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氏小兒直訣》~ 卷一 (7)
卷一 (7)
1. 諸經發熱症治
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而發。此欲發驚也。○壯熱者,常熱不已,甚則發驚癇也。○風熱者,身熱而口中氣熱,乃風邪外感也。○溫壯者,肢體微熱也。○發熱而不欲飲水者,胃氣虛熱也,用白朮散。發熱而飲水作渴,喜冷飲食者,胃氣實熱也,用瀉黃散。
薛按:《秘藏保嬰集》云:小兒潮熱,或壯熱不退,多是變蒸,乃五臟相勝,不必用藥。又多食積,鬱熱由中發外,見於肌表,只瀉其中,清陽明之熱,而表熱自除。不可認作外感,用小柴胡輕利等藥,重傷其內。又潮熱不退,恐是出痘,亦當審察,勿便用藥。竊謂發熱飲水者,熱在外也,又當以此辨之。其諸熱症,說見各類。
白話文:
潮熱、壯熱、風熱、溫壯等發熱症狀的解釋與辨證
潮熱者: 發熱的時間固定,熱度消退後,隔一段時間又會依時間規律再次發熱。這是由於體內將要發生驚厥的徵兆。
壯熱者: 熱度持續不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驚厥。
風熱者: 身體發熱,且口中氣息也感到灼熱,這是外感風邪所致。
溫壯者: 肢體略微發熱。
發熱而不欲飲水者: 這是由於胃氣虛弱,導致內熱上升所致,可用白朮散來治療。
發熱而飲水作渴,喜冷飲食者: 這是胃氣實熱,可用瀉黃散來治療。
薛氏按語:
《秘藏保嬰集》記載,小兒出現潮熱或壯熱不退的情況,多半是變蒸,也就是五臟功能失衡,並不一定需要用藥。
此外,小兒潮熱或壯熱也可能是因飲食積滯,導致內熱鬱積,發散到肌膚表面而引起。這種情況下,只需瀉除積滯,清熱陽明經的熱氣,表熱自然會消退。不可誤認為外感風寒而使用柴胡等藥物,以免傷及內臟。
潮熱不退也可能是出痘的先兆,需仔細觀察,不可隨便用藥。
我認為,發熱時喜歡飲水的人,熱症多半是在外,可用此來辨別。
以上是各種發熱症狀的解釋與辨證方法,其他類型的發熱症狀,可以參考相關書籍。
朱監簿子五歲,忽發熱,腮唇色赤,煩躁飲熱。或用牛黃丸,及一物瀉心湯,加倦怠不食,便利黃沫,師謂心經虛熱而誤下之也,先用白朮散以生胃中津液,後用生犀散以治心經虛熱,再與胡黃連而愈。
鄭人齊姓者子,忽臟熱症,自用青金膏三服,連瀉五行,加困睡發驚。再一服,又瀉二行,益加口乾,身熱虛羸。師先煎白朮散,與時時服之,後用香瓜丸而愈。
白話文:
朱監簿的兒子五歲,突然發燒,臉頰和嘴唇紅通通的,煩躁不安,還想喝熱水。有人用牛黃丸,以及一味瀉心湯,結果孩子更加倦怠、食慾不振,大便稀薄帶黃沫。醫生說這是心經虛熱,誤用瀉藥導致的,先用白朮散來滋生胃中津液,之後用生犀散治療心經虛熱,再用胡黃連,孩子就痊癒了。
鄭國齊姓人家的小孩,突然發熱,自己服用青金膏三次,結果連續拉了五次肚子,還伴隨昏睡、驚厥。又服用了一次,又拉了兩次肚子,更加口乾舌燥,身體發熱虛弱。醫生先煎白朮散,讓孩子經常服用,之後用香瓜丸,孩子就痊癒了。
曹宣德子三歲,面黃,時發寒熱,不食飲水。或用牛黃、麝香二丸不愈,用止渴乾葛散反吐。師謂食伏於胃脘,先以白餅子下之,又以消積丸磨之而愈。
愚治一小兒,先壯熱便秘,服清涼飲之類愈。而復作,服地骨皮散,而潮熱不已,服四物、芩、連之類,不時而熱甚。余曰:不時而熱,或晝見夜伏,夜見晝伏,是虛火也,當滋化源。不信,仍服寒藥,愈甚。余夕用六味丸加五味子,朝用補中益氣加山藥、山茱萸而瘥。
白話文:
曹宣德的兒子三歲時,臉色發黃,時常發寒發熱,不願意吃飯喝水。有人用牛黃、麝香做成藥丸給他吃,但病情沒有好轉,後來又用乾葛散止渴,反而吐了。醫生說食物積滞在胃裡,先用白餅子把食物排出來,再用消積丸研磨服用,孩子就痊癒了。
我曾經治療一個小孩子,起初發熱便秘,服用清涼飲之類的藥物後好了。可是病又發作了,服用地骨皮散,但潮熱不斷,又服用了四物、黃芩、黃連等藥物,熱反而越來越嚴重。我說:這種不時發熱,有時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有時晚上出現白天消失,是虛火造成的,應該滋養化源。他不相信,繼續服用寒涼藥物,病情更加嚴重。我晚上用六味丸加五味子,早上用補中益氣加山藥、山茱萸,孩子就漸漸恢復了健康。
一小兒五歲,發熱作渴,右腮鼻準微赤,或與冷水涼藥,即時嘔吐。余曰:右腮微赤,肺經虛熱也。鼻準微赤,胃經虛熱也。此胃虛不能生肺耳。先用四君子加升麻三分,一劑而不吐。又用白朮散,二劑而不渴。再用四君子,四劑而頓安。
一小兒發熱作渴,用瀉黃散,大便重墜,口角流涎,仍欲瀉火。余曰:鼻準青白,脾虛肝木所侮也。口角流涎,胃氣不能攝涎也。大便重墜,脾氣不能升也。不信,另服涼藥,果眉唇微動,四肢微抽。余曰,此元氣虛極而變慢脾風也。用六君加炮薑、當歸、木香、釣藤鉤,二劑益甚。
白話文:
一位五歲的孩子發燒口渴,右臉頰和鼻尖微紅,一喝涼水或吃涼藥就立刻嘔吐。我診斷認為,右臉頰微紅是肺經虛熱,鼻尖微紅是胃經虛熱,這是因為胃虛無法滋養肺部。我先用四君子湯加升麻三錢,一劑下去就不再嘔吐。接著用白朮散,兩劑後就不再口渴。再用四君子湯,四劑後孩子就完全康復了。
另一個孩子發燒口渴,用瀉黃散治療後,大便下墜,嘴角流口水,仍然想瀉火。我診斷認為,鼻尖青白,是脾虛被肝木所克;嘴角流口水,是胃氣不能收攝唾液;大便下墜,是脾氣不能上升。我不相信孩子還能承受涼藥,就讓他們再服用一次涼藥,結果孩子的眉頭和嘴唇微微抽動,四肢也輕微抽搐。我診斷認為,這是元氣虛極轉化為慢脾風。於是用六君子湯加炮薑、當歸、木香、釣藤鉤,兩劑後病情加重。
彼欲更劑。余曰:此藥力不及也,設藥不對其症,禍在反掌。仍以前藥加炮附子一片,服之即安。乃去附子,又二劑而愈。
白話文:
他想要更改處方,我說:這可能是因為藥效不足,如果用錯了藥,會造成反效果。所以還是使用之前的處方,再加上一片炮製過的附子,服用後就能平靜下來。然後去掉附子,再吃兩次就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