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上卷 (11)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1)

1. 第三日用方

如天寒,七日後洗亦好。

用豬膽四個,取汁煎水,七碗煎至四碗,去渣,待溫涼些,用此湯洗兒身,一生永無瘡疥之患。

白話文:

如果天氣寒冷,七天之後再洗澡也沒問題。使用四個豬膽,取出其汁液然後加熱煮沸,把七碗水煮到剩餘四碗時過濾掉渣滓,等它稍微冷卻一些,用這個藥湯清洗寶寶身體,一輩子都不會有癤瘡或皮膚病的困擾。

2. 第一首擇乳母

擇乳母無病、情性溫良之婦,乳汁如熟雞子白者,為上。此等婦人為乳母,嬰孩易長成人。切不可用有娠之乳,及有病之婦亦不可用。所謂母安即子安也。

白話文:

選擇沒有疾病、性格溫和善良的哺乳期女性,如果她的奶水像煮熟的雞蛋清一樣,是最好的。這種女性當哺乳期母親,寶寶容易健康成長。千萬不要使用懷孕期間的奶水,以及生病的女性也不能使用。這就是說母親平安就代表孩子也會平安。

3. 延生第一方

小兒初生,臍帶脫落後,取置新瓦上,用炭火在四圍燒至煙將盡,放土地上,用瓦盞之類蓋之,存性,研為末,預將硃砂透明者,為極細末,水飛過。臍帶若有五分重,硃砂用二分五釐,生地黃、當歸身,煎濃汁一二蜆殼,調和前兩味,抹兒上齶間及乳頭上,一日之內脫至盡。次日大便遺下穢汙濁垢之物,終身永無瘡疹及諸疾。

生一子得一子,十分妙法也。若時常用別兒者,如前法令服之,尤妙。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臍帶脫落後,將臍帶放在新的瓦片上,用炭火在四周燒至煙快消失時,將瓦片放在地上,用瓦碗之類的東西蓋住,留存臍帶的灰燼,研磨成粉末。

提前將透明的硃砂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水過濾。如果臍帶重約五分,則使用二分五釐的硃砂,搭配生地黃和當歸,煎煮濃汁,約兩枚蜆殼的量,再將濃汁與研磨好的硃砂粉末調和,塗抹在嬰兒上顎和乳頭上。一天之內,臍帶的殘留物就會完全脫落。

第二天,嬰兒會排泄出穢物和污垢,從此一生都不會生瘡疹或其他疾病。

生一個孩子,就能得到一個健康的孩子,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妙法。如果孩子經常生病,也可以依照上述方法使用,效果更佳。

4. 初生刺泡法

用光曾見有小兒才生下即死,用此法可救活。急看兒口中上齶有泡,以手指摘破,用綿拭血淨,便活。若血入喉即不可治,預刺則全生矣。

白話文:

當初有人看到一個小孩剛出生就死了,但使用這個方法可以救活他。趕快檢查孩子的口腔上方牙牀上是否有泡泡,用手指把它掐掉,再用棉花把出血的地方擦乾凈,孩子就能活下來。如果血液進入了咽喉就不能救治了,提前進行這種操作就可以完全避免死亡。

5. 回氣法

初生氣欲絕,不能啼者,蓋因難產氣悶,俗呼悶胎。或冒寒所致,急以綿絮包裹,未可斷臍帶,且將包衣置炭火上燒之,仍作,大紙拈,蘸油點火燒,臍帶得火氣,由臍入腹,須臾氣回,方可浴,斷臍帶也。

白話文:

新生兒出生時呼吸微弱,無法哭出聲來,可能是因為生產困難導致窒息,常被稱為「悶胎」。或者可能因為受冷而引起,應立即用棉絮包裹住寶寶,不要剪掉臍帶,並將包衣放在碳火上烤一烤,同時製作一個大的紙捻,浸溼油後燃燒,讓臍帶接觸到火焰產生熱氣,從臍部進入腹部,等一下下就會恢復正常呼吸,這時候才能洗澡和剪掉臍帶。

6. 通便法

初生兒二便不通,腹脹欲絕,急令婦人以湯漱口,吸咂兒前後心,並臍下、手足心,共七處,每一處凡三五次。漱口吸咂,取紅赤為度,須臾自通。不爾,無生意。有此證遇此法乃再生。

白話文:

新生嬰兒如果大小便不通,腹部腫脅快要窒息時,應立即讓母親用熱水漱口,然後吸取嬰兒胸前和背上的穴位,以及肚臍下方、四肢的手腳心等七個部位,每個部位要反覆地吸吮數十次。直到皮膚變得微紅發熱為止。這樣做不久就能使排泄功能恢復正常。否則的話,就沒有生存希望了。如果有這種症狀的人遇到這個方法就可以重生了。

