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6)
中卷 (6)
1. 治血熱之劑
六合湯,治小兒血熱,每日巳午間發熱,遇夜則涼。
當歸,大黃,川芎,熟地黃
上為末,三歲一錢,水半盞,煎至三分,無時服。
豬膽丸,治小兒每日半膳後發熱,夜則身涼,此血熱也。
胡黃連(二錢半),宣黃連,赤芍藥(各半兩)
上為末,豬膽汁和成劑,入在臍中,懸,用漿水煮熟,取出飯為丸,如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送下,日三服,無時。
白話文:
六合湯
功效: 適用於小兒血熱,每日巳午間發熱,遇夜則涼。
藥材:
- 當歸
- 大黃
- 川芎
- 熟地黃
用法: 以上藥材研末,三歲兒童每次服用一錢,水半盞,煎至三分,不限時間服用。
豬膽丸
功效: 適用於小兒每日半膳後發熱,夜則身涼,此為血熱。
藥材:
- 胡黃連(二錢半)
- 宣黃連(半兩)
- 赤芍藥(半兩)
用法: 以上藥材研末,與豬膽汁混合製成丸劑,放置於臍中懸吊,用漿水煮熟,取出飯製成丸,大小如豆。三歲兒童每次服用三十丸,米湯送服,每日三次,不限時間服用。
2. 治疹熱之劑
升麻葛根湯,治小兒瘡疹發熱。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
上,水一鍾,姜三片,煎服。
參蘇飲,治小兒瘡疹發熱。
人參,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枳殼,乾葛,前胡,木香,紫蘇,陳皮
上,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白話文:
升麻葛根湯用來治療小兒出疹子發燒。藥材包括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將這些藥材用一碗水,加入三片薑,煎煮後服用。
參蘇飲也用來治療小兒出疹子發燒。藥材包括人參、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枳殼、乾葛、前胡、木香、紫蘇、陳皮。將這些藥材用一碗水,加入三片薑、一枚大棗,煎煮後服用。
3. 脈法
《要略》云:瘧脈自弦。浮數者多熱,弦遲者名寒。弦小緊者,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熱也,以飲食消息止之。《脈經》云: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要略》說:“瘧疾患者的脈象通常是弦狀的。如果脈搏跳動的速度快且強烈(浮數),表示患者身體內有熱氣;如果是弦狀而緩慢(弦遲)的脈搏,就稱作是「寒性」的病症。若脈搏呈現弦、細和緊張的情況(弦小緊),就需要使用通便的方法來治療;若是弦狀又緩慢的脈搏(弦遲),可以進行溫法療程;若是弦狀又緊繃的脈搏(弦緊),就可以用出汗的方式來處理;如果脈搏既弦狀又有快速跳動的情況(浮大),可以用催吐方法來治療;若是既有弦狀又有快速跳動的情況(弦數),就是因為受到風邪和熱邪所引起的疾病,應該透過飲食控制來改善。”另外,《脈經》亦指出,“瘧疾患者的脈象通常也是呈弦狀的。但如果變得非常弱(微),那就是虛弱的症候;如果出現斷續不連貫的情形(代散),那就代表病情已經到了危急的地步”。
4. 瘧論
《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蓋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重者,遠而為痎瘧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暑氣,閉而不能發泄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為瘧也。良由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寒,又因觸冒暑溫,致令邪氣客於皮膚,痰飲積於臟腑,陰陽偏勝,邪正相攻而作往來寒熱也。若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先寒而後熱者,陽不足也;先熱而後寒者,陰不足也。寒多而熱少者,陰勝陽也;熱多而寒少者,陽勝陰也。寒熱相半,陰陽交攻也;寒熱相間,陰陽爭離也。大抵小兒皆自飲食上得之者為多,須用先與消導,然後隨其得病所由。
