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上卷 (13)
上卷 (13)
1. 論小兒脈法
愚按:《脈訣》曰:凡診小兒脈,當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為平,八九至為內寒,弦脈為風癇,沉緩為傷食,促急為虛驚,弦急為氣不和,沉細為冷浮為風,大小不均為鬼祟,浮大數為風熱,伏結為物聚,單細為疳勞,風腸痛,多喘嘔,脈洪為有蟲,浮而遲,潮熱者,為胃寒也。
《脈經》曰:小兒四歲,呼吸八至,細數者,吉。又云: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診小兒脈法,多雀鬥,要以三部脈為主。若急為風癇,沉者乳不消,弦急為客忤氣。小兒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而脈亂,無汗,不欲食,乳輒吐哯者,脈亂無苦也。脈沉而數者,骨間有熱,欲以腹按清冷也。
《寶鑑》云:小兒三歲以上,五歲以下,五百七十六日變蒸畢,乃成人,血脈骨肉皆堅牢,方可診候也。蓋小兒純陽,故脈息數促,如大人為不同也。故病多見七表脈,為屬陽脈然也,是以八里脈多不經見,為屬陰脈耳。當知此理。
按:半晬已上,方可看虎口;周晬已上,看虎口兼以一指脈;若五百七十六日變蒸滿足,只與看一指脈,以食指滾轉分取三部。凡言三部者,非寸關尺,系小兒三部:面看氣色為一部,虎口脈紋為二部,寸口一指脈為三部也。
白話文:
我根據《脈訣》來解釋:在診斷小兒的脈象時,應用大拇指按壓三處脈點。在一息之間,脈搏跳動六到七次是正常的,如果跳動八到九次則可能有內寒。脈象呈弦狀可能是因為風癇,脈象沉而緩可能是因為消化不良,脈象急促可能是因為虛弱或驚嚇,脈象弦且急可能是因為氣血不調和,脈象沉且細可能是因為體寒,脈象浮可能是因為風邪入侵。如果脈象大小不均勻,可能是因為鬼祟作怪。脈象浮、大且頻繁可能是因為風熱,脈象伏而結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異物聚集。單純的細脈可能是因為疳積或勞損,如果小兒有腸痛、喘息、嘔吐等症狀,這也可能是一種表現。脈象洪大可能是因為有寄生蟲,如果脈象浮且遲緩,伴隨潮熱,可能是因為胃寒。
根據《脈經》:小兒四歲時,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八次,如果脈象細而頻繁,這是好的現象。又說,脈搏跳動八次是正常的,九次可能有問題,十次可能表示病情嚴重。診斷小兒脈象時,多會出現像雀鳥爭鬥般的脈象,但主要還是以三處脈點的脈象為主。如果脈象急促,可能是風癇,脈象沉可能是因為消化不良,脈象弦且急可能是因為外來的氣憤。
小兒在特定日子,會出現身體發熱、脈象紊亂、無汗、不想吃東西、喝奶後容易嘔吐的現象,這是因為他們正在經歷成長的過程,脈象紊亂並不是病症。如果脈象沉且頻繁,可能是因為骨骼有熱,他們可能會想要腹部接觸冷涼的東西以降溫。
根據《寶鑑》:三歲以上,五歲以下的小兒,在五百七十六天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成為一個成熟的人,血脈、骨頭和肌肉都會變得更堅韌,這時就可以進行診脈了。因為小兒的體質偏陽,所以他們的脈象通常較快,與成年人不同。因此,他們的病症大多會顯示出七種表脈,這是屬於陽性脈象的表現。相對的,八里脈這種屬於陰性脈象的脈象,就不會經常出現。我們應該瞭解這個道理。
對於半歲以上的嬰兒,可以檢查他們的手虎口部位;一歲以上的兒童,除了手虎口部位,還可以檢查一根手指的脈象;如果已經長到五百七十六天,就只需要檢查一根手指的脈象,用食指在手指上滾動,分別檢查三個部位的脈象。所謂的三部,並非指寸、關、尺,而是指小兒的三個脈象部位:面部的氣色為一部,手虎口部位的脈紋為二部,手指根部的脈象為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