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15)
中卷 (15)
1. 傷寒陰毒灸法
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石門穴在臍下二寸,關元穴在臍下三寸。已上三穴,治陰厥、脈微欲絕、囊縮遺尿、腹痛腹滿、腸鳴皆效。
陽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易老曰:煩滿囊縮者,宜灸此穴。
凡脈微弦小,腹痛,厥陰也,宜灸歸來、關元各五壯。
凡脈沉,臍腹痛,少陰也,宜灸中脘五七壯。
白話文:
气海穴位于肚脐下1.5寸,石门穴位于肚脐下2寸,关元穴位于肚脐下3寸。这三个穴位可以治疗阴厥、脉微欲绝、囊缩遗尿、腹痛腹满、肠鸣等病症。
阳陵泉穴位于膝盖下1寸,易老说:烦满囊缩的人,可以用灸法治疗此穴。
如果脉象微弱而弦细,腹部疼痛,属于厥阴证,应该灸归来穴和关元穴各5壮。
如果脉象沉细,脐腹疼痛,属于少阴证,应该灸中脘穴5-7壮。
2. 傷寒諸方
麻黃,潛溪曰:凡小兒傷寒,則怕寒拘急,發熱合為二。然在表,晝夜不止,直待汗出方解。其惡寒,必偎人,藏身引衣,鼻塞多涕,是謂表證,宜微汗之解肌湯、蕭氏青龍湯、敗毒散之類。惡寒而內實者也,其脈浮數,或浮緊,或頭痛身痛,腰疼,骨節痛,惡風,無汗而喘者,以此湯汗之。
麻黃(三錢),桂枝(二錢),甘草(一錢),杏仁(去皮尖,一錢半)
白話文:
小孩傷寒時,會怕冷又發熱,而且症狀持續不斷,直到出汗才緩解。如果孩子怕冷,喜歡依偎著人,躲起來並拉緊衣服,鼻子不通暢還流鼻涕,這就是表證,可以用解肌湯、青龍湯、敗毒散等藥物讓孩子微微出汗。如果孩子怕冷,但身體內部虛實兼雜,脈搏浮數或浮緊,可能伴隨頭痛、全身疼痛、腰痛、骨節痛、怕風、沒有汗卻喘不過氣,也適合用麻黃湯讓孩子出汗。 麻黃湯的藥方是:麻黃三錢、桂枝二錢、甘草一錢、杏仁(去皮尖)一錢半。
上,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一枚,去上沫,濾清,乘熱服之,以衣被蓋暖,取汗漐漐,遍至手足心則止,不必再服之也。而須臾汗未出者,宜啜熱稀粥一盞,以助藥力,汗出則止。如又汗未出,再煎一劑與之,仍前溫覆取汗,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若表證仍在者,須再作一劑煎。
羌活沖和湯,治太陽無汗,發熱頭痛,惡寒脊痛,脈浮緊。又治非冬時,天有暴寒中人,亦頭痛惡寒發熱,通宜此湯治之,以代麻黃湯用,太陽經之神藥也。
羌活(一錢半),防風(一錢),蒼朮(一錢半),黃芩(一錢),白芷(一錢),甘草(一錢),生地黃(一兩),細辛(五分),川芎(一錢)
白話文:
將一盞水煮沸,加入三片薑片和一枚棗子,去除浮沫後過濾,趁熱喝下。蓋上被子保暖,待汗水浸濕全身,到達手腳心時即可停止,不用再喝。如果一會兒還沒出汗,可以喝一碗熱稀粥,幫助藥力發揮,出汗後就停止。如果還是不出汗,可以再煎一劑藥,仍然用溫熱的被子蓋住取汗。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一天一夜服用一次,觀察一週。如果表證還沒有消失,需要再煎一劑藥。
羌活沖和湯,專治太陽病無汗、發熱頭痛、畏寒背痛,脈象浮緊。還可以用來治療非冬天時,突然遭受寒氣入侵導致的頭痛、畏寒、發熱等症状,可以代替麻黃湯使用,是太陽經的特效藥。
藥方:羌活(一錢半),防風(一錢),蒼朮(一錢半),黃芩(一錢),白芷(一錢),甘草(一錢),生地黃(一兩),細辛(五分),川芎(一錢)。
上,水一鍾,煎六分,溫服。
解肌湯,治溫病天行,頭痛壯熱,春感青邪,發熱而渴,不惡寒。
葛根(一錢),桂枝(一錢),黃芩(半錢),芍藥,麻黃(七分),甘草(半錢)
上,水二鍾,棗一枚,煎服,以不解,再取汗。
小柴胡湯,太陽病十日已去,脈細而嗜臥,外已解,設胸滿痛,與服之。傷寒五六日,中風,來往寒熱,胸脅苦痛,默默,悸,欲食,心煩喜嘔,或胸膈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者,此湯主之。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邪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補下,致使嘔也,此湯主之。傷寒五六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此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發病五六天,伴有中風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胸脅疼痛、沉默寡言、心慌、想吃東西、心煩意亂、容易嘔吐,或者胸悶不嘔吐,或者口渴,或者腹部疼痛,或者脅肋下有硬塊,或者心悸,小便不暢,或者不口渴,身體微熱,這些症狀都可以服用小柴胡湯。
此病的病理是:由於血氣不足,導致腠理疏鬆,邪氣趁虛而入,與正氣相爭,聚集在脅肋下,邪正雙方交戰,引起寒熱往來,發作時間不固定。由於臟腑互相連通,疼痛會向下方蔓延,邪氣在上,而用藥補下,所以容易導致嘔吐,此湯可以治療。
