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上卷 (20)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0)

1. 第三日用方

如天寒,七日後洗亦好。

用豬膽四個,取汁煎水,七碗煎至四碗,去渣,待溫涼些,用此湯洗兒身,一生永無瘡疥之患。

白話文:

[第三天使用的處方]

如果天氣很冷,那麼可以在七天後再進行清洗也無妨。

使用四個豬的膽囊,取出膽汁來煮水,將七碗的水量煮到剩下四碗,然後濾掉渣滓,等到水溫稍微涼一些,用這湯水來幫寶寶洗澡,這樣一來,孩子一生都不會有長瘡或疥的困擾。

2. 第一首擇乳母

擇乳母無病、情性溫良之婦,乳汁如熟雞子白者,為上。此等婦人為乳母,嬰孩易長成人。切不可用有娠之乳,及有病之婦亦不可用。所謂母安即子安也。

白話文:

選擇乳母時,應挑選身體健康、性格溫和善良的女性,且她的乳汁質地應像煮熟的雞蛋蛋白一樣濃稠,這種條件的乳母是最佳選擇。由這樣的乳母哺乳,嬰兒較容易健康成長。絕對不能選擇懷孕中的女性或有疾病的女性作為乳母。這就是所謂的「母親安康,孩子才能安康」的道理。

3. 延生第一方

小兒初生,臍帶脫落後,取置新瓦上,用炭火在四圍燒至煙將盡,放土地上,用瓦盞之類蓋之,存性,研為末,預將硃砂透明者,為極細末,水飛過。臍帶若有五分重,硃砂用二分五釐,生地黃、當歸身,煎濃汁一二蜆殼,調和前兩味,抹兒上齶間及乳頭上,一日之內脫至盡。次日大便遺下穢汙濁垢之物,終身永無瘡疹及諸疾。

生一子得一子,十分妙法也。若時常用別兒者,如前法令服之,尤妙。

白話文:

【延生第一方】

新生嬰兒的臍帶在脫落之後,應將其放置於新的瓦片上,再周圍用炭火燒至煙快要燃盡,然後放到地上,用像瓦盞這樣的東西蓋住,保持其特性,再研磨成粉末。另外預先準備透明的硃砂,研磨成極細的粉末,並用水飛法處理。如果臍帶有五分重,硃砂則需使用二分五釐。再將生地黃與當歸身煎煮成濃稠的汁液,約一到二個蜆殼的量。將硃砂和臍帶粉調和,塗抹在嬰兒的上齶部位以及乳頭上,一天內會全部被吸收。隔天大便會排出髒污混濁的廢物,這樣一生就再也不會長瘡疹或有其他疾病了。

這是一個生一個孩子就能確保孩子健康的絕妙方法。如果想要讓其他的孩子也能享受到這種好處,可以按照同樣的方法來進行,效果更佳。

4. 初生刺泡法

用光曾見有小兒才生下即死,用此法可救活。急看兒口中上齶有泡,以手指摘破,用綿拭血淨,便活。若血入喉即不可治,預刺則全生矣。

白話文:

我曾經見過有些新生兒在出生後立即就死亡,但使用這個方法可以救活他們。要緊的是,需立刻檢查新生兒口腔上顎是否有泡泡,如果有,應立即用手指將其戳破,再用棉布將流出來的血擦拭乾淨,孩子就能活下來。然而,如果血流入喉嚨,那就無法救治了。因此,如果能預先進行這種刺破泡泡的做法,孩子就能完全存活。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種在古代被認為能拯救新生兒生命的方法,不過請注意,這種做法並未得到現代醫學證實,不應輕易嘗試。

5. 回氣法

初生氣欲絕,不能啼者,蓋因難產氣悶,俗呼悶胎。或冒寒所致,急以綿絮包裹,未可斷臍帶,且將包衣置炭火上燒之,仍作,大紙拈,蘸油點火燒,臍帶得火氣,由臍入腹,須臾氣回,方可浴,斷臍帶也。

白話文:

「對於新生兒出生時呼吸微弱,無法啼哭的情況,通常是因為難產導致窒息,民間常稱之為'悶胎'。也可能由於受寒造成。應立即用棉被包裹嬰兒,此時不要急著剪斷臍帶,而應該把包裹嬰兒的衣服放在炭火上加熱,同時用浸了油的大紙條點火燃燒,讓臍帶受到火氣,這樣熱氣會從臍帶進入腹部。過一會兒,嬰兒就會恢復呼吸,這時纔可以給嬰兒洗澡,並剪斷臍帶。」

6. 通便法

初生兒二便不通,腹脹欲絕,急令婦人以湯漱口,吸咂兒前後心,並臍下、手足心,共七處,每一處凡三五次。漱口吸咂,取紅赤為度,須臾自通。不爾,無生意。有此證遇此法乃再生。

白話文:

[通便方法]

如果新生兒大小便不通,腹部脹得非常厲害,近乎無法忍受,應立即請婦人用熱水漱口,然後用嘴吸取新生兒的前胸、後背、肚臍下方、手掌心和腳掌心,總共七個部位,每個部位重複做三到五次。進行口腔清潔後吸取,直到出現紅色或暗紅色為止,通常不久後便能自行通便。如果不這樣做,新生兒的生命可能就會受到威脅。遇到這種情況使用此方法,對新生兒來說就像是重獲新生。

