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13)

回本書目錄

中卷 (13)

1. 論三癇

《千金》云:小兒之癇有三,風癇、驚癇、食癇也。風癇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初時先屈指,如數物,乃作;驚癇起於驚怖、犬啼乃作;食癇,其先不哺乳,吐而變熱,後發熱。風癇、驚癇時時有之,十兒之中未有一二。凡是先寒後熱者,皆食也。驚癇皆按圖灸之,風癇當以豬心湯,食癇當下乃愈,紫霜丸佳。

白話文:

《千金要方》中記載:小兒的癇症有風癇、驚癇和食癇三種。

風癇是因為衣物過暖,汗出之後,風邪乘虛而入所致。初期會先屈指,如同數東西一般,然後發作;驚癇則是由於受到驚嚇、犬吠等刺激而引起;食癇則是因嬰兒初生時沒有哺乳,吐奶之後發熱,之後才出現發熱的症狀。

風癇和驚癇時常發生,十個孩子中可能只有一到兩個會患病。凡是先出現寒症,然後才發熱的,大多數都是食癇。驚癇都可根據圖示灸治,風癇則應服用豬心湯,食癇則需趕快治療,服用紫霜丸效果最佳。

2. 論五癇

《三因》云:古方有五癇、五臟癇、六畜癇等名,證不同,難於備載。《別錄》有五癇之證:一曰馬癇,作馬鳴,以馬屬在午,手少陰君火主之,故其病應於心;二曰羊癇,作羊叫聲,以羊屬未,足太陰濕土主之,應乎脾;三曰雞癇,作雞叫聲,以雞屬酉,足陽明燥金主之,應乎肺;四曰豬癇,作豬叫聲,以豬屬亥,手厥陰心包主之,應乎右腎;五曰牛癇,作牛吼聲,以牛屬醜,手太陰濕土主之,應乎脾。此五癇應乎五畜,應乎五臟者也。

發則旋暈顛倒,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手足搐搦,背脊強直,食頃乃蘇,各隨所感,施以治法。

白話文:

《三因》書中提到,古代醫方中有五癇、五臟癇、六畜癇等名稱,症狀各不相同,難以一一詳述。《別錄》中記載了五癇的症狀:

一、馬癇:患者會發出馬叫聲,因為馬屬午,手少陰君火主午,所以此病症應於心臟。

二、羊癇:患者會發出羊叫聲,因為羊屬未,足太陰濕土主未,所以此病症應於脾臟。

三、雞癇:患者會發出雞叫聲,因為雞屬酉,足陽明燥金主酉,所以此病症應於肺臟。

四、豬癇:患者會發出豬叫聲,因為豬屬亥,手厥陰心包主亥,所以此病症應於右腎。

五、牛癇:患者會發出牛吼聲,因為牛屬醜,手太陰濕土主醜,所以此病症應於脾臟。

這五種癇症,分別對應五種畜類,也對應五臟。

發病時,患者會出現頭昏眼花、昏倒、口眼歪斜、眼球向上轉動、手腳抽搐、脊背僵硬等症狀,通常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恢復,根據患者的症狀和病因,應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3. 論癇治法

仁齋曰:小兒之惡候也,蓋小兒血脈不斂,氣骨不聚,為風邪所觸,為乳哺失節,停結癖積而得之。其候神氣拂鬱,瞪眼直視,面目牽引,口噤涎流,腹肚脹脝,手足搐掣,似生似死,或聲或啞,或項背反張,或腰脊強直,但四體柔弱發而時醒者,為癇;若一身強硬,終日不醒,則為痓痓矣。大概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

通行心經,調平血脈,順氣豁痰,乃其要也。假令小兒有熱有痰,不欲乳哺,眠睡不安,常常驚悸,此皆發癇之漸,即以紫霜丸導之,時間量與紫霜丸,減其盛氣,則無驚風癇瘹之患。癇證方萌,耳後高骨間必有青紋,紛紛如線,見之則為爪破,須令出血。啼叫尤得氣通,諸癇發不能言者,蓋咽喉為氣之道路,風傷其氣,以掩聲音道路之門,抑亦血滯於心,心竅不通所致耳。南星炮為末,雄豬膽汁調和少許,啖之,輒效。

白話文:

