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

《錢氏小兒直訣》~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卷四

生犀散,治心經虛熱。

地骨皮,赤芍藥,柴胡,乾葛(各一兩),甘草(五錢),犀角(二錢,鎊,主風熱驚癇,鎮肝,除心熱。丹溪云:犀角,痘後用以散餘毒。若無毒而血虛者,或已躁熱發散者,而誤用之,禍立至)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薛按:前方云治心經虛熱,然其所用多屬瀉心瀉肝脾之劑。蓋虛熱二字,恐傳寫之誤。假如心經自病而血虛熱者,用秘旨安神丸。牌虛奪心之氣而熱者,用秘旨補脾湯。肝木不能生心火而虛熱者。(用地黃丸。)

秘旨安神丸,一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悸,或受驚嚇而作。

人參(補五臟,止驚悸),半夏(湯泡,燥脾土,健胃),酸棗仁(炒,寧心志),茯神(各一錢,開心益志),當歸(酒洗),橘紅,赤芍藥(炒,各七分),五味子(五粒,杵),甘草(炙,三分)

上為末,薑汁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生薑湯下。

瀉黃散,治脾胃實熱。

藿香葉(入手足太陰經,助脾開胃止嘔),甘草(各七錢五分),石膏(五錢,瀉胃火),山梔仁(一兩,治胃中熱氣),防風(二兩)

上用蜜酒微炒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薛按:前症若作渴飲冷,臥不露睛,手足熱甚,或遍身發黃,屬胃經實熱,宜用瀉黃散。若作渴飲湯,臥而露睛,手足並冷,屬胃經虛熱,宜用異功散。若面青搐搦,乳食少思,肝乘脾也,用秘旨補脾湯。若面赤驚悸,身熱昏睡,心乘脾也,用秘旨安神丸。若面白喘嗽,肢體倦怠,肺乘脾也,用補中益氣湯。

若唇黑泄瀉,手足指冷,腎乘脾也,用益黃散。病後津液不足,口乾作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乳母膏粱厚味,七情鬱火所致,當審其因,而治其母。

五味異功散,治脾胃虛弱,吐瀉不食。

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炒),陳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棗水煎。

薛按:前方補脾胃之聖藥也。況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若小兒乳食失節,寒涼失宜,或乳母六淫七情失調,兒飲其乳,諸病頓起,當專以此藥治之,其應如響。

益黃散,治脾土虛寒,嘔吐泄瀉。

陳皮,青皮(下食,入太陰之倉),丁香(二錢,去脾胃中寒),訶子肉(各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甘草(炙,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薛按:前症若因脾土虛弱而吐瀉者,用五味異功散。若因肝木侮脾土而吐瀉者,用六君子加柴胡。如不應,或手足指冷,屬脾胃虛寒也,更加木香、炮姜。若因乳母脾土虛而肝木侮,亦治以前藥。若乳母鬱怒,致兒患前症,母服加味歸脾湯。

人參安胃散,治因服峻劑,脾胃虧虛;或成慢驚,泄瀉嘔吐;或脾胃有熱,以致前症。

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七分),白茯苓(四分),黃連(二分)

白話文:

[卷四]

生犀散,主治心經虛熱。

藥方組成:地骨皮、赤芍藥、柴胡、乾葛(各一兩),甘草(五錢),犀角(二錢,鎊碎)。犀角主要用於治療風熱驚癇,鎮肝,除心熱。丹溪先生說:痘疹痊癒後,可用犀角散餘毒。但若沒有中毒,只是血虛,或者已經躁熱發散,而誤用犀角,則會立即造成危害。

用法: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水煎服。

薛氏按語:上方記載主治心經虛熱,但所用藥物多屬瀉心、瀉肝、瀉脾的藥劑,因此「虛熱」二字,恐怕是抄寫錯誤。如果真是心經本身生病,導致血虛熱者,宜用秘旨安神丸;若是脾虛奪了心氣而致熱者,宜用秘旨補脾湯;若是肝木不能生心火而導致虛熱者,宜用地黃丸。

秘旨安神丸,主治心血虛弱,睡中驚悸,或受驚嚇而引起的症狀。

藥方組成:人參(補益五臟,安神定驚),半夏(湯泡後使用,燥濕健脾),酸棗仁(炒制,寧心安神),茯神(各一錢,開心益志),當歸(酒洗),橘紅,赤芍藥(炒制,各七分),五味子(五粒,研磨),甘草(炙制,三分)。

用法:研磨成粉末,用薑汁做成丸藥,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用生薑湯送服。

瀉黃散,主治脾胃實熱。

藥方組成:藿香葉(通行手足太陰經,健脾開胃,止嘔),甘草(各七錢五分),石膏(五錢,清瀉胃火),山梔仁(一兩,清解胃熱),防風(二兩)。

用法:用蜂蜜酒微炒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水煎服。

薛氏按語:上述症狀如果出現口渴想喝冷水,臥床時眼睛不露出來,手足發熱嚴重,或全身發黃,屬於胃經實熱,宜用瀉黃散。如果口渴想喝溫水,臥床時眼睛露出來,手足冰冷,屬於胃經虛熱,宜用異功散。如果面色青白,抽搐,奶水少,食慾不振,屬於肝氣犯脾,宜用秘旨補脾湯。如果面色紅潤,驚悸,發熱昏睡,屬於心氣犯脾,宜用秘旨安神丸。如果面色蒼白,咳嗽氣喘,肢體倦怠,屬於肺氣犯脾,宜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嘴唇發黑,腹瀉,手足指尖冰冷,屬於腎氣犯脾,宜用益黃散。病後津液不足,口乾舌燥,宜用七味白朮散。如果哺乳期婦女因飲食過於肥甘厚膩,或七情鬱結化火導致嬰兒患病,應當仔細審查病因,治療母親。

五味異功散,主治脾胃虛弱,嘔吐洩瀉,不思飲食。

藥方組成: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炒制)、陳皮(各等份)。

用法: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薑棗水煎服。

薛氏按語:上方是補益脾胃的良方。人體以脾胃為根本,如果小兒飲食不節,寒涼失宜,或哺乳期婦女因六淫七情失調,嬰兒飲用其乳汁,各種疾病就會突然發生,應當專用此藥治療,療效顯著。

益黃散,主治脾土虛寒,嘔吐洩瀉。

藥方組成:陳皮、青皮(理氣消食,歸脾胃經),丁香(二錢,溫中散寒),訶子肉(各五錢,健脾消食止瀉),甘草(炙制,二錢)。

用法: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水煎服。

薛氏按語:上述症狀如果因脾土虛弱而嘔吐洩瀉,宜用五味異功散。如果因肝木克脾土而嘔吐洩瀉,宜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如果效果不佳,或手足指尖冰冷,屬於脾胃虛寒,應當加用木香、炮薑。如果哺乳期婦女脾土虛弱,肝木克脾,也用前藥治療。如果哺乳期婦女鬱怒,導致嬰兒患病,母親應當服用加味歸脾湯。

人參安胃散,主治服用峻猛藥物後,脾胃虧虛;或患慢驚風,洩瀉嘔吐;或脾胃有熱,導致上述症狀。

藥方組成: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七分),白茯苓(四分),黃連(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