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回本書目錄

1. 十一、傷寒門

2. 治傷寒用藥大略

彭用光曰:凡證有頭疼惡寒,皆是傷寒,無則皆否也。何則?蓋傷寒則惡寒,傷食則惡食,理固然也。但在冬時惡寒為甚,蓋冬時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惡寒殊甚。其餘時月雖惡寒亦微,未若冬時之惡寒為甚也。冬時氣寒,腠理微密,非辛甘溫不可,故以桂枝等藥以治之。

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榮,惡寒頭痛,脈浮緊而無汗,則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邪,得汗即愈;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湯,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經》云:甘辛發散為陽是也。若夫榮衛俱傷,又非此二湯所能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大峻,亦有何代之者?其非冬時,有惡寒頭痛之證,皆宜辛涼之劑,通表裡以和之,則愈矣。若以冬時所用桂枝辛溫之藥,而通治之,則殺人矣。

曰:辛涼者,何?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為至穩,嗚呼!一湯可代三方,危險之藥如坦夷,其神乎哉!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在乎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亦不浮不沉。外證在陽明,則有目疼鼻乾,不得眠之證,脈似洪而長,以葛根解肌湯、升麻湯治之;在少陽,則胸脅痛而耳聾,脈見弦數,以小柴胡湯加減而和之,本方有加減法。此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余常以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俱病而拾芥,過此不已,則傳陽明之本,為入里也,使作實熱治之,其外證悉罷,謂無頭痛惡寒,脈見沉實不浮,譫妄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或曰:邪既入里而作實,無非大黃苦寒之藥除下之,何則?用力之雜遝也。

余曰:傳來非一,治之乃殊耳。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全俱,則宜大承氣湯,厚朴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瀉滿,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瀉實去熱,病斯愈矣。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故用調味承氣湯,以甘草和中,芒硝軟堅潤燥,大黃瀉實,不用枳實、厚朴以傷上焦。有大熱宜解毒,葛根湯、參蘇飲之類。

湯氏曰:大凡小兒傷寒治法,周歲已前熱輕者,服惺惺散,周歲已後,急須解表,微汗為妙,須在一晝夜得熱退,方保無虞。今之醫士,多不表汗,致令五六日不除,入於經絡,摶於血氣,傳變多證,或生驚風,漸至危篤,傷生害命,可不慎乎!

白話文:

彭用光說道:凡是有頭疼且怕冷的症狀,都可能是感冒,反之則不然。為什麼呢?因為患了感冒的人會怕冷,消化不良的人會厭食,這是自然的道理。尤其在冬天,怕冷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因為冬天正是容易感冒的季節,天氣寒冷,風勢強烈,一旦受涼,怕冷的情況會非常嚴重。在其他季節即使也會有怕冷的情況,但通常不會像冬天那麼嚴重。冬天氣候寒冷,皮膚毛孔收縮緊密,只有辛甘溫性的藥物纔能有效,所以我們常用桂枝等藥物來治療。

然而,風和寒常常相伴而行,寒氣會傷及血液循環系統,出現怕冷、頭痛,脈搏浮緊且不出汗的症狀,這時候會使用麻黃湯,讓毛孔張開以驅散寒氣,出汗後病情就會好轉;風邪會傷及防禦系統,導致頭痛怕風,脈搏浮緩且易出汗,這時候會使用桂枝湯,補充防禦系統以驅散風邪,止汗後病情就會好轉。《經》中有言:甘辛發散為陽。然而,如果血液循環系統和防禦系統同時受損,這兩種湯劑就無法治癒,這時候必須使用大青龍湯。但是,這種湯劑性質強烈,有沒有替代品呢?如果不是冬天,有怕冷頭痛的症狀,都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調和表裡,病情就會好轉。如果用冬天使用的桂枝辛溫藥物來通治,可能會致命。

有人問:辛涼的藥物是什麼?羌活沖和湯就是其中一種,並且可以代替大青龍湯,非常穩定。啊!一帖湯藥可以代替三種藥方,將危險的藥物變得平和,真是神奇啊!除此之外,少陽和陽明兩條經絡在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搏也不是浮也不是沉。如果在陽明經絡,可能會有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的症狀,脈搏看起來洪大而長,可以用葛根解肌湯或升麻湯來治療;如果在少陽經絡,可能會有胸部和側腹部疼痛、耳鳴,脈搏顯示弦數,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和,原方有加減的規則。這兩條經絡不遵循標本原則,而是遵循中間原則。

我經常使用小柴胡湯加上葛根和芍藥,來治療少陽和陽明經絡同時受損的病人,病情輕微就可以康復。如果病情持續不減,就會傳到陽明經絡的根本,進入身體內部,需要治療實熱,所有外部症狀都會消失,比如頭痛、怕冷,脈搏沉實而不是浮動,譫妄、怕熱,六七天不排便,口乾喉嚨乾渴,病情輕微的使用大柴胡湯,病情嚴重的使用三承氣湯。

有人說:邪氣進入身體後形成實熱,只能用大黃等苦寒的藥物來清除,為什麼呢?因為病情複雜。我回答:邪氣傳播的方式不同,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有些病人三焦都受損,會有痞滿燥實的症狀,這種情況下需要使用大承氣湯,厚朴苦溫可以去除痞滿,枳實苦寒可以消炎,芒硝鹹寒可以潤燥軟化硬塊,大黃苦寒可以去除實熱,病情就會好轉。如果邪氣在中焦,可能會有燥實堅三種症狀,這種情況下需要使用調味承氣湯,甘草可以調和中焦,芒硝可以軟化硬塊潤燥,大黃可以去除實熱,不需要使用枳實和厚朴以免傷害上焦。如果高燒不退,需要使用解毒的藥物,比如葛根湯或參蘇飲。

湯氏說:一般來說,小兒感冒的治療方法,一週歲以下的小孩,如果病情輕微,可以服用惺惺散。一週歲以上的小孩,需要立即解表,微微出汗效果最好,必須在一天一夜內退燒,這樣才安全。現在很多醫生不讓小孩出汗,導致病情五六天都不好轉,邪氣進入經絡和血液,產生多種病症,甚至引發驚風,病情逐漸加重,危害生命,不能不慎重啊!