仁齋說:小孩子的惡劣徵兆,是因為他們血脈未收斂、氣骨未凝聚,容易受到風邪侵襲,或因乳哺失調、停積癖積而引發。

其徵兆是精神鬱悶不樂,瞪大眼睛直視前方,面部肌肉牽引,嘴巴緊閉流口水,腹部脹滿,手腳抽搐,像生又像死,有的會發出聲音,有的會啞口無聲,有的會頭頸反伸,有的會腰脊僵直。但四肢柔軟,時而清醒,這是癇症;如果全身僵硬,整天昏迷不醒,那就是痓痓症了。

總的來說,是血氣停滯於心竅,邪氣在心,驚嚇過度而導致癇症。

治療方法是通達心經,調節血脈,順氣豁痰,這是關鍵。

如果小孩子出現發熱、痰多、不願吃奶、睡眠不安、經常驚恐等症狀,這都是發癇的徵兆,就要用紫霜丸來治療,根據時間和病情調整用量,減緩其盛氣,就能避免驚風、癇症、瘹症。

癇症剛開始時,耳後高骨之間會出現青色的紋路,像線條一樣,看見了就要用指甲刮破,讓其出血。啼哭也能讓氣血通暢,一些發癇後不能說話的孩子,是因為咽喉是氣血流通的道路,風邪侵襲了氣血,堵塞了聲音的通道,也是因為血氣停滯於心,心竅不通導致的。

用南星炮製成粉末,加入少許雄豬膽汁調和,讓孩子服下,效果顯著。

若夫錢氏五癇丸並南星散,以菖蒲煎湯調下,甘遂豬心湯和蘇合香丸一丸,皆治癇之要藥也。

白話文:

若說到治療癲癇的要藥,就有錢氏五癇丸、南星散,可以用菖蒲煎湯送服;還有甘遂豬心湯、蘇合香丸,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功效,都是治療癲癇的良藥。

4. 風癇灸法

小兒癲癇,驚風目眩,灸神庭一穴七壯,在鼻柱直上入髮際五分。

小兒豬癇,如噦吐清沫,灸巨闕穴三壯,在鳩尾下一寸,陷中是穴。

小兒雞癇善驚,及掣自搖,灸少陰二壯。取法:在掌後去腕半寸,陷中是穴。

小兒驚癇者,先驚叫乃發也,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炷如小麥大。

小兒驚癇,灸鬼祿一穴三壯。取法:在上唇內中央弦上是穴。

小兒食癇者,先寒熱灑淅乃發也,灸鳩尾穴上五分三壯。

小兒牛癇,目視直,腹脹乃發也,灸鳩尾一穴三壯。取法:胞蔽骨下五分,陷中是穴。

小兒馬癇,張口搖頭,身折反馬鳴也,灸僕參穴各三壯。取法:在足跟骨下,白肉際陷中,拱取之是穴。

小兒羊癇,目閉吐舌,羊鳴也,灸第九椎下節間三五壯。

白話文:

小孩患有馬癇,會張口搖頭,身體彎曲並發出馬叫聲,可以用艾灸僕參穴三次,此穴位於腳跟骨下方,白肉與骨骼交界處的凹陷處,用手指按壓即可找到。

5. 風癇諸方

紫霜丸

代赭石(醋淬七次),赤石脂(各一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巴豆(三十個,去皮、膜、心)

上先將杏仁、巴豆入乳缽內,細研如膏,卻入代赭石、赤脂末仁和勻,以湯浸,蒸餅丸,如粟米,一歲兒服五丸,米飲吞下。

龍膽安神丸

茯苓(三兩),人參,地骨皮,甘草,麥門冬,桑白皮(各二兩),馬牙硝(二錢),龍腦,麝香(各三錢),牛黃(半兩),硃砂(二錢),烏犀(一兩),金箔(三十五片)

白話文:

紫霜丸

藥材:

  • 代赭石(用醋浸泡淬煉七次),赤石脂(各一兩)
  •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 巴豆(三十個,去皮、膜、心)

製法:

  1. 先將杏仁和巴豆放在乳缽中研磨成膏狀。
  2. 加入代赭石和赤石脂的粉末,混合均勻。
  3. 用湯水浸泡,製成如粟米大小的丸子,用蒸餅包裹。

用法: 一歲小孩每次服用五丸,用米湯送服。

龍膽安神丸

藥材:

  • 茯苓(三兩)
  • 人參,地骨皮,甘草,麥門冬,桑白皮(各二兩)
  • 馬牙硝(二錢)
  • 龍腦,麝香(各三錢)
  • 牛黃(半兩)
  • 硃砂(二錢)
  • 烏犀(一兩)
  • 金箔(三十五片)

製法: (方子中未提及製法,需參考其他醫典或相關資料)

備註:

  •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請勿自行服用。
  • 中藥使用需經由專業中醫師辨證論治,方能安全有效。
  • 文中使用的量詞,如“兩”、“錢”,需參考古代藥材計量單位進行換算。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如風癇,冬月溫水化下,夏月涼水化下,不以時。二三歲者,日進兩服;小□,一丸分二服。虛勞發熱咳嗽,新汲水下。

錢氏五色丸

硃砂(半兩),水銀(一分),雄黃(一兩,熬),真珠子(一兩,研),鉛(三兩,同水銀熬)

上為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銀薄荷湯下。

礬丹

虢丹,晉礬

上丹磚鑿一窠,可容一兩許,先安丹在下,次安礬在上,以炭五年煅,令炭盡,取出細研,以不經水豬心血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橘皮湯。

白話文:

以上古文記載了三種中藥方劑:第一段描述了一種治療風癇症的藥丸,第二段是錢氏五色丸的配方,第三段是礬丹和上丹的製作方法及服用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一些古籍記載,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建議在服用任何藥物前,咨詢專業醫生,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元戎二白丸

白礬(一塊,約一兩)

上用生,蒸餅劑,裹蒸熱,去皮可,凡入輕粉一字或半錢,量虛實加減,丸桐子大,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小兒丸小。

硃砂滾涎散,治小兒五癇。

硃砂,白礬(生用),赤石脂,硝石(各等分)

上為細末,研蒜膏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荊芥湯下。

控涎丸

川烏(生),半夏(各半兩),殭蠶(生薑汁浸一宿,半兩),全蠍(去尖,七個),鐵粉(三錢),甘遂(二錢半)

白話文:

元戎二白丸,以白礬一块约一两,用生,蒸饼剂裹蒸热,去皮后可使用。加入轻粉一字或半钱,根据病人虚实情况增减,制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小儿丸子要小一些。

硃砂滾涎散,用于治疗小儿五癇。将硃砂、白礬(生用)、赤石脂、硝石各等份,研磨成细末,用蒜膏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食後用荊芥湯送服。

控涎丸,用川烏(生)、半夏各半两,殭蠶(生薑汁浸泡一夜,半两)、全蠍(去尖,七个)、鐵粉三钱、甘遂二钱半,制成丸剂。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成薄糊,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薑湯下。忌甘草。

利驚丸

青黛,輕粉(各一錢),牽牛末(半兩),天竺黃(二錢)

上為末,白糊為丸,如小豆大,二十丸薄荷湯下,一天一粒化下。

鎮心丸

硃砂,龍齒,牛黃(各一錢),鐵粉,琥珀,人參,茯神,防風,全蠍(七個,炙)

白話文:

利驚丸:

青黛、輕粉(各三錢),牽牛末(二兩),天竺黃(六錢)。

以上研磨成粉末,用白糊調和成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二十粒,以薄荷湯送下,每天一次。

鎮心丸:

硃砂、龍齒、牛黃(各三錢),鐵粉、琥珀、人參、茯神、防風、全蠍(七個,炙)。

以上研磨成粉末,用白糊調和成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二十粒,以薄荷湯送下,每天一次。

上為末,燈心湯調下,三歲一字。

瀉青丸

龍膽草(焙),梔子仁,大黃(濕紙煨),羌活,防風(各一錢),川芎(一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一丸,煎竹葉薄荷湯調下。

五癇丸

硃砂(半兩),水銀(一分),鉛(三兩),雄黃(一兩),真珠(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麻子仁大,每二丸,金銀煎湯下。

白話文:

將燈心湯調服,三歲服用一粒。瀉青丸由龍膽草(焙)、梔子仁、大黃(濕紙煨)、羌活、防風(各一錢)、川芎(一錢)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煎好的竹葉薄荷湯送服。五癇丸由硃砂(半兩)、水銀(一分)、鉛(三兩)、雄黃(一兩)、真珠(一兩)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丸,如麻子仁大小,每次服用兩丸,用金銀煎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