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1)

回本書目錄

中卷 (1)

1. 中卷

2. 一、諸疳門

3. 諸疳脈法論

彭用光按:《內經》曰:小兒虎口脈紋白色者,為疳;脈單細者,為疳勞。初生幼孩,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皆因飲食不調,甘肥無節而作也。或嬰孩闕乳,粥飯太早,耗傷形氣,則疳之根生,延及歲月,五疳成病。錢氏曰:疳皆脾胃耗傷,亡津液之所作也,故小兒臟腑柔脆,有疾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凡有可下,宜量大小虛實而下之,不致為疳也。

但見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黃,喜臥冷地,愛食泥土,瀉痢無常,腹吐脹滿,耳鼻生瘡,頭髮作穗,腳弱項小,極瘦,飲水者,皆其候也,此由父母保護之差也。

白話文:

彭用光根據《內經》所述:孩童虎口部位的脈絡如果呈現白色,表示患有疳積;脈象單薄細微,則是疳勞的徵兆。新生嬰兒的內臟與腑臟都十分嬌嫩,過度飽食很容易造成傷害。母乳餵養或飲食上一旦失常,孩子很少不會得疳積的。這都是因為飲食不均衡,過度攝取甜膩食物所導致的問題。有些嬰兒可能因為缺乏母乳,過早接觸粥飯,損耗了身體的元氣,這時疳積的根源就產生了,若長時間不治療,就會發展成五種疳積病症。

有位名叫錢的人說:所有疳積病症都是由於脾胃功能耗損,以及體內津液流失所引起的。因此,小孩子的內臟與腑臟都較脆弱,生病時不能過度使用藥物,過度用藥會讓體內津液流失。如果有需要使用藥物,應依照孩子的年齡、體質和病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用量,這樣就不會引發疳積了。

孩子出現眼睛乾澀,或眼角有白色分泌物,嘴脣泛紅,皮膚發黃,喜歡躺在涼地上,愛吃泥土,經常性腹瀉,腹部膨脹,耳朵鼻子長瘡,頭髮稀疏,腳弱脖子細,非常消瘦,頻繁喝水等症狀,這些都是疳積的徵兆,這都是由於父母在照顧上的誤區所造成的。

4. 五疳

用光曰:小兒疳證有五,心肝脾肺腎是也。其咬牙舒舌,舌上生瘡,愛飲冷水,唇紅面赤,而喜伏眠於地,名曰心疳;目生眵淚,髮際左臉多青,或目睛微黃,瀉痢夾青,或如苔色,名曰肝疳;愛吃泥土冷物,引飲無度,身面俱黃,發稀作穗,頭大項小,腹脹腳軟,間或釀瀉,肌瘦目慢,晝涼夜熱,不思乳食,名曰脾疳;鼻下黑爛,手足枯細,口有腥氣,或作喘嗽,右腮㿠白,名曰肺疳;兩耳內外生瘡,腳如鶴膝,頭縫不合,或未能行,牙齒生遲,其縫臭爛,作走馬疳之類,名曰腎疳。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食。

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若脾家病去,則餘臟皆安矣。

按:潔古曰:疳者,小兒病癖,或久吐瀉。醫者妄投過轉之藥,小兒易為虛實,致令胃虛而亡津液,內發虛熱,外消肌肉。一臟虛則諸臟虛,則諸臟皆弱。其病目胞腫,腹肚脹滿,利,色無常,漸加瘦瘠,久不痊疴,是腸胃有風積,法當用宣風散導之,後各依本臟補其母。

白話文:

內容如下:

