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1. 九、腹脹門
2. 論小兒腹脹之由
《內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又《針經》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滿皮膚,故命曰脹。或厥氣在下,榮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而為脹也。又《諷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執中,未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虛實,不能運化精微而制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此寒濕鬱遏而脹也。
大抵小兒多由飲食飢飽,生冷甜膩,聚結不散,或因久患疳積,及瘧後癖塊不消,皆能為脹,按之如鼓,膨脝者是也。故有疳脹、氣脹、膈脹、蟲脹、積脹、食脹、虛脹、冷脹、鎖肚脹,病名不同,宜各隨輕重盛衰主治,庶不差誤。
白話文:
根據《內經》所述,各種腹部脹大的情況,大多是由於體內熱氣過剩所致。再看《針經》中的描述,所謂的脹,通常發生在臟腑之外,它會推擠臟腑,擴張胸脅,使皮膚呈現脹滿的狀態,因此被稱為脹。有時候,若是下肢的氣血運行受阻,導致營衛二氣停滯,寒氣逆向上升,與正常的氣血產生衝突,兩種氣流互相抗衡,就會形成脹的情況。《諷經篇》也有提到,因飲食過度或勞累疲倦,對脾胃造成傷害,從而影響脾胃中間的正常運作,尚未發展到寒中(即脾胃極度虛弱)的程度,這一切都源於脾胃氣血的虛實不平衡,無法有效運化食物精華,控制水穀消化,導致食物聚集不散,最終形成脹滿,這就是寒濕鬱結所引起的脹。
總體而言,小兒的脹滿問題,大多與飲食過量或不足有關,尤其是食用了過多的生冷或甜膩食物,這些食物在體內聚結不散,也可能因為長期患有疳積疾病,或是瘧疾後遺症,導致體內的癖塊未能消除,這些因素都能引發脹滿,一按腹部,就像打鼓一樣膨脝。因此,我們有「疳脹」、「氣脹」、「膈脹」、「蟲脹」、「積脹」、「食脹」、「虛脹」、「冷脹」、「鎖肚脹」等不同的病名,對於這些不同類型的脹滿,應根據其病情輕重和患者體質的強弱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能避免診斷錯誤。
3. 腹脹治法
錢氏云:治腹脹者,如行兵,戰寇於林,寇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獲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則必有失,當以意漸收之,即順也。又云:小兒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實者,悶亂喘滿,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餅子;不喘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致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主目胞腮腫也。
色黃者,屬脾也,治之用塌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也。若虛氣也,出附脾而行,即脾胃內弱,每生虛氣,入於四肢面目矣。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
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腎,隨肺之氣上行於四肢,若水狀,腎氣浸浮於肺,即大喘也,此當服塌氣丸。病愈後,面未紅者,虛衰未復故也。凡治小兒虛腹脹,光服塌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時飲水,能食者,可下之瘥。脾初虛而後有積,所治宜先補脾,然後下之,下後又補脾,即愈也。
不可補肺,恐生虛氣耳!
白話文:
錢氏表示:治療腹部脹大的方法,猶如在森林中對抗敵軍,當敵軍尚未離開森林,我們主動攻擊,一定可以成功擊敗敵軍;然而如果敵軍已經離開森林,就不應立即強攻,否則可能會導致失敗,應以策略逐漸收攏,這就是順勢而為的原則。他又說:小孩的腹部脹大,主要是因為脾胃虛弱,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若是實證,會出現胸悶、亂煩、喘息和腹部脹滿的症狀,可用下法,使用紫霜丸、白餅子等藥物;若無喘息現象,則是虛證,不宜使用下法。若誤用下法導致脾氣更虛,氣血會向上影響肺臟,肺與脾互為母子,兩者都會因此虛弱。肺主掌眼瞼和腮部,脾主掌四肢,母親的氣血虛弱,就會導致眼瞼和腮部腫脹。
若皮膚呈現黃色,屬於脾臟問題,可使用塌氣丸逐漸消除,若未見好轉可逐漸增加藥量,但不可使用丁香、木香、陳皮、肉豆蔻等溫熱散氣的藥物來治療,這樣會使氣血上下分離,病情反而會加重。如果是虛氣上行,附著於脾臟運行,這代表脾胃內部虛弱,常產生虛氣,並進入四肢和麪部。小孩容易出現虛實交錯的情況,脾虛無法適應寒熱,服用寒涼藥物會導致身體過冷,服用溫熱藥物又會導致身體過熱,需注意這點,以免誤診。
長期胃虛熱,容易引發黃疸疾病,或者喝水不斷,脾虛無法抑制腎臟功能,跟隨肺臟的氣血上升到四肢,就像水一樣,腎臟氣血泛濫至肺臟,就會出現嚴重的喘息,這種情況應服用塌氣丸。疾病痊癒後,若臉色未恢復紅潤,代表虛弱尚未完全康復。一般來說,治療小孩虛弱引起的腹部脹大,單純服用塌氣丸可能不會痊癒,若腹部有食物積滯,排泄物顏色偏黃,偶爾輕微喘息,脈象沉而有力,經常想喝水,且胃口良好,可用下法使其康復。若脾虛初期,後期纔出現積滯,治療時應先補脾,再使用下法,下法後再次補脾,才能完全康復。
不可補肺,否則會產生虛氣!