傷寒病發病五六天,身體發熱怕風,頭頸僵硬,脅肋下脹滿,手腳溫熱且口渴,這些症狀都可以服用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也,今頭汗者,故知非少陰也,可與服此湯。設不了了,得屎而解。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少,胸膈滿者,與此湯服之。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者,舌上白胎者,可與服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濈然汗出而解。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身前後腫,刺之少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此湯主之。
白話文:
第一段
傷寒病發病五六天,患者頭部出汗,略感惡寒,心中感覺滿悶,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燥,脈搏細弱,這屬於陽氣微弱而導致的結症。病症中既有表證,也有裡證,脈搏沉細也說明病症在裡。
頭部出汗說明陽氣微弱,如果完全是陰證,就不會出現結症和外證,這些外證都屬於裡證。因此,這屬於半表半裡的病症。雖然脈搏沉緊,但不能判定為少陰病,因為少陰病患者不會出汗。現在病人頭部出汗,說明不是少陰病,可以服用此湯。
如果病症久久不愈,只要能順利排便,病症就會解除。
第二段
陽明病發病時,患者會出現發熱潮熱,大便稀溏,小便量少,胸膈感覺滿悶,可以服用此湯。
陽明病患者如果出現脅肋下硬滿,不排便並且嘔吐,舌苔發白,也可以服用此湯。服用此湯後,上焦氣機通暢,津液下行,胃氣調和,患者會突然出汗而解病。
陽明中風,脈搏弦緊而浮大,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脅肋下和心臟疼痛,按壓很久氣息不通暢,鼻子乾燥,無法平躺,全身和眼球都發黃,小便困難,出現潮熱,時常呃逆,身體前後腫脹,針灸後稍微緩解,外證沒有解除,病症持續十天以上,脈搏仍然浮大,此湯可以治療。
已上屬陽明經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沉緊者,此湯主之。傷寒瘥後,更發熱,此湯主之。
柴胡(二兩),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七錢半),半夏(一兩,泡),大棗(六枚)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二片,棗一枚,煎,溫服。
大柴胡湯,治陽明病外證,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惡熱,宜服之。陽明病,脈逆,發熱,頭眩,小便難,此欲發疸,必宜服之。陽明病,脅下硬滿,大便秘而嘔,口燥者,此湯主之。陽明病中風,其脈浮大,短氣心痛,鼻乾,嗜臥,不得汗,一身盡黃,小便難,有潮熱而噦,此湯主之。傷寒三日,少陽受病,口乾燥,目眩,宜服之。
白話文:
如果陽明經的太陽病沒有好轉,轉變成少陽病,出現脅下硬滿、乾嘔不能吃、反覆寒熱,還沒吐瀉,而且脈象沉緊,就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另外,傷寒病好了之後又發熱,也可用此方治療。
這個方子由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大棗組成,每服三錢,水一盞,加入生薑兩片、棗一枚,煎煮後溫服。
大柴胡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明病外證,表現為身熱汗出,不惡寒,但惡熱,適合服用。如果陽明病出現脈象逆、發熱、頭暈、小便困難,這預示著可能會發展為黃疸,必須服用大柴胡湯。陽明病脅下硬滿、大便秘結、嘔吐、口乾,也可用這個方子治療。陽明病中風,脈象浮大、呼吸短促、心痛、鼻乾、嗜睡、出不了汗、全身發黃、小便困難、出現潮熱和呃逆,也適合用大柴胡湯治療。傷寒病發病三天,少陽病發作,口乾舌燥,頭暈目眩,也可用這個方子治療。
少陽病,脅下堅滿,乾嘔不食,往來寒熱,若未吐下,其脈沉緊,此湯主之。少陽病,若已吐下,發汗,譫語者,此湯主之。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此湯主之。少陰病惡寒,時時自煩,不欲厚衣,此湯主之。少陰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此湯主之。
傷寒六日,陽脈澀,陰脈弦,常腹中急痛,此湯主之。傷寒六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此湯主之。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不痞硬,嘔吐不利,此湯主之。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及陽明病汗出,譫語,腹中滿痛,並陽明少陰合病,不利,脈滑而數,此湯主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此湯主之。
