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

《錢氏小兒直訣》~ 卷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4)

1. 傷風兼變症治

傷風貪睡,口中氣熱,呵欠頓悶,用大青膏發散之。若飲冷不止,而善食者,用大黃丸微下之。余不可下也。○傷風手足冷者,脾臟怯也,當以益黃散溫脾胃,以大青膏散風邪。○傷風自利,脾臟虛怯也,亦用益黃散、大青膏。未瘥,用調中丸。有下症用大黃丸,後服溫驚丸。

○傷風腹脹,或作喘,脾臟虛也,當先發散,仍補脾。○傷風兼肝則發搐,頓悶。兼心,則驚不安。兼肺,則咳嗽哽氣。兼脾,則困睡。兼腎,則目畏明。各隨補其母。○傷風多睡,能食引飲,吐瀉,大便色黃,此胃虛熱也,當先用白朮散以生津,後用大青膏以發散。○傷風吐味,瀉色青白,悶亂不渴,哽氣出氣,睡而露睛,先用益黃散,後用大青膏。

○傷風或涼或熱,多睡氣粗,大便黃白,嘔乳不消,不時咳嗽,先用大青膏,後服益黃散。慎不可下。○傷風誤用下藥,而作渴飲水者,此胃亡津液而虛熱也,多用白朮散,熱渴自止。

薛按:大青膏乃表散之劑,必外邪蘊結於肺,而肺氣未虧損者,方可用之。大黃丸乃疏利之劑,其食痰積滯於胃,而胃氣尚充實者,乃可施之。況前症屬脾,肺氣虛腠理不密,外邪所乘,又當臨症制宜,必以固脾胃為主。若兼肢冷自利,腹脹喘嗽者,脾肺虛寒也,六君子加木香、升麻、桔梗。

若兼驚悸痰甚,飲食少思,屬心脾臟虛也,四君加芎、歸、酸棗仁。若無肢體倦怠,喘嗽哽氣,脾肺氣虛也,六君、當歸、桔梗。若兼目畏明,白睛多,腎氣虛也,六味丸加五味、鹿茸。如未應,更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乾山藥以補腎。母若多睡,能乳,飲水吐瀉,大便色黃,脾氣虛而下陷也,補中益氣湯升補元氣。

若吐沫瀉青而露睛,脾虛木所乘也,六君子加升麻、柴胡,調補脾氣。若乍涼乍熱,喘嗽氣粗,大便黃白,嘔乳不消,脾肺氣虛而有邪也,先用惺惺散,後用四君子湯。若誤用下藥而作渴者,脾胃之氣傷也,用白朮散,或六君子、補中益氣二湯補之。大凡前症,若病邪急而元氣無虧者,先用原方,或用輕清表散之劑。

若元氣不足者,當如前法,固其元氣,則外邪自退。若因病久,或因服克伐之藥而未愈,或更加變證者,但調補脾胃,諸症自愈。其小兒傷風發熱,鼻塞,或痰壅發搐,多因乳母鼻吹囟門,但服惺惺膏,或用蔥頭三莖,細切擂爛,以紙寸余,攤蔥在上兩掌合蔥,待溫,貼於囟門,其邪即解。乃去其蔥,卻用緞絹寸余,塗以麵糊,仍貼囟門,永無傷風之患。

吳江史安卿子傷風,用表散化痰之藥,反痰盛咳嗽,肚腹膨脹,面色㿠白。此脾肺俱虛,用六君子加桔梗,一劑頓愈。至三日,前症又作,鼻流清涕,此復傷風寒也,仍用前藥,加桑皮、杏仁而愈。

白話文:

[對於傷風及其併發症的治療]

如果因受風感冒而嗜睡,口氣熱,頻頻打哈欠且感到悶悶的,可以使用大青膏來幫助身體散發邪氣。如果持續想喝冷飲,且食慾旺盛,可服用大黃丸,讓腸胃輕微排瀉。但除了這種情況,其他情況不宜用排瀉的方式治療。

受風後手腳冰冷,這可能是脾臟功能較弱,應該用益黃散來溫暖脾胃,再用大青膏來驅散風邪。若受風後拉肚子,這也是脾臟虛弱的表現,同樣需要服用益黃散和大青膏。如果症狀仍未改善,可改用調中丸。若出現需排瀉的症狀,可服用大黃丸,之後再服用溫驚丸。

受風後腹部脹氣,或有喘息,這顯示脾臟虛弱,應先發汗散邪,再補脾。受風同時影響到肝臟,可能會引起抽搐和悶悶的感覺;影響到心臟,會讓人感到驚恐不安;影響到肺臟,會造成咳嗽和呼吸困難;影響到脾臟,會讓人昏昏欲睡;影響到腎臟,眼睛可能對光敏感。根據影響的臟器,適度補充相應的養分。

