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2)

回本書目錄

中卷 (2)

1. 諸疳治法

疳勞者,潮熱往來,五心煩熱,手足心及胸前熱而發瘡,盜汗骨蒸,嗽喘枯悴,或渴而後瀉,飲水惡食,肚硬如石,面色如銀,斷不可治,以黃耆湯、鱉血煎主之。

疳腫者,乃虛中有積,其毒與氣交併,故令腹肚緊脹,由是脾胃受濕,致令頭面腳手虛浮,法當磨積調氣,以碣丸子主之。

無辜疳者,腦後項邊,有核如彈,按之轉動,軟而不收,久則肢體癰瘡,便利膿血,壯熱羸瘦,頭露骨高是也。古方有云:瀚濯兒衣露於檐下,為雌鳥落羽所汙,兒著此衣,感其惡氣,遂成無辜之疾者,此亦未必為是,正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宜蚵蚾丸主之。

疳渴者,乃臟腑有疳,風氣加之,或乳母恣食五辛、酒面、炙煿,使小兒心肺壅熱,日則煩渴飲水,乳食不進,夜則渴止,是名疳渴,黃連丸主之。

走馬疳者,多因氣虛受寒,及有宿滯留而不去,積溫成熱,虛熱之氣上蒸,或食甜酸鹹膩之物,而脾雖喜甘,積滯日久,蘊熱上熏於口,致齒焦黑爛,間出清血,血聚成膿,膿臭成蟲,侵蝕口齒,甚至腮頰穿破,乳食不便,面色光浮,氣喘熱作,名曰走馬疳,宜蘆薈丸主之,外用燒鹽散、銅青散敷之。若經久不愈,傳於唇之上下,乃成崩砂證,或齒落骨露,飲食減少,氣促痰鳴,以致危矣。

早早施治,得法即可全生。

白話文:

諸疳治法

疳勞:患兒出現潮熱交替,五心煩熱(手心、腳心、心窩處發熱),手足心和胸前發熱並長瘡,盜汗、骨蒸(低燒),咳嗽氣喘、消瘦,或先渴後瀉,喝水也厭食,肚子硬如石頭,面色蒼白,這種情況難以治療,可用黃耆湯、鱉血煎劑治療。

疳腫:這是虛弱體內又有積滯的情況,毒邪和氣機互相影響,導致腹脹,脾胃受濕,造成頭面、手腳浮腫。治療方法應磨去積滯,調和氣機,可用碣丸治療。

無辜疳:患兒腦後頸部有如彈丸大小的腫塊,按壓時會移動,質地柔軟,不易消退。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肢體癰瘡,大便帶膿血,高燒消瘦,頭顱骨骼突出。古方記載:小孩穿著在屋簷下晾曬的衣物,被鳥糞汙染後,穿著此衣的小孩會因受到穢氣感染而患此病,這未必正確,正如孟子所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宜用蚵蚾丸治療。

疳渴:這是臟腑有疳積,風邪加重,或哺乳母親過度食用辛辣、酒、麵食、烤炙食物,導致嬰兒心肺壅熱,白天煩渴多飲,不吃奶,晚上則不渴,這就是疳渴,可用黃連丸治療。

走馬疳:多因氣虛受寒,以及宿食積滯不去,積久化熱,虛熱之氣上蒸,或食用甜、酸、鹹、膩的食物,脾胃雖然喜甘,但積滯日久,蘊熱上熏於口,導致牙齒焦黑腐爛,間或流出清水樣血液,血液凝結成膿,膿液臭穢並生蟲,侵蝕口齒,甚至蔓延到腮頰穿破,影響吃奶,面色光澤浮腫,氣喘發熱,稱為走馬疳,宜用蘆薈丸治療,外用燒鹽散、銅青散敷患處。如果久治不愈,蔓延到嘴唇上下,就變成崩砂證,或者牙齒脫落,骨骼外露,飲食減少,氣促痰鳴,危及生命。

及早治療,方法得當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