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

《錢氏小兒直訣》~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腹痛腫脹諸症

一小兒,稟父腎熱,小便赤澀,服五苓散之類。後患停食,服克伐之藥,四肢面目浮腫,小便不利,漸至氣喘。此誤行滲利,脾肺氣虛,不能攝水而患腫;脾腎虛寒,不能制水而氣喘。用六味丸加牛膝、車前,及補中益氣湯而愈。

若口吐痰沫,或吐清水,面㿠白,心腹痛而有時者,蟲痛也,與癇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用安蟲散主之。

薛按:蟲乃濕熱所生,或木氣而化。有因臟腑虛弱,有因胃冷胃熱,為人身之固有者。其為患往來攻痛,或吐涎水,肌體消瘦,面無正色。但當調補脾胃為主。若蟲食上部,則上唇有白點;蟲食下部,則下唇有白點。腹中之蟲,朔日之後,其頭向上;望日之後,其頭向下。如或用藥,先以肉物近幾烹炙,使聞香味,蟲頭皆向上,則藥易於奏效。

丹溪先生云:冬月吐蟲多,是胃氣虛寒。用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補之。可見小兒之蟲,皆飲食傷脾所致。患瘡疥內生蟲蝨者,皆肝木所主也。

辛氏子,年五歲,病蟲痛。或用巴豆、硼砂之類,哭而俯仰,按腹大叫,面青黃而時白,目仍青。師曰:此病大困,更加瀉,則不救。次夜大瀉,並下前藥。師曰:今面青作瀉,此肝木乘脾,形病相反,當五日篤,七日死。已而果然。

愚治一小兒,蟲動心腹痛,先服蕪荑散下之,更加作嘔,食少口渴,飲湯右腮鼻準白中兼黃。此脾肺氣虛也,余用異功散二服少愈,仍加炮姜一服而安。

一女子,年十二歲,面色青黃,頭左生癤,頸項結核,寒熱往來,大便不利。余謂此肝木侮脾,元氣虧損所致,寒熱非客邪,便秘非內實。不信,仍服雜藥。後作泄瀉,癤內出蝨。余用六君子加升麻、柴胡、蕪荑為主,佐以九味蘆薈丸,諸症悉退,頸核頓消。

一小兒,面色青黃,心腹作痛,時欲嘔吐,或小便淋漓,或陰莖濕癢。余以為肝經風熱侮脾。不信。後遍身生疥,出蟲蝨。余用四味肥兒丸、六君子湯之類尋愈。

若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蓋小兒病此,良由乳食不消,伏於腹中,乍冷乍熱。飲水過多,即盪滌腸胃,亡失津液。脾胃虛弱,不能傳化水穀,以致四肢羸瘦,肚腹漸大而成疳矣。

薛按:前症或因小兒乳食過多,致傷脾胃;或乳食起居,七情六淫失宜所致。必先調補元氣為主,佐以消散之劑。若除之不以漸,則必有顛覆之患。當治食積既去,而熱不退,或作嘔吐少,用五味異功散。脅脹少食,善怒瀉青,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少食體倦,瀉黃,用補中益氣湯。

手足冷,加炮薑、木香。如不應,佐用四神丸。體瘦,潮熱,口乾,大便不調,用肥兒丸。若兼頸項結核,口齒腐爛,當參前疳條主之。

愚治一小兒,腹中痞塞,恪服二陳、枳實、黃連,其痞益甚。余謂屬脾經血虛,用六君子加當歸數劑,胃氣漸次復。乃朝用異功散加升麻,夕用異功散加當歸而愈。

白話文:

腹痛腫脹諸症

一個小孩,天生父親腎臟虛熱,小便短赤澀痛,服用五苓散類藥物。後來飲食停滯,服用攻伐的藥物,導致四肢面部浮腫,小便不利,逐漸氣喘。這是因為錯誤地使用了利尿滲濕的藥物,導致脾肺氣虛,不能攝納水液而致腫脹;脾腎虛寒,不能調節水液而氣喘。於是使用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車前子,以及補中益氣湯,最終痊癒。

