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7)
中卷 (7)
1. 諸痢大法
《病機機要》云: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膿血稠黏,以重劑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鶩溏為痢,當溫之。又云:在外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利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
兵法曰:避其銳氣,擊其墮歸,此之謂也。《秘藏》云:假令傷寒冷之物,脹滿而傳飧泄者,宜溫熱之劑以消導之;傷濕熱之物而成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疏之;風邪下陷者,升舉之;濕氣內勝者,分利之;裡急者,下之;後重者,調之;腹痛者,和之;洞瀉腹鳴,無力不及拈衣,其脈細而弱者,濕之;膿血稠黏,至圊而不能便,其脈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
按:人之飲食過傷,恣食辛熱寒冷之物,皆能致傷腸胃。腸胃一傷,不能運化傳送,遂蓄停滯而為痢。《經》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填滿閉塞,不為飧泄,久為傷癖是也。治法當先化食毒,或可攻伐,然後隨寒熱溫涼以調之。
白話文:
【對於各種痢疾的治療原則】
根據《病機機要》所述:如果患者有便意頻繁、排便困難的情況,應採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若腹部疼痛,則應採用調和的方法;身體沉重,需去除濕氣;脈象呈現弦緊,需祛風治療。對於膿血稠厚粘稠的情況,需使用強烈的藥物徹底清除;若患者身體冰冷且自發性出汗,需使用有毒性的藥物來溫暖身體;若是風邪入侵體內,應促使其發汗;若是鶩溏(即稀水樣便)型痢疾,應進行溫補治療。
又說,病症在體表的,應從外發散;病症在體內的,應從內部瀉下;病症在上部的,應使其向上湧吐;病症在下部的,應使其向下排除;身體表面有熱感的,應從內部疏散;小便不通暢的,應採取分利尿道的方式。
再者,病情旺盛的,應利其發展;病情正在消退的,應順其自然;病情到達頂點的,應停止進一步的治療。
軍事策略上說,要避免敵方的銳氣,待其疲憊時再予以打擊,這也是治療疾病的道理。《祕藏》提到,假如因為食用了過冷的食物導致脹滿和食物消化不良,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幫助消化;若是因濕熱的食物引發膿血,應使用苦寒的藥物來內部疏通;對於風邪導致的下陷,應提升陽氣;對於濕氣過盛的情況,應分利濕氣;對於裡急後重的患者,應採用瀉下法;對於排便困難的患者,應調整其體質;對於腹痛的患者,應調和其體質;對於洞瀉腹鳴,無力甚至連衣服都拿不起,脈象細弱的患者,應進行溫補;對於膿血稠厚,即使到了廁所也不能順利排便,脈象洪大有力的患者,應使用寒涼的藥物,並採用瀉下法。
根據:人們過度飲食,無節制地食用辛辣、熱性、冰冷的食物,都會對腸胃造成傷害。一旦腸胃受損,其正常的運化和輸送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食物會在體內蓄積,進而形成痢疾。根據醫經記載:飲食無節制,生活作息不正常,這些因素會使陰氣受損。陰氣受損後,就會進入五臟,造成體內堵塞,不是引起食物消化不良,就是長時間下來形成慢性疾病。在治療上,首先應該化解食物中的毒素,必要時可以使用攻伐的治療方式,之後再根據患者的寒熱溫涼狀況來調整治療方案。
2. 下痢灸法
黃帝云:小兒疳痢脫肛,體瘦渴飲,形容憔悴,諸醫治不差,灸尾椎骨上三寸骨間,三壯。岐伯曰:兼三伏內,用桃柳枝煎洗。兒午時當日灸之,後用青綿拭,當有蟲隨汗而出,此神妙法也。
小兒秋涼,冷痢不止,灸臍下□三寸,門動脈中是穴,各灸三壯。
小兒脫肛瀉血,每廁,臟腑撮痛不可忍,灸百會一穴,三壯,取法:在頭中心陷者是穴。又灸接脊一穴,取法:在十二椎下節間是穴。
小兒脫肛瀉,秋深不效,灸龜尾穴,一壯。取法:在脊端窮骨。
白話文:
【下痢灸療法】
黃帝說:小孩如果患了疳疾和痢疾導致肛門脫出,身體消瘦,常感到口渴想喝水,面容憔悴,若許多醫生治療都沒有效果,可以在尾椎骨上方約三寸處的骨頭間隙進行灸療,每次灸三壯。
岐伯說:同時,在三伏天內,可用桃樹和柳樹枝煮水來清洗。孩子應在午時進行灸療,之後用青色棉布擦拭,會發現有蟲子隨汗水排出,這是非常神奇且有效的治療方法。
小孩在秋天天氣轉涼時,如果冷痢持續不止,可以在肚臍下方約三寸,能感受到動脈跳動的位置進行灸療,每次灸三壯。
小孩如果肛門脫出並伴隨出血,每次上廁所時,內臟會有劇烈疼痛難以忍受,可以灸百會穴,每次灸三壯。尋找百會穴的方法是在頭部正中央的凹陷處。
另外,還可以灸接脊穴,尋找接脊穴的方法是在第十二根脊椎下方的關節間。
小孩如果肛門脫出並腹瀉,到了深秋時節仍未見好轉,可以灸龜尾穴,每次灸一壯。尋找龜尾穴的方法是在脊椎末端的窮骨位置。
以上就是關於小孩腹瀉和肛門脫出的灸療方法。
3. 痢疾諸方
小香連丸,治小兒冷熱腹痛,利下水穀。
木香,訶子肉(各一分),黃連
上為末,飯丸綠豆大,米飲下十丸至三四十丸,頓服之。
地榆散,治小兒赤痢,因大腸停積熱毒得之,或點滴鮮紅。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湯調下。加黃連、枳殼、赤芍藥。一方去甘草,加厚朴,木瓜湯下。
敗毒散,治疫毒痢,一方一家長幼相似者。
前胡,柴胡,桔梗,甘草,芎藭,茯苓,羌活,獨活,人參,枳殼
上,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加陳皮、陳米煎,一服。
小連丸,治小兒瀉痢赤白,脾胃虛弱,糟粕不聚,腹脹不食,時作陣痛,煩渴身熱。
黃連(三兩),乾薑(炮,一分),當歸,阿膠(炒為珠,煎為膏。各一兩半)
上三味為末,以阿膠膏為丸,如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化下,食前服之。
白話文:
[痢疾各種治療方法]
小香連丸:適用於兒童冷熱交雜導致的腹痛,以及排泄物中見到未消化的食物。 所需藥材包括木香、訶子肉(各取一部分)、黃連。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後,用飯製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服用時,可用米湯送服十至三十或四十粒,一次全部服下。
地榆散:適用於兒童患有血性痢疾,可能是由大腸積聚的熱毒所導致,排泄物可能呈現鮮紅色。 將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送下。也可添加黃連、枳殼、赤芍藥。另一個配方則是去掉甘草,加入厚朴,並用木瓜湯送服。
敗毒散:適用於瘟疫毒素引發的痢疾,症狀在一家老少中類似。 所需藥材包括前胡、柴胡、桔梗、甘草、芎藭、茯苓、羌活、獨活、人參、枳殼。取這些藥材,加入一杯水、三片薑和一顆棗,再添加陳皮、陳米煮沸煎熬,一次服用完畢。
小連丸:適用於兒童赤白痢疾,脾胃功能虛弱,無法有效吸收食物營養,腹部脹滿,食慾不振,偶爾會有陣痛,並且感到煩躁口渴、身體發熱。 所需藥材包括黃連(三兩)、乾薑(炮,一分)、當歸、阿膠(炒成珠狀,煎成膏狀,各一兩半)。將前三種藥材研磨成粉,再用阿膠膏混合製成小豆大小的丸狀。三歲兒童可服用三十粒,用米湯融化後送服,應在飯前服用。
4. 五、吐瀉門
5. 論小兒吐瀉宜暫斷乳
鄭氏曰:小兒吐瀉,因外傷風冷,內傷乳食,或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以乳飼之,氣逆於上,則停滯胸膈,致令嘔吐;氣逆於下,則傷脾胃,致令泄瀉;上下氣逆,吐瀉俱作。吐瀉,凡小兒□□不瀉者,逆其吐必有痰,發驚者,十無一生。若只瀉不吐,或吐瀉俱發者,日久不退,亦變陰癇,治之當暫斷其乳。
輕者周時,重者三日,宜頻與稀粥,服藥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兒籍乳為命,不肯暫斷,然乳固不可斷也,殊不知因乳所傷得之者,若再以所傷之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藥何功之有?其間有不斷服藥得安者,蓋輕患也。亦有因輕致重,夭枉者多矣!
