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氏小兒直訣》~ 卷三 (8)
卷三 (8)
1. 五臟雜症主治
一小兒,十三歲,患前症,內熱肺熱,形體倦怠,食少作渴。余以為所稟怯,用六味丸加鹿茸補之,不越月而痊。
一小兒,十四歲,解顱,自覺頭大,視物皆大,畏日羞明。先兄以為腎稟怯弱,用六味丸加五味、鹿茸,及補中益氣加山藥、山茱萸,半載漸愈,二載而囟合。後婚姻,覺囟門開解,足心如炙。喜其斷色欲,戒厚味,日服前藥二劑,三載而愈。
胎肥者,生下豐厚,目睛粉紅,大便乾難,時出涎水。○胎熱者,生下有血色,時叫哭,身熱淡黃,目睛多赤,大便色黃,急欲食乳,並用浴體法主之。○胎怯者,生下面白,肌肉瘦弱,大便白水,身無血色,哽氣多噦。亦用浴體法。
薛按:浴體之法,乃開發腠理,疏泄陽氣者也。其胎氣果熱,在暑月,庶幾可用。其或胎怯,而用前法,恐復傷真氣也。然此症屬有餘者,胎肥胎熱也。因母食膏粱厚味,或怒火鬱熱。胎怯弱者,因父精不足,或母氣虛弱,用八珍湯。父精不足,用地黃丸。俱加漏蘆。令母服之,子亦服之。
急欲乳不能食者,此風邪由臍而蘊熱心脾,致舌厚唇燥,不能吮乳也。
薛按:前症果因外邪而唇口撮緊者,名為臍風,多不能救。若心脾有熱,舌尖痛不能吮乳,舌本痛不能送乳者,以柳華散敷之。若舌下腫如小舌者,或舌絡牽痛,或齒齦患白星,俱用線針刺出毒血,亦敷前散。若唇腫痛,或裂紋作痛,以當歸膏調前散敷之。若暴病發熱,作渴飲冷,大便秘結,用瀉黃散,疏導其熱。
若病後發熱,口渴飲湯,大便不實,用異功散,調補胃氣。若服攻伐之劑,兼嘔吐,或腹痛,脾胃復傷也,用四君子湯。或口角流涎,或痰氣壅盛,脾不能攝也,用六君子湯。若兒自食甘肥,或母食酒面,致兒曰舌生瘡,用清胃散以清熱。若作嘔少食,泄瀉,用白朮散以補脾。
若手足並冷,或腹痛惡寒,用六君、炮姜以溫中。若因乳母飲食,勞役失宜,發熱致兒,用補中益氣湯。因乳母肝脾二經血虛,內熱傳兒,用加味逍遙散、八珍湯。因乳母肝脾鬱怒,血虛內熱,致兒為患,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俱加漏蘆。子亦服數滴。仍參前弄舌類。
(凡針重舌,以針直刺,不可橫桃,恐傷舌絡,則言語不清)
龜胸龜背者,由兒生下風客於脊,入於骨髓,致成龜背。若肺熱脹滿於胸膈,膈即成龜背。並用龜尿,點其骨節自愈。(取尿法:用青蓮葉安龜在上,用鏡照之,其尿自出。)
薛按:小兒元氣未充,腠理不密,風邪乘之;或痰飲蘊熱於肺,風熱交攻而致;或坐早風入骨髓。治當調補脾肺為主。若因乳母厚味辛辣而致者,當兼治其母。若因稟父肝腎虛熱者,用六味地黃丸。若稟腎氣不足者,用八味地黃丸。
白話文:
五臟雜症主治
一個十三歲的孩子,患上前症,體內有肺熱,身體倦怠,食慾不振且口渴。我認為他是先天不足,於是用六味地黃丸加鹿茸來調理,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
