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上卷 (26)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6)

1. 急驚治法

錢氏曰:小兒急驚,因聞大聲,或大驚而後發搐,發過則如故,此無陰也,當下利驚丸主之。此證本因熱生於心,身熱面赤,飲水,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發搐,蓋熱甚則風生,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故利驚丸主之,以除痰熱。不可用者,巴豆及溫藥大下之,恐搐,虛熱不消也。

小兒熱痰客於胃,因聞聲非常,則動而搐驚矣。若熱極,雖不聞聲,亦自發搐。閻氏云:當其搐勢漸減時,與鎮心治熱之劑一二服,候驚稍定,須臾以藥下其痰熱,心神安寧即愈。潔古曰:急驚陽證也,俱腑受病耳。小兒熱痰客於心肺,是少陽相火旺。經云:熱極生風。因聞大聲而作,蓋謂東方震卦,得大氣而發搐,火本不動,得風而動,當用利驚丸、導赤散、瀉青丸、地黃丸主之。搐止,服安神丸。

白話文:

錢氏表示:孩童的急驚風,通常是因為聽到巨響,或是受到巨大驚嚇之後才開始抽搐,抽搐過去後孩子就恢復正常,這種情況並沒有陰虛的問題,應使用驚丸來治療。這種症狀主要是因為心臟產生過多熱量所致,孩子身體發熱、臉色紅潤、想喝水、口氣很熱,大小便呈現黃赤色,病情嚴重時就會開始抽搐。這是因為過度的熱量會產生風象,而風象屬於肝臟的範疇,這代表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所以應使用利驚丸來治療,以清除痰和熱。但不能使用巴豆或是溫性藥物來強力排泄,這樣可能會導致抽搐,而且虛弱的熱氣不會消失。

孩童的熱痰積在胃部,如果突然聽到異常的聲音,就會被激發而開始抽搐。如果熱量到達極點,就算沒有聲音也會自行抽搐。閻氏說:在孩子抽搐的情況逐漸緩解時,可以給予一兩次的鎮心清熱藥物,等到驚嚇稍微平定,過一會兒再使用藥物來排出熱痰,心神安定後就會康復。潔古表示:急驚風是屬於陽性的症狀,都是內臟受到影響。孩童的熱痰在心肺部位,代表少陽相火旺盛。經典上說:熱量過高會產生風象。因為聽到巨響而發作,這是因為東方的震卦,在受到強烈外力時會開始抽搐,火本質上是靜止的,受到風的影響才會動起來,應該使用利驚丸、導赤散、瀉青丸、地黃丸來治療。抽搐停止後,服用安神丸。

2. 慢驚治法

閻孝忠曰:慢驚得於大病之後,吐瀉之餘,或誤取轉,致脾胃虛損,風邪乘之,似搐而不甚搐,名曰瘛瘲,似睡而精神慢,四肢與口中氣皆冷,睡中露睛,或胃痛而啼哭,忽如鴉聲,此證已危,蓋脾胃虛損故也。潔古曰:慢驚陰證也,俱臟受病耳。蓋小兒吐瀉,病久脾胃虛損,若不早治,則成慢驚,名曰瘛瘲,似搐而不甚搐也,因脾虛,故大便不聚,當去脾間風,先以宣風散導之,後用使君丸、益黃散,則其病自止。既已,夫治則脾肺俱虛,致被肝木所乘,是為慢驚也,當用溫補羌活膏主之。

白話文:

閻孝忠表示:在經歷重大疾病後,或者在嘔吐和腹瀉的後期,如果治療方法錯誤,導致脾胃功能虛弱,此時風邪入侵,會出現類似抽搐但又不是非常嚴重的抽搐,這種情況稱為瘛瘲。患者會顯得昏昏欲睡,精神遲鈍,四肢和口中的氣息都冰冷,睡覺時眼睛半開,或者胃痛而哭喊,聲音忽然變得像烏鴉叫一樣,這就是病情已經非常危急的表現,主要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所導致。