按:《活幼心書》云:小兒吐瀉不止,大要節乳,徐徐用藥,調治必安。節者,擲節之義。一日但三次或五次,每日乳時,不可過飽,其吐自減,及間以稀粥投之,亦能和胃。屢見不明此理,惟欲進藥,以求速效,動輒斷乳三四日,致餒甚而胃虛,啼聲不已,反激他證。蓋人以食為命,孩非乳不活,豈容全斷其乳?然乳即血也,血屬陰,其性冷,吐多胃弱,故節之。醫者切須知此,乳母亦宜服和氣血、調脾胃等藥。
愚意不若兒大能食者,全斷之,待其平復;兒小不能飲食者,但節之,可也。
白話文:
鄭氏說:小孩出現嘔吐與腹瀉的情況,多是由外部受風寒,或是內部因飲食(特別是哺乳)過度所導致。有的時候,孩子哭鬧未止,呼吸尚未平穩,就立即哺乳,這樣會導致氣血上逆,食物在胸腔部位滯留,進而引發嘔吐;如果氣血向下逆流,則可能傷害脾胃,引起腹瀉;上下氣血皆逆,嘔吐和腹瀉就會同時發生。對於小兒嘔吐且不腹瀉的情況,通常嘔吐物中會帶有痰液,這種情況若引發驚厥,十個當中有九個無法存活。若只有腹瀉無嘔吐,或是嘔吐腹瀉同時發生,如果病情延續數日未見好轉,也可能轉為陰癇,這時應暫時停止哺乳。
輕症患者可以一天左右恢復,重症患者則需三天左右,期間應給予稀粥並配合藥物治療,這樣治療效果通常很好,大約有八到九成的機會痊癒。然而,有人不相信這樣的說法,認為嬰兒的生命依賴於母乳,因此不肯暫停哺乳。雖然母乳確實對嬰兒至關重要,但如果因哺乳過量導致了疾病,再繼續哺乳,就好比抱著柴火去滅火,藥物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當然,有些輕微病症的患者即使不停止哺乳,通過服藥也能康復,但也有不少因為輕忽而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夭折的案例。
根據《活幼心書》的記載:對於持續嘔吐和腹瀉的小孩,最重要的是節制哺乳,然後慢慢使用藥物調理,通常都能恢復健康。「節」字的意思是限制。一天最多哺乳三次或五次,每次哺乳不要過量,嘔吐的情況自然會減少。同時,可以間隔地喂一些稀粥,有助於調和胃部。常見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想著通過大量服藥來求取快速的療效,結果往往是一旦病情稍有好轉就馬上停止哺乳三到四天,反而導致孩子因飢餓而使胃部更虛弱,哭鬧不止,甚至引發其他病狀。人以食為生,嬰兒離不開母乳,怎麼可能完全斷絕母乳呢?但是,母乳實質上就是母親的血液,而血液屬陰性,其性質偏冷,當小孩嘔吐過多導致胃部虛弱時,就應該節制哺乳。醫生必須明白這一點,同時哺乳的母親也應服用調理氣血和脾胃的藥物。
我的意見是,對於已經長大且能夠正常飲食的孩子,可以完全停止哺乳,等到他們病情穩定後再恢復;而對於年齡較小,還無法正常飲食的孩子,只需節制哺乳即可。
6. 錢仲陽吐瀉治法
夏至後十日吐瀉,身壯熱,此熱也,蓋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大暑節後吐瀉,身溫似熱,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也,嘔吐,乳食不消,瀉黃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散。立秋後七日吐瀉,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散。秋分後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噦,瀉清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
有因傷風吐瀉,身溫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咳嗽,更有五臟兼見證,當煎入君臣藥,先用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也,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食也。有因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食悶亂,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後用發散。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用大青膏。
有因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昏睡露睛,此傷風。《荏莆經》曰: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散,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此二病多證,多於春秋也。
白話文:
【錢仲陽對於夏季吐瀉的治療方法】
在夏至過後的十天裡,如果孩子出現吐瀉,且身體高燒,這是因為炎熱導致的,要知道小孩的臟腑多半是處於燥熱狀態。可能由於熱傷,或是飲食不易消化,導致大便呈現深黃色,這時可以使用玉露散來治療。
大暑節氣後的吐瀉,孩子身體溫度偏高,但實際上,他們的臟腑狀態是六分熱、四分冷。他們會有嘔吐,飲食不易消化,大便呈黃白色,口渴,或吃奶,或不吃奶。這種情況下,飯前可少量服用益黃散,飯後再少量服用玉露散。
立秋過後七天的吐瀉,孩子的身體溫度正常,但他們的臟腑狀態是三分熱、七分冷。他們無法進食,多睡,情緒煩亂,呼吸困難,長籲短嘆,睡眠時眼睛微開,嘴脣蒼白,頻繁打嗝,想大便,但不口渴。飯前應大量服用益黃散,飯後少量服用玉露散。
秋分後的吐瀉,孩子身體冰冷,這是因為缺乏陽氣,無法進食,幹嘔,大便像清水,應該補脾,益黃散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但不可用下法。
如果因為感冒導致的吐瀉,身體溫度忽冷忽熱,睡眠增多,呼吸急促,大便黃白色,嘔吐,飲食不易消化,偶爾咳嗽,並伴有五臟的其他症狀,應煎煮含君臣藥材的藥物,先使用大青膏,再服用益黃散。若之前已經使用過下法,或沒有下證,切記不要再使用下法。這是由於脾胃受寒,無法進食。
同樣的,感冒導致的吐瀉,身體熱,睡眠多,能吃但情緒煩亂,不斷喝水,吐痰,大便黃水,這是胃虛熱渴吐瀉。應補充胃中的津液,以止渴,之後再使用發散法。止渴可多服用白朮散,發散則用大青膏。
如果因為感冒導致的吐瀉,身體冷,吐白沫,大便青白色,情緒煩亂但不渴,呼吸困難,長籲短嘆,昏睡且眼睛微開,這是感冒所致。根據《荏莆經》所述,輕微的感冒會導致吐瀉,應先補脾,再使用發散法。補脾用益黃散,發散則用大青膏。這兩種病多在春秋兩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