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上卷 (13)
上卷 (13)
1. 治不乳之劑
茯苓丸
赤茯苓,川黃連(去須),枳殼(炒)
上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乳汁調下。
白話文:
【治療哺乳問題的藥方】
所需藥材有:赤茯苓、川黃連(需去除根鬚部分)、炒過的枳殼。
將上述藥材等量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大小如同桐子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乳汁送服。
2. 治穢惡入腹令兒嘔吐不乳方
木香,乾薑(生),茯苓,甘草,酸木瓜,丁香(各等分)
上粗末一捻,水煎,綿蘸滴與之。
白話文:
[治療因髒污物進入肚子導致嬰兒嘔吐、拒哺的處方]
所需藥材:木香、乾薑(新鮮)、茯苓、甘草、酸木瓜、丁香(以上藥材份量相同)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粉,取一小撮,用水煎煮,然後用布或綿花沾取汁液,再慢慢滴餵給嬰兒。
3. 治臍風撮口噤風之劑
控痰散
蠍尾,銅青(各半錢),硃砂(一錢),膩粉(一字),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一字,蠟茶清調下,先吐風痰,然後和胃。或有借甘草方吐痰,隨輕重用。
辰砂膏
辰砂(三錢),硼砂,馬牙硝(各一錢五分),玄明粉(二錢),全蠍,珍珠末(各一錢),麝香(一字)
上為末,和棗同好油紙單包起,自然成膏,每服一字,或一豆許。治諸驚用金銀薄荷湯下。潮熱,甘草湯下。月內嬰兒用乳汁調敷奶上,令吮下。
立聖散,治小兒口噤。
全蠍梢,干蜘蛛(一個,去足,先以取竹火上,炙取油一蛤殼許,乃竹瀝也,浸蜘蛛一宿,炙令焦)
上同末,研極細,入膩粉少許,每一字用豬乳調,時滴入口中。
安臍散,小兒斷臍便敷之。
瓜蒂,南星,白蘞,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每三錢用芭蕉自然汁調敷臍四邊。
甘草方,治小兒撮口取吐。
甘草(一錢)
煎服,令吐出痰涎,即以豬乳點入口中,即差。
白話文:
【治療新生兒臍風、口撮緊閉及風癥的藥方】
【控痰散】 成分:蠍子尾、銅綠(各半錢),硃砂(一錢),膩粉(微量),麝香(微量)
製法與服用:以上成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微量,以茶水調和吞服,先幫助排出體內風痰,再調理胃部。或者可使用甘草方來輔助排痰,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量。
【辰砂膏】 成分:辰砂(三錢),硼砂、馬牙硝(各一錢五分),玄明粉(二錢),全蠍、珍珠粉(各一錢),麝香(微量)
製法與服用:將以上成分磨成粉末,與棗一同用油紙包好,使其自然凝固成膏狀,每次服用微量或一豆粒大小。治療各種驚嚇症狀,可用金銀薄荷湯送服。對於潮熱症狀,則用甘草湯送服。對於一個月內的嬰兒,可將藥膏塗抹在母乳上,讓嬰兒吸吮。
【立聖散】,適用於治療新生兒口撮緊閉。 成分:全蠍尾、乾燥蜘蛛(一個,去掉腳,先用竹火烤,取出約一蛤殼量的油脂,此為竹瀝,浸泡蜘蛛一夜後,再烤至焦黃)
製法與服用:將以上成分磨成極細粉末,加入微量膩粉,每次使用微量,以豬乳調和,適時滴入嬰兒口中。
