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氏小兒直訣》~ 卷三 (7)
卷三 (7)
1. 五臟雜症主治
愚治一小兒,停食腹痛,夜啼,用大安丸而愈。後乳食雖入,其腹仍痛,用六君子加山楂、神麯,痛少止,乃去二味。又四劑,全痛止。
一周歲兒,痰嗽啼哭,或用抱龍丸,未止。余視其右腮白,左腮青,此肺肝二經相勝。先用瀉白散以祛肺邪,次用柴胡梔子散以平肝火。又用地黃丸以滋腎水而痊。
一個兒,三歲,夜啼,面色白,黑睛少,小便清。此脾腎氣虛,朝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子,夕用地黃丸,頓愈。
驚啼者,邪氣乘心也,當以安神主之。
愚按:哭而不啼多淚,是驚悸也。啼而無淚,是痛也。若因心血不足,用秘旨安神丸。心火熾盛,用導赤散。木火相搏,用柴胡梔子散。肝血不足,用六味丸。所云十啼者,蓋亦大同小異耳。愚治一小兒,白睛多,面色赤,時作啼。此稟腎不足,用地黃丸。半載後,忤其意雖哭,面色不赤。丹溪先生云:小兒忽大叫,必死。即此義也。
若浴後拭臍不幹,風入作瘡,令兒撮口甚者,是脾虛也。若頻撮口,是氣不和也。益黃散主之。
愚按:前症果因浴後拭挹不幹,用枯礬為末,搽之即愈。若兼乳母肝脾有熱,助兒為患,當用加味逍遙散,以治其母。若風入作瘡,邪傳於脾撮口者,其害匪輕。七日內患者,其危尤速。
弄熱舌者,脾臟微熱,令舌絡牽緊,時時舒熱,當少用瀉黃散。或飲水者,脾胃虛而津液少也。兼面黃肌瘦,五心煩熱者,疳瘦也,用胡黃連丸。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
愚按:小兒舌微露而即收,名弄舌,屬心脾虧損,用溫脾散補之。舌舒長而收緩,名吐舌,乃心脾積熱,少用瀉黃散主之。兼口舌生瘡,作渴飲冷,屬腎經實熱,用瀉黃散。作渴畏冷,屬胃經虛熱,用四君子湯。食少作渴,或大便不實,脾胃虛弱也,用七味白朮散。口角流涎,或腮頰患腫,虛風熱也,先用人參安胃散,後用七味白朮散。
若午後甚者,脾血虛也,四物湯,多加參、朮、茯苓。未應,用補中益氣湯,及審相勝。其疳瘦症,當參諸症門。(七味白朮散,即人參白朮散。)
解顱者,生下囟門不合也,長必多愁少笑。目白睛多,面色㿠白,肢體消瘦者,腎虛也。
愚按:腎主髓,腦為髓之海。前症因父母精血不足,不能榮養,宜用地黃丸補之。有至七八歲,或十四五歲,血氣既盛而自合。若縱恣食色欲,戕賊真陰,亦不能盡其壽矣。此症若在乳下,當兼補其母。更以軟帛緊束兒首,使其易合。亦有囟陷、囟填,俱屬稟不足。或五疳,久病元氣虧損者,仍參後小便不通類主之。
愚治一小兒顱解,足軟膝大,不能行履,用六味丸加鹿茸治之,三月而能步履。
一個兒,年十四歲而近女色,發熱吐痰。至有室,兩目羞明,頭角脹大,仍不斷欲,頭漸大,囟門忽開。用地黃丸、益氣湯之類,斷色欲,年餘而愈。
白話文:
五臟雜症主治
我曾經治療一個小孩,停食腹痛,晚上哭鬧,用大安丸治好了。後來雖然能吃奶,但肚子還是痛,我就用六君子湯加山楂、神麴,疼痛減輕後,就停了山楂、神麴。再服用四劑藥後,疼痛完全消失了。
有一個一歲大的孩子,痰咳哭鬧,用抱龍丸沒效果。我看他右臉頰發白,左臉頰發青,這是肺經和肝經互相影響。先用瀉白散去除肺部邪氣,然後用柴胡梔子散平肝火,再用地黃丸滋養腎陰,病就好了。
