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1)
中卷 (1)
1. 諸疳脈法論
彭用光按:《內經》曰:小兒虎口脈紋白色者,為疳;脈單細者,為疳勞。初生幼孩,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皆因飲食不調,甘肥無節而作也。或嬰孩闕乳,粥飯太早,耗傷形氣,則疳之根生,延及歲月,五疳成病。錢氏曰:疳皆脾胃耗傷,亡津液之所作也,故小兒臟腑柔脆,有疾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凡有可下,宜量大小虛實而下之,不致為疳也。
但見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黃,喜臥冷地,愛食泥土,瀉痢無常,腹吐脹滿,耳鼻生瘡,頭髮作穗,腳弱項小,極瘦,飲水者,皆其候也,此由父母保護之差也。
白話文:
《內經》裡說,小孩子的虎口處脈紋呈現白色,就代表有疳積;脈搏單薄細弱,則表示有疳勞。剛出生的嬰兒,臟腑嬌嫩,吃飽了就容易受損傷。哺乳期的飲食,稍微有一點不規律,不出現疳積的,非常少見。都是因為飲食不調,過度貪吃肥甘,沒有節制造成的。也有的嬰兒,缺少母乳,過早吃粥飯,耗損了形氣,這就是疳積的根源,隨著時間推移,就會發展成五種疳病。
錢氏說,疳積都是脾胃受損,津液流失所導致的。所以小孩子臟腑脆弱,生病了不能猛烈地治療,大量瀉下藥就會導致津液流失。如果需要瀉下,要根據孩子的大小、虛實情況,適量使用藥物,就不會導致疳積。
如果孩子出現眼睛乾澀,或者長出白膜,嘴唇發紅,身體發黃,喜歡睡在冰冷的地方,愛吃泥土,腹瀉和便秘沒有規律,肚子脹滿,耳鼻長瘡,頭髮像稻穗一樣,腿腳無力,脖子細小,非常瘦弱,喝水也喝不飽,這些都是疳積的表現。這些都是因為父母照顧不周造成的。
2. 五疳
用光曰:小兒疳證有五,心肝脾肺腎是也。其咬牙舒舌,舌上生瘡,愛飲冷水,唇紅面赤,而喜伏眠於地,名曰心疳;目生眵淚,髮際左臉多青,或目睛微黃,瀉痢夾青,或如苔色,名曰肝疳;愛吃泥土冷物,引飲無度,身面俱黃,發稀作穗,頭大項小,腹脹腳軟,間或釀瀉,肌瘦目慢,晝涼夜熱,不思乳食,名曰脾疳;鼻下黑爛,手足枯細,口有腥氣,或作喘嗽,右腮㿠白,名曰肺疳;兩耳內外生瘡,腳如鶴膝,頭縫不合,或未能行,牙齒生遲,其縫臭爛,作走馬疳之類,名曰腎疳。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食。
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若脾家病去,則餘臟皆安矣。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小兒疳證有五種,分別是心疳、肝疳、脾疳、肺疳和腎疳。
心疳的症狀包括咬牙伸舌,舌頭上長瘡,喜歡喝冷水,嘴唇紅臉頰紅,並且喜歡趴在地板上睡覺。
肝疳的症狀包括眼裡有眼屎和眼淚,頭髮邊緣和左臉頰發青,眼睛可能略帶黃色,腹瀉時大便帶有青色,或是像苔蘚一樣的顏色。