白話文:
很多孩子得瘧疾都是因為母親抱孩子時,沒有注意避開風寒,而且孩子又接觸到暑氣,導致邪氣侵入皮膚,痰飲積聚在臟腑,陰陽失衡,邪氣與正氣相爭,就出現反覆發作的寒熱症狀。
解釋
- **乳母:**哺乳的母親。
- **解脫不避風寒:**抱孩子時,沒有注意避開風寒。
- **觸冒暑溫:**接觸到暑氣。
- **邪氣客於皮膚:**邪氣侵入皮膚。
- **痰飲積於臟腑:**痰飲積聚在臟腑。
- **陰陽偏勝:**陰陽失衡,一方過於強盛。
- **邪正相攻:**邪氣與正氣相爭。
- **往來寒熱:**反覆發作的寒熱症狀。
如果陽氣過盛,就會出現發熱的症狀;如果陰氣過盛,就會出現發寒的症狀。
解釋
- **陽盛:**陽氣過盛。
- **陰盛:**陰氣過盛。
先發冷後發熱,說明陽氣不足;先發熱後發冷,說明陰氣不足。
解釋
- **先寒而後熱:**先發冷後發熱。
- **陽不足:**陽氣不足。
- **先熱而後寒:**先發熱後發冷。
- **陰不足:**陰氣不足。
發冷的時間長,發熱的時間短,說明陰氣過盛,陽氣不足;發熱的時間長,發冷的時間短,說明陽氣過盛,陰氣不足。
解釋
- **寒多而熱少:**發冷的時間長,發熱的時間短。
- **陰勝陽:**陰氣過盛,陽氣不足。
- **熱多而寒少:**發熱的時間長,發冷的時間短。
- **陽勝陰:**陽氣過盛,陰氣不足。
發冷發熱的時間差不多,說明陰陽相爭;發冷發熱交替出現,說明陰陽分離。
解釋
- **寒熱相半:**發冷發熱的時間差不多。
- **陰陽交攻:**陰陽相爭。
- **寒熱相間:**發冷發熱交替出現。
- **陰陽爭離:**陰陽分離。
孩子得瘧疾大多是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的,所以要先用消導的方法,幫助孩子消化吸收,然後再根據孩子得病的原因,進行治療。
解釋
- **消導:**幫助消化吸收。
- **隨其得病所由:**根據孩子得病的原因。
5. 瘧疾灸法
小兒瘧疾,灸大椎、百會,各隨年壯,然百會在髮際上五寸。
小兒久瘧不愈,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各一壯,名內庭穴也。
白話文:
小孩得瘧疾時,可以使用艾灸治療。先灸大椎和百會兩處穴位,每一個穴位根據孩子的年齡來決定施灸的次數。其中百會的位置是在頭頂正中央,離發際線上方約5寸的地方。
如果孩子長時間患有瘧疾而沒有好轉,可以在腳的大拇指與食指之間凹陷中的穴位進行艾灸,每個穴位灸一次,這個穴位叫做「內庭」。
6. 瘧疾諸方
白虎加桂湯,治小兒瘧疾發渴。
石膏,知母,甘草
上水一盞,粳米一撮,煎服。
小柴胡湯,治小兒瘧疾,寒熱往來。
人參,半夏,柴胡,黃芩,甘草
上銼散,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清脾湯,治小兒瘧疾,作浮腫,兼有寒熱不退,飲食不進。
白話文:
白虎加桂湯可以治小兒瘧疾發燒口渴,用石膏、知母、甘草,加水煎服,也可以加一些粳米。小柴胡湯則用於治療小兒瘧疾寒熱交替,用人參、半夏、柴胡、黃芩、甘草,加水、生姜、紅棗煎服。清脾湯適合治療小兒瘧疾導致浮腫,伴有寒熱不退,食慾不振的症狀。
白朮,茯苓,厚朴,青皮,陳皮,半夏,大腹皮,檳榔,三稜,蓬朮,木通,甘草
上銼散,水一盞,每服三錢,姜煎。
養胃湯,治小兒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逆,噁心,並宜服之。
蒼朮,厚朴,半夏,藿香,草果,人參,茯苓,甘草,陳皮
白話文:
白朮、茯苓、厚朴、青皮、陳皮、半夏、大腹皮、檳榔、三稜、蓬朮、木通、甘草,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一碗水煎煮,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生薑一起煎煮。此方名為養胃湯,可治療小兒因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引起的脾胃虛寒、噁心等症狀,也能溫中和胃,辟除山嵐瘴氣和寒瘧。另外,蒼朮、厚朴、半夏、藿香、草果、人參、茯苓、甘草、陳皮等藥物也可用於治療此類疾病。
