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6)
中卷 (6)
1. 治血熱之劑
六合湯,治小兒血熱,每日巳午間發熱,遇夜則涼。
當歸,大黃,川芎,熟地黃
上為末,三歲一錢,水半盞,煎至三分,無時服。
豬膽丸,治小兒每日半膳後發熱,夜則身涼,此血熱也。
胡黃連(二錢半),宣黃連,赤芍藥(各半兩)
上為末,豬膽汁和成劑,入在臍中,懸,用漿水煮熟,取出飯為丸,如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送下,日三服,無時。
白話文:
[治療血熱的藥方]
六合湯:適用於治療兒童血熱導致的症狀,主要表現為每天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一點之間發燒,到了夜晚則退燒。
藥方成分包括:當歸、大黃、川芎、熟地黃。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對於三歲的兒童,每次使用約一錢,加半盃水,熬煮至剩三分之一的量,隨時可服用。
豬膽丸:同樣適用於兒童因血熱而導致的症狀,主要表現為每天飯後半小時開始發燒,到了夜晚則退燒。
藥方成分包括:胡黃連(約二錢半)、宣黃連、赤芍藥(各半兩)。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以豬膽汁和成膏狀,放置在肚臍中,再掛起,使用米漿水煮熟,取出後與飯混合搓成豆子大小的丸狀。對於三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三十粒,以米湯吞服,每日三次,隨時可服用。
2. 治疹熱之劑
升麻葛根湯,治小兒瘡疹發熱。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
上,水一鍾,姜三片,煎服。
參蘇飲,治小兒瘡疹發熱。
人參,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枳殼,乾葛,前胡,木香,紫蘇,陳皮
上,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白話文:
[治療疹子發熱的藥方]
升麻葛根湯:用於治療兒童因出疹而引發的發熱。
所需藥材有:升麻、葛根、芍藥和甘草。
將這些藥材與一杯水及三片薑一同煎煮後服用。
參蘇飲:同樣適用於治療兒童出疹發熱。
所需藥材包括:人參、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枳殼、乾葛、前胡、木香、紫蘇和陳皮。
將這些藥材與一杯水、三片薑和一顆棗一同煎煮後服用。
3. 三、瘧疾門
4. 脈法
《要略》云:瘧脈自弦。浮數者多熱,弦遲者名寒。弦小緊者,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熱也,以飲食消息止之。《脈經》云: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白話文:
【脈法】
《要略》提到:瘧疾的脈象自然呈現弦狀。如果脈象浮而數,表示體內熱氣過盛;若是弦而遲緩,則被稱作寒象。若脈象呈現弦小且緊,宜用瀉下法治療;脈象弦而遲緩,可用溫補法調理;脈象弦且緊,可採取發汗法;脈象浮而大的,可考慮催吐法;脈象弦且數,是風熱型,應通過飲食控制來停止病情。
《脈經》指出:瘧疾的脈象自然是弦狀,若脈象微弱代表體質虛弱,若脈象出現代脈或散脈,則預示病情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
5. 瘧論
《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蓋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重者,遠而為痎瘧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暑氣,閉而不能發泄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為瘧也。良由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寒,又因觸冒暑溫,致令邪氣客於皮膚,痰飲積於臟腑,陰陽偏勝,邪正相攻而作往來寒熱也。若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先寒而後熱者,陽不足也;先熱而後寒者,陰不足也。寒多而熱少者,陰勝陽也;熱多而寒少者,陽勝陰也。寒熱相半,陰陽交攻也;寒熱相間,陰陽爭離也。大抵小兒皆自飲食上得之者為多,須用先與消導,然後隨其得病所由。
白話文:
【瘧疾理論】
《內經》提到:夏季如果受到暑氣的傷害,到了秋季就會引發痎瘧。一般來說,受到較輕的傷害,反應會很快且突然;但若是受到嚴重的傷害,影響可能不會立即出現,而是經過一段時間轉變為長期的痎瘧。這說明瞭夏天被暑氣所傷,身體的暑氣無法順利排出,邪氣在體內運行,到秋天時就可能引發瘧疾。
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照顧孩子的母親或保姆抱著孩子,讓孩子過度曝露在風寒中,或者因為孩子接觸到了夏季的高溫,導致邪氣進入皮膚,痰飲在內臟中積聚,當體內的陰陽失衡,邪氣和正氣互相衝突時,就會出現交替的寒熱症狀。如果陽氣旺盛就會發燒,陰氣旺盛就會感到寒冷。
