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上卷 (23)
上卷 (23)
1. 治不乳之劑
茯苓丸
赤茯苓,川黃連(去須),枳殼(炒)
上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乳汁調下。
白話文:
【治療哺乳問題的藥方】
所需藥材有:赤茯苓、川黃連(需去除根鬚部分)、炒過的枳殼。
將上述藥材等量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大小如同桐子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乳汁送服。
2. 治穢惡入腹令兒嘔吐不乳方
木香,乾薑(生),茯苓,甘草,酸木瓜,丁香(各等分)
上粗末一捻,水煎,綿蘸滴與之。
白話文:
[治療因髒污物進入肚子導致嬰兒嘔吐、拒哺的處方]
所需藥材:木香、乾薑(新鮮)、茯苓、甘草、酸木瓜、丁香(以上藥材份量相同)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粉,取一小撮,用水煎煮,然後用布或綿花沾取汁液,再慢慢滴餵給嬰兒。
3. 治臍風撮口噤風之劑
控痰散
蠍尾,銅青(各半錢),硃砂(一錢),膩粉(一字),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一字,蠟茶清調下,先吐風痰,然後和胃。或有借甘草方吐痰,隨輕重用。
辰砂膏
辰砂(三錢),硼砂,馬牙硝(各一錢五分),玄明粉(二錢),全蠍,珍珠末(各一錢),麝香(一字)
上為末,和棗同好油紙單包起,自然成膏,每服一字,或一豆許。治諸驚用金銀薄荷湯下。潮熱,甘草湯下。月內嬰兒用乳汁調敷奶上,令吮下。
立聖散,治小兒口噤。
全蠍梢,干蜘蛛(一個,去足,先以取竹火上,炙取油一蛤殼許,乃竹瀝也,浸蜘蛛一宿,炙令焦)
上同末,研極細,入膩粉少許,每一字用豬乳調,時滴入口中。
安臍散,小兒斷臍便敷之。
瓜蒂,南星,白蘞,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每三錢用芭蕉自然汁調敷臍四邊。
甘草方,治小兒撮口取吐。
甘草(一錢)
煎服,令吐出痰涎,即以豬乳點入口中,即差。
白話文:
【治療新生兒臍風、口撮緊閉及風癥的藥方】
【控痰散】 成分:蠍子尾、銅綠(各半錢),硃砂(一錢),膩粉(微量),麝香(微量)
製法與服用:以上成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微量,以茶水調和吞服,先幫助排出體內風痰,再調理胃部。或者可使用甘草方來輔助排痰,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量。
【辰砂膏】 成分:辰砂(三錢),硼砂、馬牙硝(各一錢五分),玄明粉(二錢),全蠍、珍珠粉(各一錢),麝香(微量)
製法與服用:將以上成分磨成粉末,與棗一同用油紙包好,使其自然凝固成膏狀,每次服用微量或一豆粒大小。治療各種驚嚇症狀,可用金銀薄荷湯送服。對於潮熱症狀,則用甘草湯送服。對於一個月內的嬰兒,可將藥膏塗抹在母乳上,讓嬰兒吸吮。
【立聖散】,適用於治療新生兒口撮緊閉。 成分:全蠍尾、乾燥蜘蛛(一個,去掉腳,先用竹火烤,取出約一蛤殼量的油脂,此為竹瀝,浸泡蜘蛛一夜後,再烤至焦黃)
製法與服用:將以上成分磨成極細粉末,加入微量膩粉,每次使用微量,以豬乳調和,適時滴入嬰兒口中。
【安臍散】,適用於新生兒剪斷臍帶後立即敷用。 成分:瓜蒂、天南星、白附子、赤小豆(各等份)
製法與服用:將以上成分磨成粉末,每次取三錢,用芭蕉自然汁調和,敷於臍帶周圍。
【甘草方】,適用於治療新生兒口撮,引發嘔吐。 成分:甘草(一錢)
製法與服用:煎煮服用,讓嬰兒嘔吐出體內痰涎,然後將豬乳點入其口中,病情即可緩解。
4. 三、變蒸門
5. 變蒸
彭用光曰:小兒有十變五蒸者,乃生精神意智也。五臟五腑以應十干,其心包絡與三焦合而成六臟六腑,以應十二經絡也。
小兒變蒸者,俗謂之牙生骨長,譬如蠶之有眠,龍之脫骨,虎之轉爪,皆同此類,變生而長也。
白話文:
彭用光說:小兒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十次變換與五次蒸發的階段,這是他們的精神、智慧和意識正在發展的表現。小兒的五臟和五腑對應著十天干,而心包絡與三焦結合起來就成為六臟六腑,這又與人體的十二經絡相呼應。