4. 丹溪治腹脹大要
小兒腹脹,蘿蔔子、紫蘇梗、乾葛、陳皮等分,甘草少許,煎服。食少,加白朮。一法用大蝦蟆一個,入豬肚內,煮熟,去蝦蟆,將肚食盡。若脈實人壯者,或可攻之,便可收拾,用白朮為主。
如因有食積而腹脹者,有熱,用木香檳榔丸;有寒,用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麯、香附;有食肉,多腹脹,三補丸料內加香附、半夏曲,蒸餅丸;腹實者,按之不堅不痛,宜下之消之,次補之;虛者,溫之升之,補為要。厚朴治腹脹,因味辛,以氣聚於下焦故也,須用薑製之。
白話文:
【丹溪治療腹部腫大的主要方法】
對於兒童腹部腫大的情況,可用蘿蔔籽、紫蘇梗、乾葛、陳皮各等份,再加少量的甘草一起煎煮服用。如果飲食量減少,可以加入白朮。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一隻大蛤蟆,放入豬肚子內煮熟,取出蛤蟆後,把豬肚全部吃掉。如果患者脈搏強勁且身體壯碩,可能適合進行攻伐治療,此時可使用白朮為主的藥物。
如果是因為食物積滯導致的腹部腫大,且伴有熱象,可用木香檳榔丸;若是寒象,則使用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麯、香附等藥材。若患者經常食用肉類導致腹部腫大,可在三補丸的配方中加入香附和半夏曲,再用蒸餅做丸藥。
對於腹部實症,即按壓腹部不感覺堅硬和疼痛的情況,應先施以下瀉和消除的治療,之後再補養;若是虛症,應以溫補和提升氣血為主,補養尤其重要。厚朴能治療腹部腫大,因為其味道辛辣,能夠將氣匯聚在下焦部位,但在使用時需與薑一同烹製。
5. 腹脹諸方
中滿分消丸,治中滿,鼓脹水水,眼大,熱脹並宜治之。
黃芩,枳實(炒,二錢),半夏(各三錢),黃連(三錢),薑黃,白朮,人參,甘草,豬苓(各一錢),厚朴(制,五錢),茯苓,砂仁(各二錢),澤瀉,陳皮(各三錢),乾生薑(二錢),知母(三錢)
上為末,水浸,蒸餅子,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焙熱,白湯食後服。寒因熱用,故焙之。
檳榔丸,治小兒疳氣,腹脹,胸膈痞悶,喘急不安。
青皮(去穰,用巴豆炒黃色,去巴豆),檳榔,蘿蔔子,香附子,木香,黑牽牛
上為末,姜糊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三稜丸,治小兒停積,腹脅脹滿,乾嘔噁心,全不入食。
三稜(煨),木香,神麯(炒),陳皮(各一兩),丁香(半兩),半夏(薑汁製,一兩),桂心(半兩)
上為末,麵糊丸,粟米大。乳食後,生薑下二十丸。
分氣散,治小兒腫脹作喘,氣短而急。
北梗,赤茯苓,陳皮,桑白皮,大腹皮,枳殼(制),半夏曲,真蘇子(炒),紫蘇,甘草(炙。各二錢)
上銼,每服一錢,水小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半服。
白話文:
【腹脹各種治療方式】
使用「中滿分消丸」來治療腹部脹滿、像鼓一樣的水腫,以及眼睛浮腫、熱性脹氣等症狀。
藥物成分包括:黃芩、炒過的枳實、半夏、黃連、薑黃、白朮、人參、甘草、豬苓、厚朴、茯苓、砂仁、澤瀉、陳皮、乾生薑和知母。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浸泡,再用蒸餅做成大小如桐子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顆,需先烘熱,飯後以熱開水送服。因為是寒性藥材,所以需烘熱服用以達到治療效果。
「檳榔丸」用於治療兒童的疳疾、腹部脹大、胸骨與橫膈膜處的悶痛,以及呼吸困難的症狀。
藥物成分包括:青皮、檳榔、蘿蔔子、香附子、木香和黑牽牛。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用薑糊做成大小如粟米的丸狀,每次服用十顆,以米湯送服。
「三稜丸」用於治療兒童食物積滯、腹部脹滿、乾嘔、噁心,完全無法進食的症狀。
藥物成分包括:三稜、木香、炒過的神麯、陳皮、丁香、半夏和桂心。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用麵糊做成大小如粟米的丸狀,餵奶或吃東西後,以生薑送服二十顆。
「分氣散」用於治療兒童的水腫和呼吸困難、氣短且急促的症狀。
藥物成分包括:北梗、赤茯苓、陳皮、桑白皮、大腹皮、製過的枳殼、半夏曲、炒過的真蘇子、紫蘇和炙甘草。
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錢,以小杯水,加上三片薑和兩枚棗子煮沸,待冷卻後服用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