【安臍散】,適用於新生兒剪斷臍帶後立即敷用。 成分:瓜蒂、天南星、白附子、赤小豆(各等份)
製法與服用:將以上成分磨成粉末,每次取三錢,用芭蕉自然汁調和,敷於臍帶周圍。
【甘草方】,適用於治療新生兒口撮,引發嘔吐。 成分:甘草(一錢)
製法與服用:煎煮服用,讓嬰兒嘔吐出體內痰涎,然後將豬乳點入其口中,病情即可緩解。
4. 三、變蒸門
5. 變蒸
彭用光曰:小兒有十變五蒸者,乃生精神意智也。五臟五腑以應十干,其心包絡與三焦合而成六臟六腑,以應十二經絡也。
小兒變蒸者,俗謂之牙生骨長,譬如蠶之有眠,龍之脫骨,虎之轉爪,皆同此類,變生而長也。
白話文:
彭用光說:小兒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十次變換與五次蒸發的階段,這是他們的精神、智慧和意識正在發展的表現。小兒的五臟和五腑對應著十天干,而心包絡與三焦結合起來就成為六臟六腑,這又與人體的十二經絡相呼應。
所謂的小兒變蒸,通俗地講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牙齒生長,骨骼發育,就像蠶在蛻變時會進入休眠,龍會有脫骨的過程,老虎也會經歷轉換爪子的階段,這些都是同一種類型的變化,都是為了成長和進化。
換句話說,小兒的變蒸就像是一種生命的蛻變,是他們在生理上成熟,精神上成長的必經過程。
6. 計開變蒸形證
始得之,上唇有白珠,胞子身熱,微欲驚悸,或嘔噦,至七日變訖。始得之,上唇微腫,有如臥蠶,身體壯熱,額熱,或乍涼乍熱,唇口鼻乾,哽熱,嘔逆,時欲驚,夜多啼哭,至十三日變蒸訖。唇口乾燥,咳嗽,悶亂,哽氣,腹痛及身體骨節皆痛,或上視時驚悸。
白話文:
剛開始發病時,會看到上脣出現白色的點狀物,孩子全身發熱,稍微有驚嚇不安的現象,有時會噁心反胃,這種情況會持續到第七天後病情會有所改變。
剛開始發病時,上脣會微微腫脹,看起來像是一條臥著的蠶,全身高燒不退,額頭特別熱,有時候會忽冷忽熱,嘴脣、嘴巴和鼻子都感覺乾燥,咽喉疼痛,會感到噁心,有時會感到驚嚇,晚上經常哭泣,這種情況會持續到第十三天,病情才會有所轉變。
嘴脣和嘴巴非常乾燥,會有咳嗽症狀,感到悶悶不樂且混亂,咽喉有異物感,腹部會疼痛,身體的骨骼關節也會痛,有時向上看時會感到驚嚇和不安。
7. 變蒸期候
小兒始生至三十二日,為一變,長腎臟氣,屬足少陰經;
六十四日二變一蒸,生壬,長膀胱腑氣,足太陽經;
九十六日三變,生丁,長心臟氣,足少陰經;
一百二十八日四變二蒸,生丙,長小腸腑氣,足太陰經;
一百六十五日五變,生乙,長肝臟氣,足厥陰經;
一百九十二日六變三蒸,生甲,長膽腑氣,足少陽經;
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辛,長肺臟氣,足太陰經;
二百五十六日八變四蒸,生庚,長大腸腑氣,足陽明經;
二百八十九日九變,生己,長脾臟氣,足太陰經;
三百二十日十變五蒸,生戊,長胃腑氣,足陽明經;
心包絡為臟,屬手厥陰經;
三焦為腑,屬手少陽經。
上一臟一腑,俱無形狀,故不變不蒸也。
前十變五蒸既訖,後又有三大蒸。
六十四日為一大蒸,計三百八十四日;
又六十四日為二大蒸,計四百四十八日;
又六十四日為三大蒸,計五百一十二日;
至五百七十六日,變蒸既畢。
所以變者,生五臟也。變而蒸者,養五腑也。
兒乃成人也,其血脈方充,骨節始榮,生精神,長情性,有異於前,當變蒸之成。兒子唇口如上唇微腫,有如臥蠶,成有珠泡子者,是變蒸證,切不得灸火著艾,即宜少與乳食,亦不可妄投藥餌。若不依此,以致殺兒。文中屢見有此,故書以告。
白話文:
從孩子出生到三十二天,這段期間是第一個轉變期,主要發展的是腎臟功能,這屬於足少陰經的範疇;
六十四天是第二次轉變和第一次升溫期,此時會開始發展膀胱功能,屬於足太陽經;
九十六天是第三次轉變,開始發展心臟功能,同樣屬於足少陰經;
一百二十八天是第四次轉變和第二次升溫期,開始發展小腸功能,屬於足太陰經;
一百六十五天是第五次轉變,開始發展肝臟功能,屬於足厥陰經;
一百九十二天是第六次轉變和第三次升溫期,開始發展膽囊功能,屬於足少陽經;
二百二十四天是第七次轉變,開始發展肺臟功能,屬於足太陰經;
二百五十六天是第八次轉變和第四次升溫期,開始發展大腸功能,屬於足陽明經;
二百八十九天是第九次轉變,開始發展脾臟功能,屬於足太陰經;
三百二十天是第十次轉變和第五次升溫期,開始發展胃部功能,屬於足陽明經;
心包絡屬於臟器,屬於手厥陰經;
三焦屬於腑器,屬於手少陽經。
上面提到的一臟一腑,都沒有具體的形狀,所以不會有轉變和升溫的現象。
在前十個轉變和五次升溫結束後,還會有三次大的升溫。
每六十四天是一次大升溫,分別在三百八十四天、四百四十八天和五百一十二天時發生;
到五百七十六天,所有的轉變和升溫就全部完成了。
所謂的轉變,是為了生成五臟;轉變同時升溫,則是為了養護五腑。
孩子至此才能算是真正成長為一個成熟的人,他的血液和脈絡才會充分發育,骨骼和關節才開始壯大,精神和情感也開始形成,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這都是在轉變和升溫過程中形成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嘴脣可能會稍微腫脹,像睡著的蠶一樣,或者出現一些小泡泡,這是轉變和升溫的正常反應,絕對不能使用灸火或艾灸等方法,應適當減少餵奶,也不能隨意服用藥物。如果不遵守這些原則,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健康問題。文章中多次提及這些,因此在此提醒。
8. 變蒸論
彭用光《全嬰方》云:初生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巢氏病源》曰:自生之後,每三十二日為一變,再變為一蒸。變畢即性情有異於前,何者?長生臟腑智意也。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數。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周遍。
凡小兒之病,無有不因變蒸而得也。而不熱不驚,或無他病候,是暗變者,多矣。此受胎氣壯實故也。陳氏曰:俗謂之牙生骨長,譬如蠶之有眠,龍之脫骨,虎之轉爪,皆此同類,變生而長也。其變蒸足,乃生三十二齒。而牙齒不及三十二數,由變不足,其常也,故變蒸。蛻齒者,如花之易苗,年壯而視齒方明。
總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變蒸足矣,始乃成人,血脈骨肉皆堅牢也。每變輕而發熱微汗,其狀似驚,重則壯熱,脈亂而數,或吐或汗,或煩啼,躁渴,輕者五日解,重者八日解。其候與傷寒相若,亦有變蒸之餘,續感寒邪者,但變蒸則耳冷,上唇發泡,狀如濁珠;若寒邪傳之,則寒邪及攻,腹中作痛,而啼叫之聲,日夜不絕。
凡蒸於肝,則目昏微赤;蒸於肺,則嚏嗽毛聳……五臟六腑,筋脈骨節,循環一匝,各有證候,其陰陽水火之變歟!治法宜平和之劑,古方以黑散子、紫霜丸主之。按:錢氏云:一變腎,二變膀胱,三變心,四變小腸,五變肝,六變膽,七變肺,八變大腸,九變脾,十變胃,故稱水數,一先腎也。