有人說,兒童可能得到的疳疾共有五種,分別與心、肝、脾、肺、腎這五臟相關。如果孩子咬緊牙關、伸舌、舌頭上長瘡、喜歡喝冷水、嘴脣紅且面色赤紅,並且喜歡趴著睡在地上,這就是心疳;如果眼睛周圍有分泌物、眼淚多,左臉髮際線處多呈現青色,或者眼睛微黃,拉肚子時排泄物中夾雜青色,或者像苔蘚顏色,這就是肝疳;如果孩子喜歡吃泥土和冷的食物,喝水沒有節制,全身和臉部都泛黃,頭髮稀疏且結成穗狀,頭大脖子細,腹部膨脹、腳軟,偶爾會拉肚子,身體瘦弱、眼神呆滯,白天涼快晚上卻發熱,不想吃奶,這就是脾疳;如果鼻子下方有黑色潰爛,手腳枯細,口中有一股腥味,或者會喘息咳嗽,右臉頰蒼白,這就是肺疳;如果兩耳內外長瘡,腳形像鶴的膝蓋,頭骨縫隙未合攏,還無法行走,長牙晚,縫隙發臭腐爛,出現走馬疳等症狀,這就是腎疳。基本上,所有疳疾都是因為過度飲食導致的。

食物主要由脾臟處理,如果有食物積聚的情況不加以治療,就會傳播到其他臟器,進而形成五種疳疾。但如果脾臟的問題解決了,其他臟器就可以恢復正常。

根據古人所述:疳疾,是兒童的一種特殊疾病,可能是由於長期嘔吐或拉肚子造成的。醫生隨意使用強力的藥物,使兒童體質虛弱,導致胃部虛弱並失去津液,內部產生虛火,外部消耗肌肉。一旦某一臟器虛弱,其他臟器也會跟著虛弱,所有臟器都會變得脆弱。患者的眼睛周圍會腫脹,腹部膨脹,排泄物顏色不定,身體逐漸消瘦,長期無法康復,這表明腸胃有風積,應使用宣風散來疏導,然後再根據各個臟器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滋補。

5. 疳證當分冷熱虛實

用光按:錢氏曰: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冷瘦疳。熱疳多在外,鼻下臭爛,自揉鼻頭,上有瘡,下著痂,漸繞耳。生瘦冷疳,多在內,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至瘦削是也。楊氏曰:肝之受病,皆虛使然耳。熱者,虛中之熱;冷者,虛中之冷。

治熱不可妄表過涼,治冷不可峻溫過補。況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而勿誤。

白話文:

疳病應該要分辨是冷性還是熱性,以及是虛證還是實證。一般來說,剛開始得疳病的人,多半是因為身體過於肥胖和體質偏熱,我們稱之為「肥熱疳」;如果已經病了一段時間,則可能是因為身體虛弱和體質偏冷,這種情況我們叫做「冷瘦疳」。熱性疳病通常會在外在表現出來,例如鼻子下方可能會有惡臭和潰爛的情況,孩子會自己去揉鼻子,鼻子上可能有傷口,下面則有結痂,嚴重時甚至會擴散到耳朵。而冷性、瘦弱型的疳病,則通常會在內部造成影響,例如眼睛可能出現浮腫,腹部也會脹大,排泄物顏色不穩定,可能呈現泡沫狀或是青白色,而且身體會逐漸消瘦。

有人說,肝臟生病,都是因為虛弱所致。所謂的熱,其實是虛弱中的熱;所謂的冷,也是虛弱中的冷。

治療熱性疳病時,不能隨意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治療冷性疳病時,也不能過度使用溫補的藥物。況且,小孩子很容易虛弱,脾胃虛弱時,無法承受過冷或過熱的治療,服用寒涼藥物會導致寒性反應,服用溫熱藥物則會導致熱性反應,這一點必須要了解,以免誤診誤治。

6. 諸疳治法

凡熱疳以胡黃連丸,冷疳以木香丸,冷熱疳用通神丸主之。疳在外,耳鼻生瘡者,以蘭香散;諸瘡,白粉散主之。

心疳者,由乳食不調,心臟受熱所致也。蓋其血氣未定,乳哺有傷,易生壅滯。內有滯熱,未得疏通,故心神驚郁,而作驚疳之候。外證身體壯熱,臉赤唇紅,口舌生瘡,胸膈煩悶,小便赤澀,五心皆熱,盜汗發渴,齧齧生驚是也,宜以茯苓丸、錢氏安神丸主之。

