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4)

回本書目錄

中卷 (4)

1. 治五臟熱之劑

導赤散,治小腸實熱。

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入竹葉同煎。

瀉心湯,治心熱。

黃連(一兩)

上為末,水調二三分,大小與之。

瀉青丸,治肝熱。

大黃,當歸,龍膽草,川芎,山梔,羌活,防風

白話文:

導赤散用於治療小腸實熱,由生地黃、木通、甘草等分混合,研磨成粗末,與竹葉一起煎服。瀉心湯則用於治療心熱,以黃連一兩研磨成末,用適量水調和服用。瀉青丸用於治療肝熱,由大黃、當歸、龍膽草、川芎、山梔、羌活、防風等藥材組成。

上為末,蜜丸雞頭大,每服一丸或半丸。

瀉白散,治肺熱。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兩),甘草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

瀉黃散,治脾熱,口臭,咽乾。

藿香(七錢),山梔(一兩),石膏(半兩),防風(四兩),甘草(一兩)

上為末,同蜜酒拌,微炒香,每服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蜜丸,每個丸子如雞頭般大小,每次服用一丸或半丸。

瀉白散用於治療肺熱。

將桑白皮和地骨皮各取一兩,加上甘草,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

瀉黃散用於治療脾熱、口臭、咽乾。

取藿香七錢、山梔一兩、石膏半兩、防風四兩、甘草一兩,研磨成粉末,與蜜酒混合,稍微炒香,每次服用一錢。

滋腎地黃丸,治腎熱。

黃柏(二錢),知母(一錢),桂(一分半)

上為末,熟水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九丸、三十丸,食前百沸湯下。

白話文:

滋腎地黃丸,是用來治療腎臟熱症的方劑。

配方如下:

黃柏(兩錢)、知母(一錢)、桂枝(一分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熟水製成丸劑,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九到三十丸,飯前用開水送服。

2. 治潮熱之劑

人參芎歸散,治小兒虛勞內熱、潮熱,或遍身瘡。

北參,當歸,遠志(浸取肉,薑製,焙),北前胡,柴胡,地骨皮,防風,北桔梗,枳殼(制),半夏曲(各一錢半),川芎,赤芍藥,茯苓,麥門冬(去心。各二錢),甘草(三錢,焙)

白話文:

這帖藥方名叫人參芎歸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虛勞內熱、潮熱,或全身長瘡。藥材包括人參、當歸、遠志(浸去肉,用薑製,再焙乾)、前胡、柴胡、地骨皮、防風、桔梗、枳殼(炮製)、半夏曲(各一錢半)、川芎、赤芍、茯苓、麥門冬(去心,各二錢)、甘草(三錢,焙乾)。

上銼細,每服二錢,水小盞,姜三片,紫蘇葉三四葉,發瘡者兼服豬肚黃連丸(方見疳門),別作小丸,不惟治瘡,治渴其發熱而脹者,可與服二十丸。

大柴胡湯,治小兒潮熱脈實者。

柴胡,黃芩,芍藥,大黃,半夏,枳實,甘草(等分)

上,水一鍾,姜三片,煎服。

百解散,治小兒潮熱,脈虛浮數,用此微汗。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水一小杯,加薑三片,紫蘇葉三四片,如果患有瘡瘍者,還要同時服用豬肚黃連丸(方劑見疳門),另製成小丸服用,不僅可以治療瘡瘍,還可以治療因發熱而口渴且身體腫脹的病症,可以服用二十丸。

大柴胡湯,用來治療小兒潮熱、脈象實的病症。

柴胡、黃芩、芍藥、大黃、半夏、枳實、甘草(各等分)

將藥材用水一鍾,加薑三片,煎煮服用。

百解散,用來治療小兒潮熱、脈象虛浮數的病症,服用此方可以使病人微微出汗。

乾葛(二兩半),升麻,赤芍藥(各二兩),黃芩(一兩),麻黃(七錢半),薄桂(二錢半)

上,水一鍾,姜三片,蔥一根煎。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方,用來治療某種疾病。配方包括:乾葛2兩半、升麻2兩、赤芍藥2兩、黃芩1兩、麻黃7錢半和薄桂2錢半。

將以上材料放入水中煮沸,加入3片生薑和1根大蔥一起熬煮即可。

3. 治驚熱之劑

安神丸,治小兒驚熱之劑。

天門冬(去心,焙),牙硝,山藥(各五分),白茯苓,硃砂(三錢),甘草(五錢),龍腦(一字,研),寒水石(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砂糖水化下。

白話文:

安神丸是治療小兒驚熱的藥方,由天門冬(去心,焙)、牙硝、山藥(各五分)、白茯苓、硃砂(三錢)、甘草(五錢)、龍腦(一字,研)、寒水石(五錢)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煉蜜做成如雞蛋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砂糖水送服。

4. 治發驚之劑

元戎四物二連湯,治晝則明瞭,夜則發熱。

當歸,生地黃,白芍藥,川芎,黃連,胡黃連

上㕮咀,水一鍾煎服。

黃連地黃丸,治夜熱,因傷寒後餘熱失時。

黃連,川芎,赤茯苓,地黃

上銼散,入燈心一捻,水煎,食遠服。

白話文:

元戎四物二連湯

功效: 治療白天精神清醒,晚上發熱的症狀。

配方:

  • 當歸
  • 生地黃
  • 白芍
  • 川芎
  • 黃連
  • 胡黃連

用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一碗煎煮後服用。

黃連地黃丸

功效: 治療因傷寒後餘熱未退導致的夜晚發熱。

配方:

  • 黃連
  • 川芎
  • 赤茯苓
  • 地黃

用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燈芯一小撮,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5. 治餘熱之劑

實脾散,治小兒餘熱不除。

川芎,茯苓,甘草,白朮

上銼散,用水煎,食遠服。

參苓白朮散,治胃氣,收斂浮陽,退餘熱。

人參,茯苓,粉草,白朮,扁豆,山藥,砂仁,薏苡仁,桔梗(各一兩),蓮子肉(半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棗湯調飲,或米湯亦好。

白話文:

實脾散用於治療小兒體內餘熱未消。配方包括川芎、茯苓、甘草、白朮,將藥材磨成粉末,用水煎服,飯後服用。參苓白朮散用於治療胃氣虛弱、陽氣浮散、餘熱未退,由人參、茯苓、粉草、白朮、扁豆、山藥、砂仁、薏苡仁、桔梗(各一兩)和蓮子肉(半兩)組成,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紅棗湯或米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