受風後過度嗜睡,食慾旺盛,引發嘔吐或腹瀉,大便顏色偏黃,這是胃虛熱的表現,應先用白朮散來滋潤胃部,然後再用大青膏來發汗散邪。受風後嘔吐,大便呈青白色,精神混亂但不渴,呼吸困難,睡覺時眼睛半開,應先服用益黃散,再用大青膏。

受風後忽冷忽熱,嗜睡,呼吸粗重,大便顏色偏黃或白,喝下的奶水不易消化,不時咳嗽,應先用大青膏,再服用益黃散。但千萬不能使用排瀉的方式治療。若不慎使用了排瀉藥物,導致口渴想喝水,這是胃部津液流失,虛熱的表現,應多服用白朮散,熱渴自然消失。

大青膏是表散藥物,只有在邪氣在外,尚未侵蝕肺臟,肺氣尚未受損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大黃丸是疏利藥物,只有在食物、痰液和積滯在胃部,而胃氣依然充足時,才能使用。前面提到的病症主要與脾臟相關,肺氣虛弱,防禦力下降,易被外邪侵擾。因此,治療時應以固本培元,強健脾胃為主。若併發肢冷、拉肚子、腹部脹氣和喘息,這表示脾肺虛寒,可服用六君子湯,加入木香、升麻和桔梗。

若併發心悸、痰多,飲食慾望降低,這可能是心脾虛弱,可服用四君子湯,加入川芎、當歸和酸棗仁。若無肢體疲倦,但有喘息和呼吸困難,這可能是脾肺氣虛,可服用六君子湯,加入當歸和桔梗。若眼睛畏光,眼白增多,這可能是腎氣虛弱,可服用六味地黃丸,加入五味子和鹿茸。若療效不佳,可改用補中益氣湯,加入五味子和乾山藥,以補腎氣。母親若過度嗜睡,能哺乳,但喝水後嘔吐或腹瀉,大便顏色偏黃,這是脾氣虛弱,元氣下陷,可服用補中益氣湯,提升元氣。

若嘔吐物為泡沫,大便呈青色,且睡覺時眼睛半開,這可能是脾虛被肝氣所乘,可服用六君子湯,加入升麻和柴胡,調節脾氣。若時冷時熱,喘息且呼吸粗重,大便顏色偏黃或白,喝下的奶水不易消化,這可能是脾肺氣虛且有邪氣,可先用惺惺散,再服用四君子湯。若不慎使用排瀉藥物而產生口渴,這是脾胃氣虛,可用白朮散,或六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補充元氣。通常,上述病症若病情急迫但元氣未損,可先用原方,或用輕清表散的藥物。

若元氣不足,應按照上述方法,固本培元,這樣外邪自然會退散。若因病程長久,或服用克伐藥物後病情仍未好轉,或有新的併發症,只要調理脾胃,所有症狀都能得到改善。對於兒童因受風而發燒,鼻塞,或痰多而抽搐,多是因為母親吹囟門所致,可服用惺惺膏,或將三根蔥頭細切,搗爛後放在紙上,再用手指按住,等溫度適中後,貼在囟門上,邪氣就能消除。然後移除蔥頭,用一塊布塗上面糊,再貼在囟門上,就能避免再次受風。

吳江的史安卿的兒子受風,使用表散化痰的藥物,反而使痰液增多,咳嗽,腹部膨脹,臉色蒼白。這表示脾肺都虛弱,服用六君子湯加入桔梗,一劑後立即痊癒。三天後,之前的症狀又出現,鼻涕不斷,這是再次受風寒,再次服用先前的藥物,加入桑皮和杏仁,病情再度好轉。

史玄年的兒子喘息咳嗽,胸腹膨脹,拉肚子且不想吃東西。這是因為飲食傷害了脾臟,無法滋養肺臟,服用一劑六君子湯,所有症狀立刻好轉。

史孔修的六歲兒子感冒咳嗽,發汗過度,喘息且不想吃東西,痰中帶血。我說:「這已經發展成肺癰了。」第二天,他吐出的痰液中帶有膿液。服用桔梗湯後痊癒。之後元氣未恢復,大便像痢疾,有人認為是痢疾,使用五苓散、黃連和枳實,結果痰多、喘息、眼睛斜視,四肢抽搐。我說:「這是脾臟衰竭,轉變成慢性脾風。」果然不久後就去世了。