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12)

回本書目錄

中卷 (12)

1. 論小兒腹脹之由

《內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又《針經》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滿皮膚,故命曰脹。或厥氣在下,榮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而為脹也。又《諷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執中,未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虛實,不能運化精微而制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此寒濕鬱遏而脹也。

大抵小兒多由飲食飢飽,生冷甜膩,聚結不散,或因久患疳積,及瘧後癖塊不消,皆能為脹,按之如鼓,膨脝者是也。故有疳脹、氣脹、膈脹、蟲脹、積脹、食脹、虛脹、冷脹、鎖肚脹,病名不同,宜各隨輕重盛衰主治,庶不差誤。

白話文:

《內經》說:所有腹脹大的情況,都是由於熱引起的。又《針經》說:脹這個病症,都是發生在臟腑之外的。它會擴張臟腑,使胸脅鼓起,皮膚脹滿,所以叫做脹。或者是由於厥氣停留在下焦,榮衛之氣留滯不通,寒氣逆流向上,真氣和邪氣互相攻擊,兩種氣交搏,就會形成脹。又《諷經篇》說:由於飲食勞累、損傷脾胃,剛開始受到影響,還沒有傳到寒中,都是因為脾胃之氣虛實不調,無法運化精微物質,控制水谷,導致積聚而不散,形成脹滿,這是寒濕鬱結導致的脹。

大抵小兒多由飲食飢飽,生冷甜膩,聚結不散,或因久患疳積,及瘧後癖塊不消,皆能為脹,按之如鼓,膨脝者是也。故有疳脹、氣脹、膈脹、蟲脹、積脹、食脹、虛脹、冷脹、鎖肚脹,病名不同,宜各隨輕重盛衰主治,庶不差誤。

總而言之,小兒腹脹大多是由於飲食過飢或過飽,吃生冷甜膩的食物,導致食物積聚而不散,或者因為長期患有疳積,以及瘧疾後遺留的癖塊不消,都能引起腹脹。按壓腹部時,像敲鼓一樣膨脹,就是腹脹的表現。因此,腹脹有疳脹、氣脹、膈脹、蟲脹、積脹、食脹、虛脹、冷脹、鎖肚脹等不同的病名,要根據病情輕重、盛衰變化來進行治療,才能避免錯誤。

2. 腹脹治法

錢氏云:治腹脹者,如行兵,戰寇於林,寇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獲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則必有失,當以意漸收之,即順也。又云:小兒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實者,悶亂喘滿,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餅子;不喘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致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主目胞腮腫也。

色黃者,屬脾也,治之用塌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也。若虛氣也,出附脾而行,即脾胃內弱,每生虛氣,入於四肢面目矣。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

白話文:

錢氏說:治療腹脹就像打仗一樣,敵人藏在樹林裡,敵人還沒出來,就用兵力攻擊,一定能獲勝;如果敵人已經出來了,不能急著攻擊,攻擊就會有損失,應該用計策慢慢收復敵人,這就是順勢而為。

又說:小兒腹脹,是由脾胃虛弱,氣機逆亂引起的。實證的表現是胸悶、頭昏、呼吸急促、腹部脹滿,可以用紫霜丸、白餅子等藥物來瀉下;不喘的,就是虛證,不能用瀉下藥。如果錯誤使用瀉下藥,會導致脾虛,氣上衝肺,影響肺脾之間的氣機,子母兩虛,肺主眼、臉頰、腮等部位,脾主四肢,母氣虛弱嚴重,就會導致眼、臉頰、腮腫脹。

舌苔發黃的,屬於脾虛,可以用塌氣丸慢慢消減,尚未痊癒可以逐漸增加丸藥的數量,不可用丁香、木香、橘皮、豆蔻等溫熱散寒的藥物治療,要讓上下同時消散,氣機就會恢復正常。如果是虛氣,從脾胃中出來,流入四肢面部,就是脾胃內虛,容易產生虛氣,進入四肢和面部。小兒容易虛實夾雜,脾虛不能接受寒涼和溫熱,服用寒涼的藥物就會加重寒涼之氣,服用溫熱的藥物就會加重熱氣,要明白這一點,不可誤用藥物。

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腎,隨肺之氣上行於四肢,若水狀,腎氣浸浮於肺,即大喘也,此當服塌氣丸。病愈後,面未紅者,虛衰未復故也。凡治小兒虛腹脹,光服塌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時飲水,能食者,可下之瘥。脾初虛而後有積,所治宜先補脾,然後下之,下後又補脾,即愈也。

不可補肺,恐生虛氣耳!

