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5)

回本書目錄

中卷 (5)

1. 治食熱之劑

紫霞丸

代赭石(煅,醋浸七次),赤石脂,杏仁(五十個),巴豆(三十粒,去皮心)

上代赭石、赤石脂,先為丸,和杏仁、巴豆同搗三十杵。若硬,加蜜少許,更杵,丸如粟米大,用密器盛。每服取二丸,以乳汁送下。

下積丸,治食熱。

丁香,縮砂仁(各十個),使君子(五個,焙),川巴豆

上為末,研細和勻,爛飯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橘皮煎湯送下。

白話文:

紫霞丸使用煅燒後以醋浸泡七次的代赭石、赤石脂,與五十個杏仁、去皮心的三十粒巴豆,先將代赭石和赤石脂製成丸狀,再與杏仁、巴豆一同搗碎三十次。如果太硬,可以加入少許蜂蜜繼續搗碎,直到丸子大小如粟米。用密閉容器保存。每次服用兩丸,以乳汁送服。

下積丸則是用於治療食積熱症,使用丁香、縮砂仁(各十個)、焙過的使君子(五個)、川巴豆,研磨成細粉後,用爛飯製成丸狀,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橘皮煎湯送服。

2. 治疳熱之劑

龍膽丸,治疳熱。

龍膽草,升麻,吳楝根(焙),防風,赤茯苓,蘆薈,油發灰(各二錢),黃連,青黛(干)

上為末,豬膽汁浸,蒸餅和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薄荷、紫蘇泡湯送下。

胡黃連丸,治熱疳。

白話文:

龍膽丸:

龍膽丸用於治療疳熱。

藥材:

  • 龍膽草
  • 升麻
  • 吳楝根(焙乾)
  • 防風
  • 赤茯苓
  • 蘆薈
  • 油發灰(各兩錢)
  • 黃連
  • 青黛(乾燥)

製作方法:

  1.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2. 用豬膽汁浸泡粉末。
  3. 加入蒸餅和成丸,大小如麻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薄荷、紫蘇泡茶送服。

胡黃連丸:

胡黃連丸用於治療熱疳。

胡黃連,川黃連(各半兩),硃砂(一錢半,另研)

上二連為末,和砂仁,入豬膽內系定,虛懸於銚中,煮一飯久,取出,研蘆薈、青黛各二錢半,去澱,蝦蟆灰二錢,麝少許,粳米飯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蘆薈丸,治疳熱。

蘆薈,蕪荑,木香,青黛(干),檳榔,川黃連(淨。各一分),蟬殼(二十一枚),胡黃連(半兩),麝(少許)

白話文:

取胡黃連、川黃連各半兩,硃砂一錢半另研磨成粉。將胡黃連和川黃連研磨成粉末,與砂仁混合,放入豬膽內繫緊,懸於銚中煮飯的時間,取出後研磨蘆薈、青黛各二錢半,去除澱粉,加入蝦蟆灰二錢、麝香少許,再與粳米飯一起搓成如麻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十丸,米湯送服。此方名為「蘆薈丸」,用於治療疳熱。另外,蘆薈丸的組成還有蕪荑、木香、青黛(乾燥)、檳榔、川黃連(淨)、蟬殼(二十一枚)、胡黃連(半兩)、麝香(少許)。

上為末,豬膽二枚取汁浸,糕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湯送下。

鱉甲飲,治小兒骨蒸潮熱,盜汗。

鱉甲(醋炙),地骨皮,秦艽,當歸,柴胡,枳殼,知母(各等分)

上㕮咀,三歲一錢,水半盞,桃柳枝各三寸,烏梅一個,煎三分服。

白話文:

末藥

將豬膽汁浸泡藥末,製成如麻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

鱉甲飲

此方劑用於治療小兒骨蒸潮熱、盜汗。

藥材

鱉甲(醋炙)、地骨皮、秦艽、當歸、柴胡、枳殼、知母(各等分)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三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一錢,用水半盞,加入桃枝、柳枝各三寸,烏梅一個,煎煮三分服用。

3. 治壯熱之劑

地黃煎,治小兒壯熱煩心,眠臥不安。

生地黃汁(一升),白沙蜜(三合),酥(三合),生門冬汁(三合)

白話文:

這是一道中藥方劑,名為「地黃煎」。用於治療小孩身體發燒、心情煩躁、睡眠不寧的情況。 配方包括:新鮮的地黃榨出的汁液 1 升、白沙蜂蜜 3 合和酥油 3 合以及新鮮的天門冬榨出的汁液 3 合。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煮沸後服用即可。

4. 治煩熱之劑

柴芩湯,治小兒溫壯,伏熱來去。

柴胡(二錢半),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赤茯苓,甘草(各一錢半),黃芩(五錢)

上銼散,用水煎,入小麥二十粒,竹葉三片。

白話文:

柴芩湯,用於治療小兒溫熱病,症狀表現為隱伏的熱氣時隱時現。

方劑組成:

  • 柴胡(二錢半)
  • 麥門冬(去心,二錢半)
  • 人參(去蘆,二錢半)
  • 赤茯苓(二錢半)
  • 甘草(二錢半)
  • 黃芩(五錢)

用法:

  1.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清水煎煮。
  2. 加入小麥二十粒和竹葉三片一同煎煮。

備註:

  • 此方劑中,柴胡、黃芩清熱解毒,麥門冬、人參益氣養陰,赤茯苓、甘草健脾利濕。
  • 小麥、竹葉清熱除煩。
  • 藥材的用量和煎煮方法請根據具體情況調整,並遵醫囑服用。

5. 治積熱之劑

梔子湯,治小兒積熱心臟,小便赤腫,口內生瘡。

梔子仁,木通,當歸尾,白芷(各二錢),防風,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末,麥門冬湯送下。

三黃丸,解和小兒三焦積熱。

黃連(去毛),黃芩(炒),大黃(紙煨。各半錢)

白話文:

梔子湯用於治療小兒因積熱導致的心臟不適,小便赤色腫脹,以及口內生瘡。藥方包含梔子仁、木通、當歸尾、白芷、防風和甘草,以麥門冬湯送服。三黃丸則用於緩解小兒三焦積熱,由黃連、黃芩和大黃組成。

上為細末,煉蜜丸,皂子大,用白湯研化,食前服。

四順飲,治小兒臟腑蘊積實熱。

當歸,大黃(蒸二次),甘草(生),赤芍藥(各一錢)

上㕮咀,用水一鍾,食前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丸藥,大小像皂角一樣。食用前用溫水將丸藥溶化後服用。

四順飲用於治療小兒臟腑積食、熱症。

當歸、大黃(蒸兩次)、生甘草、赤芍藥各一錢。

將藥材研磨成粗粉,用一杯水煎服,於飯前服用。

6. 治風熱之劑

消風散,治小兒解脫,致令風邪客於皮毛,入於臟腑,則令惡風發熱,胸膈痰涎,目澀多睡。

荊芥穗,甘草(炙),川芎,羌活(去蘆),殭蠶(去嘴),防風(去蘆),茯苓(去皮),蟬蛻(炒,去土),藿香葉,人參(去蘆。各一兩),厚朴(去皮,薑製,炒),陳皮(去白。各二錢半)

白話文:

消風散用於治療小孩受寒風侵襲,導致風寒停留在皮毛,進而侵入臟腑,出現怕風發熱、胸悶痰多、眼澀嗜睡等症狀。藥方包含荊芥穗、甘草(炙)、川芎、羌活(去蘆)、殭蠶(去嘴)、防風(去蘆)、茯苓(去皮)、蟬蛻(炒,去土)、藿香葉、人參(去蘆,各一兩)、厚朴(去皮,薑製,炒)、陳皮(去白,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用茶清或乳香煎湯調下,不拘時服。

綠霞散,治小兒風熱,身如火炭,發則多啼。

柏葉(半兩),全蠍,鬱金,殭蠶(炒,去嘴,粉),雄黃(各一錢),南星(姜砂制)

生犀丸,解散風熱,清心肺,利咽喉。

犀角,真珠,防風,天竺黃,茯神(各二錢),大黃(焙),甘草(炙,各二錢),硃砂(火□,一錢),羌活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茶水或乳香煎湯沖服,不限時間服用。綠霞散用於治療小兒風熱,症狀為身體像火炭一樣發熱,發燒時愛哭鬧。處方包括柏葉、全蠍、鬱金、殭蠶(炒去頭部,研成粉末)、雄黃、南星(用姜汁和砂子制過)。生犀丸可散風熱,清心肺,利咽喉。處方包括犀角、珍珠、防風、天竺黃、茯神、大黃(焙乾)、甘草(炙)、硃砂(用火煅燒)、羌活。

上為末,煉蜜丸,如黃石大,用薄荷湯研化,入麥門冬,去心,不拘時候服。冬至、立夏前宜服。

清解散,治小兒感風發熱。

北參,防風,天麻,北前胡,茯苓,北桔梗,枳殼,甘草(各一錢),細辛,柴胡(各一錢半),川芎(三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末,煉成蜜丸,大小如黃石。用薄荷湯研化後,加入麥門冬(去心),不拘時間服用。冬至和立夏前較為適合服用。

清解散方

,用於治療小兒感風發熱。

配方如下:

  • 北參、防風、天麻、北前胡、茯苓、北桔梗、枳殼、甘草(各一錢)
  • 細辛、柴胡(各一錢半)
  • 川芎(三錢)

備註

  • 方括號中的內容為中藥材或方劑的名稱,方便查詢相關信息。
  • 「錢」為古代重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 3.75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