潔古指出:慢驚是屬於陰證的一種,是臟腑受到病害的結果。小孩如果長期嘔吐和腹瀉,會導致脾胃功能虛弱,如果不早期治療,就會發展成為慢驚,也就是瘛瘲,這種情況類似抽搐但又不是非常嚴重。由於脾臟虛弱,所以大便無法凝聚,應該去除脾臟間的風邪,首先使用宣風散來引導,然後再使用使君丸和益黃散,這樣病情就能得到控制。然而,如果在治療過程中,脾肺兩臟都變得虛弱,導致肝臟的影響力過大,就可能發展成為慢驚,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溫補的羌活膏作為主要治療方式。

3. 慢脾風治法

仁齋曰:慢脾風之候,面青額汗,舌卷頭低,眼合不開,困睡中搖頭,吐舌,頻嘔腥臭,禁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熱,而四肢厥冷,其脈沉微,陰氣極盛,胃氣極虛,十救一二。蓋由慢驚之後,吐瀉損脾,病傳已,總歸虛處,惟脾所受,故曰慢脾。若逐風,則無風可逐;若療驚,則無驚可療。

但脾間涎痰,虛實往來,其眼合者,脾困氣乏,神志昏迷,痰涎壅滯然耳,世所謂難療者是也。然慢脾一名虛風,凡小兒吐瀉之後,面色虛黃,大熱虛損,若因虛而發熱,繼此隨得慢驚脾風之疾。

方見搖頭斜視,以手摸人,昏困喜睡,額上汗出,身亦有汗,其聲漸小而焦,即是脾風之證,不必皆由慢驚傳次而至,又當識之大要,生胃回陽,黑附湯、金液丹、白丸子、生附四君子湯可斟酌而用。胃氣漸復,則異功散溫平而調理之。若其眼半開半閉,手足不冷,證尚慢驚,則勿用回陽;或已入慢脾,而陽氣未甚脫者,亦不可用硫黃、附子。凡服回陽湯,則手足漸暖者,仍服醒脾散等,繼其後以調之。

慢脾下痰輕者,神保既濟丹。慢驚慢脾逆惡候,諸藥不效者,如有太衝脈,則取百會穴灸之。此治慢脾風之大要,然也。

白話文:

【慢脾風治療方法】

仁齋說:慢脾風的症狀,臉色蒼白,額頭出汗,舌頭蜷縮,頭部低垂,眼睛緊閉無法張開,昏睡中搖頭,伸出舌頭,頻繁嘔吐且帶有腥臭味,嘴巴緊閉咬牙,手腳輕微抽搐但不嚴重,有的身體冰冷,有的身體發熱,四肢卻冰涼,脈搏微弱,陰氣過剩,胃氣極度虛弱,救治成功率非常低,只能救活十分之一二。

這種疾病通常在慢驚症後,因嘔吐和腹瀉損傷脾胃,病邪傳變,最終歸結於虛弱之處,主要影響脾臟,所以稱為慢脾風。如果想要驅除風邪,但實際上並無風邪可驅;如果想要治療驚嚇,但實際上也無驚嚇可治。

脾臟間的痰涎和虛實交錯,眼睛閉著的原因,是脾臟疲憊,氣力衰竭,神智迷糊,痰涎阻塞所致,這就是世人認為難以治療的慢脾風。然而慢脾風又被稱為虛風,凡是小孩嘔吐腹瀉後,臉色虛黃,體虛發熱,如果因為虛弱而發燒,隨後可能得到慢驚脾風。

當看到孩子搖頭斜視,用手摸人,昏昏欲睡,額頭及身體出汗,聲音漸小且嘶啞,就是慢脾風的症狀,不一定都是從慢驚症傳變而來,這一點需要辨別。主要原則是恢復胃氣,溫養陽氣,可以考慮使用黑附湯、金液丹、白丸子、生附四君子湯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胃氣逐漸恢復後,再用異功散溫和調理。

如果孩子眼睛半開半閉,手腳不冷,病情還停留在慢驚階段,就不應該使用溫養陽氣的方法;如果已經進入慢脾風階段,但陽氣尚未大量流失,也不應該使用硫磺、附子等強烈藥物。服用溫養陽氣的湯劑,如果手腳逐漸回暖,可以繼續服用醒脾散等藥物,後續進行調理。