一個三歲的孩子,晚上哭鬧,臉色蒼白,眼白多,小便清澈。這是脾腎氣虛,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子,晚上服用地黃丸,很快就治癒了。
驚嚇哭鬧,是邪氣侵犯心臟,應該用安神藥治療。
我認為:哭泣時有很多眼淚是驚悸;哭泣時沒有眼淚是疼痛。如果因為心血不足,用秘旨安神丸;心火旺盛,用導赤散;肝火旺盛,用柴胡梔子散;肝血不足,用六味地黃丸。所謂的十種哭鬧症狀,大致都差不多。我曾經治療一個小孩,眼白多,臉色紅,時常哭鬧。這是腎氣不足,用地黃丸治療。半年後,即使不高興哭鬧,臉色也不紅了。丹溪先生說:「小孩突然大叫,必死。」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洗澡後沒擦乾肚臍,風寒入侵導致瘡瘍,孩子經常咂嘴,嚴重的是脾虛;如果經常咂嘴,是氣血不和,用益黃散治療。
我認為:前面提到的症狀,如果真的是因為洗澡後沒擦乾肚臍引起的,用枯礬研末外敷即可痊癒。如果兼有哺乳母親肝脾有熱,加重孩子的病情,應該用加味逍遙散治療母親。如果風寒入侵導致瘡瘍,邪氣傳入脾臟而咂嘴,危害很大。七天內發病的,病情尤其危急。
伸舌頭,是脾臟微熱,導致舌繫帶緊繃,時常伸出舌頭散熱,應該少用瀉黃散。或者孩子愛喝水,是脾胃虛弱,津液不足。同時伴有面色萎黃、肌膚消瘦、五心煩熱,是疳積,用胡黃連丸。大病未癒而伸舌頭,預後不良。
我認為:小孩舌頭微微伸出來又縮回去,叫做「弄舌」,屬心脾虧損,用溫脾散補益;舌頭伸得很長,慢慢縮回去,叫做「吐舌」,是心脾積熱,少用瀉黃散治療;同時伴有口舌生瘡,口渴愛喝冷水,屬腎經實熱,用瀉黃散;口渴怕冷,屬胃經虛熱,用四君子湯;食慾不振口渴,或大便不實,是脾胃虛弱,用七味白朮散;口角流涎,或腮頰腫脹,是虛風熱,先用人參安胃散,後用七味白朮散。
如果午後症狀加重,是脾血虛,用四物湯,多加人參、白朮、茯苓。如果無效,用補中益氣湯,並考慮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疳積症,應該參考其他相關症狀。 (七味白朮散就是人參白朮散。)
顱門不合,出生時囟門沒有閉合,長大後容易多愁善感,愛笑少。眼白多,面色蒼白,四肢消瘦,是腎虛。
我認為:腎主骨髓,腦是骨髓的聚集之處。前面提到的症狀,是因為父母精血不足,不能滋養腦髓,應該用地黃丸補益。有些孩子到七八歲,或者十四五歲,血氣旺盛後囟門自然閉合。如果縱慾傷身,損傷腎陰,就不能長壽。如果這個症狀發生在哺乳期,應該同時治療母親。可以用柔軟的布條緊束孩子的頭部,使其更容易閉合。囟門凹陷或囟門填塞,都屬於先天不足。或者五種疳積,久病導致元氣虧損,仍然參考後文中小便不通的治療方法。
我曾經治療一個小孩,顱門不合,腳軟膝蓋大,不能走路,用六味地黃丸加鹿茸治療,三個月後就能走路了。
一個十四歲的孩子,接近異性,發熱吐痰。結婚後,眼睛怕光,頭角脹大,仍然慾望強烈,頭越來越脹,囟門突然打開。用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等藥物,抑制性慾,一年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