胃,胃變化糟粕,外證已解,乃可下其食也,宜三物厚朴湯。熱多者,大柴胡湯。如無外感,但只傷食者,以紫霜丸下之。凡治夾食傷寒,不可先攻其食,且先發散寒邪,次可消導之也。
白話文:
[對於飲食過量導致的疾病治療]
我來說:凡是小孩吃東西,如果食物停留在消化系統中無法正常消化,進而引起發燒的情況,必定是對食物產生反感。有的會打嗝帶出酸味,有的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噁心,有的想吐卻又吐不出來,有的即使吐了也吐不乾淨,有的感到噁心,有的呼吸短促且胸悶,有的胃口感覺冰涼,有的胸口下方感到脹滿,一按壓就會痛,這些都是食物消化不良的徵兆,可以據此辨識。這多半是因為哺乳沒有節制,或是吃了過多生冷堅硬的食物,導致脾胃功能無法正常運作,食物殘渣堆積在消化道中,外加風寒侵襲,或是晚上睡覺時保暖不夠,導致頭痛、面色萎黃、身體發熱、眼睛微腫、腹痛脹氣、腳冷肚子熱、嗜睡精神恍惚、不想吃東西,偶爾會嘔吐或打嗝,口中散發酸味,排泄物有酸臭味,這是長期累積的食物殘渣造成的影響。
如果消化不良,同時又感染寒氣,那麼左手脈象會顯示氣血兩虛,外顯症狀可能包括頭痛、怕冷、肌肉緊繃、胸口脹悶、嘔吐等,可用藿香正氣散或人參養胃湯加木香、砂仁等藥物。若是肉類消化不良,可以添加檳榔籽粉末;如果是麵食消化不良,可以加入神麴和大麥芽;若是生冷肉類、菜籽等消化不良,必須添加草果、砂仁、枳實、青皮等藥物。如果食物還在口腔和食道之間,尚未進入胃部,可以嘗試催吐,若無法催吐,則需用藥幫助消化。
等到食物進入胃部,胃開始進行消化,外顯症狀已經緩解,就可以用三物厚朴湯幫助消化。若是熱性較重,可用大柴胡湯。若無其他外感,僅是飲食過量導致的問題,可用紫霜丸來解決。處理寒氣與飲食過量導致的疾病時,不可先著手解決飲食問題,應先發散寒氣,再逐步幫助消化。
3. 傷食諸方
藿香正氣散,治小兒內傷生冷,外感風寒,並宜治之。
藿香,厚朴,白芷,大腹皮,紫蘇,陳皮,半夏,桔梗,白茯苓,甘草,白朮
上銼散,水一鍾,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
人參養胃湯
人參,半夏,陳皮,茯苓,蒼朮,厚朴,藿香,草果
上,水一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三黃枳朮丸,治傷肉、濕面,辛辣味厚之物填塞,悶亂不快。
枳實(麩炒,五分),黃連(去須,酒浸洗),大黃(濕紙裹煨),橘皮,白朮(已上各一兩),黃芩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臨時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巴豆三稜丸(一名木香見晛丸),治生冷硬物所傷,心腹滿悶疼痛。
巴豆霜(五分),木香(二錢),升麻,柴胡(已上各三錢),草豆蔻(麵裹煨熱,用仁),香附子(炒。各五錢),神麯(炒黃色),石三稜(去皮,煨),京三稜(各一兩,煨)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一二十丸,溫白湯下,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白朮丸,治傷豆粉、濕面、油膩之物。
白礬(枯,三分),黃芩(二錢),橘皮(三錢),神麯(炒黃色),半夏(各一兩),枳實(麩炒黃色,一兩一錢),白朮(一兩)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三十五丸,白湯下。素食多用乾薑黃芩湯以瀉之。
草豆蔻丸,治秋冬傷食之寒冷者,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咽膈不通。
炒鹽(五分),乾生薑,青皮,橘紅(各二錢),麥糵面(炒黃色),生黃芩(冬月不用),半夏(湯炒七次),枳實(麩炒,二兩)
上為極細末,湯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
白話文:
[對於飲食過量的各種處方]
藿香正氣散,適用於兒童因內部食用生冷食物,外部遭受風寒侵襲的情況,都適合使用此方進行治療。
藥材包括:藿香、厚朴、白芷、大腹皮、紫蘇、陳皮、半夏、桔梗、白茯苓、甘草、白朮。
以上藥材切碎混勻,用水一鍾,加入三片薑,煎煮至剩六分,溫熱服用。
人參養胃湯
藥材包括:人參、半夏、陳皮、茯苓、蒼朮、厚朴、藿香、草果。
以上藥材,用水一鍾,加入三片生薑和一枚棗,煎煮後服用。
三黃枳朮丸,用於治療食用過量的肉類、濕麵,或是辛辣厚味的食物,導致的腹部堵塞,感到悶亂不舒適。
藥材包括:炒過的枳實、去鬚酒浸洗的黃連、濕紙包裹煨烤的大黃、橘皮、白朮、黃芩。
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粉末,用湯浸蒸餅製成丸狀,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五十粒,用白開水送服,根據傷害程度調整用量。
巴豆三稜丸(又名木香見晛丸),用於治療食用過量的生冷硬物,導致的心腹滿悶疼痛。
