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8)

回本書目錄

中卷 (8)

1. 諸吐治法

小兒嘔吐,難以概舉,有冷吐、熱吐、積吐、傷乳吐。朱奉議以半夏、生薑為主。亦有食滯心肺之分,而邪食不得下,而反吐者。

冷吐者,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脈息沉微,面白眼慢,氣緩神昏,額上汗出,此因風寒入胃,或食生冷,或傷宿乳,胃虛不納而出,宜溫胃,去風寒,除宿冷,宜理中湯、定吐飲。如諸藥不效者,以參香飲治之。

熱吐者,面赤唇紅,吐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慢而多煩躁,此熱吐也,宜去桂五苓散及香薷飲治之。

積吐者,眼胞浮,面微黃,足冷肚熱,晝輕夜重,兒大者脈沉緩,此宿冷滯脾故。吐黃酸水,或有清痰,脈實而滑,為食積所傷,吐酸餿氣,或宿食並出,兒小哯乳不化者是也,以烏犀散主之。

傷乳吐者,才哺乳後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食無度,脾氣弱,不能運化,故有此證,譬如小器盛物,滿則溢,更當節乳,投三稜散治之。

白話文:

[各種嘔吐的治療方法]

小孩嘔吐的情況多種多樣,有因為受涼、發熱、食物積滯或是乳品過量引起的嘔吐。朱奉議認為,半夏和生薑可以作為主要治療手段。但也有因為食物滯留在心肺部位,無法正常消化,反而引起嘔吐的情況。

受涼導致的嘔吐,表現為喝下的奶水無法消化,嘔吐頻繁但量不多,脈搏細弱,面色蒼白,眼神呆滯,呼吸緩慢,精神恍惚,額頭冒汗,這是由於風寒侵入胃部,或是食用了生冷的食物,或是過量攝取了前一晚的奶水,導致胃虛無法消化而嘔吐,應溫暖胃部,驅除風寒,消除寒涼,可用理中湯、定吐飲。如果以上藥物都無效,則可使用參香飲來治療。

由發熱導致的嘔吐,臉色潮紅,嘴脣鮮紅,嘔吐量少但排泄量多,奶水被消化後顏色偏黃,全身高熱,可能由於暑氣在胃部,或是食用了熱性食物,精神亢奮且易煩躁,這是熱吐,可用去桂五苓散和香薷飲來治療。

由食物積滯導致的嘔吐,眼睛浮腫,臉色微微泛黃,腳冷肚子熱,白天症狀較輕,夜晚加重,年齡大的孩子脈搏沉緩,這是因為寒涼食物滯留在脾胃。嘔吐出黃色酸水,或有清澈的痰液,脈搏強而滑,這是食物積滯所致,嘔吐出酸臭的氣味,或是未消化的食物一起排出,這是因為小孩飲奶後無法消化,可用烏犀散來治療。

因乳品過量導致的嘔吐,剛喝完奶就嘔吐,或者稍後再嘔吐,這是因為乳品攝入過量,脾氣虛弱,無法正常消化,因此出現這種症狀,就像小容器裝東西,裝滿了就會溢出來,應該節制乳品攝入,用三稜散來治療。

2. 諸瀉治法

泄瀉之源,有寒瀉、熱瀉、傷食瀉、暑瀉,種種不同,各分於後。

寒瀉者,乃寒氣在腹,攻刺非痛,洞下青水,腹內雷鳴,米飲不下,宜理中湯。如四肢厥冷寒極者,加附子、官桂之類。

熱瀉者,糞色黃赤,肛門焦痛,小便不利,心煩口燥,食乳必粗,宜五苓散,吞下香連丸。

傷食瀉者,因飲食過多,有傷脾氣,遂成泄瀉,故大便不聚,臭如敗卵,宜理中湯加砂仁半錢,或下積丸。有因傷面而瀉者,養胃湯加蘿蔔子炒研半錢。痛者,更加木香三分;瀉甚者,去藿香,加炮姜三分。

暑瀉者,因中暑熱,宜胃苓湯,或五苓散加車前子末少許,甚效。或六和湯亦好。

白話文:

【各種腹瀉的治療方法】

腹瀉的來源有很多種,包括因寒冷引起的瀉、因熱氣引起的瀉、因飲食過量引起的瀉、因暑熱引起的瀉,每種情況都有其特定的治療方式,以下將分別說明。

因寒冷導致的瀉,通常是因為腹部受涼,可能並無劇烈疼痛,但會拉出綠色的稀便,腹內會有腸鳴聲,甚至連米湯都無法下嚥,這種情況適合服用理中湯。如果手腳冰冷到極點,則應在理中湯中添加附子、官桂等藥物。

因熱氣導致的瀉,排泄物顏色偏黃或紅,肛門感覺灼熱疼痛,小便不通暢,心煩口乾,吃奶時也會表現出焦躁,這種情況適合服用五苓散,再搭配香連丸。

因飲食過量導致的瀉,是因為飲食過多影響了脾胃運化功能,因此造成腹瀉,大便不成形,味道像腐敗的雞蛋,適合服用理中湯加砂仁半錢,或使用下積丸。若是由於麵食過多導致的瀉,可在養胃湯中加入炒蘿蔔子半錢。若伴有腹痛,可再加木香三分;若瀉得厲害,去掉藿香,改加炮姜三分。

因暑熱導致的瀉,是因為中了暑熱,適合服用胃苓湯,或五苓散加少量車前子粉,效果非常好。或者也可以選擇六和湯,同樣有效。

3. 吐瀉灸法

小兒嘔吐奶汁,灸中庭一穴一壯。取法:在膻中穴下一寸,陷中是穴。

白話文:

小孩如果出現吐奶的情況,可以使用艾灸治療中庭穴,艾灸一次。中庭穴的位置是在膻中穴下方一寸的地方,位於凹陷處即是此穴。

4. 吐瀉諸方

玉露散,治小兒傷熱,吐瀉黃色。

石膏,寒水石(各半兩),甘草(生,一錢)

上同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食後溫湯調下。

益黃散,治吐瀉,脾虛冷。

陳皮,青皮,訶子肉,甘草(炙。各五錢),丁香(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

白朮散

人參,白朮,藿香,木香,乾葛,茯苓,甘草

上,水一鍾,姜三片,煎服。

豆蔻香連丸,治泄瀉,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痛腹鳴立可。

黃連(三分),肉豆蔻(煨,去油),南木香(各一錢)

上為末,粟米飯丸,綠豆大或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夜各四五服。

理中丸,治吐利不止,米穀不化,手足厥冷。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或一二十丸不拘時候。

消積丸,治小兒吐瀉,大便酸臭。

木香(九個),砂仁(十二個),巴豆(二個),烏梅肉(二個)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溫水送下。

五苓散,治小兒霍亂吐瀉,燥渴飲水。一小便不利。

豬苓,澤瀉,官桂,赤茯苓,白朮(各三錢)

香薷飲,治春夏秋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吐,痢,心腹痛疼,發熱煩悶。

香薷(三兩),白扁豆,厚朴(各一兩半),生甘草(一兩)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服。

三稜散,治小兒尿白,久而成疳。此藥實脾土,消食化積。

三稜,蓬朮,益智仁,甘草,神麯(炒),麥芽(炒),陳皮(各半兩)

治中湯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橘皮

上,水一盞,溫服。

養胃湯

人參,半夏,陳皮,甘草,茯苓,蒼朮,厚朴,藿香,草果(等分)

上,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溫服。

六和湯

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甘草(炙。各一兩),赤茯苓,藿香,扁豆(炒),木瓜(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食前溫服。

胃苓湯

豬苓,澤瀉,白朮,茯苓,蒼朮,厚朴,甘草,陳皮,官桂

上水一盞,生薑三片,煎服。

定吐飲,治吐逆,投諸藥不止,用此神效。

半夏(二兩),生薑(二兩),桂(三兩)

上生薑切作小方塊,如綠豆大,用半夏和勻,入小鐺內,慢火順手炒,令香熟帶干,方下桂,再炒勻,微有香氣,以皮紙攤成地上,出火毒,候冷,略播去黑焦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服。