脾疳的症狀包括喜歡吃泥土和冷的食物,喝水過多,全身皮膚發黃,頭髮稀疏且像穗子一樣,頭大脖子小,肚子脹腳軟,偶爾會腹瀉,身體瘦弱,眼睛無神,白天怕冷晚上發熱,不喜歡吃奶和食物。
肺疳的症狀包括鼻子下方潰爛,手腳枯瘦,口中有腥味,可能咳嗽或喘氣,右臉頰發白。
腎疳的症狀包括兩耳內外長瘡,腳像鶴的膝蓋一樣彎曲,頭頂縫隙不合,可能無法行走,牙齒生長遲緩,牙縫臭且潰爛,並且可能出現走馬疳的症狀。
總之,疳病的病因都是因為飲食過度。飲食對脾臟的影響最大,脾臟積食不治,就會傳染到其他臟器,形成五種疳病。只要脾臟的病症治好了,其他臟器就會恢復正常。
按:潔古曰:疳者,小兒病癖,或久吐瀉。醫者妄投過轉之藥,小兒易為虛實,致令胃虛而亡津液,內發虛熱,外消肌肉。一臟虛則諸臟虛,則諸臟皆弱。其病目胞腫,腹肚脹滿,利,色無常,漸加瘦瘠,久不痊疴,是腸胃有風積,法當用宣風散導之,後各依本臟補其母。
白話文:
古人說:疳積是兒童常見的疾病,常伴隨長期嘔吐或腹瀉。有些醫生不加辨證,胡亂投藥,很容易導致孩子虛實不分,造成胃氣虛弱,津液流失,內生虛熱,外消肌肉。一臟虛弱,就會影響其他臟腑,導致全身虛弱。這種病症表現為眼胞腫脹,腹部脹滿,大便不成形,面色不定,逐漸消瘦,久治不愈,說明腸胃積聚了風寒濕氣。因此,應該使用宣風散等藥物來驅散風寒濕氣,之後再根據不同臟腑的情況,補益其母臟。
3. 疳證當分冷熱虛實
用光按:錢氏曰: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冷瘦疳。熱疳多在外,鼻下臭爛,自揉鼻頭,上有瘡,下著痂,漸繞耳。生瘦冷疳,多在內,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至瘦削是也。楊氏曰:肝之受病,皆虛使然耳。熱者,虛中之熱;冷者,虛中之冷。
治熱不可妄表過涼,治冷不可峻溫過補。況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而勿誤。
白話文:
錢氏說:總的來說,疳病要區分寒熱肥瘦。剛開始生病的,屬於肥熱疳;病久了,就變成冷瘦疳。熱疳大多表現在外,鼻子下面臭爛,孩子自己揉鼻子,鼻頭上有瘡,下面結痂,逐漸蔓延到耳朵。而生瘦冷疳,大多在內,眼睛腫脹肚子鼓脹,大小便不正常,顏色不固定,有時有青白色的泡沫,逐漸消瘦。
楊氏說:肝臟生病,都是虛弱造成的。熱症,是虛弱體內有熱;冷症,是虛弱體內有冷。
治療熱症不能隨便用寒涼藥物,治療冷症不能過於溫補。況且小孩子的體質很容易虛實變化,脾胃虛弱不能承受寒熱,服用寒涼藥物會產生冷症,服用溫補藥物會產生熱症,應該明白這個道理,不要犯錯誤。
4. 諸疳治法
凡熱疳以胡黃連丸,冷疳以木香丸,冷熱疳用通神丸主之。疳在外,耳鼻生瘡者,以蘭香散;諸瘡,白粉散主之。
心疳者,由乳食不調,心臟受熱所致也。蓋其血氣未定,乳哺有傷,易生壅滯。內有滯熱,未得疏通,故心神驚郁,而作驚疳之候。外證身體壯熱,臉赤唇紅,口舌生瘡,胸膈煩悶,小便赤澀,五心皆熱,盜汗發渴,齧齧生驚是也,宜以茯苓丸、錢氏安神丸主之。
白話文:
凡是熱性疳疾,用胡黃連丸治療;冷性疳疾,用木香丸治療;冷熱交雜的疳疾,用通神丸治療。疳疾在外,耳朵和鼻子生瘡的,用蘭香散;各種瘡瘍,用白粉散治療。
心疳是由於乳食不調,心臟受熱引起的。因為孩子的血氣尚未穩定,乳哺不當容易造成阻塞。體內有熱氣積滯,無法疏通,所以心神驚郁,出現驚疳的症狀。外在表現為身體發熱,臉色發紅,嘴唇發紅,口舌生瘡,胸膈煩悶,小便赤澀,五心皆熱,盜汗口渴,夜裡驚醒。這時應該用茯苓丸或錢氏安神丸治療。
肝疳者,由乳食不調,肝臟受熱所致也。若乳母寒溫不調,滋味不節,或外感風寒,內傷喜怒,邪氣未散,遽以乳兒,多成風疳。肝者,眼之候。伏熱,痰涎壅滯,以致肝風入眼,赤腫翳生,眵淚爛眶,痛癢揉擦,昏暗雀盲,甚至經月閤眼,亦名疳眼。外證搖頭揉目,白膜遮睛,眼青淚多,頭焦發堅,筋青腦熱,甲癢肋攣,燥渴汗多,下痢,瘡癬是也,宜以天麻丸、生熟地黃湯主之。
脾疳者,由乳食不節,脾胃受傷所致也。或乳母恣食煎煿熱味,生冷肥膩,或乳兒過傷,或飯後與乳致吐,或母多眠,久則變為乳癖,腹脅結塊,亦為奶疳。外證面黃身熱,肚大腳弱,吐逆中滿,乏力叫啼,水穀不消,泄下酸臭,合面困睡,減食,吃泥是也,宜以靈脂丸、錢氏益黃散主之。
白話文:
肝疳
肝疳是一種由於乳食不調,導致肝臟受熱而引起的疾病。如果乳母本身飲食寒溫不調、口味不節制,或者外感風寒、內傷喜怒,導致邪氣未散,就匆忙用乳汁餵養嬰兒,很容易導致風疳。
肝臟是眼睛的表徵。當體內伏藏的熱氣、痰涎阻塞,就會引起肝風入眼,導致眼睛發紅腫脹,長出翳膜,眼屎多且眼眶潰爛,眼睛疼痛、癢,忍不住揉搓,視力昏暗甚至失明,嚴重者甚至長期閉眼。這種情況也稱為疳眼。
肝疳的外部表現包括:搖頭、揉眼睛、眼白遮蓋瞳孔、眼屎多、頭部髮熱、頭髮乾燥堅硬、筋脈青色、腦袋發熱、指甲癢、肋骨攣縮、口渴出汗多、腹瀉、皮膚出現瘡癬等等。治療肝疳宜使用天麻丸和生熟地黃湯。
脾疳
脾疳是由於乳食不節,導致脾胃受傷而引起的疾病。如果乳母過度食用煎炸辛辣、生冷肥膩的食物,或者嬰兒過度受傷,或者飯後喝奶導致嘔吐,或者母親睡眠過多,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乳癖,腹部兩側出現結塊,這也被稱為奶疳。
脾疳的外部表現包括:面色發黃、身體發熱、肚子大、腳無力、嘔吐、腹部脹滿、乏力、哭鬧、消化不良、大便酸臭、嗜睡、食慾減退、吃泥土等等。治療脾疳宜使用靈脂丸和錢氏益黃散。
肺疳者,由乳食不調,壅熱傷肺所致也。肺主乎氣,鼻乃肺之所通,其氣不和,則風濕乘虛客於皮毛,入於血脈,故鼻下兩傍赤癢瘡濕,名為鼻疳。其瘡不痛,汁所流處,隨即生瘡,亦名疳䘌。外證咳嗽喘逆,壯熱惡寒,皮膚粟生,鼻瘡流涕,咽喉不利,頤爛吐紅,氣脹毛焦,泄痢頻並是也,宜以清肺飲、化䘌丸、錢氏阿膠散主之。
腎疳者,由乳哺不調,臟腑伏熱所致也。凡甘味於脾而動蟲,蟲動則侵蝕腸胃,則下痢肛爛。濕䘌多因疳傷,久痢腸胃受濕,得之外證,腦熱肌削,手足如冰,寒熱時來,滑泄肚痛,口臭乾渴,齒齦生瘡,爪黑麵黧,身多瘡疥是也,宜以地黃丸主之。
白話文:
肺疳是因為乳食不調,導致熱氣鬱積損傷肺部而引起的。肺臟主宰呼吸,鼻子是肺氣流通的通道,肺氣不和,風濕就會趁虛而入,侵襲皮毛,進入血脈,因此鼻樑兩側會出現紅癢、濕疹,稱為鼻疳。這種瘡瘍不痛,但是流出來的膿液會接觸到哪裡,哪裡就會生瘡,也叫做疳瘡。外在表現為咳嗽喘不過氣、發高燒畏寒、皮膚起雞皮疙瘩、鼻瘡流鼻涕、咽喉不適、下巴潰爛吐血、氣喘毛髮乾燥、腹瀉頻繁,這些都是肺疳的症狀。治療可以用清肺飲、化瘡丸、錢氏阿膠散。
腎疳是因為乳汁哺育不當,導致臟腑內部積熱引起的。所有甜味的食物都會影響脾臟,而脾臟失調容易生蟲,蟲子會侵蝕腸胃,造成腹瀉肛門潰爛。濕瘡大多是因為疳病損傷,長期腹瀉導致腸胃受潮濕,再加上外在因素,就會出現腦熱體瘦、手腳冰冷、寒熱交替、腹瀉腹痛、口臭口渴、牙齦長瘡、指甲變黑臉色發黑、全身長瘡疥,這些都是腎疳的症狀。治療可以用地黃丸。
蛔疳者,由乳哺不調,食肉太早,臟腑傷積,甜膩莫不化而為蟲,其症皺眉多啼,嘔吐清沫,腹中作痛,肚大青筋,唇口紫黑,腸頭齒頭是也。只有脊疳者,乃蟲食脊膂,身熱羸黃,積中生熱,煩渴下痢,拍背如鼓鳴,脊骨如鋸齒,或十指皆瘡,頻齧指是也,兼以下蟲丸主之。
丁奚哺露者,皆因脾胃久虛,不能克化水穀,以榮血氣,故肥肉消爍,腎氣不足,後為風冷所傷,使柴骨枯露,亦有胎中受毒,臟腑少血故也。若手足極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瘦,腹大臍突,號哭胸高,或生谷瘕,是為丁奚。若虛熱往來,頭骨分開,翻食吐蟲,煩渴嘔噦,是哺露,並以十全丹、大蘆薈丸主之。
白話文:
蛔疳
蛔疳是由於嬰兒餵食不當,過早食用肉類,導致臟腑積食,甜膩的食物無法消化,最終轉化為蟲。症狀包括皺眉哭鬧、嘔吐透明泡沫、腹部疼痛、肚臍周圍筋絡突出、嘴唇和嘴巴發黑,這都是蛔蟲在腸道內造成的。
脊疳
脊疳則是由於蟲子侵蝕脊椎骨,導致身體發熱、面色發黃,積食導致體內生熱,口渴腹瀉,拍打背部像鼓聲,脊椎骨摸起來像鋸齒,或手指上長滿瘡口,經常咬手指,這些都是脊疳的症狀。治療脊疳可以使用下蟲丸。
丁奚哺露
丁奚哺露是脾胃長期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和滋養氣血,導致肥肉消瘦,腎氣不足,最後受到風寒侵襲,骨骼瘦弱。也有可能是胎兒在母體中受到毒素侵害,臟腑缺乏血液導致。
丁奚
丁奚的症狀包括手腳極細、脖子短小骨頭突出、臀部扁平身體瘦弱、肚子大臍凸出、哭鬧時胸部高聳,或長有谷瘕,這些都是丁奚的症狀。
哺露
哺露的症狀包括虛熱反覆、頭骨分開、反覆吐出蟲子、口渴嘔吐,這些都是哺露的症狀。治療丁奚和哺露可以使用十全丹和 大蘆薈丸。
註解:
- 蛔疳、脊疳、丁奚哺露 都是古代醫學對一些兒童疾病的稱呼,現代醫學可能會有更精確的診斷。
- 大青、下蟲丸、十全丹、大蘆薈丸 都是中藥材或藥方,現代醫學需要謹慎使用,避免自行使用。
疳痢者,或因感受風寒暑濕,冷熱不調,停積宿滯,水穀不聚,頻下惡物是。疳瀉者,毛乾唇白,額上青紋,肚腹脹鳴,瀉下糟粕是也。勿用熱藥止澀,並以香蔻丸、木香丸主之。
疳勞者,潮熱往來,五心煩熱,手足心及胸前熱而發瘡,盜汗骨蒸,嗽喘枯悴,或渴而後瀉,飲水惡食,肚硬如石,面色如銀,斷不可治,以黃耆湯、鱉血煎主之。