白話文:
少陽病症狀包括脅下疼痛且堅硬、乾嘔不食、反覆發燒,若未吐瀉,脈象沉緊,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如果已經吐瀉並發汗,且出現神志不清的症狀,也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少陽中風的表現為兩耳失聰、眼睛紅腫、胸悶煩躁,不適合吐瀉,因為吐瀉會導致心悸和驚恐,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少陰病症狀包括怕冷、時常感到煩躁、不願意穿厚衣服,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少陰病症狀還包括腹瀉清水、顏色呈青色、心口疼痛、口乾舌燥,這個藥方也能治療。
傷寒病程第六天,陽脈澀,陰脈弦,腹部經常疼痛,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傷寒病程第六天,吐瀉後胸悶煩躁、小便不利、神志不清、全身不能翻身,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傷寒發燒、出汗不止、心臟沒有痞硬、嘔吐不順利,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傷寒病程十天左右,熱邪積聚在內,反覆發燒,以及陽明病出汗、神志不清、腹脹疼痛,以及陽明少陰合病、小便不利、脈象滑數,都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傷寒病程第六、七天,眼睛看不清,眼球不協調,沒有表裡證狀,大便不通,身體微熱,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
傷寒七八日,脈浮數,病人煩熱,汗出解後,又如瘧狀,日晡發潮熱,脈滑者,宜服之。
大承氣湯,治陽明病不吐而煩者,宜服之。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體重,腹滿而喘,有潮熱,可攻其里,手足濈濈汗出,為大便已堅,宜服之。陽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乾燥,大便堅者,必譫語,宜服之。陽明病,發作有時,汗不解,腹脹痛,宜服之。陽明少陰合病,自利,脈浮者,順滑而數者,有宿食,宜服之。
少陰病,口燥舌乾,宜服之。少陰病,脈細沉數,病在裡,不可發汗,宜服之。少陰腹滿,不大便者,宜服之。
白話文:
傷寒發病七到八天,脈象浮而數,病人感到煩躁發熱,出汗後症狀減輕,但又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發作,每天下午發作潮熱,脈象滑利,這時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明病,病人不吐卻感到煩躁的,也應該服用。陽明病脈象遲緩,即使出汗也不怕冷,身體沉重,腹部飽滿而且喘不過氣,有潮熱現象,可以服用大承氣湯攻下裡面的積熱。如果患者手腳微微出汗,表示大便已經乾燥,也應該服用大承氣湯。陽明病患者大量出汗,體內的津液流失,胃中乾燥,大便乾燥,必定會神志不清,應該服用大承氣湯。陽明病發作有規律,出汗後症狀沒有緩解,腹部脹痛,應該服用大承氣湯。陽明少陰合病,腹瀉,脈象浮而滑數,有宿食,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少陰病口乾舌燥,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少陰病脈象細微沉而數,病邪在內,不可發汗,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少陰病腹部飽滿,不排便,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大黃(半兩,微炒),厚朴(一兩,制),枳實(一個,麩炒),芒硝(半兩)
上為飲子,白水煎,臨熟入芒硝,再沸去滓,加減服。
小承氣湯,治大陽病,吐下後發汗而微煩,小便數,大便堅,宜服之。陽明病,若汗多出而微寒,為外未解,無潮熱不可與之。若腹滿不大便,可少少與之。
大黃(一兩,微炒),厚朴(半兩,制),枳實(一個,大者,炙)
上㕮咀,水一鍾,煎六分,溫服。
白話文:
這段古文記錄了兩個版本的「小承氣湯」藥方,主要用於治療腸胃不適的疾病,例如腹脹、便秘、發熱等。
第一個版本使用大黃、厚朴、枳實、芒硝四種藥材,其中芒硝要最後加入,煮沸後去除藥渣即可服用。
第二個版本則省略了芒硝,只用大黃、厚朴、枳實,並且要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再煎煮。
