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14)
中卷 (14)
1. 治傷寒用藥大略
彭用光曰:凡證有頭疼惡寒,皆是傷寒,無則皆否也。何則?蓋傷寒則惡寒,傷食則惡食,理固然也。但在冬時惡寒為甚,蓋冬時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惡寒殊甚。其餘時月雖惡寒亦微,未若冬時之惡寒為甚也。冬時氣寒,腠理微密,非辛甘溫不可,故以桂枝等藥以治之。
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榮,惡寒頭痛,脈浮緊而無汗,則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邪,得汗即愈;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經》云:甘辛發散為陽是也。若夫榮衛俱傷,又非此二湯所能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大峻,亦有何代之者?其非冬時,有惡寒頭痛之證,皆宜辛涼之劑,通表裡以和之,則愈矣。若以冬時所用桂枝辛溫之藥,而通治之,則殺人矣。
白話文:
彭用光說:
凡是出現頭疼、惡寒的症狀,都是傷寒,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傷寒。為什麼呢?因為傷寒就會惡寒,傷食就會惡食,這道理很明顯。
但是,冬天惡寒尤其嚴重,因為冬天是正值傷寒之時,天氣嚴寒凝結,風寒猛烈,被風寒侵襲的人,惡寒就會特別嚴重。其他月份雖然也會有惡寒,但都比不上冬天的惡寒嚴重。
冬天氣溫寒冷,人體腠理緊密,非辛甘溫的藥物不可,所以要用桂枝等藥物來治療。
然而,風寒往往相伴而生。寒氣傷及人體的榮衛,就會出現惡寒頭痛,脈象浮緊而無汗,这时应该使用麻黃湯,打開腠理以散發寒邪,出汗後就會痊癒。風氣傷及人體的衛氣,就會出現頭痛惡風,脈象浮緩而自汗,这时应该使用桂枝,充塞腠理以散發風邪,汗止後就會痊癒。《傷寒論》說:「甘辛發散為陽」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榮衛俱傷,就不是這兩種湯劑所能治好的,就需要使用大青龍湯。但這湯藥峻烈,有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藥物呢?
如果不在冬天,出现惡寒頭痛的症狀,都应该使用辛涼的藥劑,通達表裡以調和人體,就能痊癒。如果用冬天使用的桂枝辛溫藥物來治療,就会危及性命。
曰:辛涼者,何?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為至穩,嗚呼!一湯可代三方,危險之藥如坦夷,其神乎哉!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在乎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亦不浮不沉。外證在陽明,則有目疼鼻乾,不得眠之證,脈似洪而長,以葛根解肌湯、升麻湯治之;在少陽,則胸脅痛而耳聾,脈見弦數,以小柴胡湯加減而和之,本方有加減法。此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白話文:
說到辛涼藥,就是羌活沖和湯。它還能代替大青龍湯,效果非常穩定,真是厲害!一碗湯可以代替三個方子,危險的藥物變得像平地一樣容易處理,真是神乎其技!再深入一點,少陽和陽明兩條經脈處於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象也不浮也不沉。外證在陽明經,會有眼痛鼻乾,失眠的症狀,脈象像洪大又長,可以用葛根解肌湯和升麻湯來治療;在少陽經,會有胸脅疼痛,耳聾,脈象弦數,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治療,這個方子有加減的方法。這兩條經脈的治療,不從表證或本證入手,而是從中間入手。
余常以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俱病而拾芥,過此不已,則傳陽明之本,為入里也,使作實熱治之,其外證悉罷,謂無頭痛惡寒,脈見沉實不浮,譫妄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或曰:邪既入里而作實,無非大黃苦寒之藥除下之,何則?用力之雜遝也。
余曰:傳來非一,治之乃殊耳。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全俱,則宜大承氣湯,厚朴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瀉滿,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瀉實去熱,病斯愈矣。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故用調味承氣湯,以甘草和中,芒硝軟堅潤燥,大黃瀉實,不用枳實、厚朴以傷上焦。有大熱宜解毒,葛根湯、參蘇飲之類。
白話文:
我常以小柴胡湯加入葛根、芍藥來治療少陽和陽明同時發病,如果病症稍微減輕但還沒完全好轉,就會轉變成陽明病的本質,也就是進入內里,表現出實熱症狀。這種情況下,外在症狀都會消失,例如沒有頭痛、惡寒,脈象沉實不浮,出現神志不清、發熱,六七天沒有大便,口乾咽燥,渴想喝水。輕症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重症則需選擇三承氣湯。有人會說,邪氣已經進入內里並轉為實熱,只需要用大黃這種苦寒藥物瀉下就可以,為什麼要這麼複雜?