《寶鑑》云:初變肝,二變肺,三變心,四變脾,五變腎,二者所論皆五行顛倒相生者,卻逢相剋;相剋者,又逢相生。大抵陰陽造化,相生者順,相剋者逆。變蒸者,是長養血氣,滋榮五臟,相生之法,此理昭然。相生者,有母子之道;相剋者,有夫婦之義。相生所以相繼,相剋所以相治。
原夫胎者,得水火即濟,陰陽造化,五行相治而成形,故始於腎氣之初生也。小兒變蒸者,當氣血攻革,陰陽升降,從五臟相繼而成人,故始於肝之初變也。雖二家互說差殊,各有所長,宜詳審之。
白話文:
【變蒸理論】
彭用光在《全嬰方》中提到:新生嬰兒經歷的變蒸,是為了促進血液和氣力的成長。變指的是上氣,蒸指的是身體發熱。《巢氏病源》指出:從出生後,每隔三十二天就有一個變化,兩個變化算是一個蒸。變化完畢後,孩子的性格和情緒會和以前有所不同,這是因為臟腑和智慧正在成長。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塊骨頭,除了四肢中的四十五塊小骨頭外,剩下有三百二十塊。從出生開始,骨頭每天成長十段,十天一百段,三十二天就是三百二十段,完成一個循環。
小兒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因為變蒸而來。然而,如果沒有發熱或驚嚇,或者沒有其他疾病的徵兆,這就是所謂的「暗變」,這種情況很常見。這是由於胎兒時體質強壯所致。陳氏說:俗稱這是牙齒生長和骨骼成長,就像蠶的蛻皮,龍的換骨,虎的換爪,都屬於同一種類的變化,以促進生長。當變蒸足夠,孩子會長出三十二顆牙齒。但是,如果牙齒不到三十二顆,通常表示變蒸過程並未完全,因此需要進行變蒸。牙齒的更換,就像植物換苗一樣,等到年紀增長,觀察牙齒才會明白。
總共五百七十六天,大小變蒸完成,孩子才能成為成年人,血脈骨肉都會變得堅固。每次變蒸,輕微的會發熱冒汗,看起來像是受到驚嚇,嚴重的則會高燒,脈搏混亂且頻率加快,可能會嘔吐、出汗、煩躁哭泣,或者口渴。輕微的五天就能恢復,嚴重的需要八天。這些症狀和感冒相似,也可能是在變蒸後,接著感染了寒邪。但是,如果是變蒸,耳朵會冰冷,上脣會起泡,看起來像濁珠;如果是由寒邪引起的,那麼寒邪會侵入腹部,造成疼痛,孩子會日夜不停哭鬧。
如果變蒸影響到肝臟,眼睛會模糊微紅;如果影響到肺部,就會打噴嚏咳嗽,頭髮會豎立...五臟六腑,筋脈骨節,循環一圈,各自有不同的症狀,這可能是陰陽水火的變化吧!治療方法應該使用平和的藥物,古方中常用的是黑散子和紫霜丸。根據記載:第一次變蒸是腎臟,第二次是膀胱,第三次是心臟,第四次是小腸,第五次是肝臟,第六次是膽囊,第七次是肺部,第八次是大腸,第九次是脾臟,第十次是胃,所以稱之為水數,首先影響的是腎臟。
《寶鑑》提到:第一次變蒸影響肝臟,第二次影響肺部,第三次影響心臟,第四次影響脾臟,第五次影響腎臟,兩者討論的都是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遇到相剋的情況,又會遇到相生的情況。基本上,陰陽造化,相生是順應自然,相剋是違背自然。變蒸是為了滋養血液和氣力,滋潤五臟,相生的原則,這個道理顯而易見。相生的原則,有母子之間的關係;相剋的原則,有夫妻之間的義理。相生可以讓生命得以延續,相剋可以調節生命。
胎兒的形成,得到水火的調和,陰陽造化,五行相互制衡,形成了形體,所以開始於腎臟的生氣。小兒的變蒸,是在氣血攻伐,陰陽升降,五臟相繼作用下成為成年人,所以開始於肝臟的變化。雖然兩種說法有些許不同,各有優點,應該詳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