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氏小兒直訣》~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五臟內外疳症主治
凡小兒疳在內,目腫腹脹,瀉痢青白,體漸瘦弱;疳在外,鼻下赤爛,頻揉鼻耳,或肢體生瘡。鼻瘡用蘭香散。諸瘡用白粉散。肝疳,一名筋疳,白膜遮睛,或瀉血而瘦,用地黃丸。心疳,面黃頰赤,身體壯熱,用安神丸。脾疳,一名肥疳,體黃削瘦,皮膚於澀而有瘡,腹大嗜土,用益黃散。
腎疳,一名骨疳,肢體削瘦,遍生瘡疥,喜臥濕地,用地黃丸。肺疳,一名氣疳,喘嗽氣促,口鼻生瘡,用益黃散。若患潮熱,當先補肝,後瀉心,若妄以硝黃諸藥利之;若患癖當消磨,若誤以巴豆、硼砂下之;又傷寒誤下,皆能成疳。其初病者為熱疳,用黃連丸;久病者為冷疳,用木香丸;冷熱相兼者,如聖丸。
用之津液短少者,用白朮散。凡此,因大病脾胃虧損,內亡津液所致。當固脾胃為主,而早為施治,則不變敗症也。
薛按:疳症,或哺食大早,或嗜食甘肥,或服峻厲之藥,重亡津液,虛火熾盛,或因稟賦,或乳母厚味、七情致之,各當調治其內。○若口舌蝕爛,身體壯熱,腮唇赤色,或作腫痛,腹膈煩悶,或掌熱咽乾,作渴飲水,便赤盜汗,齧齒虛驚,此心經內外疳也,用安神丸之類主之。
○若鼻外生瘡,眼目赤爛,肢體似癬,兩耳前後、項側、缺盆、兩腋結核,或小腹內股、玉莖、陰囊、睪丸腫潰,小便不調,或出白津,或咬指甲,搖頭側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口乾下血,此肝經內外疳也,用地黃、蘆薈二丸主之。○若頭不生髮,或生瘡痂,或發成穗,或人中口吻赤爛,腹痛吐逆,乳食不化,口乾嗜土,瀉下酸臭,小便白濁,或合目昏睡,惡聞木音,此脾經內外症也,用肥兒丸主之。
○若鼻外生瘡,咽喉不利,頸腫齒痛,咳嗽寒熱,皮膚皺錯,欠伸少氣,鼻癢出涕,衄血目黃,小便頻數,此肝經內外疳也,用地黃清肺飲主之。○若腦熱吐痰,手足逆冷,寒熱往來,滑泄肚痛,口臭作渴,齒齦潰爛,爪黑麵黧,身耳生瘡,或耳出水,或食自發,此腎經內外疳也,用地黃丸主之。凡疳熱上攻,或痘毒上升,為患甚速,名為走馬疳,急敷雄黃散,服蟾蜍丸。
輕則牙齦腐爛,唇吻腫痛,可治。重則牙齦蝕落,腮頰透爛,不治。(《世傳方》又云有無辜等疳一十二症,補註蟾蜍丸下。)
愚治陳職方孫,面頰患瘡,將蝕兩目,或用清熱之藥,久而不愈。余用大蕪荑湯二劑,清其肝火而愈。
陳司廳子,遍身生瘡,面色痿黃,腹脹內熱,大便不調,飲食少思,倦怠口乾。用大蘆薈丸,治其肝脾,不月而愈。
俞廷評子,目札面青,食少體倦,大便滑泄。此木乘脾土,用芍藥參苓飲而痊。
陳工部孫,腹內一塊,小便不調。或以血痞,久服行氣破血等藥,發熱口乾,體瘦懶食,幾成瘵症。余謂面黃兼青,乃肝脾疳症。用補中益氣湯,煎送大蘆薈丸,四服;又用前湯加車前子,煎送六味丸,四服;又用清肝生血之藥而愈。
白話文:
五臟內外疳症主治
小兒疳症分內外兩種:內疳症狀為眼睛腫脹、腹部膨脹、瀉痢(拉肚子)排出物呈青白色、身體逐漸消瘦;外疳症狀為鼻下皮膚紅腫潰爛、經常揉搓鼻子和耳朵、或四肢長瘡。鼻瘡用蘭香散治療;其他瘡瘍用白粉散治療。
肝疳(又稱筋疳),症狀為白膜遮蓋眼球,或瀉血(拉血)且消瘦,用地黃丸治療。心疳,症狀為面色發黃、臉頰發紅、身體發熱,用安神丸治療。脾疳(又稱肥疳),症狀為面色發黃、消瘦、皮膚乾燥粗糙並伴有瘡瘍、腹部膨脹、嗜食泥土,用益黃散治療。