疳腫者,乃虛中有積,其毒與氣交併,故令腹肚緊脹,由是脾胃受濕,致令頭面腳手虛浮,法當磨積調氣,以碣丸子主之。
白話文:
疳痢是指小孩因感受风寒暑湿,冷热失调,导致食物停滞,水谷不吸收,经常排泄恶臭物。疳泻则是毛发干燥,嘴唇苍白,额头出现青筋,腹部胀鸣,排出食物残渣。不可用热药止泻,应该用香蔻丸、木香丸治疗。
疳劳则表现为潮热反复,五心烦热,手足心和胸前发热并长疮,盗汗骨蒸,咳嗽喘息,身体消瘦,有时口渴后腹泻,饮水不渴,腹部坚硬如石,脸色苍白,难以治疗,应该用黄芪汤、鳖血煎服治疗。
疳肿是指虚弱中夹杂着积滞,毒气相互交织,导致腹部紧胀,脾胃受湿,进而导致头面四肢浮肿。应该磨碎积滞,调理气血,用碣丸子治疗。
無辜疳者,腦後項邊,有核如彈,按之轉動,軟而不收,久則肢體癰瘡,便利膿血,壯熱羸瘦,頭露骨高是也。古方有云:瀚濯兒衣露於檐下,為雌鳥落羽所汙,兒著此衣,感其惡氣,遂成無辜之疾者,此亦未必為是,正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宜蚵蚾丸主之。
疳渴者,乃臟腑有疳,風氣加之,或乳母恣食五辛、酒面、炙煿,使小兒心肺壅熱,日則煩渴飲水,乳食不進,夜則渴止,是名疳渴,黃連丸主之。
走馬疳者,多因氣虛受寒,及有宿滯留而不去,積溫成熱,虛熱之氣上蒸,或食甜酸鹹膩之物,而脾雖喜甘,積滯日久,蘊熱上熏於口,致齒焦黑爛,間出清血,血聚成膿,膿臭成蟲,侵蝕口齒,甚至腮頰穿破,乳食不便,面色光浮,氣喘熱作,名曰走馬疳,宜蘆薈丸主之,外用燒鹽散、銅青散敷之。若經久不愈,傳於唇之上下,乃成崩砂證,或齒落骨露,飲食減少,氣促痰鳴,以致危矣。
早早施治,得法即可全生。
白話文:
無辜疳是一種病症,患者腦後頸部會長出像彈珠一樣的硬塊,按壓時會轉動,觸感柔軟但無法縮回。病情嚴重時,會導致肢體長出膿瘡,排泄物帶有膿血,患者體溫升高、身體消瘦、頭骨突出。
古方記載,無辜疳是由於孩童穿著沾染了鳥類羽毛的衣服,吸入惡氣而引起的。但這說法並不一定正確,正如孟子所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治療無辜疳,應該使用蚵蚾丸。
疳渴是一種因臟腑積累疳積,再加上風氣入侵而引發的疾病。也可能是因為乳母過度食用辛辣、酒麵、烤炙等食物,導致小兒心肺積熱,白天口渴,喝水卻不想吃乳食,晚上則不渴。這種情況稱為疳渴,可以用黃連丸治療。
走馬疳通常是因為氣虛受寒,或是食物積滯不消,積熱化熱,虛熱上蒸,又或是吃了過多甜、酸、鹹、膩的食物而引起。脾臟喜甘,但積滯日久,熱氣上熏口部,導致牙齒焦黑腐爛,間歇性流出鮮血,血凝成膿,膿臭生蟲,侵蝕口腔和牙齒,甚至蔓延到腮頰,導致破損,無法正常吃乳食,面色浮腫,氣喘發熱。這種病症叫做走馬疳,可以用蘆薈丸治療,並用燒鹽散和銅青散外敷患處。如果久治不愈,病症蔓延至上下嘴唇,就會發展成崩砂症,甚至牙齒脫落,露出骨頭,食慾下降,呼吸急促,痰鳴不止,危及生命。
及早治療,方法得當,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