白話文:

胃長期虛熱,容易導致黃疸病,或者引起不停的口渴。脾虛弱不能勝過腎,便會隨著肺的氣往上跑到四肢,出現水腫的狀況。腎氣浸潤浮在肺上,就會引起呼吸困難。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塌氣丸。病好了之後,如果臉色還沒紅潤,表示身體虛弱還沒恢復。治療小兒腹脹,單獨服用塌氣丸不見效,如果孩子肚子裡有食物積累和糞便,小便黃,偶爾呼吸微喘,脈象沉而有力,偶爾喝水,能吃東西,就可以用藥物瀉下治療。脾氣最初虛弱,之後才出現積食,治療時應該先補脾,然後再瀉下,瀉下之後還要繼續補脾,這樣才能痊癒。

不可補肺,以免導致虛氣。

3. 丹溪治腹脹大要

小兒腹脹,蘿蔔子、紫蘇梗、乾葛、陳皮等分,甘草少許,煎服。食少,加白朮。一法用大蝦蟆一個,入豬肚內,煮熟,去蝦蟆,將肚食盡。若脈實人壯者,或可攻之,便可收拾,用白朮為主。

如因有食積而腹脹者,有熱,用木香檳榔丸;有寒,用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麯、香附;有食肉,多腹脹,三補丸料內加香附、半夏曲,蒸餅丸;腹實者,按之不堅不痛,宜下之消之,次補之;虛者,溫之升之,補為要。厚朴治腹脹,因味辛,以氣聚於下焦故也,須用薑製之。

白話文:

小孩肚子脹氣,可以用蘿蔔子、紫蘇梗、乾葛、陳皮等量,甘草少許,煎水喝。如果食慾不佳,可以加入白朮。另一種方法是用一隻大蛤蟆,放入豬肚內煮熟,然後把蛤蟆取出,把豬肚吃掉。如果脈象實證、身體強壯的人,可以考慮用藥攻邪,即可痊癒,用白朮為主。

如果因為食物積滯而肚子脹氣,有熱症,可以用木香檳榔丸;有寒症,可以用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麴、香附;如果吃了肉類,容易肚子脹,可以在三補丸的藥料中加入香附、半夏曲,做成蒸餅丸。肚子裡實證,按壓時不硬也不痛,應該先用藥下瀉消積,再補虛;虛證則應該溫補升陽,以補虛為要。厚朴可以治療腹脹,因為它性味辛辣,可以使氣聚在下焦,所以一定要用薑來製備。

4. 腹脹諸方

中滿分消丸,治中滿,鼓脹水水,眼大,熱脹並宜治之。

黃芩,枳實(炒,二錢),半夏(各三錢),黃連(三錢),薑黃,白朮,人參,甘草,豬苓(各一錢),厚朴(制,五錢),茯苓,砂仁(各二錢),澤瀉,陳皮(各三錢),乾生薑(二錢),知母(三錢)

白話文:

中滿分消丸用於治療腹部脹滿、鼓脹、水腫、眼球突出、發熱等症狀。藥材包括:黃芩、炒枳實、半夏、黃連、薑黃、白朮、人參、甘草、豬苓、制厚朴、茯苓、砂仁、澤瀉、陳皮、乾薑、知母。

上為末,水浸,蒸餅子,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焙熱,白湯食後服。寒因熱用,故焙之。

檳榔丸,治小兒疳氣,腹脹,胸膈痞悶,喘急不安。

青皮(去穰,用巴豆炒黃色,去巴豆),檳榔,蘿蔔子,香附子,木香,黑牽牛

上為末,姜糊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清水浸泡蒸餅子,搓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服用前將藥丸焙熱,飯後用白開水送服。因為是寒症用熱藥,所以要焙熱。

此方名為檳榔丸,主治小兒疳氣、腹脹、胸膈痞悶、呼吸急促不安。

藥材包括:青皮(去除果核,用巴豆炒至黃色後再去除巴豆)、檳榔、蘿蔔子、香附子、木香、黑牽牛。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糊搓成如粟米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

三稜丸,治小兒停積,腹脅脹滿,乾嘔噁心,全不入食。

三稜(煨),木香,神麯(炒),陳皮(各一兩),丁香(半兩),半夏(薑汁製,一兩),桂心(半兩)

上為末,麵糊丸,粟米大。乳食後,生薑下二十丸。

分氣散,治小兒腫脹作喘,氣短而急。

北梗,赤茯苓,陳皮,桑白皮,大腹皮,枳殼(制),半夏曲,真蘇子(炒),紫蘇,甘草(炙。各二錢)

上銼,每服一錢,水小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半服。

白話文:

三稜丸可以用來治療小兒積食,表現為腹脅脹滿,乾嘔噁心,完全不願意吃東西。

分氣散可以用來治療小兒腫脹伴隨喘息,呼吸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