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上卷 (27)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7)

1. 驚風諸方

錢氏利驚丸,治小兒急驚風,涎盛,發熱,漸搐。

青黛,輕粉(各一錢),牽牛(半兩),天竺黃(一錢)

上為末,白糊丸,如小豆大。每一歲服一丸,薄荷湯下。

定命丹,治小兒急驚,天吊撮口,通利痰熱。

全蠍(七個),天麻,南星(炮),白附子(各二錢半),硃砂,青黛,輕粉,麝香(各半錢)

上為末,粟米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荊芥薄荷湯調下。先研半錢,吹入鼻中。

仁齋利驚丸,利驚,下痰消痰。

鉤藤(二錢),牙硝,鐵粉(各一錢),腦麝(各少許),龍膽草,防風,青黛,蘆薈,南星(炮。各二錢)

上為末,飛,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煎金銀湯下。

參苓白朮散

人參,茯苓,甘草,白朮,白扁豆,山藥,砂仁,薏苡仁

上為末,每服半錢,棗湯調服,或米湯亦好。

溫膽湯,治小兒驚悸頑痰。

半夏(生制),枳實(各三錢半),茯苓(半兩),陳皮(炒,一分半),酸棗仁(溫酒浸去殼,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一錢,竹茹少許,用薑棗煎服。

理中湯

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炒)

上銼散,每服二錢,煎服。

王氏惺惺散,治小兒吐瀉,脾弱內虛,生驚。

人參,茯苓,木香,天麻,扁豆,全蠍(全炙),陳米(炒。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薑棗煎服。

醒脾散,治小兒吐瀉,脾困,欲發驚搐。

人參,全蠍,白附子,天麻,甘草(炙),茯苓,石菖蒲,木香,蓮肉,白朮

上為末,每服三字,薑棗煎服。有熱去木香。驅風醒脾皆可用。

蘇合香丸

白朮,青木香,烏犀屑,香附子(炒,去毛),硃砂(研,水飛),訶黎勒(煨,去皮),白檀香,安息香(別為末,無灰酒一升熬膏),沉香,麝香,丁香,蓽茇(各二兩),龍腦,蘇合香油(入安息香油內。各一兩),薰陸香(別研,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劑施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早朝熱湯任下。

青州白丸子

半夏(白好丹水浸洗過),川烏頭(去皮,臍,半兩),南星(三兩),白附子(半兩)

上搗羅為末,以生絹袋盛,用井花擺末出者,更以手擦,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放瓷盆中曬,夜露至曉,棄水,別用井花水攪,又曬至來日早,再換新水攪,如此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乾,候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丸如綠豆大。初服五丸,加至十丸,生薑湯,不拘時候。

礞石散

青礞石(一兩,另研),焰硝(半兩,一方用一兩,同礞石入鍋內用炭火煅過,通紅,須硝盡為灰,藥冷如金色)

上為末,急驚風,痰壅上,身熱如火,用生薄荷自然汁入蜜調,微溫服之,良久其藥自裹痰墜下,隨大便過。痰涎與藥夾和,如稠涕膠黏,乃藥之。

白話文:

[驚風各種療方]

錢氏驚風丸:適用於兒童急性驚風,口水多,發燒,逐漸開始抽搐。

配方:青黛、輕粉各一錢,牽牛半兩,天竺黃一錢。

做法: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用白糊做成像小豆一樣大的丸子。每滿一歲的孩子可服用一顆,用薄荷湯送服。

定命丹:用於治療兒童急性驚風,面部抽搐,口閉緊,能幫助排痰降熱。

配方:全蠍七個,天麻、炮製南星、白附子各二錢半,硃砂、青黛、輕粉、麝香各半錢。

做法: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用粟米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顆,先研磨半錢藥粉,吹入鼻中,再用荊芥薄荷湯調服。

仁齋驚風丸:利於驚風,幫助化痰。

配方:鉤藤二錢,牙硝、鐵粉各一錢,腦麝各少量,龍膽草、防風、青黛、蘆薈、炮製南星各二錢。

做法: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過篩,用麵糊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兩顆,用金銀湯煎煮後送服。

參苓白朮散:

配方:人參、茯苓、甘草、白朮、白扁豆、山藥、砂仁、薏苡仁。

做法: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棗湯調服,或米湯也行。

溫膽湯:適用於兒童驚悸及頑固性痰症。

配方:生制半夏、枳實各三錢半,茯苓半兩,炒陳皮一分半,酸棗仁(溫酒浸泡去殼)二錢半。

做法:將以上材料切碎,每次服用一錢,加入少量竹茹,用薑棗煎服。

理中湯:

配方:人參、白朮、炮製乾薑、炒甘草。

做法:將以上材料切碎,每次服用二錢,煎服。

王氏惺惺散:適用於兒童嘔吐腹瀉,脾胃虛弱,易受驚嚇。

配方:人參、茯苓、木香、天麻、扁豆、全蠍(全炙)、炒陳米(各等分)。

做法:將以上材料切碎,每次服用二錢,薑棗煎服。

醒脾散:適用於兒童嘔吐腹瀉,脾氣睏倦,可能導致驚搐。

配方:人參、全蠍、白附子、天麻、炙甘草、茯苓、石菖蒲、木香、蓮肉、白朮。

做法: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薑棗煎服。若有熱象,去掉木香。此方能驅風醒脾,均可使用。

蘇合香丸:

配方:白朮、青木香、烏犀屑、炒香附子(去毛)、硃砂(研磨,水飛)、訶黎勒(煨,去皮)、白檀香、安息香(單獨磨成末,用無灰酒一升熬成膏)、沉香、麝香、丁香、蓽茇(各二兩),龍腦、蘇合香油(加入安息香油內,各一兩),薰陸香(單獨研磨,一兩)。

做法: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用煉蜜和藥,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顆,早晨用熱湯送服。

青州白丸子:

配方:半夏(用白好丹水浸泡清洗過)、去皮川烏頭(半兩)、南星(三兩)、白附子(半兩)。

做法:將以上材料搗碎磨成粉末,用生絹袋裝起,放入井水中,讓藥末滲出,再用手搓揉,直到沒有殘渣,再研磨,再次放入絹袋,直到完全滲出為止。放在瓷盆中曬,晚上露宿至清晨,倒掉水,再用新井水攪拌,再曬至第二天早上,再換新水攪拌,如此在春天五天,夏天三天,秋天七天,冬天十天,去除水分曬乾,等到藥物變得像玉片一樣,再磨成粉末,用糯米粉煮粥,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初次服用五顆,可增加到十顆,用生薑湯送服,不限時間。

礞石散:

配方:青礞石(一兩,另研)、焰硝(半兩,一方用一兩,同礞石一起放入鍋中,用炭火煅燒,燒到通紅,必須要硝盡為灰,藥物冷卻後呈金色)。

做法: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適用於急性的驚風,痰壅塞,身體熱如火,用生薄荷自然汁加蜜調和,溫服,過一段時間藥物會自行包裹痰液排出,隨著大便通過。痰液與藥物混合,像濃稠的鼻涕,黏稠如膠,這是藥效。

青皮(炒)、炙甘草(各半兩)。

做法:將以上材料切碎,每次服用三錢,用水半盞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