彭用光曰:凡為父母者,要知嬰孩臟腑嫩脆,乳食宜節,不宜過飽,致傷脾胃。乳母睡時,不可令孩含乳口中,恐不知飽足,致生嘔吐、泄瀉諸疾。如遇此病,只是節乳,一日三五次。今見世人不知此理,未病之前,則過傷乳食;既病之際,則終日斷乳,且幼孩以乳為生養之本,豈宜全斷,以致飢餒難堪?故出此說於嘔吐門之末,宜知節乳為第一方也。

白話文:

[各種止吐止瀉處方]

玉露散:適用於小孩因熱邪所致的黃色吐瀉。 主要成分有石膏、寒水石(各半兩)和生甘草(一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量為一字或半錢,飯後以溫水調服。

益黃散:適用於脾虛冷所致的吐瀉。 配方包括陳皮、青皮、訶子肉、炙甘草(各五錢)以及丁香(二錢)。將其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盞煎煮至剩六分,飯前溫服。

白朮散: 配方有人參、白朮、藿香、木香、乾葛、茯苓、甘草。用水一鍾,加入三片薑煎煮後服用。

豆蔻香連丸:適用於不論寒熱赤白,因陰陽失調而引起的腹瀉及腹痛。 配方有黃連(三分)、肉豆蔻(煨,去油)、南木香(各一錢)。將其研成粉末,做成綠豆大或黍米大的粟米飯丸。每次服用十到三十粒,飯前用米湯送服,日夜各四到五次。

理中丸:適用於不停嘔吐和腹瀉,食物消化不良,手腳冰冷。 配方有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各等分)。將其研成粉末,用麪糊做成綠豆大的藥丸,每次服用十粒,用米湯送服,或者一二十粒不限時間。

消積丸:適用於小孩因消化不良導致的酸臭大便。 配方有木香(九個)、砂仁(十二個)、巴豆(二個)、烏梅肉(二個)。將其研成粉末,用麪糊做成綠豆大的藥丸,用溫水送服。

五苓散:適用於小孩霍亂引起的吐瀉,口渴想喝水。 配方有豬苓、澤瀉、官桂、赤茯苓、白朮(各三錢)。

香薷飲:適用於春夏秋三季,因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制,導致的嘔吐、腹瀉、心腹疼痛、發燒煩悶。 配方有香薷(三兩)、白扁豆、厚朴(各一兩半)、生甘草(一兩)。將其切碎,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盞煎煮後服用。

三稜散:適用於小孩尿白,長久形成疳疾。此藥能強健脾胃,消除積食。 配方有三稜、蓬朮、益智仁、甘草、神麯(炒)、麥芽(炒)、陳皮(各半兩)。

治中湯: 配方有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橘皮。用水一盞,溫服。

養胃湯: 配方有人參、半夏、陳皮、甘草、茯苓、蒼朮、厚朴、藿香、草果(等分)。用水一盞,加入三片薑和一枚棗,煎煮後溫服。

六和湯: 配方有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炙甘草(各一兩)、赤茯苓、藿香、扁豆(炒)、木瓜(各二兩)。將其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加入三片薑和一枚棗,飯前溫服。

胃苓湯: 配方有豬苓、澤瀉、白朮、茯苓、蒼朮、厚朴、甘草、陳皮、官桂。用水一盞,加入三片薑,煎煮後服用。

定吐飲:適用於反覆嘔吐,使用其他藥物無效。 配方有半夏(二兩)、生薑(二兩)、桂(三兩)。將薑切成綠豆大小的方塊,與半夏混合均勻,用小鍋慢火炒至香熟並稍幹,然後加入桂,再炒勻直至稍微有香味,放在皮紙上攤開,放置在地面上以去除火毒,待冷卻後篩去黑色焦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盞,加入三片薑,煎煮後服用。

彭用光說:作為父母,要知道嬰兒的臟腑脆弱,哺乳和食物應當適量,不要過度飽食,以免傷害脾胃。母親睡覺時,不要讓嬰兒含著乳頭,以免不知飽足,導致嘔吐和腹瀉等疾病。如果遇到這些疾病,只需要控制哺乳次數,一天三到五次即可。現今的人們往往不懂這個道理,在孩子沒有生病前,過度餵食;一旦生病,又整天斷奶。但幼兒依靠母乳生存,怎麼可以完全斷奶,導致他們挨餓難受?因此在嘔吐篇的最後部分提出此觀點,控制哺乳是最重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