所謂的小兒變蒸,通俗地講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牙齒生長,骨骼發育,就像蠶在蛻變時會進入休眠,龍會有脫骨的過程,老虎也會經歷轉換爪子的階段,這些都是同一種類型的變化,都是為了成長和進化。
換句話說,小兒的變蒸就像是一種生命的蛻變,是他們在生理上成熟,精神上成長的必經過程。
6. 計開變蒸形證
始得之,上唇有白珠,胞子身熱,微欲驚悸,或嘔噦,至七日變訖。始得之,上唇微腫,有如臥蠶,身體壯熱,額熱,或乍涼乍熱,唇口鼻乾,哽熱,嘔逆,時欲驚,夜多啼哭,至十三日變蒸訖。唇口乾燥,咳嗽,悶亂,哽氣,腹痛及身體骨節皆痛,或上視時驚悸。
白話文:
剛開始發病時,會看到上脣出現白色的點狀物,孩子全身發熱,稍微有驚嚇不安的現象,有時會噁心反胃,這種情況會持續到第七天後病情會有所改變。
剛開始發病時,上脣會微微腫脹,看起來像是一條臥著的蠶,全身高燒不退,額頭特別熱,有時候會忽冷忽熱,嘴脣、嘴巴和鼻子都感覺乾燥,咽喉疼痛,會感到噁心,有時會感到驚嚇,晚上經常哭泣,這種情況會持續到第十三天,病情才會有所轉變。
嘴脣和嘴巴非常乾燥,會有咳嗽症狀,感到悶悶不樂且混亂,咽喉有異物感,腹部會疼痛,身體的骨骼關節也會痛,有時向上看時會感到驚嚇和不安。
7. 變蒸期候
小兒始生至三十二日,為一變,長腎臟氣,屬足少陰經;
六十四日二變一蒸,生壬,長膀胱腑氣,足太陽經;
九十六日三變,生丁,長心臟氣,足少陰經;
一百二十八日四變二蒸,生丙,長小腸腑氣,足太陰經;
一百六十五日五變,生乙,長肝臟氣,足厥陰經;
一百九十二日六變三蒸,生甲,長膽腑氣,足少陽經;
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辛,長肺臟氣,足太陰經;
二百五十六日八變四蒸,生庚,長大腸腑氣,足陽明經;
二百八十九日九變,生己,長脾臟氣,足太陰經;
三百二十日十變五蒸,生戊,長胃腑氣,足陽明經;
心包絡為臟,屬手厥陰經;
三焦為腑,屬手少陽經。
上一臟一腑,俱無形狀,故不變不蒸也。
前十變五蒸既訖,後又有三大蒸。
六十四日為一大蒸,計三百八十四日;
又六十四日為二大蒸,計四百四十八日;
又六十四日為三大蒸,計五百一十二日;
至五百七十六日,變蒸既畢。
所以變者,生五臟也。變而蒸者,養五腑也。
兒乃成人也,其血脈方充,骨節始榮,生精神,長情性,有異於前,當變蒸之成。兒子唇口如上唇微腫,有如臥蠶,成有珠泡子者,是變蒸證,切不得灸火著艾,即宜少與乳食,亦不可妄投藥餌。若不依此,以致殺兒。文中屢見有此,故書以告。
白話文:
從孩子出生到三十二天,這段期間是第一個轉變期,主要發展的是腎臟功能,這屬於足少陰經的範疇;
六十四天是第二次轉變和第一次升溫期,此時會開始發展膀胱功能,屬於足太陽經;
九十六天是第三次轉變,開始發展心臟功能,同樣屬於足少陰經;
一百二十八天是第四次轉變和第二次升溫期,開始發展小腸功能,屬於足太陰經;
一百六十五天是第五次轉變,開始發展肝臟功能,屬於足厥陰經;
一百九十二天是第六次轉變和第三次升溫期,開始發展膽囊功能,屬於足少陽經;
二百二十四天是第七次轉變,開始發展肺臟功能,屬於足太陰經;
二百五十六天是第八次轉變和第四次升溫期,開始發展大腸功能,屬於足陽明經;
二百八十九天是第九次轉變,開始發展脾臟功能,屬於足太陰經;
三百二十天是第十次轉變和第五次升溫期,開始發展胃部功能,屬於足陽明經;
心包絡屬於臟器,屬於手厥陰經;
三焦屬於腑器,屬於手少陽經。
上面提到的一臟一腑,都沒有具體的形狀,所以不會有轉變和升溫的現象。
在前十個轉變和五次升溫結束後,還會有三次大的升溫。
每六十四天是一次大升溫,分別在三百八十四天、四百四十八天和五百一十二天時發生;
到五百七十六天,所有的轉變和升溫就全部完成了。
所謂的轉變,是為了生成五臟;轉變同時升溫,則是為了養護五腑。
孩子至此才能算是真正成長為一個成熟的人,他的血液和脈絡才會充分發育,骨骼和關節才開始壯大,精神和情感也開始形成,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這都是在轉變和升溫過程中形成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嘴脣可能會稍微腫脹,像睡著的蠶一樣,或者出現一些小泡泡,這是轉變和升溫的正常反應,絕對不能使用灸火或艾灸等方法,應適當減少餵奶,也不能隨意服用藥物。如果不遵守這些原則,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健康問題。文章中多次提及這些,因此在此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