先感到寒冷再發燒,表示體內的陽氣不足;先發燒再感到寒冷,則表示體內的陰氣不足。如果感到寒冷的時間比發燒的時間長,代表陰氣壓倒了陽氣;反之,如果發燒的時間比感到寒冷的時間長,就是陽氣壓倒了陰氣。如果發燒和感到寒冷的時間差不多,代表陰陽兩氣正在互相抗衡;如果發燒和感到寒冷的時間有明顯的間隔,則表示陰陽兩氣正在分離。大體上,孩子們大多是由於飲食問題而引發此類病症,首先應使用消化導引的方法,之後再根據他們生病的原因進行對應治療。
6. 瘧疾灸法
小兒瘧疾,灸大椎、百會,各隨年壯,然百會在髮際上五寸。
小兒久瘧不愈,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各一壯,名內庭穴也。
白話文:
[瘧疾的灸療方法]
小孩如果得了瘧疾,可以使用灸法於「大椎穴」和「百會穴」,灸的次數根據孩子的年齡來定。其中,百會穴位於頭皮髮際往上五寸的地方。
若小孩長期患有瘧疾未能痊癒,可以試著灸在腳的大拇指和第二趾之間的凹陷處,各灸一次,這個位置被稱為「內庭穴」。
7. 瘧疾諸方
白虎加桂湯,治小兒瘧疾發渴。
石膏,知母,甘草
上水一盞,粳米一撮,煎服。
小柴胡湯,治小兒瘧疾,寒熱往來。
人參,半夏,柴胡,黃芩,甘草
上銼散,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清脾湯,治小兒瘧疾,作浮腫,兼有寒熱不退,飲食不進。
白朮,茯苓,厚朴,青皮,陳皮,半夏,大腹皮,檳榔,三稜,蓬朮,木通,甘草
上銼散,水一盞,每服三錢,姜煎。
養胃湯,治小兒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逆,噁心,並宜服之。
蒼朮,厚朴,半夏,藿香,草果,人參,茯苓,甘草,陳皮
上銼散,每服三錢,棗子一枚,烏梅一個,煎,食前熱服。
大柴胡湯
柴胡,黃芩,大黃,半夏,枳實,芍藥
上銼散,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白話文:
【各類瘧疾治療方式】
-
白虎加桂湯:適用於兒童瘧疾患者,若出現口渴症狀。需用到的藥材有石膏、知母、甘草。取一碗水,一小撮粳米,煮沸後服用。
-
小柴胡湯:適合兒童瘧疾,若伴有寒熱交替的情況。所需藥材包括人參、半夏、柴胡、黃芩、甘草。將藥材切碎混合,取一碗水,加入三片薑和一顆棗,煮沸後服用。
-
清脾湯:適用於兒童瘧疾,若併發水腫,以及寒熱不退、飲食不佳的情況。所需藥材有白朮、茯苓、厚朴、青皮、陳皮、半夏、大腹皮、檳榔、三稜、蓬朮、木通、甘草。將藥材切碎混合,取一碗水,每次服用三錢,加入薑煮沸後服用。
-
養胃湯:適用於兒童因外感風寒及內傷生冷導致的疾病。此湯可溫暖中焦,舒緩腸胃,防禦山間瘴氣,適用於寒瘧、脾胃虛寒、噁心等症狀。所需藥材包括蒼朮、厚朴、半夏、藿香、草果、人參、茯苓、甘草、陳皮。將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顆棗子和一個烏梅,煮沸後在飯前熱服。
-
大柴胡湯:所需藥材有柴胡、黃芩、大黃、半夏、枳實、芍藥。將藥材切碎混合,取一碗水,加入三片薑和一顆棗,煮沸後服用。
8. 四、痢疾門
9. 赤白痢論
小兒八痢者,乃飢飽、勞役、風驚、暑濕,因觸冒天地八風之邪而得,故以命名也。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度,停積於脾胃,不能克化,又為風寒暑濕之氣干之,故為此疾。傷熱則赤,傷冷則白,傷風則純下清血,傷濕則下如豆汁,冷熱交併則赤白兼下。若下迫後重裡急,窘迫急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或夏末秋初,忽有暴傷,折於盛熱,無所發散,客搏肌膚之中,發於外則為瘧,發於內則為痢,內外俱發則為瘧痢。凡痢久則令腫滿,下焦偏冷,上焦熱結,則為上實下虛。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禁口之證,又有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當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其鬱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別其虛實冷熱以治之。條然明白,不敢妄投也。
白話文:
【赤白痢論】
兒童發生的八種痢疾,多半是由於飲食不節、勞累過度、受到風驚或是暑濕等環境影響,這些疾病都是因為孩子觸碰到自然界中的各種不良因素導致的,因此我們稱之為八痢。基本上,這些病都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飲食過量,食物在脾胃中積滯,無法正常消化,又被風、寒、暑、濕等季節性氣候影響,進而引發疾病。如果因為熱氣傷害,就會出現血便;如果是受冷氣影響,便會拉出白色的大便;若是風邪影響,大便可能呈現清澈的血液狀;濕氣影響下,大便會像豆漿一樣;當冷熱交替影響,便會出現紅白相間的痢疾。如果感到肛門急迫,腹部緊繃疼痛,這是因為火氣旺盛,使身體乾燥所致。
有些時候,在夏末秋初,突然遭受劇烈的熱氣侵襲,熱氣無法散去,滲透進入皮膚層,如果熱氣表現於外,就會形成瘧疾;若是在體內,就會成為痢疾;如果同時影響內外,那就是瘧痢並發。長期的痢疾,可能會導致全身水腫,下身特別冷,上身卻熱結,形成上實下虛的情況。如果脾胃被濕熱毒素侵犯,向上蒸騰影響消化道,導致胃口閉塞,無法進食,這也是其中一種症狀。另外,有些家庭,大人小孩都感染了痢疾,症狀相似,這種情況是因為疫情傳播導致的疫毒痢,治療時應該先考慮當年的季節特徵,調整外在環境,再觀察體內的鬱結,調理內在,根據受傷的原因,判斷虛實冷熱,進行治療。治療過程要條理分明,不可隨意投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