我認為,病情的傳變過程不只一種,治療方法自然也會有所不同。如果病患三焦都受傷,就會出現痞滿、燥實等症狀,這時適合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厚朴苦溫可以去痞,枳實苦寒可以瀉滿,芒硝鹹寒可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可以瀉實去熱,這樣病情就能得到緩解。如果邪氣停留在中焦,就會有燥實、堅硬這三種症狀,所以可以用調味承氣湯,用甘草和中,芒硝軟堅潤燥,大黃瀉實,不需要用枳實、厚朴以免傷到上焦。如果出現發熱,需要解毒,則可以用葛根湯、參蘇飲等方劑來治療。
湯氏曰:大凡小兒傷寒治法,周歲已前熱輕者,服惺惺散,周歲已後,急須解表,微汗為妙,須在一晝夜得熱退,方保無虞。今之醫士,多不表汗,致令五六日不除,入於經絡,摶於血氣,傳變多證,或生驚風,漸至危篤,傷生害命,可不慎乎!
白話文:
湯氏說:一般來說,治療小兒傷寒的方法,周歲以前的嬰兒,如果發熱症狀輕微,可以服用惺惺散。周歲以後,就要趕緊解表,微微出汗最好。必須在一天一夜內退熱,才能確保安全。現在的醫生,大多不重視解表發汗,導致孩子發熱五、六天都不退,熱邪進入經絡,阻礙血氣運行,出現各種病變,甚至會引起驚風,病情逐漸危重,危及生命,不可不慎!
2. 論小兒傷寒夾驚、夾食、瘡疹各異
治足大陽經標熱,則合為發熱,又謂之拂拂而熱者,其熱在皮膚之上,如羽毛之所拂,明熱表必出頭露面,揚手擲足,掀衣氣粗,是為里證,宜疏利之大柴胡、四順飲、洗心散類。若頭額冷,手足涼,口氣冷,面色黯淡,瀉利青白,是謂陰證,宜與溫之,五積散、理中湯之類,重者四逆湯主之。
夾驚者,因驚之時而又感寒邪,或因傷寒發熱,以至熱極生風,是熱乘於心,心主血脈,心神易動,為熱所乘,故發搐也,慎勿與治驚之劑,宜疏解之,王氏薄荷散、人參羌活散之類,甚者抱龍丸主之。
白話文:
治療足太陽經標熱,就會導致發熱,也稱作拂拂而熱。這種熱是在皮膚表面,就像羽毛拂過一樣,明顯是表熱,一定會出現頭面發熱、手腳無力、掀開衣服喘氣等症狀,這是裡證,應該用疏利之藥,像是柴胡、四順飲、洗心散等。
如果頭額冰冷、手腳發涼、口氣冰冷、面色黯淡、排泄物稀薄呈青白色,這就是陰證,應該用溫熱之藥,像是五積散、理中湯等,嚴重者則用四逆湯治療。
夾驚者,是因驚嚇時又感寒邪,或因傷寒發熱,導致熱極生風,這種熱氣侵入心臟,心臟主宰血脈,心神容易受到影響,被熱氣所乘,所以才會抽搐。切記不可使用治驚的藥物,應該用疏解之藥,像是王氏薄荷散、人參羌活散等,嚴重者則用抱龍丸治療。
夾食者,或先傷於寒,後傷於食,或先傷於食,後傷於寒,以致發熱氣粗,口中噯氣,肚熱腹脹,上熱下冷,或大便酸餿,並宜解散,次與消導,甚者推蕩之,先用敗毒散,後用藿香正氣散加神麯、麥芽、棠球子、砂仁、香附之類;內實者,加枳實、青皮;不解者,加軟苗柴胡、芩連之類。
白話文:
夾食者,是指飲食不節,或先吃寒涼的食物,再吃溫熱的食物,或先吃溫熱的食物,再吃寒涼的食物,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常見症狀包括發熱、氣粗、口中噯氣、肚熱腹脹、上熱下冷、大便酸餿等。
針對夾食所引起的症狀,可以先用「解散」類的方劑來調理,之後再用消導的方劑,嚴重者則需要推蕩。具體用藥如下:
- 初期可以使用「敗毒散」,之後再用「藿香正氣散」加神麴、麥芽、棠球子、砂仁、香附等藥材。
- 若患者屬於內實者,可以加枳實、青皮等藥材。