古文中提到了陽明病,這是一種常見的熱病,症狀包括發熱、出汗、腹脹等。如果陽明病患者出現汗出過多、發寒,但沒有潮熱症狀,則不適合服用小承氣湯。
總之,小承氣湯是一個常用的中藥方,但需要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可盲目服用。
調胃承氣湯,治傷寒發汗後,惡寒,虛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下。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當下之。若自利者,脈當微厥,反和者,此為內實,當下之。大陽病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胸中實,大便溏,腹微滿,鬱郁微煩,當下之。大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熱者,當下之。
大黃(一兩,炒),芒硝(九分),甘草(半兩,炙)
上㕮咀,同法煎,加減服。
四逆湯,治少陰病足冷,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若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嘔痛,或下利不止,脈不出者,以此湯主之。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用來治療傷寒發汗之後,出現惡寒的症狀,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如果沒有惡寒,但發熱,這是因為身體實熱,需要服用此湯來瀉火。傷寒病發十三日後,出現神志不清的情況,也應該服用此湯。如果患者自行腹瀉,脈象微弱,但身體卻感到舒服,這表示內部實熱,也需要服用此湯來瀉火。大陽病發病十餘日,心窩部位溫溫的想要嘔吐,胸部滿悶,大便稀溏,腹部微微脹滿,心中鬱悶煩躁,也應該服用此湯。大陽病發病三日,發汗後症狀沒有改善,身體持續發熱,也應該服用此湯。
配方:大黃(一兩,炒熟),芒硝(九分),甘草(半兩,炙烤)。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按照一般煎藥方法煎服,可以根據病情加減用量。
四逆湯用來治療少陰病,症狀是足部冰冷,脈象沉細,需要緊急溫暖身體,適合服用四逆湯。如果患者出現腹瀉、清稀的便液、體內寒冷、體表發熱、手足冰冷、脈象微弱將要消失、身體反而不畏寒、臉色發紅、腹部疼痛、乾嘔或嘔吐疼痛、腹瀉不止、脈象摸不到等症狀,可以用此湯來治療。
附子(大者一個,去皮臍,切用四片),炙甘草(二錢),乾薑(炮,二錢)
上作二服,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溫服。
理中湯,大陰腹中痛,或嘔吐,食不下,或腹中痞滿,或自利不渴,脈沉細而遲者。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乾薑(炮,二錢),炙甘草(一錢半)
上,水一鍾,煎至六分,去渣溫服。如作丸,每服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煉蜜為丸,白湯化下。
藿香正氣散,治四時不正之氣,寒疫時氣,山嵐瘴氣,雨濕蒸氣,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風吐瀉,中溫身重泄瀉,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或飲食停滯,復感外寒,頭痛憎寒,或吐逆噁心,胸膈痞悶,或發寒熱而無汗者。
白話文:
附子(大的取一個,去掉皮和臍,切成四片),炙甘草(兩錢),乾薑(炮製,兩錢)。
以上藥材分作兩劑,用水兩鍾,煎煮至一鍾,去渣溫服。
理中湯,適用於大陰腹中疼痛,或嘔吐,食不下,或腹中痞滿,或腹瀉不渴,脈象沉細而遲緩的人。
人參(兩錢),白朮(三錢),乾薑(炮製,兩錢),炙甘草(一錢半)。
以上藥材,用水一鍾,煎煮至六分,去渣溫服。如果做成丸劑,每服各一兩,甘草五錢研成粉末,用煉蜜做成丸劑,用溫水送服。
藿香正氣散,用於治療四時不正之氣,寒疫時氣,山嵐瘴氣,雨濕蒸氣,或因受寒而腹痛吐瀉,或中暑冒風吐瀉,或中溫身重泄瀉,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或飲食停滯,又受外寒,頭痛畏寒,或嘔吐噁心,胸膈痞悶,或發寒熱而無汗的人。
藿香(上),白朮(中,發汗用蒼朮),陳皮(中),半夏(中),白茯苓(中),白芷(中),桔梗(中),大腹皮(中),紫蘇(中),甘草
水一盅,生薑三片,煎至六分,通口徐服之。
白話文:
將藿香適量,白朮(使用蒼朮作為發汗藥材)、陳皮、半夏、白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紫蘇和甘草等藥材,各取中等量。以一盅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藥汁剩約六分之五,趁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