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上卷 (16)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6)

1. 原幼論證詩七十一首

丁奚

久積成疳因失治,肚高頸細變丁奚,更兼手足如筒樣,面白身黃汗不時。

哺露

積傳疳後曰丁奚,哺露因而又得之,腹大青筋蟲滿肚,吐頻瀉數急調脾。

口瘡

心脾胃熱蒸於上,舌白牙根肉腐傷,口角承漿分兩處,有瘡雖異治同方。

諸瘡

滿頭及額生如癩,但用連床得安痊,遍身糜潰更多煩,一抹金塗無不快。

目疾

生下經旬目見紅,蓋因胎受熱兼風,涼肝心藥斯為妙,疝氣痘瘡宜別攻。

丹毒

小兒氣弱肌膚薄,熱毒乘虛來發作,急須化毒與消風,毒散風消如安樂。

重舌鵝口

孩兒胎受諸邪熱,熱壅三焦作重舌,或成鵝口證堪憂,用藥更須針刺裂。

五軟

稟賦元虛髓不充,六淫之氣易來攻,頭兼手足身羸弱,此證名為五軟同。

天柱倒

忽然天柱倒何如,此病皆因肝腎虛,外有風邪容易襲,故傳項軟不相隨。

解顱

頭顱初見如開解,腎弱元虛大可憂,補腎調元是涼藥,投之不應定難瘳。

諸汗

小兒自汗證多端,切莫將為一例看,要識陰陽虛實病,勤勤調理自然安。

黃證

身黃暑溫蒸脾得,內外因分治最良,更有胎傳生便見,母宜多服地黃湯。

失血

九道何為血妄行,蓋因抑鬱熱邪生,隨經施治明虛實,氣順如常血自勻。

不內外因

人身一或不傷損,重則宜其血亦多,不內外因然有自,各分證治在專科。

小兒常安

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一分飢與寒,但願人皆依此法,自然諸候不相干。

通共七十一首。

白話文:

丁奚:久病積聚成疳疾,因未治癒而導致腹部膨大,頸部細瘦,手腳像竹筒一樣,面色蒼白,身體發黃,時常出汗。

哺露:積聚成疳疾後稱為丁奚,哺露也是因此而得的疾病,腹部膨大,青筋暴露,肚子裡好像有很多蟲子,經常嘔吐腹瀉,需要迅速調理脾胃。

口瘡:心、脾、胃熱氣上蒸,舌苔發白,牙根肉腐爛受損,口角和承漿穴(下巴正中)兩個地方都長瘡,雖然位置不同,但治療方法相同。

諸瘡:滿頭及額頭長滿像癩瘡一樣的瘡,只要使用連續用藥的辦法就能痊癒;全身潰爛則更麻煩,用一抹金塗抹就能很快好轉。

目疾:出生十幾天後眼睛就發紅,這是因為胎裡就受了熱邪和風邪,用涼肝清心的藥物最有效,疝氣和痘瘡的治療方法則不同。

丹毒:嬰兒體弱,皮膚嬌嫩,熱毒趁虛而入,迅速發作,必須緊急化解毒素,消除風邪,毒消風散,自然就會安樂。

重舌鵝口:孩子胎裡受到各種邪氣和熱邪,熱邪壅塞三焦,導致舌頭肥大或變成鵝口狀,情況令人擔憂,用藥同時還需要針刺治療。

五軟:先天稟賦不足,精髓未充盈,容易受外邪侵襲,頭部、手腳和身體都虛弱無力,這種病症稱為“五軟”。

天柱倒:脖子突然歪斜,這是因為肝腎虛弱,外有風邪侵襲,所以頸項軟弱無力,不能像平常一樣活動。

解顱:頭顱看起來好像裂開一樣,腎氣虛弱,元氣不足,情況令人擔心,應該補腎調元,使用清熱藥物治療,但療效不一定很好。

諸汗:嬰兒自汗的病因有很多種,不能一概而論,必須辨別陰陽虛實才能對症下藥,細心調理自然會好轉。

黃證:身體發黃是暑熱濕邪侵犯脾臟造成的,內外原因都要區分治療,有些是胎裡帶來的,出生就已經發病,母親應該多服用地黃湯。

失血:九竅出血,是因為肝氣鬱結,熱邪內生,應根據經脈的循行路線治療,明辨虛實,調和氣血,血自然會停止。

不內外因:人的身體某處受損或未受損,病情嚴重時,出血也會較多,有些病症既非內因也非外因,而是自身原因,各種病症的治療方法都應該依據其特點而定。

小兒常安:想要嬰兒四季平安,就要讓他們稍微餓一點,稍微冷一點,如果大家都遵循這個方法,自然各種疾病都不會發生。

通共七十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