藥材包括:巴豆霜、木香、升麻、柴胡、麵裹煨熱的草豆蔻、炒香附子、炒黃色的神麯、去皮煨烤的石三稜、京三稜。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湯浸蒸餅製成丸狀,大小是綠豆的一倍,每次服用一二十粒,用溫熱的白開水送服,根據傷害程度調整用量。
白朮丸,用於治療食用過量的豆粉、濕麵、油膩食物。
藥材包括:枯白礬、黃芩、橘皮、炒黃色的神麯、半夏、炒黃色的枳實、白朮。
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粉末,用湯浸蒸餅製成丸狀,大小是綠豆的一倍,每次服用三十五粒,用白開水送服。若素食者食用過多,可多用乾薑黃芩湯來幫助消化。
草豆蔻丸,適用於秋冬季節食用過量導致的寒冷,胃部疼痛,上肢兩脅、咽喉阻塞。
藥材包括:炒鹽、乾生薑、青皮、橘紅、炒黃色的麥芽面、生黃芩(冬季不用)、湯炒七次的半夏、炒黃色的枳實。
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粉末,用湯蒸餅製成丸狀,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五十粒。
4. 十三、腹痛門
5. 論腹痛所因
潛溪曰:《內經·舉痛論》云:五臟卒然而痛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則稽遲,澀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痛止,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小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夾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急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云見心痛門)。寒氣客於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陰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熱氣流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白話文:
潛溪先生說,《黃帝內經·舉痛論》中提到:五臟突然劇痛,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岐伯回答說:經脈中的血液流動是不停止的,循環週而復始,如果寒氣進入經脈,就會使血液流動變得緩慢,甚至阻滯,使得血液不能順利運行。如果寒氣影響到脈外,就會導致血液量減少;若影響到脈內,就會使得氣血運行不暢,因此會突然感到劇痛。
黃帝問:有些疼痛突然停止,有些疼痛持續不減,有些疼痛嚴重到無法觸碰,有些疼痛一按就停,有些疼痛即使按壓也無濟於事,有些疼痛讓人喘息不止,有些疼痛讓人感覺心臟和背部互相牽引,有些疼痛是脅肋和小腹相互牽引,有些疼痛從腹部延伸到大腿根部,有些疼痛持續很久形成腫塊,有些疼痛突然發作讓人失去知覺但過一會兒又能恢復,有些疼痛會伴隨著嘔吐,有些腹部疼痛會接著出現腹瀉,有些疼痛會導致便祕,這些不同的疼痛,形態各異,該如何區分呢?
岐伯解釋:當寒氣侵襲脈外,脈管就會變冷,脈管變冷就會收縮,收縮會讓脈管變得緊繃,緊繃的脈管會牽引著小血管,因此會突然產生劇痛,但只要得到溫暖,疼痛就能立即停止。如果再受到寒氣影響,疼痛就會持續很久。
如果寒氣進入經脈中,與體內的熱氣相碰撞,就會使脈管充滿,脈管充滿就會引起劇烈的疼痛,而且不能按壓。如果寒氣滯留在體內,熱氣又從上方進入,就會使脈管膨脹,血氣紊亂,因此疼痛會非常嚴重,且不能按壓。
如果寒氣進入腸胃間的膜原之下,血液無法散開,小血管會被拉扯,因此會感到疼痛,但只要按壓,血氣就會散開,疼痛也就會停止。如果寒氣進入脊椎兩側的脈絡,因為位置較深,按壓無法達到,所以按壓也沒有用。如果寒氣進入衝脈,衝脈起始於關元穴,沿著腹部直上,如果寒氣進入,脈管就會不通暢,脈管不通暢就會影響氣的運行,因此會出現呼吸急促的現象。
如果寒氣進入背俞穴的脈絡,脈絡就會收縮,血氣就會變得虛弱,血氣虛弱就會感到疼痛,背俞穴與心臟相連,因此會感到心臟和背部同時疼痛,但只要按壓,熱氣就會到達,熱氣到達就會讓疼痛停止。
如果寒氣進入厥陰脈絡,就會影響生殖器,並與肝臟相連,如果寒氣進入脈絡,就會使血液凝結,脈絡緊繃,因此會感到脅肋和小腹同時疼痛。如果寒氣進入大腿根部,就會向上影響小腹,血液凝結在下方,向上牽引,因此會感到腹部疼痛並延伸到大腿根部。
如果寒氣進入小腸和腸胃之間的膜原之下,影響血液運行,血液凝結,無法進入大血管,血氣滯留無法運行,因此長時間下來就會形成腫塊。如果寒氣進入五臟,導致氣血逆流,陰氣耗盡,陽氣尚未進入,因此會突然失去知覺,但只要氣血恢復正常,就會恢復意識。如果寒氣進入腸胃,導致氣血逆流,向上溢出,因此會感到疼痛並伴有嘔吐。如果寒氣進入小腸,小腸無法正常消化,因此會感到腹瀉和腹部疼痛。如果熱氣進入小腸,小腸內部會感到疼痛,熱氣導致口渴,糞便乾硬,因此會感到疼痛並且便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