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上卷 (24)
上卷 (24)
1. 變蒸論
彭用光《全嬰方》云:初生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巢氏病源》曰:自生之後,每三十二日為一變,再變為一蒸。變畢即性情有異於前,何者?長生臟腑智意也。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數。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周遍。
凡小兒之病,無有不因變蒸而得也。而不熱不驚,或無他病候,是暗變者,多矣。此受胎氣壯實故也。陳氏曰:俗謂之牙生骨長,譬如蠶之有眠,龍之脫骨,虎之轉爪,皆此同類,變生而長也。其變蒸足,乃生三十二齒。而牙齒不及三十二數,由變不足,其常也,故變蒸。蛻齒者,如花之易苗,年壯而視齒方明。
總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變蒸足矣,始乃成人,血脈骨肉皆堅牢也。每變輕而發熱微汗,其狀似驚,重則壯熱,脈亂而數,或吐或汗,或煩啼,躁渴,輕者五日解,重者八日解。其候與傷寒相若,亦有變蒸之餘,續感寒邪者,但變蒸則耳冷,上唇發泡,狀如濁珠;若寒邪傳之,則寒邪及攻,腹中作痛,而啼叫之聲,日夜不絕。
凡蒸於肝,則目昏微赤;蒸於肺,則嚏嗽毛聳……五臟六腑,筋脈骨節,循環一匝,各有證候,其陰陽水火之變歟!治法宜平和之劑,古方以黑散子、紫霜丸主之。按:錢氏云:一變腎,二變膀胱,三變心,四變小腸,五變肝,六變膽,七變肺,八變大腸,九變脾,十變胃,故稱水數,一先腎也。
《寶鑑》云:初變肝,二變肺,三變心,四變脾,五變腎,二者所論皆五行顛倒相生者,卻逢相剋;相剋者,又逢相生。大抵陰陽造化,相生者順,相剋者逆。變蒸者,是長養血氣,滋榮五臟,相生之法,此理昭然。相生者,有母子之道;相剋者,有夫婦之義。相生所以相繼,相剋所以相治。
原夫胎者,得水火即濟,陰陽造化,五行相治而成形,故始於腎氣之初生也。小兒變蒸者,當氣血攻革,陰陽升降,從五臟相繼而成人,故始於肝之初變也。雖二家互說差殊,各有所長,宜詳審之。
白話文:
【變蒸理論】
彭用光在《全嬰方》中提到:新生嬰兒經歷的變蒸,是為了促進血液和氣力的成長。變指的是上氣,蒸指的是身體發熱。《巢氏病源》指出:從出生後,每隔三十二天就有一個變化,兩個變化算是一個蒸。變化完畢後,孩子的性格和情緒會和以前有所不同,這是因為臟腑和智慧正在成長。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塊骨頭,除了四肢中的四十五塊小骨頭外,剩下有三百二十塊。從出生開始,骨頭每天成長十段,十天一百段,三十二天就是三百二十段,完成一個循環。
小兒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因為變蒸而來。然而,如果沒有發熱或驚嚇,或者沒有其他疾病的徵兆,這就是所謂的「暗變」,這種情況很常見。這是由於胎兒時體質強壯所致。陳氏說:俗稱這是牙齒生長和骨骼成長,就像蠶的蛻皮,龍的換骨,虎的換爪,都屬於同一種類的變化,以促進生長。當變蒸足夠,孩子會長出三十二顆牙齒。但是,如果牙齒不到三十二顆,通常表示變蒸過程並未完全,因此需要進行變蒸。牙齒的更換,就像植物換苗一樣,等到年紀增長,觀察牙齒才會明白。
總共五百七十六天,大小變蒸完成,孩子才能成為成年人,血脈骨肉都會變得堅固。每次變蒸,輕微的會發熱冒汗,看起來像是受到驚嚇,嚴重的則會高燒,脈搏混亂且頻率加快,可能會嘔吐、出汗、煩躁哭泣,或者口渴。輕微的五天就能恢復,嚴重的需要八天。這些症狀和感冒相似,也可能是在變蒸後,接著感染了寒邪。但是,如果是變蒸,耳朵會冰冷,上脣會起泡,看起來像濁珠;如果是由寒邪引起的,那麼寒邪會侵入腹部,造成疼痛,孩子會日夜不停哭鬧。
如果變蒸影響到肝臟,眼睛會模糊微紅;如果影響到肺部,就會打噴嚏咳嗽,頭髮會豎立...五臟六腑,筋脈骨節,循環一圈,各自有不同的症狀,這可能是陰陽水火的變化吧!治療方法應該使用平和的藥物,古方中常用的是黑散子和紫霜丸。根據記載:第一次變蒸是腎臟,第二次是膀胱,第三次是心臟,第四次是小腸,第五次是肝臟,第六次是膽囊,第七次是肺部,第八次是大腸,第九次是脾臟,第十次是胃,所以稱之為水數,首先影響的是腎臟。
《寶鑑》提到:第一次變蒸影響肝臟,第二次影響肺部,第三次影響心臟,第四次影響脾臟,第五次影響腎臟,兩者討論的都是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遇到相剋的情況,又會遇到相生的情況。基本上,陰陽造化,相生是順應自然,相剋是違背自然。變蒸是為了滋養血液和氣力,滋潤五臟,相生的原則,這個道理顯而易見。相生的原則,有母子之間的關係;相剋的原則,有夫妻之間的義理。相生可以讓生命得以延續,相剋可以調節生命。
胎兒的形成,得到水火的調和,陰陽造化,五行相互制衡,形成了形體,所以開始於腎臟的生氣。小兒的變蒸,是在氣血攻伐,陰陽升降,五臟相繼作用下成為成年人,所以開始於肝臟的變化。雖然兩種說法有些許不同,各有優點,應該詳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