上銼散,每服三錢,棗子一枚,烏梅一個,煎,食前熱服。
大柴胡湯
柴胡,黃芩,大黃,半夏,枳實,芍藥
上銼散,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三錢,搭配一顆紅棗和一個烏梅,一起煎煮,飯前趁熱服用。
大柴胡湯的藥材包括:柴胡、黃芩、大黃、半夏、枳實、芍藥。
將這些藥材一起放入水一盞中,加入三片生薑和一顆紅棗,煎煮後服用。
7. 赤白痢論
小兒八痢者,乃飢飽、勞役、風驚、暑濕,因觸冒天地八風之邪而得,故以命名也。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度,停積於脾胃,不能克化,又為風寒暑濕之氣干之,故為此疾。傷熱則赤,傷冷則白,傷風則純下清血,傷濕則下如豆汁,冷熱交併則赤白兼下。若下迫後重裡急,窘迫急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或夏末秋初,忽有暴傷,折於盛熱,無所發散,客搏肌膚之中,發於外則為瘧,發於內則為痢,內外俱發則為瘧痢。凡痢久則令腫滿,下焦偏冷,上焦熱結,則為上實下虛。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禁口之證,又有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當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其鬱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別其虛實冷熱以治之。條然明白,不敢妄投也。
白話文:
小兒八痢者,乃飢飽、勞役、風驚、暑濕,因觸冒天地八風之邪而得,故以命名也。
小孩得八痢,是因為飢飽、勞累、受驚嚇、暑濕等原因,觸犯了天地間的八種邪氣而導致的,因此得名「八痢」。
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度,停積於脾胃,不能克化,又為風寒暑濕之氣干之,故為此疾。
大多數情況下,小兒八痢是由於脾胃功能失調,飲食過量,食物停積在脾胃無法消化,又受到風寒暑濕等邪氣的侵襲而引起的。
傷熱則赤,傷冷則白,傷風則純下清血,傷濕則下如豆汁,冷熱交併則赤白兼下。
如果是受熱邪侵襲,大便會偏紅色;受寒邪侵襲,大便會偏白色;受風邪侵襲,大便會純下清血;受濕邪侵襲,大便會像豆汁一樣;如果同時受熱寒邪侵襲,大便則會赤白相兼。
若下迫後重裡急,窘迫急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如果大便下墜,肛門墜脹,腹痛急迫,說明是火邪過旺,火性急速,容易燥熱所致。
或夏末秋初,忽有暴傷,折於盛熱,無所發散,客搏肌膚之中,發於外則為瘧,發於內則為痢,內外俱發則為瘧痢。
也可能在夏末秋初,突然受到暑熱侵襲,體內的熱邪無法散發,停留在肌膚之中,如果外發則為瘧疾,內發則為痢疾,內外同時發作則為瘧痢。
凡痢久則令腫滿,下焦偏冷,上焦熱結,則為上實下虛。
如果痢疾久治不愈,就會導致腹脹,下焦偏寒,上焦熱結,這是上實下虛的表現。
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禁口之證,又有一方。
如果脾胃濕熱之毒熏蒸往上,導致胃口閉塞,不願飲食,這又是另一種情況,需要另行治療。
一家之內,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當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其鬱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別其虛實冷熱以治之。條然明白,不敢妄投也。
如果一家之內上下都感染了痢疾,症狀相似,這是疫毒痢,需要先推算其歲運,以調節外邪,再觀察其郁結情況,調和內氣,審察其受傷原因,辨別虛實冷熱,然後針對性治療。要條理分明,不可胡亂投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