腎疳(又稱骨疳),症狀為身體消瘦、全身長瘡疥,喜歡臥在潮濕的地方,用地黃丸治療。肺疳(又稱氣疳),症狀為呼吸困難、氣促、口鼻長瘡,用益黃散治療。
如果患兒出現潮熱症狀,應先補益肝臟,再瀉去心火,切勿濫用硝石、硫磺等瀉下藥物;如果患兒有癖症(指某些特殊疾病),應消磨其病邪,切勿誤用巴豆、硼砂等峻下藥物;因傷寒而誤用瀉藥,也會導致疳症。初期疳症屬於熱疳,用黃連丸治療;久病則屬冷疳,用木香丸治療;寒熱夾雜者,用聖丸治療。
若患兒津液不足,則用白朮散治療。所有這些疳症,都是由於大病之後脾胃受損,體內津液虧損所致。治療應以健脾胃為主,及時治療,以免病情惡化。
薛氏註解:疳症的發生,可能是由於餵養過早、嗜食甘肥之物、服用峻猛的藥物,導致體內津液虧損、虛火旺盛,也可能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哺乳母親飲食過於肥甘、七情所致,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理。
若出現口舌潰爛、身體發熱、腮幫子嘴唇紅腫疼痛、腹脹煩悶、手掌心發熱、咽喉乾燥口渴、大便赤色、盜汗、磨牙、驚悸等症狀,這是心經內外疳症,用安神丸等藥物治療。
若出現鼻部外生瘡瘍、眼睛紅腫潰爛、四肢皮膚像癬一樣、耳前後、頸側、鎖骨上窩、腋下等處長有結核,或小腹部、陰莖、陰囊、睪丸腫脹潰爛、排尿異常、排出白色黏液、咬指甲、搖頭歪眼、白膜遮眼、怕光、腹部膨脹青筋暴露、口乾舌燥、便血等症狀,這是肝經內外疳症,用地黃丸、蘆薈丸等藥物治療。
若出現頭髮不生長或長瘡痂、頭髮成束狀生長、人中、嘴唇紅腫潰爛、腹痛嘔吐、乳食消化不良、口乾舌燥嗜食泥土、大便酸臭、小便混濁、合眼昏睡、厭惡木頭聲音等症狀,這是脾經內外疳症,用肥兒丸治療。
若出現鼻部外生瘡瘍、咽喉腫痛、頸部腫脹牙痛、咳嗽寒熱、皮膚皺縮、欠伸氣短、鼻子癢流涕、鼻出血、眼睛發黃、小便頻數等症狀,這是肝經內外疳症,用地黃清肺飲治療。
若出現腦部發熱、吐痰、手腳冰冷、寒熱往來、腹瀉腹痛、口臭口渴、牙齦潰爛、指甲黑色、面色黧黑、身體耳朵長瘡,或耳朵流膿,或飲食自發等症狀,這是腎經內外疳症,用地黃丸治療。
凡疳熱上攻,或痘毒上升,病情發展迅速,稱為走馬疳,需緊急外敷雄黃散,內服蟾蜍丸。
病情輕者,僅牙齦腐爛、嘴唇腫痛,可以治療;病情嚴重者,牙齦脫落、腮幫子臉頰潰爛,則難以治療。(《世傳方》又記載有無辜等十二種疳症,詳見蟾蜍丸條目。)
我曾治療陳職方之孫,面頰長瘡,將要侵蝕雙眼,曾用清熱藥物治療,久治不愈。我用大蕪荑湯兩劑,清解其肝火而痊癒。
陳司廳之子,全身長瘡,面色萎黃,腹部膨脹內熱,大便不調,飲食減少,倦怠口乾。我用大蘆薈丸治療其肝脾,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
俞廷評之子,眼睛紅腫面色青白,食慾不振身體疲倦,大便稀溏。這是肝木克脾土,我用芍藥參苓湯而痊癒。
陳工部之孫,腹部有硬塊,排尿不暢。曾被診斷為血瘀,長期服用行氣破瘀的藥物,反而出現發熱口乾、身體消瘦懶於進食,幾乎成為瘵病(類似肺癆)。我認為其面色發黃兼青,是肝脾疳症。我用補中益氣湯送服大蘆薈丸四劑;之後又用補中益氣湯加車前子,送服六味丸四劑;再用清肝養血的藥物,最終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