7. 貼囟法

治出胎時,被風鼻塞,天南星末,薑汁調成膏,貼囟上,病去除之。

凡初生小兒,口屋並牙根生白點,名曰馬牙。不能食乳,此與鵝口不同,少緩即不能救,多致夭枉。急用針縛筋上,將白點挑破出血,用好京墨磨薄荷湯,以手指碾母油發蘸墨,遍口屋擦之,勿令食乳,待睡一時,醒,方與乳,再擦之即愈。

白話文:

嬰兒出生時,如果被風吹到鼻子塞住,可以用天南星末,用薑汁調成膏狀,貼在囟門上,就能治好。

新生兒如果嘴巴和牙根上長白點,叫做馬牙。如果不能吃奶,這跟鵝口病不同,拖久了就沒救了,很容易夭折。要趕快用針綁在筋上,把白點挑破流血,用好的京墨磨成薄荷湯,用手指沾母乳和墨,塗抹整個嘴巴,不要讓孩子吃奶,等他睡一會兒醒來,再給他吃奶,再塗抹一次,就會痊癒。

8. 下胎毒方

東垣云:兒在母腹中,十月之間,隨母呼吸。呼吸者,陽氣也,而生動作,益滋精氣神。飢則飲母血,渴則飲母血。兒隨日長,皮肉、血脈、筋骨、形氣俱足。十月降生,口中尚有惡血,啼聲一發,隨吸而下,此惡血復歸命門胞中,僻於一隅,伏而不發,直至因內傷乳食、濕熱之氣,下流逆於肉理,乃發為瘡疹也。故方書皆云:俟其分娩,啼聲未發之時,急用綿裹指,拭去口中惡汁,固是良法。

而倉卒之際,或有不及者,故有黃連法、朱蜜法、甘草法,用之殊佳。但今之人比古者之人,起居攝養大有不同,竊恐稟受怯弱之兒,不能禁此寒令之劑,若與服之,必生異證,或嘔乳糞青,或痰嗽喘急,或腹脹,或驚悸,如有里證鬱結,壅閉不通,欲下胎毒者,只須用淡豆豉煎濃汁,與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養脾氣也。

白話文:

李東垣說:孩子在母親肚子裡,十個月期間,跟著母親呼吸。呼吸是陽氣,能促進生長發育,滋養精氣神。孩子餓了就喝母親的血,渴了也喝母親的血。孩子隨著時間一天天長大,皮肉、血脈、筋骨、形氣都具備了。十個月後出生,嘴裡還殘留著惡血,一哭啼,隨著吸氣就流了下來,這惡血回到命門胞中,躲在角落,潛伏著不發作,直到因為內傷乳食、濕熱之氣,向下逆流,違背了肉體的規律,才發作成為瘡疹。所以醫書都說:等孩子出生,還沒哭啼的時候,趕緊用棉花裹住手指,擦去嘴裡的惡血,這是很好的方法。

但是,情況緊急的時候,可能來不及,所以有黃連法、朱蜜法、甘草法,用這些方法效果很好。不過,現在的人和古代人生活方式和養護方法大不相同,我擔心體質虛弱的孩子,不能承受這些寒性的藥物,如果給他們服用,就會產生其他症狀,可能嘔吐乳汁、糞便發青,或者咳嗽喘不過氣,或者腹脹,或者心慌害怕,如果有內在的病症鬱結,阻塞不通,想要排泄胎毒,只需要用淡豆豉煎濃汁,給孩子喝三五口,胎毒就會自然排出,還能幫助滋養脾氣。

9. 乳哺法

凡初乳,先須捏去宿乳,後與之。母欲寐,即奪其乳,恐睡困不知飽足。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乳母勿遽以乳飲之,故不得不停滯胸膈而成嘔吐。乳後不與食,哺後不與乳,脾胃怯弱,乳食相併,難以克化,幼則成嘔,而結於腹中作痛;大則成癖成積成疳,皆自此始。

白話文:

凡是初次餵乳,首先要捏掉乳房中先前積存的乳汁,然後再給孩子喝。母親想要睡覺,就要立刻將孩子從乳房上取下,因為擔心母親睡著後不知不覺孩子吃不飽。孩子哭鬧還沒有停下來,氣息還沒調順,乳母就不要急著餵乳,因為這樣會造成乳汁停滯在胸膈之間,導致嘔吐。餵完奶後不要馬上給孩子吃東西,餵完食物後也不要馬上餵奶,因為脾胃虛弱,乳汁和食物一起吃,很難消化,孩子年幼時會導致嘔吐,並在腹中積聚疼痛;長大後就會形成癖症、積食、疳積,這些都是從一開始就造成的。

10. 護養法

小兒肌膚未實,若被衣過暖,傷皮膚,損血脈,發瘡瘍,汗出,腠理不閉,風邪易入。若天氣和暖,抱之使見風日,則血氣堅剛,肌肉硬,可耐風寒,不致疾病。令人懷抱小兒,不著地氣,致令筋骨緩弱,疾病易生,非愛護之法。

白話文:

小孩子皮膚嬌嫩,如果穿太暖的衣服,容易傷到皮膚、損傷血脈,甚至起瘡瘍。出汗後毛孔沒有閉合,也容易讓風寒入侵。天氣暖和時,抱著孩子曬曬太陽,可以讓血氣強健,肌肉結實,抵抗風寒,不易生病。但長時間抱著孩子不讓他接觸地面,會導致筋骨軟弱,容易生病,並不是真正的愛護孩子。

11. 治噤風之劑(預備防之)

辰砂膏,治眼閉口噤,啼聲漸少,舌上聚肉如粟米狀,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不通。蓋由胎中感受熱氣,流毒於心脾,故形見於喉舌,或為風邪所搏致之。

辰砂(三錢),硼砂,馬牙硝(各錢半),玄明粉(二錢),全蠍,珍珠末(各一錢),麝香(一字)

上為末,好油紙包裹,自然成膏,每用一豆許,乳汁調敷乳頭上,吮下,金銀薄荷湯下亦可。有潮熱者,甘草湯下。

白話文:

這是一種古時治療眼睛和嘴巴問題的藥方:辰砂膏。它能解決眼睛緊閉、嘴脹不適、哭聲減弱、舌尖上的肌肉像小米粒一樣聚集在一起、吃奶困難、口中冒出白色泡沫以及大便小便不通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是由於在懷孕期間受到熱氣感染,導致毒素侵入心臟和脾胃,從而在咽喉和舌頭上表現出來,或者是由於被風邪攻擊而引起的。

配方包括:

  • 辰砂 (三兩)
  • 硼砂 (一兩半)
  • 馬牙硝 (一兩半)
  • 玄明粉 (二兩)
  • 全蠍 (一兩)
  • 珍珠粉末 (一兩)
  • 貘香 (一字)

所有材料混合後研磨成細末,然後包裝在好的油紙裡,讓其自發地形成膏狀物質。每次使用一小塊,加入母乳調勻塗抹到母親的乳房上,讓寶寶吸食下去。也可以搭配金銀薄荷湯一起服用。如果出現潮熱的情況,可以配合甘草湯一起服用。

小兒初生百日內臍風,方書率用南星、殭蠶等風藥,多不見效,當作胎毒,瀉陽明火邪,馬牙亦是胎毒,用針挑破,桑樹白汁塗之,妙。桑汁主小兒鵝口及口瘡、舌上瘡,神效。新生小兒時時與看,頻傳瘡汁,不然舌硬緊,漸至撮口,難為矣。

小兒不時變蒸。變者異常也,蒸者發熱也。所以變換五臟,蒸養六腑,須要變蒸多遍,氣血方榮,骨脈始長。惰性有異,則後來出痘輕可。凡變蒸,不宜服藥,或因傷食、因傷風、因驚嚇等項,夾雜相值而發,令人疑惑,亦須等候一二日,俟病勢真的,是食則消食,是風則行痰,是驚則安神。若變蒸而妄投藥餌,則為藥引入各經,症遂難識,而且纏綿不脫,反為藥誤也。

白話文:

嬰兒出生一百天內若患臍風,醫書常以南星、僵蠶等驅風藥物治療,但往往不見效。應當視為胎毒,瀉去陽明經的火邪。馬牙也是胎毒,可用針挑破,再塗以桑樹白汁,效果極佳。桑汁能治療嬰兒鵝口瘡及口瘡、舌頭上的瘡,效果神奇。新生兒要時時觀察,頻繁傳出瘡液,否則舌頭會僵硬緊縮,漸漸變成縮口,就難以治療了。

嬰兒經常出現發熱的現象,這是正常的。因為發熱有助於五臟的變化和六腑的滋養,需要多次發熱才能使氣血充盈,骨骼和經脈才能生長。若嬰兒的發熱狀況不同於常規,則日後出痘的症狀就會較輕。嬰兒發熱時不宜服用藥物,可能是因飲食不當、受風寒、受到驚嚇等因素,交織在一起而導致,令人困惑。應等待一兩天,待病情真正顯現,若是飲食不當則消食,若是風寒則化痰,若是驚嚇則安神。若嬰兒發熱時胡亂用藥,藥物會進入各個經脈,導致症狀難以辨認,並且纏綿不休,反而會造成藥物誤用。

彭用光嘗謂:嬰孩與童目丱,當歧為兩途以治之。如嬰孩當治乳母,童丱當審服觀證,用藥取效。初生幼孩,凡有病大半是胎毒,小半是乳食傷。二三歲幼兒,能自飲食,大半是食積,小半是胎毒。

七八歲已上者,當審脈證,兼用食積施治。

白話文:

彭用光曾經說過:嬰兒和兒童的治療方法應該有所區別。

嬰兒的治療應以照顧乳母為主,兒童則需謹慎觀察病情,用藥取效。剛出生的嬰兒,大多數疾病是胎毒,少部分是乳食導致的。二三歲的幼兒,已經能自行飲食,大多數疾病是食積,少部分是胎毒。

七八歲以上的孩子,則要根據脈象和症狀,同時考慮食積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