3. 論小兒傷寒夾驚、夾食、瘡疹各異

治足大陽經標熱,則合為發熱,又謂之拂拂而熱者,其熱在皮膚之上,如羽毛之所拂,明熱表必出頭露面,揚手擲足,掀衣氣粗,是為里證,宜疏利之大柴胡、四順飲、洗心散類。若頭額冷,手足涼,口氣冷,面色黯淡,瀉利青白,是謂陰證,宜與溫之,五積散、理中湯之類,重者四逆湯主之。

夾驚者,因驚之時而又感寒邪,或因傷寒發熱,以至熱極生風,是熱乘於心,心主血脈,心神易動,為熱所乘,故發搐也,慎勿與治驚之劑,宜疏解之,王氏薄荷散、人參羌活散之類,甚者抱龍丸主之。

夾食者,或先傷於寒,後傷於食,或先傷於食,後傷於寒,以致發熱氣粗,口中噯氣,肚熱腹脹,上熱下冷,或大便酸餿,並宜解散,次與消導,甚者推蕩之,先用敗毒散,後用藿香正氣散加神麯、麥芽、棠球子、砂仁、香附之類;內實者,加枳實、青皮;不解者,加軟苗柴胡、芩連之類。

如不愈,以大柴湯下之;其瘡疹發熱,又與正受傷寒不同,但見腮赤煩躁,多嚏呵欠,頓悶悸動,昏倦,耳鼻尖冷,手足俱冷者是也。其傷寒發熱,自表達里,瘡疹發熱,從里出外,宜行溫平之劑,氤氳輕清之元氣調胃之名,於此立也。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能除痞,大黃之瀉實,去芒硝則不傷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源也。若夫大柴胡湯,則表邪尚有,里證又急,不得不下,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

猶有老弱及氣血兩虛之人,不宜用此。三陽之邪在裡,為患三時,謂春夏秋也,不須頭痛惡寒而反渴者,此則溫病也。暑病亦然。此之溫病,則尤加熱也,治宜小柴胡湯。蓋此湯春可治溫,夏宜治暑,秋能潤燥;又宜葛根湯、升麻湯、解毒湯、敗毒散。中暑而渴者,柴胡石膏湯、人參白虎湯,看渴微甚而用,無不效。

經曰:發熱不惡寒而渴者,溫病也。若夫陰證,則別有法,不在此例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小兒傷寒夾雜驚嚇、食物消化不良以及皮膚疹子等情況的治療原則。

  1. 治療足大陽經標熱導致的發熱,這種熱像羽毛拂過皮膚一樣,會使孩子表現得比較躁動,舉手投足動作較大,衣服掀開呼吸急促,這是身體內部有問題的徵兆,應使用疏利性的藥物,如大柴胡湯、四順飲、洗心散等。如果小孩頭額和四肢冰冷,口氣冷,臉色暗淡,拉肚子且糞便呈青白色,這是陰性症狀,應使用溫暖的藥物,例如五積散、理中湯等,嚴重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四逆湯。

  2. 小孩同時受到驚嚇和寒冷,或者在發燒時熱度極高導致抽搐,這是因為熱度影響到心臟,心臟負責血液循環,當心臟被熱度影響,就可能引發抽搐。這種情況下,不要直接使用驚嚇治療的藥物,而是要疏解,可用王氏薄荷散、人參羌活散等,嚴重時可用抱龍丸。

  3. 小孩先受寒再吃東西,或者先吃東西再受寒,導致發燒、噁心、腹部脹大、口中有酸味,這時候應先使用解散的藥物,然後使用幫助消化的藥物,例如敗毒散,再使用藿香正氣散加上神麯、麥芽、棠球子、砂仁、香附等。如果內部實熱,可以加入枳實、青皮。如果病情未解,可加入軟苗柴胡、芩連等。

  4. 皮疹和正常的傷寒發熱不同,皮疹發熱會伴有腮部紅腫、煩躁、打噴嚏、哈欠、昏沉疲倦等症狀,此時應使用溫和的藥物,如小承氣湯,其中的枳實、厚朴可以消除痞滿,大黃可以清除實熱,但是要避免使用芒硝以免傷害陰血。

  5. 對於年老體弱或者氣血雙虛的人,不適合使用上述藥物。對於春夏秋三季出現的疾病,如果出現口渴而不是頭痛惡寒,這可能是溫病,治療應使用小柴胡湯。對於暑熱疾病,可以使用柴胡石膏湯、人參白虎湯等,根據口渴的程度選擇使用。對於發熱而不畏寒且口渴的患者,這也是溫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同上。

  6. 陰性症狀的治療方法與此不同,不在這個範疇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