7. 貼囟法

治出胎時,被風鼻塞,天南星末,薑汁調成膏,貼囟上,病去除之。

凡初生小兒,口屋並牙根生白點,名曰馬牙。不能食乳,此與鵝口不同,少緩即不能救,多致夭枉。急用針縛筋上,將白點挑破出血,用好京墨磨薄荷湯,以手指碾母油發蘸墨,遍口屋擦之,勿令食乳,待睡一時,醒,方與乳,再擦之即愈。

白話文:

[貼囟法]

治療新生兒在出生時,因受到風寒導致鼻塞不通,可用天南星磨成粉末,以薑汁調和成膏狀,然後敷貼於嬰兒頭頂未完全閉合的軟骨(囟門)上,等到病況改善後再移除。

凡是剛出生的小嬰兒,若口腔內包括牙齦根部長出白色小點,這被稱為「馬牙」。這種情況會使嬰兒無法正常吸吮乳汁,但需注意的是,這與「鵝口瘡」是不同的。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甚至造成早夭。應立即使用針具消毒後,在白色小點上輕輕挑破使其出血,再用好的京墨研磨薄荷湯,以手指沾取母乳混和的墨汁,塗抹於嬰兒口腔內,並禁止其吸吮乳汁,待嬰兒睡約一小時後醒來,再給予乳汁吸吮,同時再次進行擦拭,即可痊癒。

8. 下胎毒方

東垣云:兒在母腹中,十月之間,隨母呼吸。呼吸者,陽氣也,而生動作,益滋精氣神。飢則飲母血,渴則飲母血。兒隨日長,皮肉、血脈、筋骨、形氣俱足。十月降生,口中尚有惡血,啼聲一發,隨吸而下,此惡血復歸命門胞中,僻於一隅,伏而不發,直至因內傷乳食、濕熱之氣,下流逆於肉理,乃發為瘡疹也。故方書皆云:俟其分娩,啼聲未發之時,急用綿裹指,拭去口中惡汁,固是良法。

而倉卒之際,或有不及者,故有黃連法、朱蜜法、甘草法,用之殊佳。但今之人比古者之人,起居攝養大有不同,竊恐稟受怯弱之兒,不能禁此寒令之劑,若與服之,必生異證,或嘔乳糞青,或痰嗽喘急,或腹脹,或驚悸,如有里證鬱結,壅閉不通,欲下胎毒者,只須用淡豆豉煎濃汁,與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養脾氣也。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孩子在母親的子宮裡,十個月的期間,隨著母親的呼吸成長。呼吸,是陽氣的表現,促進孩子的活動,更滋養了孩子的精、氣、神。餓的時候,孩子會吸取母親的血液作為營養;渴的時候,也會吸取母親的血液解渴。隨著日子的增長,孩子的皮膚、肌肉、血液、筋骨以及體型都逐漸完整。等到第十個月出生時,孩子嘴裡還帶著一些不好的血液,當孩子第一聲啼哭時,這些不好的血液會隨著吸氣進入身體,這些不好的血液又回到了孩子的生殖系統中,躲在角落,潛伏著不發作。直到因為內傷,或是飲食、濕熱的影響,這些不好的血液開始逆向流入肉體,才會引發各種疹子和創傷。

因此,所有的醫書都提到,在孩子出生,尚未啼哭的時候,應該迅速地用棉布包裹手指,清理孩子嘴裡的不好的血液,這確實是一個好方法。然而,在緊急的情況下,可能來不及這樣做,所以有了黃連、朱蜜、甘草等藥物的使用,效果都非常好。但是現在的人跟古人相比,生活習慣和養生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擔心有些體質虛弱的孩子,無法承受這種寒性的藥物,如果真的要服用,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症狀,像是嘔吐、拉肚子、痰多咳嗽、呼吸困難、腹部脹大、驚悸等。如果有需要清除胎毒,可以使用淡豆豉煮濃湯,喂孩子喝幾口,胎毒自然就會排出,而且還能幫助養胃。

9. 乳哺法

凡初乳,先須捏去宿乳,後與之。母欲寐,即奪其乳,恐睡困不知飽足。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乳母勿遽以乳飲之,故不得不停滯胸膈而成嘔吐。乳後不與食,哺後不與乳,脾胃怯弱,乳食相併,難以克化,幼則成嘔,而結於腹中作痛;大則成癖成積成疳,皆自此始。

白話文:

【哺乳方法】

凡是第一次餵奶,母親應先將前一次殘留的乳汁擠掉,然後再餵寶寶喝。當母親感到想睡時,應立即停止哺乳,以免母親睡著了,讓寶寶吃得太飽而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經飽足。

如果寶寶哭鬧尚未平靜,呼吸還沒有調整好,乳母千萬不要急著喂他喝奶,這樣會導致奶水在胸膈部位停滯,進而引起寶寶嘔吐。

哺乳後不要立刻給寶寶食物,餵食後也不要馬上哺乳。因為寶寶的脾胃比較脆弱,若奶和食物一起消化,會增加消化負擔,對於寶寶來說很難消化。小的時候可能造成寶寶嘔吐,且食物殘渣可能會在腹部形成硬塊,引起腹部疼痛;長大後,可能會形成固執的飲食習慣、積食或營養不良,這些問題都是從這裡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