- 若患者症狀久治不愈,可以加軟苗柴胡、芩連等藥材。
如不愈,以大柴湯下之;其瘡疹發熱,又與正受傷寒不同,但見腮赤煩躁,多嚏呵欠,頓悶悸動,昏倦,耳鼻尖冷,手足俱冷者是也。其傷寒發熱,自表達里,瘡疹發熱,從里出外,宜行溫平之劑,氤氳輕清之元氣調胃之名,於此立也。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能除痞,大黃之瀉實,去芒硝則不傷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源也。若夫大柴胡湯,則表邪尚有,里證又急,不得不下,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
白話文:
如果病症沒有好轉,就用大柴湯來治療;如果出現瘡疹發熱,這與一般的傷寒病症不同,只會看到腮幫子發紅,患者煩躁不安,經常打噴嚏、打呵欠,突然感到胸悶心悸、昏昏沉沉、倦怠乏力,耳鼻尖部冰冷,手腳都冰冷,這就是這種病症的典型表現。
傷寒發熱,是從表邪侵入身體內部,而瘡疹發熱,則是從內部病邪外發,因此應該使用溫和平和的藥物,通過溫和輕清的藥力來調節脾胃功能,這就是此藥名的由來。
上焦受傷,就會導致胸膈痞滿,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治療,枳實、厚朴可以消除痞滿,大黃可以瀉去實熱,去芒硝則可以避免傷及血分的真陰,這叫做不傷根本。
至於大柴胡湯,則是針對表邪尚存,裡證又急迫的情況,不得不使用瀉下藥物,只能用此湯來通暢表裡,緩慢地進行治療。
猶有老弱及氣血兩虛之人,不宜用此。三陽之邪在裡,為患三時,謂春夏秋也,不須頭痛惡寒而反渴者,此則溫病也。暑病亦然。此之溫病,則尤加熱也,治宜小柴胡湯。蓋此湯春可治溫,夏宜治暑,秋能潤燥;又宜葛根湯、升麻湯、解毒湯、敗毒散。中暑而渴者,柴胡石膏湯、人參白虎湯,看渴微甚而用,無不效。
經曰:發熱不惡寒而渴者,溫病也。若夫陰證,則別有法,不在此例矣。
白話文:
需要注意的是,體弱多病、氣血虛弱的人,不適合使用這種方法。三陽之邪入侵體內,會在春夏秋三季造成疾病。如果患者沒有頭痛發寒,反而感到口渴,這就是溫病。夏季的暑病也是如此。對於溫病,更應該注意清熱。治療宜使用小柴胡湯。因為此湯藥在春季可以治療溫病,夏季可以治療暑病,秋季可以潤燥;同時也適合使用葛根湯、升麻湯、解毒湯、敗毒散。
如果患者中暑口渴,可以使用柴胡石膏湯或人參白虎湯。根据口渴的程度选择合适的汤剂,效果显著。
經書記載:發熱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至於陰證,則有別的治療方法,不在此列舉。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溫病的辨證論治。
- 三陽之邪: 指陽氣盛而致病的邪氣,容易在春夏秋三季侵犯人體。
- 溫病: 指一種不惡寒而發熱的疾病,常伴有口渴等症狀。
- 小柴胡湯: 是一種清熱解表、和解少陽的常用方劑,適用於溫病初起。
- 葛根湯、升麻湯、解毒湯、敗毒散: 都是針對不同症狀的清熱解毒方劑。
- 柴胡石膏湯、人參白虎湯: 都是針對暑病,清熱生津的常用方劑。
- 陰證: 指陽氣不足,陰寒內盛的病證,需要用其他方法治療。
總之,這段文字強調了溫病的辨證論治,並介紹了一些常用方劑,為後人提供治療溫病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