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

《錢氏小兒直訣》~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瀉青丸,治肝經實熱,急驚搐搦。

羌活(按用羌活者,壬乙同歸一治也),大黃(瀉諸實熱),川芎(入手足厥陰,辛以緩肝),山梔仁(瀉心火,實則瀉其子也),龍膽草(炒,益肝膽氣,止驚),當歸(入足厥陰,以其用藏血也),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煎竹葉湯入砂糖化下。

薛按:前方足厥陰肝經解散肌邪,疏通內臟之苦寒藥也。若大便秘結,煩渴飲冷,飲食如常,屬形病俱實,宜用此瀉之。若大病調和,煩渴飲冷,屬病氣實而形氣虛,宜用抑青丸平之。若大便不實,作渴飲湯,飲食少思,肢體倦怠,屬形病俱虛,宜用地黃丸補之。若肝經血虛生風,先用四物湯加釣藤鉤以生肝血,繼用四君子湯以補脾土。

若因肝經血燥生痰,用地黃丸生腎水益肝血。若土不能培木,用四君子湯加當歸以補中,用地黃丸以滋腎。若因肺金克肝木,用六君湯加芍藥、木香,實脾土以平肺金。若因心虛奪母之氣,或腎水虛不能生肝木者,並用地黃丸主之。若屢服峻劑而脾胃虛寒者,必用六君子湯加丁香、木香,補脾胃以培元氣。

若因乳母恚怒,肝火妄動,致兒為患者,母服加味小柴胡湯。若因乳母肝脾血虛發熱,致兒為患者,母服加味逍遙散,子亦服數滴。

抑青丸,即前方去山梔、大黃。

抑肝散,治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膨少食,睡臥不安者。

軟柴胡(五分,入手足少陽厥陰,行經藥也。東垣云:瀉肝火,須用黃連佐之),川芎(八分),當歸,白朮(炒),茯苓(保心驚悸),釣藤鉤(各一錢,主寒熱,十二驚癇,客忤胎風,惟療小兒),甘草(五分)

上水煎,子母同服

瀉心湯,治心驚實熱。

黃連

上為末。每服五分,臨臥溫水化下。

薛按:前症若叫哭發熱作渴,飲水抽搐有力,仰面而睡者,屬心經實熱,宜用瀉心湯,或導赤散。若發熱飲湯,抽搐乏力,驚竄咬牙,合面而睡者,屬心經虛熱,用補心散。若喘嗽面赤,壯熱飲水,肺乘心也,用瀉白散。若頭搖目札,身熱抽搐,肝乘心也,用柴胡清肝散。若合目昏睡,泄瀉身熱,脾乘心也,用瀉黃散。

若竄視驚悸,咬牙足熱,腎乘心也,用安神丸。若因乳母致症,亦用前藥,以治其母。

導赤散,治小腸實熱,小便秘赤。

生地黃(心與小腸之藥),木通(利小腸之熱,故錢氏用以導赤也),甘草(炙,各等分,生用瀉心火)

上為末,每服一錢,入淡竹葉(涼心經),水煎。

薛按:瀉心湯、導赤散,瀉心、小腸實火之劑。蓋心為脾母,脾為心子。然心既病,則脾土益虛矣。用者審之。(味此說,當補脾土)

白話文:

[卷四]

瀉青丸,用於治療肝經實熱引起的急驚、抽搐等症狀。藥物包括羌活、大黃、川芎、山梔仁、龍膽草(炒)、當歸、防風(各等分)。將藥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大芡實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半丸,用煎好的竹葉湯加砂糖送服。

薛氏註解:此方能疏通足厥陰肝經,散解肌表邪氣,溫通內臟寒邪。若患者大便秘結、煩渴飲冷、飲食正常,屬實證,宜用此方瀉火。若大病初癒,仍煩渴飲冷,屬病邪仍在但正氣虛弱,宜用抑青丸調和。若大便不實,口渴但飲水不多,飲食減少,肢體倦怠,屬虛證,宜用地黃丸補益。若肝經血虛生風,先用四物湯加釣藤鉤補血,再用四君子湯健脾益氣。

若肝經血燥生痰,用地黃丸滋補腎水、益肝血。若脾土不足不能滋養肝木,用四君子湯加當歸補脾,再用地黃丸滋補腎水。若肺金克肝木,用六君子湯加芍藥、木香,健脾以制肺金。若心虛導致心氣不足,或腎水不足不能滋養肝木,均宜用地黃丸。若服用峻劑過多導致脾胃虛寒,則需用六君子湯加丁香、木香,溫補脾胃。

若因哺乳期母親肝火妄動,導致嬰兒患病,母親宜服用加味小柴胡湯。若因哺乳期母親肝脾血虛發熱,導致嬰兒患病,母親宜服用加味逍遙散,嬰兒也可服用幾滴。

抑青丸,即瀉青丸去山梔、大黃。

抑肝散,用於治療肝經虛熱引起的抽搐、發熱咬牙、驚悸寒熱、肝氣犯脾引起的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眠不安等症狀。藥物包括軟柴胡、川芎、當歸、白朮(炒)、茯苓、釣藤鉤、甘草。水煎服,母子同服。

瀉心湯,用於治療心經實熱引起的驚悸。藥物只有黃連。將黃連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睡前用溫水送服。

薛氏註解:前述心經病症,若患者哭鬧、發熱、口渴、抽搐有力、仰臥而睡,屬心經實熱,宜用瀉心湯或導赤散。若發熱、飲水、抽搐無力、驚恐、咬牙、俯臥而睡,屬心經虛熱,宜用補心散。若喘嗽、面紅、壯熱、飲水,屬肺熱犯心,宜用瀉白散。若頭搖、目斜、身熱、抽搐,屬肝火犯心,宜用柴胡清肝散。若合眼昏睡、泄瀉、身熱,屬脾濕犯心,宜用瀉黃散。

若竄視、驚悸、咬牙、足熱,屬腎火犯心,宜用安神丸。若因哺乳期母親導致嬰兒患病,也應根據上述情況用藥治療母親。

導赤散,用於治療小腸實熱引起的小便短赤、便秘。藥物包括生地黃、木通、甘草(炙)。將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淡竹葉水煎服。

薛氏註解:瀉心湯、導赤散均用於瀉除心、小腸實熱。因為心為脾之母,脾為心之子,心病則脾虛,用藥時應注意脾胃的狀態,必要時需補益脾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