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15)
中卷 (15)
1. 傷寒陰毒灸法
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石門穴在臍下二寸,關元穴在臍下三寸。已上三穴,治陰厥、脈微欲絕、囊縮遺尿、腹痛腹滿、腸鳴皆效。
陽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易老曰:煩滿囊縮者,宜灸此穴。
凡脈微弦小,腹痛,厥陰也,宜灸歸來、關元各五壯。
凡脈沉,臍腹痛,少陰也,宜灸中脘五七壯。
白話文:
[傷寒陰毒灸療法]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約一寸五分處,石門穴在肚臍下方約二寸的位置,關元穴則在肚臍下方約三寸的地方。以上三個穴位,能用於治療因體內陰氣過盛導致的四肢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消失、睪丸收縮、尿失禁、腹部疼痛或脹滿以及腸胃鳴叫等症狀,皆有良好的效果。
陽陵泉穴共有兩處,位於膝蓋下方約一寸的地方。據易老所言,對於心情煩悶、睪丸收縮的情況,適合灸此穴位。
當脈搏微弱且呈弦狀、腹部疼痛,這可能是肝經的問題,應在歸來穴和關元穴各灸五次。
當脈搏深沉,且肚臍周圍有疼痛感,這可能是腎經的問題,應在中脘穴灸五至七次。
2. 傷寒諸方
麻黃湯,潛溪曰:凡小兒傷寒,則怕寒拘急,發熱合為二。然在表,晝夜不止,直待汗出方解。其惡寒,必偎人,藏身引衣,鼻塞多涕,是謂表證,宜微汗之解肌湯、蕭氏青龍湯、敗毒散之類。惡寒而內實者也,其脈浮數,或浮緊,或頭痛身痛,腰疼,骨節痛,惡風,無汗而喘者,以此湯汗之。
麻黃(三錢),桂枝(二錢),甘草(一錢),杏仁(去皮尖,一錢半)
上,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一枚,去上沫,濾清,乘熱服之,以衣被蓋暖,取汗漐漐,遍至手足心則止,不必再服之也。而須臾汗未出者,宜啜熱稀粥一盞,以助藥力,汗出則止。如又汗未出,再煎一劑與之,仍前溫覆取汗,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若表證仍在者,須再作一劑煎。
羌活沖和湯,治太陽無汗,發熱頭痛,惡寒脊痛,脈浮緊。又治非冬時,天有暴寒中人,亦頭痛惡寒發熱,通宜此湯治之,以代麻黃湯用,太陽經之神藥也。
羌活(一錢半),防風(一錢),蒼朮(一錢半),黃芩(一錢),白芷(一錢),甘草(一錢),生地黃(一兩),細辛(五分),川芎(一錢)
上,水一鍾,煎六分,溫服。
解肌湯,治溫病天行,頭痛壯熱,春感青邪,發熱而渴,不惡寒。
葛根(一錢),桂枝(一錢),黃芩(半錢),芍藥,麻黃(七分),甘草(半錢)
上,水二鍾,棗一枚,煎服,以不解,再取汗。
小柴胡湯,太陽病十日已去,脈細而嗜臥,外已解,設胸滿痛,與服之。傷寒五六日,中風,來往寒熱,胸脅苦痛,默默,悸,欲食,心煩喜嘔,或胸膈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者,此湯主之。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邪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補下,致使嘔也,此湯主之。傷寒五六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此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也,今頭汗者,故知非少陰也,可與服此湯。設不了了,得屎而解。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少,胸膈滿者,與此湯服之。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者,舌上白胎者,可與服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濈然汗出而解。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身前後腫,刺之少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此湯主之。
已上屬陽明經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沉緊者,此湯主之。傷寒瘥後,更發熱,此湯主之。
柴胡(二兩),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七錢半),半夏(一兩,泡),大棗(六枚)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二片,棗一枚,煎,溫服。
大柴胡湯,治陽明病外證,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惡熱,宜服之。陽明病,脈逆,發熱,頭眩,小便難,此欲發疸,必宜服之。陽明病,脅下硬滿,大便秘而嘔,口燥者,此湯主之。陽明病中風,其脈浮大,短氣心痛,鼻乾,嗜臥,不得汗,一身盡黃,小便難,有潮熱而噦,此湯主之。傷寒三日,少陽受病,口乾燥,目眩,宜服之。
少陽病,脅下堅滿,乾嘔不食,往來寒熱,若未吐下,其脈沉緊,此湯主之。少陽病,若已吐下,發汗,譫語者,此湯主之。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此湯主之。少陰病惡寒,時時自煩,不欲厚衣,此湯主之。少陰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此湯主之。
傷寒六日,陽脈澀,陰脈弦,常腹中急痛,此湯主之。傷寒六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此湯主之。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不痞硬,嘔吐不利,此湯主之。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及陽明病汗出,譫語,腹中滿痛,並陽明少陰合病,不利,脈滑而數,此湯主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此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脈浮數,病人煩熱,汗出解後,又如瘧狀,日晡發潮熱,脈滑者,宜服之。
大承氣湯,治陽明病不吐而煩者,宜服之。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體重,腹滿而喘,有潮熱,可攻其里,手足濈濈汗出,為大便已堅,宜服之。陽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乾燥,大便堅者,必譫語,宜服之。陽明病,發作有時,汗不解,腹脹痛,宜服之。陽明少陰合病,自利,脈浮者,順滑而數者,有宿食,宜服之。
少陰病,口燥舌乾,宜服之。少陰病,脈細沉數,病在裡,不可發汗,宜服之。少陰腹滿,不大便者,宜服之。
大黃(半兩,微炒),厚朴(一兩,制),枳實(一個,麩炒),芒硝(半兩)
上為飲子,白水煎,臨熟入芒硝,再沸去滓,加減服。
小承氣湯,治大陽病,吐下後發汗而微煩,小便數,大便堅,宜服之。陽明病,若汗多出而微寒,為外未解,無潮熱不可與之。若腹滿不大便,可少少與之。
大黃(一兩,微炒),厚朴(半兩,制),枳實(一個,大者,炙)
上㕮咀,水一鍾,煎六分,溫服。
調胃承氣湯,治傷寒發汗後,惡寒,虛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下。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當下之。若自利者,脈當微厥,反和者,此為內實,當下之。大陽病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胸中實,大便溏,腹微滿,鬱郁微煩,當下之。大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熱者,當下之。
大黃(一兩,炒),芒硝(九分),甘草(半兩,炙)
上㕮咀,同法煎,加減服。
四逆湯,治少陰病足冷,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若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嘔痛,或下利不止,脈不出者,以此湯主之。
附子(大者一個,去皮臍,切用四片),炙甘草(二錢),乾薑(炮,二錢)
上作二服,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溫服。
理中湯,大陰腹中痛,或嘔吐,食不下,或腹中痞滿,或自利不渴,脈沉細而遲者。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乾薑(炮,二錢),炙甘草(一錢半)
上,水一鍾,煎至六分,去渣溫服。如作丸,每服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煉蜜為丸,白湯化下。
藿香正氣散,治四時不正之氣,寒疫時氣,山嵐瘴氣,雨濕蒸氣,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風吐瀉,中溫身重泄瀉,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或飲食停滯,復感外寒,頭痛憎寒,或吐逆噁心,胸膈痞悶,或發寒熱而無汗者。
藿香(上),白朮(中,發汗用蒼朮),陳皮(中),半夏(中),白茯苓(中),白芷(中),桔梗(中),大腹皮(中),紫蘇(中),甘草
水一盅,生薑三片,煎至六分,通口徐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