肝疳者,由乳食不調,肝臟受熱所致也。若乳母寒溫不調,滋味不節,或外感風寒,內傷喜怒,邪氣未散,遽以乳兒,多成風疳。肝者,眼之候。伏熱,痰涎壅滯,以致肝風入眼,赤腫翳生,眵淚爛眶,痛癢揉擦,昏暗雀盲,甚至經月閤眼,亦名疳眼。外證搖頭揉目,白膜遮睛,眼青淚多,頭焦發堅,筋青腦熱,甲癢肋攣,燥渴汗多,下痢,瘡癬是也,宜以天麻丸、生熟地黃湯主之。

脾疳者,由乳食不節,脾胃受傷所致也。或乳母恣食煎煿熱味,生冷肥膩,或乳兒過傷,或飯後與乳致吐,或母多眠,久則變為乳癖,腹脅結塊,亦為奶疳。外證面黃身熱,肚大腳弱,吐逆中滿,乏力叫啼,水穀不消,泄下酸臭,合面困睡,減食,吃泥是也,宜以靈脂丸、錢氏益黃散主之。

肺疳者,由乳食不調,壅熱傷肺所致也。肺主乎氣,鼻乃肺之所通,其氣不和,則風濕乘虛客於皮毛,入於血脈,故鼻下兩傍赤癢瘡濕,名為鼻疳。其瘡不痛,汁所流處,隨即生瘡,亦名疳䘌。外證咳嗽喘逆,壯熱惡寒,皮膚粟生,鼻瘡流涕,咽喉不利,頤爛吐紅,氣脹毛焦,泄痢頻並是也,宜以清肺飲、化䘌丸、錢氏阿膠散主之。

腎疳者,由乳哺不調,臟腑伏熱所致也。凡甘味於脾而動蟲,蟲動則侵蝕腸胃,則下痢肛爛。濕䘌多因疳傷,久痢腸胃受濕,得之外證,腦熱肌削,手足如冰,寒熱時來,滑泄肚痛,口臭乾渴,齒齦生瘡,爪黑麵黧,身多瘡疥是也,宜以地黃丸主之。

蛔疳者,由乳哺不調,食肉太早,臟腑傷積,甜膩莫不化而為蟲,其症皺眉多啼,嘔吐清沫,腹中作痛,肚大青筋,唇口紫黑,腸頭齒頭是也。只有脊疳者,乃蟲食脊膂,身熱羸黃,積中生熱,煩渴下痢,拍背如鼓鳴,脊骨如鋸齒,或十指皆瘡,頻齧指是也,兼以下蟲丸主之。

丁奚哺露者,皆因脾胃久虛,不能克化水穀,以榮血氣,故肥肉消爍,腎氣不足,後為風冷所傷,使柴骨枯露,亦有胎中受毒,臟腑少血故也。若手足極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瘦,腹大臍突,號哭胸高,或生谷瘕,是為丁奚。若虛熱往來,頭骨分開,翻食吐蟲,煩渴嘔噦,是哺露,並以十全丹、大蘆薈丸主之。

疳痢者,或因感受風寒暑濕,冷熱不調,停積宿滯,水穀不聚,頻下惡物是。疳瀉者,毛乾唇白,額上青紋,肚腹脹鳴,瀉下糟粕是也。勿用熱藥止澀,並以香蔻丸、木香丸主之。

白話文:

諸疳治法

各種熱性疳疾,用胡黃連丸治療;寒性疳疾,用木香丸治療;寒熱夾雜的疳疾,用通神丸治療。疳疾外發,耳鼻生瘡的,用蘭香散;其他瘡瘍,用白粉散治療。

心疳是由於餵養不當,心臟受熱引起的。因為孩子的血氣尚未穩定,餵養不當容易造成阻塞。體內有積熱得不到疏通,所以心神驚鬱,出現驚癇的症狀。外在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臉紅唇紅,口舌生瘡,胸悶煩躁,小便短赤澀痛,五心煩熱,盜汗口渴,夜裡驚嚇啼哭不止。應當用茯苓丸、錢氏安神丸治療。