一個十四歲的孩子,患有顱骨未閉合的症狀,自覺頭部腫大,看東西都覺得變大了,怕光、羞於見光。他哥哥認為是腎臟先天不足,於是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鹿茸,以及補中益氣湯加山藥、山茱萸,治療半年後逐漸好轉,兩年後囟門閉合。後來結婚後,發現囟門又開了,腳底心感覺像火燒一樣。於是勸他戒絕房事,忌食肥甘厚味,每天服用之前的藥方兩劑,三年後痊癒。
胎兒過胖的,生下來身體豐滿,眼睛粉紅色,大便乾燥難解,經常流口水。○胎熱的,生下來皮膚有血色,經常哭鬧,身體發熱皮膚略黃,眼睛發紅,大便黃色,急於吃奶,都用浴體法治療。○胎兒虛弱的,生下來面色蒼白,肌肉消瘦,大便稀薄如水,身體沒有血色,經常哽咽嘔吐。也用浴體法。
薛氏註解:浴體法,是打開皮膚毛孔,疏通陽氣的方法。如果胎兒真有熱邪,在夏季或許可以使用。但如果胎兒是虛弱的,再用這個方法,恐怕會損傷元氣。然而,胎兒過胖和胎熱都屬於體內有餘的症狀,是因為母親飲食肥甘厚味,或怒火鬱結導致的。胎兒虛弱,是因為父親精氣不足,或母親氣血虛弱,可以用八珍湯。父親精氣不足,用六味地黃丸。都加上漏蘆。讓母親服用,孩子也可以服用幾滴。
急於吃奶卻吃不了的,這是風邪從肚臍進入,蘊積在心脾,導致舌頭厚重、嘴唇乾燥,不能吸吮乳汁。
薛氏註解:如果前症真的是因為外邪導致唇口緊縮的,叫做臍風,大多數情況下無法治療。如果心脾有熱,舌尖痛不能吸吮乳汁,舌根痛不能吞咽乳汁,用柳華散敷貼。如果舌下腫脹像小舌頭一樣,或舌繫帶牽拉疼痛,或牙齦長白點,都用細針刺破排出毒血,再敷貼柳華散。如果嘴唇腫痛,或裂開疼痛,用當歸膏調和柳華散敷貼。如果突然發熱,口渴想喝冷飲,大便祕結,用瀉黃散,疏通體內的熱邪。
如果病後發熱,口渴想喝水,大便不成形,用異功散,調理脾胃之氣。如果服用攻邪的藥物,伴隨嘔吐或腹痛,是脾胃受損了,用四君子湯。或者口角流口水,或痰氣壅盛,脾臟不能攝納,用六君子湯。如果孩子自己喜歡吃肥甘厚味的食物,或者母親吃酒麵食,導致孩子舌頭生瘡,用清胃散來清熱。如果嘔吐、食慾不振、腹瀉,用白朮散來健脾。
如果手腳冰冷,或腹痛惡寒,用六君子湯加炮姜來溫中。如果因為哺乳母親飲食、勞累不當,導致孩子發熱,用補中益氣湯。因為哺乳母親肝脾兩經血虛,內熱傳給孩子,用加味逍遙散、八珍湯。因為哺乳母親肝脾鬱怒,血虛內熱,導致孩子生病,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都加上漏蘆。孩子也可以服用幾滴。仍然參考之前的舌頭類疾病的治療方法。
(凡針刺舌頭,要用針直刺,不能橫刺,以免損傷舌繫帶,導致說話不清)
龜背、雞胸,是因為孩子出生後風邪侵入脊柱,進入骨髓,導致形成龜背。如果肺熱脹滿胸膈,膈膜也會形成龜背。都用龜尿塗在骨節處,自然痊癒。(取龜尿的方法:用青蓮葉放在龜的上面,用鏡子照射,龜尿就會流出來。)
薛氏註解:小兒元氣未足,肌膚毛孔不緊密,風邪容易入侵;或者痰飲蘊積在肺部,風熱共同侵犯而導致;或者因為長時間坐在風口處,風邪侵入骨髓。治療應該以調理脾肺為主。如果因為哺乳母親飲食肥甘辛辣而導致,應該同時治療母親。如果因為遺傳父親肝腎虛熱,用六味地黃丸。如果因為遺傳腎氣不足,用八味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