對於輕微的慢脾風痰涎症狀,可以使用神保既濟丹。對於慢驚、慢脾風的惡化症狀,其他藥物無效時,如果能摸到太衝脈,可以在百會穴施灸治療。這就是治療慢脾風的主要方法。

4. 驚風灸法

小兒急驚,灸前項二穴,三壯。取法:在百會前一寸。若不愈,灸兩眉心及鼻下人中一穴,炷如小麥大。

小兒慢驚,灸尺澤穴,各三壯。在肘中橫紋約上動脈中,炷如小麥大。

小兒睡中驚掣,灸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許,各一壯。

小兒角弓反張,身強,灸鼻上入際三分,三壯;次灸大椎下節間,三壯。

小兒睡中驚,不合眼目,灸屈肘後橫文中三分,各一壯。

廬陵彭用光曰:凡小兒幼科用藥,有奇效者,急慢驚風諸證及一切病症,皆因胎熱有痰,惟有此三方有奇效,絕勝於諸,極貴香竄之藥徒費而無益者,醫家病家所當切記。

青州白丸子,方見後。

礞石散,方見後。

鶴頂丹,治陰陽二證結胸,神效。勝陷胸、承氣、瀉心三藥,百病皆效。

明白礬(一兩),真銀硃(半兩)

上二味同研為末,用熨斗盛少炭火,坐火瓦盞在上,平抄礬朱末一錢,入盞中熔化,急刮出,就搓成圓。如有前證,每用一丸研細,茶清調勻,溫服;或入薑汁少許同炒。下,聽心上有隱隱微聲,結者自散。不動臟腑,不傷真氣,無問虛實證,可皆投白礬,能化痰解毒;銀珠是水銀或黃凍成汁,治痰積攻。

白話文:

[驚風灸療法]

小孩如果突然發作驚風,應灸療頭部前方的兩個穴位,每個穴位灸三次。定位方法是在百會穴前方一寸的位置。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則應灸療兩眉之間及鼻子下方的人中穴,艾炷的大小如同小麥粒。

小孩如果慢慢出現驚風的症狀,應灸療尺澤穴,每個穴位灸三次。尺澤穴位於手肘中間的橫紋上方動脈中,艾炷的大小如同小麥粒。

小孩如果在睡眠中出現驚嚇抽搐,應灸療腳大拇指和第二趾的尖端,距離指甲約像一片韭菜葉的範圍,每個穴位灸一次。

小孩如果出現角弓反張,身體僵硬的症狀,應先灸療鼻子上方三分之一的位置,灸三次;再灸療大椎骨下方的節點,灸三次。

小孩如果在睡眠中驚嚇,眼睛無法閉合,應灸療彎曲手肘後的橫紋中間三分之一的位置,每個穴位灸一次。

廬陵的彭用光說:對於小孩的疾病治療,有三種藥物有奇效,包括急性和慢性驚風等各種症狀,以及所有其他的疾病,都因為胎兒在母體內過熱,有痰積聚。這三種藥物有奇效,遠勝過其他昂貴的香料和藥材,這些藥材雖然昂貴,卻無實際療效,醫生和病患的家庭都應該牢記。

青州白丸子的配方,後面會詳細說明。

礞石散的配方,後面也會詳細說明。

鶴頂丹,用來治療陰性和陽性兩種結胸的症狀,效果神妙。比陷胸、承氣、瀉心三種藥物更有效,對各種疾病都有療效。

明白礬(一兩),真銀硃(半兩)

以上兩種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使用熨斗裝一些木炭火,然後將火瓦盞放在上面,將礬硃粉末均勻撒入瓦盞中熔化,迅速刮出,搓成圓形。如果有上述症狀,每次服用一顆,用茶水調勻,溫暖服用;或者加入少量薑汁一起炒製。服用後,可以聽到心臟部位有微微的聲音,結塊自然散開。這種藥物不會影響消化系統,也不會傷害真氣,無論虛實症狀,都可以使用白礬,因為它能化解痰積,解毒;銀硃是水銀或黃金溶解成液體,用來治療痰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