肝疳是由於餵養不當,肝臟受熱引起的。如果哺乳母親飲食寒熱失調,口味不節制,或者外感風寒,內傷於喜怒,邪氣未散,就用母乳餵養嬰兒,很容易導致風疳。肝臟與眼睛相關。體內伏熱,痰涎阻塞,導致肝風入眼,眼睛紅腫長翳,眼屎多淚多,眼睛又痛又癢,揉搓厲害,視力模糊,甚至閉眼數月,這就叫做疳眼。外在症狀表現為搖頭揉眼,白眼球被遮蓋,眼睛青腫淚多,頭部發熱頭髮堅硬,筋脈青紫腦袋發熱,指甲癢肋骨攣縮,口乾舌燥汗多,腹瀉,以及皮膚長瘡癬。應當用天麻丸、生熟地黃湯治療。

脾疳是由於餵養不節制,脾胃受傷引起的。例如哺乳母親過量食用煎炸辛辣的食物,或生冷肥膩的食物,或者嬰兒餵養不當,或者飯後立即餵奶導致嘔吐,或者母親睡眠過多,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乳癖,腹脅部結塊,這也屬於奶疳。外在症狀表現為面色發黃身體發熱,肚子大腳無力,嘔吐腹脹,疲乏哭鬧,飲食不消化,大便酸臭,臉色憔悴嗜睡,食慾減退,喜歡吃泥土。應當用靈脂丸、錢氏益黃散治療。

肺疳是由於餵養不當,積熱傷肺引起的。肺主呼吸,鼻子是肺氣的通道,肺氣不和,風濕就會乘虛而入,侵犯皮膚毛髮,進入血脈,所以鼻樑兩側發紅瘙癢,濕疹潰爛,叫做鼻疳。瘡瘍不痛,但膿液流到哪裡,哪裡就會長瘡,這也叫做疳瘡。外在症狀表現為咳嗽氣喘,發熱惡寒,皮膚起雞皮疙瘩,鼻子長瘡流涕,咽喉腫痛,下巴潰爛吐血,氣脹毛髮枯焦,腹瀉頻發。應當用清肺飲、化瘡丸、錢氏阿膠散治療。

腎疳是由於餵養不當,臟腑伏熱引起的。凡是甘甜的食物會在脾胃中生蟲,蟲子活動就會侵蝕腸胃,導致腹瀉肛門潰爛。濕瘡大多是因為疳疾損傷,久瀉導致腸胃受潮濕所致。外在症狀表現為腦熱肌肉消瘦,手腳冰冷,寒熱往來,腹瀉腹痛,口臭口乾,牙齦生瘡,指甲發黑面色晦暗,身上長瘡疥。應當用地黃丸治療。

蛔蟲疳疾,是由於餵養不當,過早食用肉類,臟腑積滯,甜膩食物不能消化而化生蟲子引起的。症狀表現為皺眉啼哭,嘔吐清水,腹部疼痛,肚子大青筋明顯,嘴唇發紫發黑,大便中有蟲體或蟲卵。脊疳是蟲子侵蝕脊椎骨引起的,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面色萎黃,腹部積熱,煩渴腹瀉,拍打背部像敲鼓一樣響,脊椎骨像鋸齒一樣,或者十指都長瘡,經常咬手指。應當同時服用下蟲丸治療。

丁奚和哺露,都是因為脾胃久虛,不能消化吸收水穀精華,以滋養血氣,所以肥肉消瘦,腎氣不足,之後又被風寒所傷,導致骨瘦如柴,也有可能是胎兒時期受毒,臟腑血氣不足引起的。如果手腳非常細小,脖子細小骨骼突出,臀部消瘦身體瘦弱,肚子大肚臍突出,哭鬧時胸部隆起,或者長有穀瘕,這就是丁奚。如果虛熱往來,頭骨分開,反胃嘔吐蟲子,煩渴嘔吐呃逆,這就是哺露。應當用十全丹、大蘆薈丸治療。

疳痢是或者因為感受風寒暑濕,寒熱失調,停滯積聚,水穀不吸收,經常排出惡臭物體引起的。疳瀉則表現為毛髮乾枯嘴唇發白,額頭上有青色紋路,肚子脹鳴,腹瀉排出糟粕。不可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止瀉澀腸,應當用香蔻丸、木香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