如果小孩口吐痰沫,或吐清水,面色蒼白,心腹部疼痛且時發時止,這是蟲積疼痛,與癇證相似,但沒有斜視抽搐等症狀,可用安蟲散治療。

薛氏註記:蟲積是由於濕熱或木氣所致。有的因臟腑虛弱,有的因胃寒胃熱,也可能是人體固有的。蟲積的症狀往往是來回發作的疼痛,或者吐口水,身體消瘦,面色不好。治療應以調補脾胃為主。如果蟲積在上部,則上嘴唇會有白點;蟲積在下部,則下嘴唇會有白點。腹中蟲積,朔日(農曆初一)之後,蟲頭向上;望日(農曆十五)之後,蟲頭向下。如果用藥,先用肉類食物烹調炙烤,讓孩子聞到香味,蟲頭就會向上,藥物更容易起效。

丹溪先生說:冬天吐蟲較多,是因為胃氣虛寒。可以用錢氏白朮散,加丁香兩粒來補益。可見小兒蟲積,都是飲食傷脾所致。患有瘡疥並且生蟲蝨的,都是肝木氣盛所引起的。

辛氏的孩子,五歲,患蟲積疼痛。曾服用巴豆、硼砂等藥物,孩子哭鬧不止,翻來覆去,按壓腹部大叫,面色青黃時而蒼白,眼睛仍然發青。醫生說:這種病已經很危急了,再瀉下去就沒救了。第二天晚上,孩子大瀉,並排出之前的藥物。醫生說:現在面色青白並瀉下,這是肝木克脾,病情相反,預計五天加重,七天死亡。結果果然如此。

我治療一個小孩,蟲積導致心腹疼痛,先服用蕪荑散瀉下,結果更加嘔吐,食慾不振口渴,飲水後右腮、鼻尖顏色發白,中間夾雜黃色。這是脾肺氣虛,我用異功散兩劑,症狀稍有好轉,又加炮薑一劑,病情痊癒。

一個十二歲的女孩,面色青黃,左側頭部生瘡,頸項有結核,寒熱往來,大便不通。我認為這是肝木克脾,元氣虧損所致,寒熱不是外邪,便秘也不是內實。她不信,仍然服用其他藥物。後來發生腹瀉,瘡內排出蟲蝨。我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蕪荑為主藥,輔以九味蘆薈丸,諸症都消失了,頸部結核也迅速消退。

一個小孩,面色青黃,心腹疼痛,時而想嘔吐,有時小便淋漓不盡,或陰莖濕癢。我認為是肝經風熱克脾。她不信。後來全身長滿疥瘡,並排出蟲蝨。我用四味肥兒丸、六君子湯等藥物,最終痊癒。

如果腹中有痞塊不吃東西,只喝奶,這是積滯。應該慢慢用白餅子等食物來緩緩排出積滯。因為小兒患此病,主要是由於奶食消化不良,積聚在腹部,時冷時熱。喝水太多,就會沖洗腸胃,損失津液。脾胃虛弱,不能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導致四肢消瘦,腹部漸漸膨大而成為疳積。

薛氏註記:前面的症狀,可能是因為小兒奶食過多,損傷脾胃;或者奶食、起居、情志、外邪失調所致。必須先調補元氣為主,輔以消散的藥物。如果去除積滯不循序漸進,就會導致病情惡化。當積滯去除後,熱證未退,或伴有嘔吐,食慾減少,可以用五味異功散。脅肋脹滿,食慾不振,易怒,大便稀薄呈青色,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食慾不振,身體倦怠,大便稀薄呈黃色,用補中益氣湯。

手腳冰冷,加炮薑、木香。如果無效,輔以四神丸。身體消瘦,潮熱,口乾,大便不調,用肥兒丸。如果兼有頸項結核,口齒潰爛,應參照前面疳積的治療方法。

我治療一個小孩,腹部痞塞,服用二陳湯、枳實、黃連,痞塞反而加重。我認為是脾經血虛,用六君子湯加當歸幾劑,胃氣逐漸恢復。然後早晨用異功散加升麻,晚上用異功散加當歸,最終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